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酸乙酯反应釜的分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54366发布日期:2020-12-11 15:22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乙酸乙酯反应釜的分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酯化釜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乙酸乙酯反应釜的分布器。



背景技术:

乙酸乙酯(ethylacetat),又名醋酸乙酯,外观为具有水果香味的无色透明液体,是应用最广泛的脂肪酸酯之一,具有优良的溶解性能,是一种易挥发、溶解性极好的工业溶剂。被广泛的应用于化学、食品医药、纺织及汽车工业中。

目前世界上工业乙酸乙酯主要生产方法有以下几种:乙酸酯化法、乙醛缩合法、乙烯加成法和乙醇脱氢法等。酯化法在制备乙酸乙酯用的较多的工艺是将原料乙酸和乙醇加入到酯化反应釜内,在一定的温度下不断搅拌进行酯化反应,但因物料进入反应釜分布不均,导致酯化反应不完全,乙酸乙酯产率不高,为了提高乙酸乙酯产率,有些生产企业在反应釜内设置了分布器,但因为在缓冲区原料加入后量太大,虽经过混合,依然存在反应不充分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乙酸乙酯反应釜的分布器,以助于提高乙酸乙酯反应釜内的反应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乙酸乙酯反应釜的分布器,密闭地安装于反应釜主体的底部,而与所述反应釜主体围构形成供乙酸乙酯反应的腔体;

所述分布器的外壁上开设有与所述腔体连通的第一进料口、第二进料口和硫酸进料口,且于所述分布器内部设置有将所述第一进料口、所述第二进料口和所述硫酸进料口分别与所述腔体隔离开来的分布盘、布料体和硫酸布料体;所述分布盘上密布有连通于所述腔体和所述第一进料口之间的布料孔;所述布料体和所述硫酸布料体为薄壁围构而成,并形成有与所述第二进料口和所述硫酸进料口对应连通的空腔,且于所述薄壁上开设有多个连通于所述空腔和所述腔体之间的布料口。

进一步的,所述分布器呈碗状,所述第一进料口位于所述分布器的底部,所述分布盘于所述分布器的内腔底部水平地罩设于所述第一进料口的上方。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进料口和所述硫酸进料口正对地开设于所述分布器的侧壁上,所述布料体和所述硫酸布料体平行于所述分布盘并间隔开来地固设于所述分布器的内壁上。

进一步的,所述布料体呈覆盖所述分布器内腔横截面大部分面积的日偏食状,所述硫酸布料体为被所述布料体半包围的半圆形。

进一步的,所述布料体的布料口包括密布于所述布料体上壁和下壁上的面部布料口、以及间隔均布于所述布料体侧壁上的侧部布料口。

进一步的,所述硫酸布料体的布料口为间隔均布于所述硫酸布料体侧壁上的硫酸布料口。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进料口为乙醇进料口,所述第二进料口为乙酸进料口。

进一步的,所述分布器的上沿和所述反应釜主体的下沿均构造有对接法兰,所述反应釜主体和所述分布器经所述对接法兰固连为一体,而构成所述乙酸乙酯反应釜。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乙酸乙酯反应釜的分布器通过设置第一进料口、第二进料口和硫酸进料口进行物料的流入,并采用多个布料口的物料流出进行接触反应,实现了物料的分布混合,增加了酯化反应所需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反应效率。

(2)设计分布器呈碗状,与反应釜主体配合使用,结构严谨美观,同时将第一进料口设置在分布器底部,考虑到密度特性,进而进一步的提高了酯化反应效率。同时将布料孔作为液体涌出口,相比较传统方式,会不断的改变乙醇与其他物料接触面积,进而使得物料能进行充分接触反应。

(3)将布料体和硫酸布料体平行于分布盘并间隔开来,会增加物料的反应空间并使乙酸和硫酸同时与乙醇接触,提高了物料反应接触的及时性。

(4)通过将布料体结构设置成大于硫酸布料体,保证了反应主要物料乙酸的流入,并且采用间隔设置,保证物料可以在间隙中接触或者流动。

(5)在布料体上的设计多个布料口,可以有效进行反应的多点分布,提高了反应效率,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6)通过将硫酸布料口构造为间隔均布于所述硫酸布料体侧壁上,此结构目的也能有效地保证乙酸和乙醇在接触和流动上,会与硫酸进行反应,并进一步的完善多点分布。

(7)确定第一进料口为乙醇进料口,第二进料口为乙酸进料口。由于密度的特性,保证了乙醇和乙酸混合充分及混合后的液体流动方向,进而实现最终酯化反应的充分进行。

(8)通过法兰连接固定,不仅安装方便,而且结构的密封性好,便于更换修复。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是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其中涉及到的前后、上下等方位词语仅用于表示相对的位置关系,均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乙酸乙酯反应釜的分布器的安装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乙酸乙酯反应釜的分布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乙酸乙酯反应釜的分布器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乙酸乙酯反应釜主体的仰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乙酸乙酯反应釜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反应釜主体,101-出料口,102-惰性气体入口,103-对接法兰,104-紧固件,105-隔板,106-避让缺口;2-搅拌轴,201-搅拌叶;3-分布器,301-第一进料口,302-第二进料口,303-硫酸进料口,310-分布盘,311-布料孔,320-布料体,321-面部布料口,322-侧部布料口,330-硫酸布料体,331-硫酸布料口。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涉及到的左、右、上、下等方位名词,是为了描述方便而基于图示状态下的用语,不应理解为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结构的限定;提到的第一、第二等也均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的重要性。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乙酸乙酯反应釜的分布器,可助于提高乙酸乙酯反应釜内的反应效率。该乙酸乙酯反应釜的分布器密闭地安装于反应釜主体的底部,而与所述反应釜主体围构形成供乙酸乙酯反应的腔体。所述分布器的外壁上开设有与所述腔体连通的第一进料口、第二进料口和硫酸进料口,且于所述分布器内部设置有将所述第一进料口、所述第二进料口和所述硫酸进料口分别与所述腔体隔离开来的分布盘、布料体和硫酸布料体。所述分布盘上密布有连通于所述腔体和所述第一进料口之间的布料孔;所述布料体和所述硫酸布料体为薄壁围构而成,并形成有与所述第二进料口和所述硫酸进料口对应连通的空腔,且于所述薄壁上开设有多个连通于所述空腔和所述腔体之间的布料口。

基于上述的总体结构原则,本实施例的乙酸乙酯反应釜的分布器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2所示,其中,乙酸乙酯反应釜包括反应釜主体1和分布器3。其中,分布器3密闭安装在反应釜主体1的底部,与反应釜主体1围构形成供乙酸乙酯反应的腔体。以实现乙酸和乙醇可以在密封的反应釜进行充分地反应。

另外,结合图3所示,在分布器3的外壁上开设有与腔体连通的第一进料口301、第二进料口302和硫酸进料口303,并且在分布器3的内部设置有将第一进料口301与腔体隔离开来的分布盘310,将第二进料口302与腔体隔离开来的布料体320,以及将硫酸进料口303与腔体隔离开来的硫酸布料体330。在分布盘310上还密布有布料孔311,布料孔311被用于连通于腔体和第一进料口301。布料体320被设计为薄壁围构而成,形成与第二进料口302连通的空腔,且薄壁上开设有多个连通于空腔和腔体之间的布料口。硫酸布料体330也被设计为薄壁围构,形成与硫酸进料口303连通的空腔,且也在薄壁上开设有多个连通于空腔和腔体之间的布料口。如此设计,原料乙酸和乙醇,以及硫酸都会在分布器3内聚合并进行反应。并且,原料乙酸和乙醇接触时,均采用从各腔体内的多个布料口流出进行接触反应,实现了物料的分布混合,增加了酯化反应所需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反应效率。

基于上述的结构,进一步的采用如下设计,分布器3呈碗状,第一进料口301位于分布器3的底部,分布盘310于分布器3的内腔底部水平地罩设于第一进料口301的上方,并且第一进料口301为乙醇进料口。结合图3所示,分布器3呈碗状,第一进料口301设计在分布器3的底部。第一进料口301流入的物料是乙醇,由于乙醇的密度相比较其他物料密度较小,与其他物料接触后会向上游动,进一步的提高了酯化反应效率。进入分布器3内会从下向上蔓延,因上述中的分布盘310上密布布料孔311,乙醇会从布料孔311开始向外流出,将布料孔311作为液体涌出口,相比较传统方式,会不断的改变乙醇与其他物料接触面积,进而使得物料能进行充分接触反应。

同时,为了更好地配合上述的第一进料口301的结构,第二进料口302和硫酸进料口303正对地开设于分布器3的侧壁上,第二进料口302为乙酸进料口。布料体320和硫酸布料体330平行于分布盘310并间隔开来地固设于分布器3的内壁上。第二进料口302进入的乙酸和硫酸的密度相差较小,所以将第二进料口302和硫酸进料口303正对设置,如此乙酸和硫酸会同时与乙醇接触。为了增加乙酸和乙醇的反应空间,将第二进料口302和硫酸进料口303设计在分布器3的侧壁上。不同位置的物料流入会增加物料在分布器3内反应效率,再将混合后的物料流入反应釜主体1进行二次反应,以实现接触反应充分,并提高了反应效率。

为了更好地实现反应目的,布料体320呈覆盖分布器3内腔横截面大部分面积的日偏食状,硫酸布料体330为被布料体320半包围的半圆形。如图2-3所示,布料体320采用日偏食状,硫酸布料体330采用半圆形,硫酸布料体330被布料体320半包围。在本实施例中,乙醇从下向上流动与乙酸和硫酸接触。因为乙酸和乙醇作为主材料进行反应,而硫酸作为促进反应进行的辅助物料,所以布料体320的结构面积会大于硫酸布料体330。并且因为布料体320和硫酸布料体330呈间隔设置的,所以乙醇会在布料体320和硫酸布料体330之间与乙酸和硫酸接触反应并流出,可以有效的进行接触反应,提高了反应效率。

为了进一步的优化分布混合反应的效果,如图5所示,布料体320的布料口包括密布于布料体320上壁和下壁上的面部布料口321、以及间隔均布于布料体320侧壁上的侧部布料口322。在布料体320的上壁、下壁和侧壁均构造有多个布料所需的开口,如此设计能有效进行反应的多点分布,提高了反应效率,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其中布料体320的设计上可以将下壁的面部布料口321构造较小,如此不易出现乙醇在布料体320内流动的情况。也可以不在下壁构造面部布料口321,使用效果不会对最终目的造成影响。

而对应上述的布料体320,硫酸布料体330的布料口为间隔均布于硫酸布料体330侧壁上的硫酸布料口331,此结构目的也能有效地进行反应的多点分布,从而提高了反应效率。硫酸布料口331设计在硫酸布料体330侧壁上,因为乙酸和乙醇在接触和流动上,主要通过构造在布料体320和硫酸布料体330之间的间隙,所以在侧壁上布置硫酸布料口331可以更好地将在乙酸和乙醇进行酯化反应。

基于上述的结构,为了更好地使用分布器3,分布器3的上沿和反应釜主体1的下沿均构造有对接法兰103,反应釜主体1和分布器3经对接法兰103固连为一体,而构成乙酸乙酯反应釜。结合图4-5所示,反应釜主体1和分布器3均构造有对接法兰103,通过法兰连接固定,不仅安装方便,而且结构的密封性好,便于更换修复。

在本实施例中,在反应釜主体1的上部开设有出料口101和惰性气体入口102,出料口101为水平设置在反应釜主体1的侧边,惰性气体入口102竖直设置在反应釜主体1顶部,用于在反应过程中进气口冲入少量惰性气体,使反应液不至于搅拌导致釜体内压力过大,而出现爆炸的危险。

同时,在反应釜主体1的底部设置有对接法兰103以及用于法兰连接的紧固件104,用于连接反应釜主体1和分布器3从而实现密封效果。在反应釜主体1的内部构造有隔板105,以用于限定物料在反应釜内的流通走向,延长了反应物料在酯化反应釜内的流程,使反应物料得到充分接触反应,极大提高了酯化效率。在本实施例中,隔板105上还设置了避让缺口106,用于避开搅拌轴2,并保证安装在反应釜主体1的内部的搅拌轴2可以正常搅拌,同时,如图4所示,搅拌轴2上的搅拌叶201也可以搅动物料转动,进一步促使反应物料充分接触反应,提高酯化效率。

上述的原料醋酸和乙醇加入反应釜主体1反应前,在物料入口的分布器3上经过一次分布混合,因此物料能进行充分接触,提高了反应效率;同时反应釜主体1与分布器3的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使用寿命长,易于推广。并且能有效进行反应的多点分布,提高了反应效率,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可以有效的保证了产品质量指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