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开盖省力的蒸煮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10614发布日期:2020-08-28 15:23阅读:407来源:国知局
一种开盖省力的蒸煮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蒸煮罐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开盖省力的蒸煮罐。



背景技术:

蒸煮罐即物料蒸煮的反应容器,通过对容器的结构设计与参数配置,实现工艺要求的加热、蒸发、冷却及低高速的混配功能。

现有技术中,参考授权公告号为cn204799228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反应釜出料口的盖合装置,其技术方案要点是盖合装置包括釜体,在釜体上开设有出料口,出料口处安装有端盖,在釜体上位于出料口的一侧设置有连接板,连接板开设有连接孔,端盖的一侧设置有连接部,连接部开设有腰型孔,端盖与釜体之间设置有铰接杆,铰接杆伸进连接孔以及腰型孔内使端盖与釜体转动连接。当端盖打开时,将连接部打开,再通过人力以铰接杆为轴向下转动端盖,进而将端盖与釜体分离。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该实用新型端盖在打开时,将连接部打开后,需要人手转动端盖将端盖与釜体分离,反应釜端盖重量较大,在打开的过程中单靠人力较为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开盖省力的蒸煮罐,无需人力便可以将反应釜打开,使得蒸煮罐的端盖开闭更加省力。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主权的内容:一种开盖省力的蒸煮罐,包括内部中空的罐本体,所述罐本体上端设有进料的上端盖,所述罐本体下端设有用于出料的下端盖,所述罐本体外侧设有带动下端盖向下移动的第一驱动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反应物由罐本体上端进料,由罐本体下端出料,使得反应物出料更加彻底,且当罐本体内的反应物取出时无需将整个蒸煮罐翻转倒料,将下端盖通过第一驱动件带动打开即可将反应物倒出,使得蒸煮罐出料更加省力快捷,无需人为移动较重的下端盖。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下端盖与罐本体螺纹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使得下端盖与罐本体固定更加严密,减少蒸煮罐内液体由缝隙中流出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罐本体外侧设有带动下端盖转动的第二驱动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下端盖需要打开时,利用第二驱动件带动下端盖转动,再利用第一驱动件推动下端盖,从而将下端盖打开,这个过程通过第一驱动件、第二驱动件移动下端盖,无需人为施力移动下端盖,从而更加省力地将下端盖打开。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驱动件下端与下端盖铰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铰接的方式使得第一驱动件与下端盖连接,在第一驱动件抵顶下端盖的同时承受端盖的重力,进而对下端盖形成一个支撑的力,同时当下端盖闭合时也可通过第二驱动件提供动力将下端盖闭合。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驱动件下侧与下端盖球铰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驱动件与下端盖球铰接,使得第一驱动件更容易适应下端盖的转动角度,从而提高第一驱动件的适用范围。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驱动件上侧与罐本体球铰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驱动件上侧与罐本体球铰接,使得第一驱动件使用过程中更加灵活,并进一步增加第一驱动件的转动范围。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下端盖以罐本体下侧一点翻转,所述第二驱动件一端与罐本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的另一端与下端盖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第二驱动件与下端盖、罐本体均铰接,进而使得第二驱动件可带动下端盖以罐本体的一点为轴翻转,从而更加省力地将下端盖翻转一定角度,使得物料倾倒更加方便省力。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驱动件的数量不小于二,所述第二驱动件的数量不小于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驱动件以及第二驱动件的数量均为多个,使得下端盖启闭更加方便快捷,并且通过多个驱动支撑下端盖,降低下端盖由于重力导致角度等易失控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反应物由罐本体上端进料,由罐本体下端出料,使得反应物出料更加彻底,且当罐本体内的反应物取出时无需将整个蒸煮罐翻转倒料,将下端盖通过第一驱动件带动打开即可将反应物倒出,使得蒸煮罐出料更加省力快捷,无需人为移动较重的下端盖;

2.当下端盖需要打开时,利用第二驱动件带动下端盖转动,再利用第一驱动件推动下端盖,从而将下端盖打开,这个过程通过第一驱动件、第二驱动件移动下端盖,无需人为施力移动下端盖,从而更加省力地将下端盖打开;

3.利用第二驱动件与下端盖、罐本体均铰接,进而使得第二驱动件可带动下端盖以罐本体的一点为轴翻转,从而更加省力地将下端盖翻转一定角度,使得物料倾倒更加方便省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蒸煮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体现转动机构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1中b部分体现第一驱动件与罐本体连接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1中c部分体现第一驱动件与下端盖连接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蒸煮罐下端盖打开后的示意图。

图中,1、罐本体;2、上端盖;3、下端盖;4、升降机构;41、固定组件;411、固定杆;412、第一转动球;413、固定环;4131、第一球槽;42、安装组件;421、安装杆;422、第二转动球;423、安装环;4231、第二球槽;43、第一驱动件;431、第一缸体;432、第一活塞杆;5、转动机构;51、直角架;511、固定板;512、安装板;513、转动轴;52、转动板;521、安装片;522、转轴;53、第二驱动件;531、第二缸体;532、第二活塞杆;5321、第三转动球;54、转动组件;541、连接杆;542、连接环;5421、第三球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开盖省力的蒸煮罐,包括罐本体1,罐本体1上端用于进料,并在罐本体1上端设有上端盖2。罐本体1下端用于出料,并在罐本体1下端设有下端盖3。下端盖3与罐本体1下端螺纹连接,进而使得罐本体1更加密封。

参照图2,下端盖3外侧设有转动机构5,转动机构5包括第二驱动件53,第二驱动件53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此处第二驱动件53优选为气缸。第二驱动件53包括水平放置的第二缸体531,第二缸体531一端固定有第二活塞杆532。

第二缸体531一侧与罐本体1固定,第二活塞杆532远离第二缸体531的一端固定有第三转动球5321。第三转动球5321远离第二活塞杆532的一侧设有转动组件54。转动组件54包括连接杆541,连接杆541一端与下端盖3垂直固定,连接杆541的另一端固定有连接环542。

连接环542内侧设有第三球槽5421,第三转动球5321与第三球槽5421插接,且第三转动球5321可在第三球槽5421内侧转动。从而利用连接杆541以及连接环542将第二驱动件53与下端盖3连接,并利用第三转动球5321使得第二缸体531与下端盖3球铰接。

当下端盖3需要打开时,推动第二活塞杆532,且第二活塞杆532与转动组件54球铰接,进而推动下端盖3转动,且罐本体1与下端盖3之间的螺纹连接部分较少,第二驱动件53足以旋转下端盖3至打开状态。

第二缸体531下侧固定有水平的转动板52,转动板52竖直贯穿设有转轴522,转轴522上端与第二缸体531固定,转轴522下端与转动板52转动连接。使得第二缸体531可以转轴522为轴转动。

转动板52上侧设有直角架51。直角架51包括水平的固定板511,固定板511一侧与罐本体1外壁固定,固定板511远离罐本体1的一侧向下垂直固定有安装板512。安装板512下侧水平贯穿设有转动轴513,且转动轴513与第二缸体531平行。

转动板52向上垂直设有两个安装片521,且转动轴513两端分别贯穿两个安装片521,进而利用转动轴513将直角架51与转动板52转动连接,由于第二缸体531与转动板52固定,进而使得转动板52与第二缸体531一起转动。

参照图1,罐本体1外侧设有升降机构4,升降机构4包括第一驱动件43,第一驱动件43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此处第一驱动件43优选为气缸。第一驱动件43包括第一缸体431,第一缸体431竖直设置,并在第一缸体431下端设有第一活塞杆432。

参照图1、图3,第一缸体431上端设有固定组件41,固定组件41包括固定环413,固定环413侧面与第一缸体431上端固定。固定环413内设有第一球槽4131,第一球槽4131内设有第一转动球412,且第一转动球412可在第一球槽4131内转动。第一转动球412一侧固定有固定杆411,固定杆411远离第一转动球412的一端与罐本体1固定。进而通过固定组件41将罐本体1与第一驱动件43球铰接。

参照图1、图4,第一活塞杆432下端设有安装组件42,安装组件42包括安装环423,安装环423内侧设有第二球槽4231。第二球槽4231内侧设有第二转动球422,且第一转动球412可在第二球槽4231内转动,进而使得安装环423与第二转动球422构成球铰接的结构。

第二转动球422一侧固定有安装杆421,安装杆421远离第二转动球422的一端与下端盖3固定。利用安装组件42将第一驱动件43与下端盖3球铰接。

参照图5,当下端盖3转动时,升降机构4的上端与罐本体1球铰接,升降机构4的下端与下端盖3球铰接,进而使得升降机构4可适应下端盖3的转动。

升降机构4的数量为二,转动机构5的数量为二,且升降机构4与转动机构5等间距间隔分布于蒸煮罐侧面。当下端盖3向下翻转时,两个升降机构4相配合使用,同时两个转动机构5配合使用。使得下端盖3以一处为轴点向下翻转,同时转动机构5借助转动轴513将第二缸体531与转动板52向下转动,并将第二缸体531以转轴522为轴向下旋转,再利用第三转动球5321在第三球槽5421内转动,从而配合下端盖3的翻转。

实施原理为:

当下端盖3需要转动时,推动第二活塞杆532,且第二活塞杆532与转动组件54球铰接,进而推动下端盖3转动,升降机构4的上端与罐本体1球铰接,升降机构4的下端与下端盖3球铰接,进而使得升降机构4可适应下端盖3的转动,且罐本体1与下端盖3之间的螺纹连接部分较少,第二驱动件53足以旋转下端盖3至打开状态;

当下端盖3向下翻转时,两个升降机构4相配合使用,同时两个转动机构5配合使用。使得下端盖3以一处为轴点向下翻转,同时转动机构5借助转动轴513将第二缸体531与转动板52向下转动,并将第二缸体531以转轴522为轴向下旋转,再利用第三转动球5321在第三球槽5421内转动,从而配合下端盖3的翻转。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