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附塔排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09138发布日期:2020-10-23 12:53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吸附塔排灰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脱硫脱硝技术领域,尤指一种吸附塔排灰装置。



背景技术:

活性焦法烟气脱硫主要是通过烟气中的so2等组分在活性焦上吸附和催化氧化反应实现的。烟气经过吸附脱硫塔的活性焦床层时,在110~150℃的适宜条件下,烟气中的so2与氧气及水蒸气在活性焦上发生化学吸附,生成硫酸或水合硫酸,贮存在活焦的微孔内,这样so2被除去,在脱硫的同时还可对重金属离子、类金属离子、粉尘、二噁英和卤化氢等污染物有完全或一定协同脱除的作用。吸附饱和的活性焦在重力的作用下移出吸附塔,经过物料输送系统输送到脱附再生塔,经过预热段预热后,在加热段350~400℃的温度下解吸,活性焦得到再生,浓so2脱附气被导出,活性焦经过冷却段冷却后,输送到吸附反应塔上部完成一个循环。

在通过吸附塔脱硫脱硝时,需要及时排灰排料。现有的吸附塔通常包括上方的脱硝区和下方的脱硫区,其中,上方的脱硝区进气室和下方的脱硫区出气室连通,使得脱硝区进气室和脱硫区出气室可以通过下方的脱硫区出气室集料斗直接排灰;而上方的脱硝区出气室和下方的脱硫区进气室不导通,因此,需要分别排灰。但是,上方的脱硝区出气室通常位置较高,排灰很不方便,使得脱硝区出气室的排灰时间较长,影响生产的进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吸附塔排灰装置,能够使脱硝区出气室和脱硫区进气室在排灰时导通,从而使脱硝区出气室直接通过脱硫区进气室排灰,有利于提高排灰的效率,避免影响生产的进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吸附塔排灰装置,包括:

至少一组焦层室,且所述焦层室的顶部、底部分别为脱硝区焦层和脱硫区焦层;

侧气室,设置在每组所述焦层室的两侧,所述侧气室均包括顶部的脱硝区进气室和底部的脱硫区出气室,所述脱硝区进气室用于所述脱硝区焦层的进气,所述脱硫区出气室用于所述脱硫区焦层的排气;

中间气室,设置在每组所述的焦层室之间,所述中间气室包括顶部的脱硝区出气室和底部的脱硫区进气室,所述脱硝区出气室用于所述脱硝区焦层的排气,所述脱硫区进气室用于向所述脱硫区焦层的进气;

其中,所述脱硝区出气室和所述脱硫区进气室之间设有隔板,

所述脱硝区出气室的底端设有第一集料斗,

所述第一集料斗与所述隔板之间设有至少一下料管,所述下料管用于连通所述第一集料斗和所述脱硫区进气室,使所述脱硝区出气室排灰至所述脱硫区进气室,

所述脱硫区进气室的底端设有第二集料斗,所述第二集料斗用于所述脱硝区出气室和所述脱硫区进气室的排灰。

吸附塔通常包括上方的脱硝区和下方的脱硫区,其中,上方的脱硝区进气室和下方的脱硫区出气室连通,使得脱硝区进气室和脱硫区出气室可以通过下方的脱硫区出气室集料斗直接排灰,而上方的脱硝区出气室和下方的脱硫区进气室不导通,因此需要分别排灰,但是,上方的脱硝区出气室通常位置较高,排灰很不方便。本方案通过在脱硝区出气室和脱硫区进气室之间设置隔板,脱硝区出气室的底端设置第一集料斗,第一集料斗与隔板之间设有至少一下料管,使脱硝区出气室能够排灰至脱硫区进气室,再通过脱硫区进气室的底端的第二集料斗排灰,使得脱硝区出气室和脱硫区进气室能够在排灰时导通,从而使脱硝区出气室直接通过脱硫区进气室排灰,有利于提高排灰的效率,避免影响生产的进程。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集料斗包括与所述脱硝区出气室底端连接的环形侧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环形侧板底端的底板;

所述底板包括两侧的平板,以及一人字形的斜板,所述平板的外侧边缘均与所述环形侧板的内侧壁连接,所述斜板的底端两侧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平板的内侧边缘连接;

所述平板与所述隔板平行;

所述下料管设置在所述平板和所述隔板之间,所述第一集料斗内的积料依次沿所述斜板、所述平板和所述下料管落入所述脱硫区进气室。

通过环形侧板以及设置在环形侧板底端的底板构成第一集料斗,且底板包括平板,以及一向上凸起的斜板,下料管设置在平板和隔板之间,使得第一集料斗内的积料能够依次沿斜板、平板和下料管落入脱硫区进气室,再通过脱硫区进气室的底端的第二集料斗排出,能够加快积料的排出效率,避免在第一集料斗中发生积料现象。

进一步地,所述下料管包括依次连接的上段管、中段管和下段管,所述上段管与所述第一集料斗连接,所述下段管与所述隔板连接;

所述上段管与所述中段管之间通过第一法兰连接;

所述中段管和所述下段管之间通过第二法兰连接。

通过将下料管拆分成上段管、中段管和下段管,且在上段管和中段管之间设置第一法兰,能够使下料管的拆卸和安装更加方便,通过在中段管和下段管之间设置第二法兰,能够在积料堵塞下料管时,方便下料管的清理和疏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法兰内安装有可拆卸的盲板,使所述脱硝区出气室和所述脱硫区进气室在密封和导通之间进行切换;

所述中间气室的侧壁与所述下料管的对应处开设有操作孔。

通过设置操作孔,能够使工作人员进入吸附塔内,并控制盲板的拆卸和安装,当盲板拆卸时,能够使下料管导通,从而使脱硝区出气室和脱硫区进气室导通,进而使得脱硝区出气室内的积料能够直接排放至脱硫区进气室内;当盲板安装时,能够使下料管隔断,从而使脱硝区出气室和脱硫区进气室隔断,避免脱硫区与脱硝区内的气体混和,避免影响生产的进行。

进一步地,所述上段管呈倒锥形。

提高将上段管设置为倒锥形,能够方便积料从平板排放至下料管,且能够加快积料的排除效率,避免下料管堵塞。

进一步地,所述下料管上设置有第一插板阀。

通过直接在下料管上设置第一插板阀,并通过第一插板阀的开启和关闭,能够直接实现下料管的导通或隔断,从而使得脱硝区出气室内的积料能够直接排放至脱硫区进气室内。

进一步地,所述脱硝区进气室和所述脱硫区出气室导通;

所述脱硫区出气室的底端设有第三集料斗,所述第三集料斗用于所述脱硝区进气室和所述脱硫区出气室的排灰。

脱硝区进气室和脱硫区出气室可以直接导通,且不会影响生产的进程,通过在脱硫区出气室的底端设置第三集料斗,能够直接对脱硝区进气室和脱硫区出气室进行排灰。

进一步地,还包括吸灰总管,以及均匀分布在所述吸灰总管上的若干个吸灰支管;

所述第二集料斗和所述第三集料斗的底端均通过所述吸灰支管与所述吸灰总管连接;

所述吸灰总管连接有气力输送装置或吸排车。

通过设置吸灰总管以及均匀分布在吸灰总管上的若干个吸灰支管,能够使第二集料斗和第三集料斗的底端通过吸灰支管与吸灰总管连接,吸灰总管连接有气力输送装置,能够使气力输送装置工作时,将积料送至灰仓,避免扬尘太大,无法控制,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

进一步地,所述吸灰支管上安装有第二插板阀。

进一步地,相邻的所述侧气室之间设有壁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吸附塔排灰装置,通过在脱硝区出气室和脱硫区进气室之间设置隔板,脱硝区出气室的底端设置第一集料斗,第一集料斗与隔板之间设有至少一下料管,使脱硝区出气室能够排灰至脱硫区进气室,再通过脱硫区进气室的底端的第二集料斗排灰,使得脱硝区出气室和脱硫区进气室能够在排灰时导通,从而使脱硝区出气室直接通过脱硫区进气室排灰,有利于提高排灰的效率,避免影响生产的进程。

附图说明

下面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对本方案的上述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焦层室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集料斗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料管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盲板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灰总管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10-焦层室;11-脱硝区焦层;12-脱硫区焦层;13-操作孔;20-侧气室;21-脱硝区进气室;22-脱硫区出气室;23-第三集料斗;30-中间气室;31-脱硝区出气室;32-脱硫区进气室;33-隔板;34-第一集料斗;341-环形侧板;342-平板;343-斜板;35-下料管;351-上段管;352-中段管;353-下段管;354-第一法兰;355-第二法兰;356-盲板;36-第二集料斗;40-壁板;50-吸灰支管;60-吸灰支管;61-第二插板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吸附塔排灰装置,包括:至少一组焦层室10、侧气室20以及中间气室30。

焦层室10的顶部、底部分别为脱硝区焦层11和脱硫区焦层12,脱硝区焦层11用于原料的脱硝,脱硫区焦层12用于原料的脱硫。在生产过程中,焦层室10的组数可以根据生产规模、生产需求等调整,一般多组焦层室10同时工作,以提高生产效率。

侧气室20设置在每组焦层室10的两侧,侧气室20均包括顶部的脱硝区进气室21和底部的脱硫区出气室22,脱硝区进气室21用于脱硝区焦层11的进气,脱硫区出气室22用于脱硫区焦层12的排气。

其中,相邻的侧气室20之间设有壁板40,壁板40用于隔开每组焦层室10,使每组焦层室10分开工作。

中间气室30设置在每组的焦层室10之间,中间气室30包括顶部的脱硝区出气室31和底部的脱硫区进气室32,脱硝区出气室31用于脱硝区焦层11的排气,脱硫区进气室32用于向脱硫区焦层12的进气。

具体的,脱硝区进气室21和脱硫区出气室22导通;脱硫区出气室22的底端设有第三集料斗23,第三集料斗23用于脱硝区进气室21和脱硫区出气室22的排灰。

脱硝区进气室21和脱硫区出气室22可以直接导通,且不会影响生产的进程,通过在脱硫区出气室22的底端设置第三集料斗23,能够直接对脱硝区进气室21和脱硫区出气室22进行排灰。

进一步地,脱硝区出气室31和脱硫区进气室32之间设有隔板33,隔板33用于隔断脱硝区出气室31和脱硫区进气室32。

脱硝区出气室31的底端设有第一集料斗34,第一集料斗34与隔板33之间设有至少一下料管35,下料管35用于连通第一集料斗34和脱硫区进气室32,使脱硝区出气室31排灰至脱硫区进气室32,脱硫区进气室32的底端设有第二集料斗36,第二集料斗36用于脱硝区出气室31和脱硫区进气室32的排灰。

吸附塔通常包括上方的脱硝区和下方的脱硫区,其中,上方的脱硝区进气室和下方的脱硫区出气室连通,使得脱硝区进气室和脱硫区出气室可以通过下方的脱硫区出气室集料斗直接排灰,而上方的脱硝区出气室和下方的脱硫区进气室不导通,因此需要分别排灰,但是,上方的脱硝区出气室通常位置较高,排灰很不方便。本方案通过在脱硝区出气室31和脱硫区进气室32之间设置隔板33,脱硝区出气室31的底端设置第一集料斗34,第一集料斗34与隔板33之间设有至少一下料管35,使脱硝区出气室31能够排灰至脱硫区进气室32,再通过脱硫区进气室32的底端的第二集料斗36排灰,使得脱硝区出气室31和脱硫区进气室32能够在排灰时导通,从而使脱硝区出气室31直接通过脱硫区进气室32排灰,有利于提高排灰的效率,避免影响生产的进程。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第一集料斗34包括与脱硝区出气室31底端连接的环形侧板341,以及设置在环形侧板341底端的底板。

所述底板包括两侧的平板342,以及一人字形的斜板343,所述平板342的外侧边缘均与所述环形侧板341的内侧壁连接,所述斜板343的底端两侧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平板342的内侧边缘连接,能够使积料沿着斜板343的侧面下滑至平板342上。

平板342与隔板33平行;下料管35设置在平板342和隔板33之间,第一集料斗34内的积料依次沿斜板343、平板342和下料管35落入脱硫区进气室32。

通过环形侧板341以及设置在环形侧板341底端的底板构成第一集料斗34,且底板包括平板342,以及一向上凸起的斜板343,下料管35设置在平板342和隔板33之间,使得第一集料斗34内的积料能够依次沿斜板343、平板342和下料管35落入脱硫区进气室32,再通过脱硫区进气室32的底端的第二集料斗36排出,能够加快积料的排出效率,避免在第一集料斗34中发生积料现象。

实施例3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3所示,在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基础上,下料管35包括依次连接的上段管351、中段管352和下段管353,上段管351与第一集料斗34连接,下段管353与隔板33连接。

上段管351与中段管352之间通过第一法兰354连接;中段管352和下段管353之间通过第二法兰355连接。

通过将下料管35拆分成上段管351、中段管352和下段管353,且在上段管351和中段管352之间设置第一法兰354,能够使下料管35的拆卸和安装更加方便,通过在中段管352和下段管353之间设置第二法兰355,能够在积料堵塞下料管35时,方便下料管35的清理和疏通,当然,若下料管35的整体长度不长,也可以省去第二法兰355。

进一步地,上段管351呈倒锥形。

提高将上段管351设置为倒锥形,能够方便积料排放至下料管35,且能够加快积料的排除效率,避免下料管35堵塞。

实施例4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3和图4所示,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第一法兰354内安装有可拆卸的盲板356,使脱硝区出气室31和脱硫区进气室32在密封和导通之间进行切换。中间气室30的侧壁与下料管35的对应处开设有操作孔13。

通过设置操作孔13,能够使工作人员进入吸附塔内,并控制盲板356的拆卸和安装,当盲板356拆卸时,能够使下料管35导通,从而使脱硝区出气室31和脱硫区进气室32导通,进而使得脱硝区出气室31内的积料能够直接排放至脱硫区进气室32内;当盲板356安装时,能够使下料管35隔断,从而使脱硝区出气室31和脱硫区进气室32隔断,避免脱硫区与脱硝区内的气体混和,避免影响生产的进行。另外,盲板356的拆卸和安装,也可以通过智能控制的方法进行控制,例如,当积料检测装置检测到第一集料斗34内积料过多时,向控制端发送信号,控制端能够控制盲板356打开,当积料排放完成时,再控制盲板356关闭,能够实现自动化的排灰,有利于提高排灰效率。

实施例5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基础上,下料管35上设置有第一插板阀。

通过直接在下料管35上设置第一插板阀,并通过控制第一插板阀的开启和关闭,能够实现下料管的导通或隔断。另外,第一插板阀的开启和关闭可以是人工控制,也可以智能控制,例如,当积料检测装置检测到第一集料斗内积料过多时,向控制端发送信号,控制端能够控制第一插板阀打开,当积料排放完成时,再控制第一插板阀关闭,能够实现自动化的排灰,有利于提高排灰效率。

实施例6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5所示,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还包括吸灰总管50,以及均匀分布在吸灰总管50上的若干个吸灰支管60;

第二集料斗36和第三集料斗23的底端均通过吸灰支管60与吸灰总管50连接;吸灰总管50连接有气力输送装置或吸排车。

通过设置吸灰总管50以及均匀分布在吸灰总管50上的若干个吸灰支管60,能够使第二集料斗36和第三集料斗23的底端通过吸灰支管60与吸灰总管50连接,吸灰总管50连接有气力输送装置或吸排车,能够使气力输送装置或吸排车工作时,将积料送至灰仓,避免扬尘太大、无法控制,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

进一步地,吸灰支管60上安装有第二插板阀61.第二插板阀61用于控制吸灰支管60的通断,第二插板阀61可以通过人工控制,也可以通过智能控制。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