一种自动取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24640发布日期:2020-10-30 21:44阅读:980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取液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钒化工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自动取液装置。



背景技术:

钒液是钒产品生产的中间产物,工艺要求将钒液静置48小时以上,使钒液中的絮状沉淀物充分沉降。在生产过程中受钒液杂质成份及温度的变化,沉降速度会受到影响。传统的取液方式是从罐下部的出液口直接取液,受自然沉降的影响位于下部的钒液杂质含量高于位于上部的钒液杂质含量,导致从储液罐内抽取出的钒液的杂质含量较高,无法满足后续的正常生产,同时每次向储液罐内注入钒液后,需要待钒液自然沉降一定时间后才可进行取液操作,严重影响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取液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取液方式存在的取出的钒液的杂质含量较高,无法满足后续正常生产,严重影响生产效率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自动取液装置,包括:

储液罐,所述储液罐的上部设有进液口,下部设有出液口;

隔板,固定安装在所述储液罐内,用于将所述储液罐的内腔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的底部设有连通孔;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进液口连通;

浮球,位于所述第二腔体内;和

取液软管,一端与所述浮球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浮球的下方,另一端与所述出液口连通。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隔板的底端与所述储液罐的底部间距一定距离设置。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隔板为矩形隔板,所述储液罐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隔板配合的滑槽。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二腔体的底部安装有过滤板,所述过滤板用于过滤从所述连通孔进入到所述第二腔体的钒液。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过滤板包括:第一层板、中间夹层和第二层板;所述第一层板和所述第二层板分别开设有第一流水孔和第二流水孔,所述第一流水孔与所述第二流水孔平行设置且相互错开;所述中间夹层由过滤介质构成。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取液软管采用pvc钢丝软管。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取液软管与所述浮球通过牵引绳连接,所述牵引绳沿所述浮球的外侧壁的周向均匀布置。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取液软管的进液端固定安装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顶部开设有多个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与所述牵引绳固定连接的销轴。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取液软管的进液端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进液孔,多个所述进液孔沿所述取液软管的周向均匀布置。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牵引绳采用不锈钢钢丝绳。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自动取液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动取液装置,在储液罐的内部安装有隔板,隔板将储液罐的内腔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底部设有连通孔,第一腔体与位于储液罐上部的进液口连通,第二腔体内设置有浮球,取液软管的一端与浮球固定连接且位于浮球的下方,取液软管的另一端与位于储液罐下部的出液口连通。浮球带动取液软管随储液罐内的液位上下浮动,保证取液软管的进液端始终位于储液罐内钒液的上层,有效降低了经过取液软管取出的钒液的杂质含量,同时满足了后续的正常生产。注入到储液罐内的钒液依次经过第一腔体、连通孔和第二腔体,钒液中的絮状沉淀物均沉淀在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底部,由于钒液经过连通孔从第二腔体的底部进入到第二腔体内,所以即使在持续不断向储液罐内注入钒液时,也能够保证位于第二腔体内的取液软管的进液端附近的钒液的杂质含量始终保持最低,可随时进行取液操作,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自动取液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自动取液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浮球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过滤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储液罐;101、进液口;102、出液口;103、第一腔体;104、第二腔体;105、连通孔;106、排污管;107、出液管;108、插槽;2、隔板;3、浮球;4、取液软管;401、连接件;402、凹槽;403、销轴;404、进液孔;5、过滤板;501、密封圈;502、第一层板;503、中间夹层;504、第二层板;505、第一流水孔;506、第二流水孔;6、牵引绳;7、固定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一并参阅图1,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自动取液装置进行说明。所述一种自动取液装置,包括:储液罐1、隔板2、浮球3和取液软管4。储液罐1的上部设有进液口101,下部设有出液口102;隔板2固定安装在储液罐1内,用于将储液罐1的内腔分隔为第一腔体103和第二腔体104,第一腔体103和第二腔体104的底部设有连通孔105;第一腔体103与进液口101连通;浮球3位于第二腔体104内;取液软管4一端与浮球3固定连接且位于浮球3的下方,另一端与出液口102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自动取液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在储液罐1的内部安装有隔板2,隔板2将储液罐1的内腔分隔为第一腔体103和第二腔体104,第一腔体103和第二腔体104的底部设有连通孔105,第一腔体103与位于储液罐1上部的进液口101连通,第二腔体104内设置有浮球3,取液软管4的一端与浮球3固定连接且位于浮球3的下方,取液软管4的另一端与位于储液罐1下部的出液口102连通。浮球3带动取液软管4随储液罐1内的液位上下浮动,保证取液软管4的进液端始终位于储液罐1内钒液的上层,有效降低了经过取液软管4取出的钒液的杂质含量,同时满足了后续的正常生产。注入到储液罐1内的钒液依次经过第一腔体103、连通孔105和第二腔体104,钒液中的絮状沉淀物均沉淀在第一腔体103和第二腔体104的底部,由于钒液经过连通孔105从第二腔体104的底部进入到第二腔体104内,所以即使在持续不断向储液罐1内注入钒液时,也能够保证位于第二腔体104内的取液软管4的进液端附近的钒液的杂质含量始终保持最低,可随时进行取液操作,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自动取液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隔板2的底端与储液罐1的底部间距一定距离设置。本实施例中,储液罐1为圆柱体,储液罐1的底部为向下凸起的圆弧面。隔板2的底端为平面,不与储液罐1的底部抵接,使得隔板2的底端与储液罐1的底部形成连通孔105,无需再在隔板2上加工出用于连通第一腔体103和第二腔体104的通孔,降低了隔板2的加工制作成本。由于钒液中的絮状沉淀物或者其他杂质会沉淀在储液罐1的底部,形成沉淀层。隔板2的底端与储液罐1的底部之间的距离,可根据实际生产情况进行设定,防止沉淀层的沉淀物堵塞连通孔105,保证钒液能够从连通孔105顺利通过。在储液罐1的底部还安装有排污管106,排污管106与储液罐1的内腔连通且位于储液罐1的最底端,排污管106上安装有控制阀。当生产一段时间后,将储液罐1内的沉淀物经过排污管106排出,防止因沉淀物过多而堵塞连通孔105。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隔板2为矩形隔板,储液罐1的侧壁上开设有与隔板2配合的滑槽。本实施例中,隔板2沿储液罐1的轴向设置。滑槽的长度方向与储液罐1的轴向平行,滑槽分别位于储液罐1的内壁的两侧,储液罐1的顶部开设有用于隔板2穿过的插槽108,插槽108与隔板2采用过盈配合,保证隔板2与储液罐1之间的密封性。为方便隔板2的安装和拆卸,在隔板2的顶部加工出用于安装吊环的螺纹孔,借助起吊机械对隔板2进行起吊操纵。在隔板2安装过程中,隔板2经过插槽108进入到滑槽内,并沿滑槽的导滑方向滑动至储液罐1内,从而实现了隔板2的安装。第一腔体103和第二腔体104为半圆形腔,出液口102开设在储液罐1的侧壁上且与第二腔体104连通。滑槽对隔板2起到了导向和限位作用,防止隔板2在水流的作用下发生转动。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隔板2与储液罐1的侧壁直接抵接,并周全焊接固定,无需在储液罐1内加工滑槽,降低了加工成本,且焊接方式操作更加便捷。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第二腔体104的底部安装有过滤板5,过滤板5用于过滤从连通孔105进入到第二腔体104的钒液。本实施例中,过滤板5沿水平方向设置且位于连通孔105的上方。出液口102位于过滤板5的上方且靠近出液口102的一侧,同时取液软管4也位于过滤板5的上方。经过连通孔105进入第二腔体104的钒液向上经过过滤板5,实现了对钒液中的絮状沉淀物和其他杂质进行过滤处理,降低了第二腔体104上层钒液的杂质含量,使得从取液软管4取出的钒液始终处于较高的品质。过滤板5分别与储液罐1的侧壁和隔板2的侧壁抵接,过滤板5的侧面安装有环形的密封圈501,储液罐1和隔板2上对应开设有用于容纳密封圈501的安装槽。密封圈501采用橡胶材质,橡胶材具有较强的耐腐蚀性和抗老化性,且与钒液不会发生化学反应。过滤板5借助密封圈501的密封作用将过滤板5上下两侧的钒液进行隔离,防止过滤板5下侧带有杂质的钒液混入到过滤板5上侧的钒液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及图5,过滤板5包括:第一层板502、中间夹层503和第二层板504;第一层板502和第二层板504分别开设有第一流水孔505和第二流水孔506,第一流水孔505与第二流水孔506平行设置且相互错开;中间夹层503由过滤介质构成。本实施例中,第一流水孔505和第二流水孔506的排布形式,延长了钒液经过中间夹层503的过滤时间,提高了过滤板5的过滤作用。第一层板502和第二层板504的侧面均固定安装有密封圈501。过滤介质可采用石英砂和无烟煤等。石英砂和无烟煤均不会与钒液发生反应,石英砂的造价低廉,无烟煤颗粒表面粗糙,有良好的吸附能力,有较高的含污能力。为提高过滤效果,可在中间夹层503设置多层过滤介质,作为举例,中间夹层503从下到上依次设有石英砂层和无烟煤层,实现了对钒液的多层过滤。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取液软管4采用pvc钢丝软管。本实施例中,pvc钢丝软管具有质量轻、耐候性佳、弯曲半径小、耐负高压的特性。高强度镀锌钢丝螺旋内嵌于柔韧性很强的管子内壁中,在受压后仍能恢复原状,使用寿命长。当浮球3随第二腔体104内的液位上下运动时,取液软管4与浮球3连接的一端随浮球3一起运动,由于pvc钢丝软管的柔韧性较强,对浮球3在运动过程中的阻力较小。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及图4,取液软管4与浮球3通过牵引绳6连接,牵引绳6沿浮球3的外侧壁的周向均匀布置。本实施例中,浮球3采用abs塑料制作,abs塑料的抗冲击性、耐热性、耐低温性、耐化学药品性及电气性能优良,还具有易加工、制品尺寸稳定、表面光泽性好等特点。浮球3的外侧壁上设有用于固定牵引绳6的固定环7,固定环7与浮球3可采用粘结固定或铰接固定。牵引绳6的数量为三个,沿浮球3的周向均匀布置,且牵引绳6的长度均相等,使取液软管4靠近浮球3的一端位于浮球3的正下方,保证取液软管4的进液端始终处于钒液中,进而实现取液操作的顺利进行。取液软管4与浮球3的连接方式为柔性连接,此种连接方式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在取液软管4和浮球3的运动过程中,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及图3,取液软管4的进液端固定安装有连接件401,连接件401的顶部开设有多个凹槽402,凹槽402内设有与牵引绳6固定连接的销轴403。本实施例中,pvc钢丝软管的质地较为柔软,为了提高取液软管4端部的结构强度,将连接件401固定安装在取液软管4的进液端,牵引绳6与连接件401固定连接。连接件401为圆柱体,连接件401的底部插入取液软管4内,利用双钢丝喉箍将取液软管4紧固在连接件401上。连接件401上的凹槽402及销轴403与牵引绳6一一对应。牵引绳6可直接缠绕在销轴403上固定,也可采用u型卡头锁扣进行固定。储液罐1的出液口102处固定安装有出液管107,出液管107的一端穿过储液罐1的侧壁并深入到第二腔体104内,取液软管4远离浮球3的一端套设在出液管107端部的外周,并利用双钢丝喉箍进行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及图3,取液软管4的进液端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进液孔404,多个进液孔404沿取液软管4的周向均匀布置。本实施例中,由于浮球3位于取液软管4的上方,且两者之间的空间有限,将进液孔404开设在取液软管4的侧壁上且均匀布置,使得取液软管4的进液路径更加顺畅,同时进液过程更加平。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牵引绳6采用不锈钢钢丝绳。本实施例中,不锈钢钢丝绳具有较强的耐腐蚀性、抗拉强度和抗疲劳强度,可保证牵引绳6不会与钒液发生化学反应,从而防止对钒液造成污染。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