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液管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06921发布日期:2020-09-15 18:14阅读:385来源:国知局
移液管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液管架。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移液管是一种量出式仪器,用来测量它所放出溶液的体积。移液管一般放置在移液管架上,以方便使用。

移液管经过清洗后可进行重复使用,清洗后的移液管放置在移液管架上后,移液管上残留的水吸附灰尘后会对移液管造成污染,易于导致移液管使用时污染溶液。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至少解决残留水导致的移液管污染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移液管架,移液管架包括:

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立柱;

第一层板,所述第一层板以可移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一层板上设置多个用于卡持移液管的第一孔;

外罩,所述外罩具有开口端,所述外罩的侧壁上开设有至少一个通风口,所述外罩扣装在所述底座和所述立柱的外侧,并且所述开口端抵靠在所述底座上;

风机,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外罩内且与所述第一层板间隔设置,所述风机能够将空气吹向所述第一层板、所述立柱以及所述底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移液管架,清洗后的移液管插接到第一层板的第一孔内,移液管的膨大部分抵靠在第一层板远离底座的端面上,使得移液管保持在当前状态,将外罩扣装在第一层板、立柱以及移液管的外侧,启动风机,风机将风吹向移液管、立柱以及底座,并且在风机的作用下,使得外罩内部的空气经通风口排出,通过空气流动,从而加快的移液管的干燥速度,避免了灰尘落到残留水上导致移液管污染的情况。另外,将移液管设置在外罩内,使得移液管与外部隔离,进一步避免了移液管受到污染,保证了移液管所处环境干净卫生。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移液管架,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层板包括:

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以可移动的方式套装在所述立柱上;

第一承托部,所述第一承托部设置在所述连接部的径向外侧,各所述第一孔沿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周向设置在所述第一承托部上;

第一锁紧部,所述第一锁紧部用于将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立柱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有第一穿设孔,所述第一穿设孔的孔壁上设有第一凸起结构,所述立柱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凹槽,所述立柱穿设于所述第一穿设孔,所述第一凸起结构与所述凹槽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移液管架还包括第二层板,所述第二层板以可移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立柱上且位于所述第一层板和所述底座之间,所述第二层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孔数量一致的第二孔,所述二孔与所述第一孔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孔用于所述移液管的卡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层板包括:

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以可移动的方式套装在所述立柱上;

第二承托部,所述第二承托部设置在所述连接部的径向外侧,各所述第二孔沿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周向设置在所述第二承托部上;

第二锁紧部,所述第一锁紧部用于将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立柱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有第二穿设孔,所述第二穿设孔的孔壁上设有第二凸起结构,所述立柱穿设于所述第而穿设孔,所述第二凸起结构与所述凹槽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上设有多个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数量与所述第二孔的数量一致,并且所述容纳槽与所述第二孔对应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上设有环形槽,所述开口端设置在所述环形槽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罩内设有容腔,所述容腔分别设有第一孔和第二孔,所述容腔通过第一孔与所述外罩的内部连通,所述容腔通过所述第二孔与外界连通,所述风机设于所述容腔,所述风机能够将空气经所述第二孔和所述第一孔吹入所述外罩内,且经所述通风口排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移液管架还包括:

电源,所述电源设于所述容腔;

开关,所述开关设置在所述外罩的顶面上,所述风机经所述开关与所述电源电连接;

提手,所述提手设置在所述外罩的所述顶面。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移液管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移液管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外罩未示出);

图3为图1中所示移液管架的外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所示移液管架的外罩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如下:

100为移液管架;

10为外罩,11为通风口,12为提手,13为开关,14为第二孔,15为第一孔,16为风机,17为电源,18为容腔;

20为第一层板,21为第一连接部,22为第一承托部,23为第一穿设孔,24为第一锁紧部;

30为立柱,31为凹槽;

40为第二层板,41为第二连接部,42为第二承托部,43为第二穿设孔,44为第二锁紧部;

50为底座,51为容纳槽,52为环形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如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出了一种移液管架100,移液管架100包括底座50、第一层板20、风机16和外罩10,底座50上设有立柱30,第一层板20以可移动的方式设置在底座50上,第一层板20上设置多个用于卡持移液管的第一孔15,外罩10具有开口端,外罩10的侧壁上开设有至少一个通风口11,外罩10扣装在底座50和立柱30的外侧,并且开口端抵靠在底座50上,风机16设置在外罩10内且与第一层板20间隔设置,风机16能够将空气吹向第一层板20、立柱30以及底座50。

具体地,清洗后的移液管插接到第一层板20的第一孔15内,移液管的膨大部分抵靠在第一层板20远离底座50的端面上,使得移液管保持在当前状态,将外罩10扣装在第一层板20、立柱30以及移液管的外侧,启动风机16,风机16将风吹向移液管、立柱30以及底座50,并且在风机16的作用下,使得外罩10内部的空气经通风口11排出,通过空气流动,从而加快的移液管的干燥速度,避免了灰尘落到残留水上导致移液管污染的情况。另外,将移液管设置在外罩10内,使得移液管与外部隔离,进一步避免了移液管受到污染,保证了移液管所处环境干净卫生。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外罩10也可以围挡的形式,围挡仅设置在底座的周向外侧,且围挡自身为可拆卸的结构,从而降低材料使用量,提高围挡的更换便利性,可拆卸结构还便于拆装和转场。

需要理解的是,第一层板20以可移动的方式设置在立柱30上,通过调整第一层板20相对立柱30的位置,从而使得第一层板20与底座50的距离得到调整,进而满足不同移液管的防止需求。

需要指出的是,风机16设置在外罩10的内顶面上,通风口11位于外罩10的侧壁上且靠近外罩10的开口端设置,当外罩10设置在移液管、第一层板20以及立柱30的外侧时,风机16将空气从外罩10的顶部吹向外罩10的底部,并且经通风口11排出,从而实现将移液管的快速干燥,避免移液管受到污染。

进一步理解的是,第一层板20包括第一连接部21、第一承托部22和第一锁紧部24,第一连接部21以可移动的方式套装在立柱30上,第一承托部22设置在连接部的径向外侧,各第一孔15沿第一连接部21的周向设置在第一承托部22上,第一锁紧部24用于将第一连接部21与立柱30固定。具体地,第一连接部21套装在立柱30上,第一承托部22沿第一连接部21的周向设置,各第一孔15开设于第一承托部22上,当需要调整第一层板20的位置时,驱动第一连接部21相对立柱30移动,当第一层板20到达所需位置后,第一锁紧部24进行锁紧,从而将第一层板20的位置保持,进而满足实际使用的需求。

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中第一锁紧部24为第一螺钉,第一螺钉穿过第一连接部21且与第一连接部21螺纹连接,当需要调整第一层板20的位置时,第一螺钉的自由端与立柱30的外壁分离,此时第一层板20能够相对立柱30移动,当第一层板20调整到位后,旋紧第一螺钉,第一螺钉的自由端抵靠在立柱30上,从而使得第一层板20的位置固定。通过第一螺钉实现第一层板20的固定,该结构简单,便于使用过程中的操作。

另外,第一孔15的孔壁设有两个第一弹片(未示出),第一弹片的一端与第一孔15的孔壁连接,第一弹片的另一端悬置,两个第一弹片之间形成穿设通道,移液管穿设于穿设通道内,并且外壁分别于两个第一弹片相抵靠,通过设置两个第一弹片,能够满足不同直径的移液管的放置,从而提升了移液管架100的通用型,降低了设备采购的成本。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21上设有第一穿设孔23,第一穿设孔23的孔壁上设有第一凸起结构,立柱30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凹槽31,立柱30穿设于第一穿设孔23,第一凸起结构与凹槽31配合。具体地,当第一层板20套装在立柱30的外侧时,立柱30穿设于第一穿设孔23中,第一穿设孔23的凸起结构设置在凹槽31内,通过凸起结构与凹槽31的配合,实现了对第一层板20周向的限位,提高了第一层板20的稳定性,避免了移液管从第一层板20上脱落的情况发生。

进一步地,移液管架100还包括第二层板40,第二层板40以可移动的方式设置在立柱30上且位于第一层板20和底座50之间,第二层板40上设有与第一孔15数量一致的第二孔14,二孔与第一孔15对应设置,第二孔14用于移液管的卡持。具体地,第二层板40位于第一层板20的下部,且位于第一层板20和第二层板40之间,第二层板40上的第二孔14与第一层板20上的第一孔15对应设置,当移液管放置到移液管架100上时,移液管分别穿设于第一孔15和第二孔14,通过设置第二层板40,能够有效提高了移液管放置的稳定性,避免出现移液管脱落损坏的情况,保证了移液管的安全,降低了器材的购买成本。

进一步地,第二层板40包括第二连接部41、第二承托部42和第二锁紧部44,第二连接部41以可移动的方式套装在立柱30上,第二承托部42设置在连接部的径向外侧,各第二孔14沿第二连接部41的周向设置在第二承托部42上,第一锁紧部24用于将第二连接部41与立柱30固定。具体地,第二连接部41套装在立柱30上,第二承托部42沿第二连接部41的周向设置,各第二孔14开设于第二承托部42上,当需要调整第二层板40的位置时,驱动第二连接部41相对立柱30移动,当第二层板40到达所需位置后,第二锁紧部44进行锁紧,从而将第二层板40的位置保持,进而满足实际使用的需求。

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中第二锁紧部44为第二螺钉,第二螺钉穿过第二连接部41且与第二连接部41螺纹连接,当需要调整第二层板40的位置时,第二螺钉的自由端与立柱30的外壁分离,此时第二层板40能够相对立柱30移动,当第二层板40调整到位后,旋紧第二螺钉,第二螺钉的自由端抵靠在立柱30上,从而使得第二层板40的位置固定。通过第二螺钉实现第二层板40的固定,该结构简单,便于使用过程中的操作。

另外,第二孔14的孔壁设有两个第二弹片(未示出),第二弹片的一端与第一孔15的孔壁连接,第二弹片的另一端悬置,两个第二弹片之间形成穿设通道,移液管穿设于穿设通道内,并且外壁分别于两个第二弹片相抵靠,通过设置两个第二弹片,能够满足不同直径的移液管的放置,从而提升了移液管架100的通用型,降低了设备采购的成本。

进一步地,第二连接部41上设有第二穿设孔43,第二穿设孔43的孔壁上设有第二凸起结构,立柱30穿设于第而穿设孔,第二凸起结构与凹槽31配合。具体地,当第二层板40套装在立柱30的外侧时,立柱30穿设于第二穿设孔43中,第二穿设孔43的凸起结构设置在凹槽31内,通过凸起结构与凹槽31的配合,实现了对第二层板40周向的限位,提高了第二层板40的稳定性,避免了移液管从第二层板40上脱落的情况发生。

进一步地,底座50上设有多个容纳槽51,容纳槽51的数量与第二孔14的数量一致,并且容纳槽51与第二孔14对应设置。具体地,由于容纳槽51与第二孔14对应设置,当移液管中有残留水时,残留水流出移液管后落入到容纳槽51内,从而实现了对残留水的收集,避免了残留水肆溢的情况发生。

进一步地,底座50上设有环形槽52,开口端设置在环形槽52内。具体地,当外罩10与底座50相抵时,外罩10的开口端设置在环形槽52内,通过环形槽52对外罩10进行了限位,避免了外罩10晃动触动移液管的情况,进一步保证了移液管的安全。

进一步地,外罩10内设有容腔18,容腔18分别设有第一孔15和第二孔14,容腔18通过第一孔15与外罩10的内部连通,容腔18通过第二孔14与外界连通,风机16设于容腔18,风机16能够将空气经第二孔14和第一孔15吹入外罩10内,且经通风口11排出。具体地,容腔18设置在外罩10内侧的顶部,风机16设置在容腔18内,当需要对移液管进行风干操作时,风机16启动,空气经第一孔15和第二孔14进入到外罩10内,并经通风口11排出,从而实现了移液管的干燥,并且有效提升了干燥的效率。

需要指出的是,在第一孔15处设置有过滤件,该过滤件(如海帕等)用于过滤空气中的灰尘,从而保证了进入到外罩10内部空气的清洁,进一步保证了移液管的卫生。

进一步地,移液管架100还包括电源17、开关13和提手12,电源17设于容腔18,开关13设置在外罩10的顶面上,风机16经开关13与电源17电连接,提手12设置在外罩10的顶面。具体地,电源17为风机16供电,开关13用于控制风机16的通断电,便于使用过程中的控制。另外,设置提手12便于对外罩10的取放,使得使用体验得到了有效提升。

需要指出的是,电源17为可以为干电池或可充电电池,在此本申请对于电池的结构不再进行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