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组合式除雾装置及除雾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830161发布日期:2021-02-03 18:08阅读:66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组合式除雾装置及除雾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气液分离技术,尤其涉及一种高效组合式除雾装置及除雾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除雾器是一种常用于气液分离的装置,在废气治理领域,对于含雾沫较多的废气往往不能直接进入后续处理设备,必须通过除雾器对废气中的雾沫进行分离处理。
[0003]
然而,在现有技术中,单一填料的除雾器具有除雾效果差、易堵塞的缺陷,不适用于废气处理需求。同时也有些工程中利用过滤器进行除雾,又容易造成过滤器堵塞、频繁更换等问题,因此亟待一种新型高效的除雾装置应用到项目中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组合式除雾装置及除雾净化系统,其能解决上述问题。
[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
一种高效组合式除雾装置,装置包括带有进气口和出气口的除雾器壳体,所述进气口设置在除雾器壳体外周壁上的下部,所述出气口设置在除雾器壳体的顶部;在所述除雾器壳体内中上部设置多级除雾层;装置还包括一个反冲洗泵,所述反冲洗泵的进液口与所述除雾器壳体下部连接,所述反冲洗泵的出液口通过冲洗水循环管和多级喷液歧管喷向所述多级除雾层,在与所述反冲洗泵连接的除雾器壳体的相对侧下部连接排水球阀和排水管;在所述进气口与出气口之间设置压差计;与所述多级除雾层对应的设置多级观察窗以便于观察除雾效果,并在所述除雾器壳体下部设置人孔以便于人工进入检修。
[0007]
优选的,所述多级除雾层包括自下而上依次间隔设置的折板除雾层、拉西环除雾层和丝网除雾层,所述折板除雾层和丝网除雾层的底部由支撑管架支撑,所述拉西环除雾层底部由支撑格栅支撑;三个喷液歧管上均布设置的冲洗喷嘴朝上喷向所述折板除雾层、拉西环除雾层和丝网除雾层的底部;在所述除雾器壳体外周对应折板除雾层设置折板层视窗、对应所述拉西环除雾层设置拉西环层视窗、以及对应所述丝网除雾层设置的丝网视窗。
[0008]
优选的,所述折板除雾层包括折流板和固定插板,并排设置的多个所述折流板咬合插入两个平行间隔设置的所述固定插板之间,所述固定插板和折流板放置在支撑管架上。
[0009]
优选的,所述拉西环除雾层包括多个平整堆放的拉西环,每个拉西环包括拉西环壳体和拉西环肋板,多个平整堆放的拉西环底部设置在支撑格栅上。
[0010]
优选的,所述丝网除雾层包括多个丝网模块,每个丝网模块外部包覆纱网袋并通过扎带固定在支撑管架上。
[0011]
优选的,所述折板除雾层、拉西环除雾层和丝网除雾层的缝隙率自下而上依次变小,从而使得除雾沫的去除效率及精度会依次增加。
[0012]
一种除雾净化系统,该除雾净化系统用于污水池排气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除雾装置、污水池、活性炭箱、排风机和排气筒,所述除雾装置采用上述的高效组合式除雾装置,污水池的盖板上通过排气管连接至所述高效组合式除雾装置的进气口,并从高效组合式除雾装置顶部的出气口通过出气管与活性炭箱、排风机和排气筒依次连接。
[0013]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申请的高效组合式除雾装置,通过新型除雾器结构,提高其除雾效果、运行稳定性,同时降低堵塞情况。
附图说明
[0014]
图1为本申请一种高效组合式除雾装置的示意图;
[0015]
图2为折板除雾层的结构示意图;
[0016]
图3为拉西环除雾层的结构示意图;
[0017]
图4为丝网除雾层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5除雾净化系统示意图。
[0019]
图中:
[0020]
100、高效组合式除雾装置;1、进气口;2、出气口;3、除雾器壳体;4反冲洗泵;5、人孔;6、折板层视窗;7、拉西环层视窗;8、丝网视窗;9、冲洗水循环管道;10、冲洗喷嘴;11、折板除雾层; 12、拉西环除雾层;13、丝网除雾层;14、支撑管架;15、差压计; 16、支撑格栅;17、排水球阀;18、排水管;19、固定插板;20、折流板;21、纱网袋;22、丝网模块;23、扎带;24、拉西环壳体;25、拉西环肋板;
[0021]
200、污水池;
[0022]
300、活性炭箱;
[0023]
400、排风机;
[0024]
500、排气筒。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6]
参见图1-图4,一种高效组合式除雾装置,装置包括进气口1、出气口2、除雾器壳体3、反冲洗泵4、人孔5、折板层视窗6、拉西环层视窗7、丝网视窗8、冲洗水循环管道9、冲洗喷嘴10、折板除雾层11、拉西环除雾层12、丝网除雾层13、支撑管架14、差压计 15、支撑格栅16、排水球阀17、排水管18、固定插板19、折流板 20、纱网袋21、丝网模块22、扎带23、拉西环壳体24、拉西环肋板 25。
[0027]
其中,除雾器壳体3为圆柱体结构,其顶部渐缩后形成出气口2,其底部侧边设计有进气口1、排水球阀17、排水管18,另外,其圆柱表面从下至上安装有人孔5、折板层视窗6、拉西环层视窗7、丝网视窗8,其内部从下至上安装有折板除雾层11、拉西环除雾层12、丝网除雾层13。
[0028]
参见图2,折板除雾层11是由折流板20咬合插入固定插板19 组成,折板除雾层放置在支撑管架14上。
[0029]
参见图3,拉西环除雾层12是由多个拉西环平整堆放而成,拉西环由拉西环壳体24和拉西环肋板25组成。
[0030]
参见图4,丝网除雾层13是由多个丝网模块22组成,每个丝网模块22外部均包覆纱网袋21,通过扎带23将其固定在支撑管架上 14。
[0031]
其中,折板除雾层11、拉西环除雾层12、丝网除雾层13填料的比表面积、缝隙率、过流断面缝隙大小等物理性质的不同,其除雾沫的去除效率及精度会依次增加,提高了除雾器综合除沫效率,同时降低了组合式除雾器的压降及堵塞情况。
[0032]
排气流向:含雾沫气体通过进气口1进入,依次通过折板除雾层 11、拉西环除雾层12、丝网除雾层13,废气中的雾沫通过与各级除雾层进行碰撞,聚集成大液滴通过重力作用分离滴落至除雾器壳体3 底部。
[0033]
除雾原理:反冲洗泵4的入口管道接入除雾器壳体3底部,反冲洗泵4出口与冲洗水循环管道9连接伸入至折板除雾层11、拉西环除雾层12、丝网除雾层13底部,在各除雾层底部的冲洗水循环管道 9上安装有冲洗喷嘴10,并朝向各除雾层;在日常巡检过程中,通过折板层视窗6、拉西环层视窗7、丝网视窗8观察内部各除雾层的堵塞情况,同时也可通过观察差压计15,记录除雾器压降变化,通过观察结果或定期开启反冲洗泵4,将除雾器底部的积水通过冲洗水循环管道9和冲洗喷嘴10对除雾层进行反冲洗,将各除雾层冲洗干净。
[0034]
其中,当除雾器壳体3底部的积水过量时,可通过开启排水球阀 17将积水从排水管18排出;当除雾器壳体3内部需要清理时,可打开人孔5,操作人员进入除雾器内部进行清理。
[0035]
除雾方法:一种采用上述高效组合式除雾装置的除雾方法,方法包括:含雾沫气体通过进气口1进入,依次通过折板除雾层11、拉西环除雾层12、丝网除雾层13后从出气口2排出,且废气中的雾沫通过与各级除雾层进行碰撞,聚集成大液滴通过重力作用分离滴落至除雾器壳体3底部,并通过压差计15实时检测进气口1和出气口2 之间的压差;当压差计15检测的压差大于设定压力时,开启反冲洗泵4,将除雾器底部的积水通过冲洗水循环管9和冲洗喷嘴10对除雾层进行反冲洗,将各除雾层冲洗干净;若压差仍无法恢复正常压差,观察折板层视窗6、拉西环层视窗7、以及丝网视窗8,关机后开启排水球阀17将积水从排水管18排出,并从人孔5进入除雾器内部进行人工清理,直至压差计15的压差恢复正常压差。
[0036]
参见图5,一种除雾净化系统,该除雾净化系统用于污水池排气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除雾装置、污水池200、活性炭箱300、排风机400和排气筒500,所述除雾装置采用上述的高效组合式除雾装置100,污水池200的盖板上通过排气管连接至所述高效组合式除雾装置100的进气口,并从高效组合式除雾装置100顶部的出气口通过出气管与活性炭箱300、排风机400和排气筒500依次连接。
[0037]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