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除雾喷淋吸收气体处理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76940发布日期:2021-01-08 12:30阅读:63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除雾喷淋吸收气体处理塔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气处理技术领域,尤其一种高效除雾喷淋吸收气体处理塔。



背景技术:

喷淋吸收气体处理塔广泛应用于化工、电子、冶金、电镀、纺织(化纤)、食品、机械制造等行业过程中排放的酸、碱性、含尘等废气的净化处理。在实际应用中,大部分喷淋吸收气体处理塔存在排气口气体雾气大、含水率高的情况,若直接从处理塔排气口排出,则会出现“白烟”现象,若从处理塔排出的废气还要进入后续处理系统进一步处理,则易导致后续处理系统运行效率低、耗材使用寿命短、带电系统短路、设备被腐蚀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一种高效除雾喷淋吸收气体处理塔,废气经过其处理后,从其排气口排出的气体雾气小,含水量低,从而可避免“白烟”现象,还能减轻后续处理系统的运行负荷,提高后续处理系统的运行效率,延长耗材使用寿命,防止设备被腐蚀。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高效除雾喷淋吸收气体处理塔,包括塔体,所述塔体上间隔设置有进气口与排气口,所述高效除雾喷淋吸收气体处理塔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塔体内并依次间隔设置于所述进气口与排气口之间的喷淋吸收层、折流板除雾器、散堆除雾填料层、丝网除雾器;所述塔体包括喷淋吸收段、除雾段,所述喷淋吸收层设置于所述喷淋吸收段内,所述折流板除雾器、散堆除雾填料层、丝网除雾器设置于所述除雾段内。

所述喷淋吸收层的横截面积被设置为大于所述折流板除雾器的横截面积。

所述散堆除雾填料层、丝网除雾器的横截面积被设置为大于所述折流板除雾器的横截面积并小于喷淋吸收层的横截面积。

所述折流板除雾器的外侧与塔体内壁之间设置有盲板。

所述散堆除雾填料层或/和丝网除雾器的外侧与塔体内壁之间设置有盲板。

所述喷淋吸收段与除雾段的横截面尺寸一致。

所述塔体设置为立式塔体,所述进气口设置于塔体下侧,排气口设置于塔体上侧,所述喷淋吸收层、折流板除雾器、散堆除雾填料层、丝网除雾器自下而上依次设置于立式塔体内。

所述塔体设置为卧式塔体,所述进气口设置于塔体左侧,排气口设置于塔体右侧,所述喷淋吸收层、折流板除雾器、散堆除雾填料层、丝网除雾器从左至右依次间隔设置于所述卧式塔体内。

所述高效除雾喷淋吸收气体处理塔还包括一贮料箱,所述贮料箱设置于所述喷淋吸收段与除雾段的下方,所述喷淋吸收段的壁部对应所述喷淋吸收层的吸收填料层的位置设置为多孔状。

所述贮料箱左右方向上的长度等于喷淋吸收段与除雾段左右方向上的总长度。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依次设置折流板除雾器、散堆除雾填料层以及丝网除雾器三层除雾装置,从而经过喷淋吸收后的气体会被进行三重除雾处理,折流板除雾器可去除绝大部分废气中较大的液滴,散堆除雾填料层进一步去除废气中剩余的较大的液滴,丝网除雾器可分离气体中的水雾,从而经本实用新型处理后的废气经排气口排出时,含水量低,雾气小,即本实用新型处理塔能实现高效率的除雾效果,从而可有效消除排放口“白烟”现象,而且能减轻后续处理系统的运行负荷,提高后续处理系统的运行效率,延长耗材使用寿命,防止设备被腐蚀;

2、折流板除雾器的横截面积小于喷淋吸收层的横截面积,从而经过喷淋吸收后的废气流动到折流板时的流动速度会变大,如此,折流板除雾器不但能挡下废气中更多的较大的液滴,从而能进一步降低废气中的含水量,而且还能同时挡下废气中的部分粉尘,从而同时有效降低经排气口排出的气体的含尘量;

3、所述散堆除雾填料层、丝网除雾器的横截面积被设置为大于所述折流板除雾器的横截面积并小于喷淋吸收层的横截面积,从而在保证气体具有一定流速的同时,还能使得散堆除雾填料层可更多地吸收经过折流板除雾器后的气体中的液滴,使得丝网除雾器可更多地分离气体中的水雾,从而使得经过本实用新型处理之后的气体的含水量更低,雾气更小;

4、本实用新型通过不同尺寸的盲板改变折流板除雾器、散堆除雾填料层、丝网除雾器的横截面积,并通过盲板的设置还能改变过不同尺寸的盲板改变折流板除雾器、散堆除雾填料层、丝网除雾器与喷淋吸收层的相对横截面积,不但能发挥各除雾层的最优流场条件,有效地提高除雾层的除雾效率,还提高喷淋吸收层的吸收效率,即使得本实用新型对废气的处理效果更好;而在所述塔体的喷淋吸收段与除雾段的内壁尺寸一致的情况下采用上述盲板设计,喷淋吸收段与除雾段可采用同一块板材加工而成,从而可减小塔体板材裁剪、焊接工作量,从而降低处理塔的制作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高效除雾喷淋吸收气体处理塔第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高效除雾喷淋吸收气体处理塔第一实施例的折流板除雾器与盲板组合的放大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高效除雾喷淋吸收气体处理塔第一实施例的贮料箱与喷淋泵组合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高效除雾喷淋吸收气体处理塔第二实施例的主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高效除雾喷淋吸收气体处理塔第二实施例的俯视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高效除雾喷淋吸收气体处理塔第二实施例折流板与盲板组合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高效除雾喷淋吸收气体处理塔。

第一实施例中

如图1至3所示,本实用新型高效除雾喷淋吸收气体处理塔包括塔体1,所述塔体1上间隔设置有进气口11与排气口12,所述高效除雾喷淋吸收气体处理塔还包括设置于塔体1内并依次间隔设置于所述进气口11与排气口12之间的喷淋吸收层2、折流板除雾器3、散堆除雾填料层4、丝网除雾器5。

较佳的,所述喷淋吸收层2的横截面积被设置为大于所述折流板除雾器3的横截面积。如此设置,经过喷淋吸收层2处理后的气体在流动到折流板除雾器时的流动速度会变大,如此,折流板除雾器3不但能挡下废气中更多的较大的液滴,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能更好地达到降低废气含水量的除雾效果,而且还能同时挡下废气中的部分粉尘,从而同时有效降低经排气口12排出的气体的含尘量。

所述折流板除雾器3的外侧与塔体1内壁之间设置有盲板31。即是说,所述盲板31一端与折流板除雾器3接触,另一端与塔体1内壁接触,且所述折流板除雾器3的外侧与塔体1内壁之间可以是设置有连续不断的一圈环形盲板31;也可以是,所述折流板除雾器3只有部分外侧与塔体1内壁之间设置有盲板31。

所述塔体1依次包括喷淋吸收段14、除雾段15,所述喷淋吸收层2设置于所述喷淋吸收段14内,所述折流板除雾器3、散堆除雾填料层4、丝网除雾器5设置于所述除雾段15内。较佳的,所述喷淋吸收段14与除雾段15的横截面尺寸一致,即喷淋吸收段14与除雾段15的内壁尺寸一致,外壁尺寸也一致,而采用这塔体结构设计,喷淋吸收段14与除雾段15可采用同一块板材加工而成,从而可减小塔体1板材裁剪、焊接工作量,从而降低处理塔的制作成本。在所述塔体1的喷淋吸收段14与除雾段15的横截面尺寸一致的情况下,盲板31的设置使得折流板除雾器3的横截面积小于喷淋吸收层2的横截面积。采用这种方式,既可以实现折流板除雾器3的横截面积小于喷淋吸收层2的横截面积的目的,还可以降低处理塔的制作成本。

所述塔体1还包括进气段13、排气段16,所述进气口11设置于所述进气段13,所述排气口12设置于所述排气段16。所述进气段13、喷淋吸收段14、除雾段15、排气段16依次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散堆除雾填料层4、丝网除雾器5的横截面积被设置为大于所述折流板除雾器3的横截面积并小于喷淋吸收层2的横截面积。如此设置,在保证气体具有一定流速的同时,还能使得散堆除雾填料层4可更多地吸收经过折流板除雾器3后的气体中的液滴,使得丝网除雾器5可更多地分离气体中的水雾,从而使得经过本实用新型处理之后的气体的含水量更低,雾气更小。

所述散堆除雾填料层4或/和丝网除雾器5的外侧与塔体1内壁之间设置有盲板,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散堆除雾填料层4的外侧与塔体1内壁之间设置有盲板41,所述丝网除雾器5的外侧与塔体1内壁之间设置有盲板51。同理,所述散堆除雾填料层4的外侧与塔体1内壁之间可以是设置有连续不断的一圈环形盲板;也可以是,所述散堆除雾填料层4只有部分外侧与塔体1内壁之间设置有所述盲板;所述丝网除雾器5也可如此设置。可通过折流板除雾器3、散堆除雾填料层4、丝网除雾器5与塔体1内壁之间盲板31、41、51的不同尺寸设计而实现散堆除雾填料层4、丝网除雾器5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折流板除雾器3的横截面积的目的。如此,通过不同尺寸的盲板31、41、51改变折流板除雾器3、散堆除雾填料层4、丝网除雾器5的横截面积,并通过盲板的设置还能改变过不同尺寸的盲板改变折流板除雾器3、散堆除雾填料层4、丝网除雾器5与喷淋吸收层的相对横截面积,从而不但能发挥各除雾层的最优流场条件,有效地提高除雾层的除雾效率,还提高喷淋吸收层的吸收效率,即使得本实用新型对废气的处理效果更好;而在所述塔体1的喷淋吸收段14与除雾段15的内壁尺寸一致的情况下采用上述盲板设计,还可以降低塔体1的制作成本。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折流板除雾器3设置为带钩折流板除雾器3。

所述喷淋吸收层2包括吸收填料层21以及设置于所述吸收填料层21上方的喷淋层22。所述吸收填料层21包括与所述塔体1连接的支撑框架211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撑框架211上的吸收填料21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喷淋吸收层2设置有两层,每一层所述喷淋吸收层2均包括所述吸收填料层21以及喷淋层22。所述喷淋层22的结构为公知技术,且不是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点,故不在此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塔体1设置为立式塔体1,所述进气口11设置于塔体1下侧,排气口12设置于塔体1上侧,所述喷淋吸收层2、折流板除雾器3、散堆除雾填料层、丝网除雾器5自下而上依次设置于立式塔体1内。

所述塔体1的横截面设置为圆环形,对应的,所述折流板除雾器3设置为圆形,所述盲板31可设置为连续不断的一圈圆环,或,所述盲板31被构造为多个间隔设置的弧形;或,所述盲板31被构造为多个间隔设置的其他合适形状。同理,所述散堆除雾填料层4、丝网除雾器5外侧与塔体1内壁之间的盲板41、51也可以如此设置。

所述两层喷淋吸收层2上下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一第一支撑框架32连接于塔体1内,所述折流板除雾器3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框架32上,设置于所述折流板除雾器3外侧与塔体1内壁之间的盲板31也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框架32上。一第二支撑框架42连接于塔体1内,所述散堆除雾填料层4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框架42上,设置于所述散堆除雾填料层4外侧与塔体1内壁之间的盲板31也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框架42上;一第三支撑框架52连接于塔体1内,所述丝网除雾器5置于所述第三支撑框架52上,设置于所丝网除雾器5外侧与塔体1内壁之间的盲板31也置于所述第三支撑框架52上。

本实用新型高效除雾喷淋吸收气体处理塔还包括设置于所塔体1下端的贮料箱6,所述喷淋层22通过循环喷淋管路7与贮料箱6连通。较佳的,所述贮料箱6上设置有溢流口61、排污口62、自动补水口63、手动补水口64。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贮料箱6部分位于所述塔体1下端内,部分位于塔体1外,所述循环喷淋管路7另一端伸入所述贮料箱6内位于塔体1外的部分内。所述贮料箱6上方安装有喷淋泵8,所述喷淋泵8的出口端连接循环喷淋管路7。喷淋泵8工作,使得贮料箱6里的循环液经循环喷淋管路7自喷淋层22往下喷出。

所述塔体1上还设置有可观察塔体1内壁情况的检修观察口9。较佳的,所述检修观察口9间隔设置有多个。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废气自进气口11进入处理塔内并往上流动;

废气在下面一层吸收填料层21内与喷淋层22喷下的循环液充分接触,循环液吸收废气中的部分可溶性废气与粉尘后回落到贮料箱6中,从而实现对废气进行除尘、降温、吸收的初步处理;经过初步处理后的废气继续往上流动;

经过初步处理后的废气在上面一层吸收填料层21内与喷淋层22喷下的循环液充分接触,循环液吸收废气中的部分可溶性废气与粉尘后回落到贮料箱6中,从而实现对废气进行除尘、降温、吸收的进一步处理;经过进一步处理后的废气继续往上流动;

对经过前序处理后的气体进行除雾处理,具体的说:

经过上述处理后的气体往上依次经过折流板除雾器3、散堆除雾填料层4与丝网除雾器5,折流板除雾层与散堆除雾填料层4去除气体中较大的液滴,丝网除雾器5分离气体中的水雾;

经过上述除雾处理后的气体经排气口12排出。本实用新型采用如此设计,使得经过喷淋吸收后的废气会经过折流板除雾器3、散堆除雾填料层4与丝网的三重除雾处理,从而经过处理后的气体含水量低,雾气小,实现高效除雾的目的,经过处理后的气体如果是直接经排气口12排放,可避免“白烟”现象;如排出的气体要经下一步处理,也利于后续处理设备正常运行,可减轻后续处理系统运行负荷,提高其运行效率,延长其耗材使用寿命,防止设备被腐蚀;再加上折流板除雾器3的横截面积小于喷淋吸收层2的横截面积,从而经过喷淋吸收后的废气流动到折流板时的流动速度会变大,如此,折流板除雾器3不但能挡下废气中更多的较大的液滴,从而能进一步降低废气中的含水量,而且还能同时挡下废气中的部分粉尘,从而同时有效降低经排气口12排出的气体的含尘量;所述散堆除雾填料层4、丝网除雾器5的横截面积被设置为大于所述折流板除雾器3的横截面积并小于喷淋吸收层2的横截面积,从而在保证气体具有一定流速的同时,还能使得散堆除雾填料层4可更多地吸收经过折流板除雾器3后的气体中的液滴,使得丝网除雾器5可更多地分离气体中的水雾,从而使得经过本实用新型处理之后的气体的含水量更低,雾气更小。

较佳的,一缓冲格栅10设置于塔体1内并位于所述贮料箱6上方。缓冲格栅10不仅可以避免喷淋液回落时溅起,还可减缓停机时大量循环液回流到贮料箱6,避免循环液溢出贮料箱6外,从而有效节约药剂的使用量。

第二实施例

如图4至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塔体1′设置为卧式塔体,所述进气口11′设置于塔体1′左侧,排气口12′设置于塔体1′右侧,所述喷淋吸收层2′、折流板除雾器3′、散堆除雾填料层4′、丝网除雾器5′从左至右依次间隔设置于所述卧式塔体1′内。

所述塔体1′的喷淋吸收段14′与除雾段15′设置为四边形,对应的,所述折流板除雾器3′设置为四边形。设置于所述折流板除雾器3外侧与塔体1内壁之间的盲板31′可以被构造为四边的环形状,也可以只在四边形折流板除雾器3′的一侧、两侧或三侧与塔体1′内壁之间设置盲板31′。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四边形折流板除雾器3′的两相对侧与塔体1′内壁之间设置所述盲板31′。如此,与环形盲板31′一样,能保证折流板除雾器3′位于中间而不偏心。同理,所述散堆除雾填料层4′、丝网除雾器5′与塔体1′内壁之间的盲板41′、51′也可以如此设置。

所述喷淋吸收层2′也包括吸收填料层21′以及设置于所述吸收填料层21′上方的喷淋层22′。所述吸收填料层21′包括与所述塔体1′连接的支撑框架211′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撑框架内的吸收填料212′。在本实施例中,两层所述喷淋吸收层2′左右间隔设置。

所述贮料箱6′设置于所述喷淋吸收段14′与除雾段15′的下方,所述喷淋吸收段14′的壁部对应所述喷淋吸收层2′的吸收填料层21′的位置设置为多孔状,从而循环液吸收废气中的可溶性废气与粉尘后可经过该些孔回落到贮料箱6′中。所述喷淋层22′也通过循环喷淋管路7′、喷淋泵8′与贮料箱6′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吸收填料层21′下端的填料直接与塔体1′内壁接触,所述多孔状壁部的孔的孔径被构造为不允许吸收填料层21′的填料通过,从而循环液可经该些孔回落到贮料箱6′中,而吸收填料不行,如此,避免吸收填料的浪费。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吸收填料层21′下端也设置有支撑框架,支撑框架上的孔被构造为不允许吸收填料层21′的填料通过,而对应的塔体1′壁部的孔直径不做如此限制。

较佳的,所述贮料箱6′左右方向上的长度等于喷淋吸收段14′与除雾段15′左右方向上的总长度,在本实用新型实际使用过程中,所述贮料箱6′底面与地面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塔体1′壁部也设置有检修观察口9′,所述贮料箱6′上侧也设置缓冲格栅10′。

本实施例的其他结构原理同第一实施例,比如折流板除雾器3′的横截面积小于喷淋吸收层2′的横截面积等,故不在此赘述。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同第一实施例,只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废气是自左往右流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