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粘合剂上胶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橡胶粘合剂上胶装置。
背景技术:[0002]
橡胶粘合剂是一类以氯丁、丁腈、丁基硅橡胶、聚硫等合成橡胶或天然橡胶为主体材料配制成的粘合剂。它具有优良的弹性,适于粘接柔软的或热膨胀系数相差悬殊的材料,例如橡胶与橡胶、橡胶与金属、塑料、皮革、木材等材料之间的粘接。在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建筑、轻工、橡胶制品加工等部门有着广泛的应用。橡胶粘合剂主要分两大类:即结构型粘合剂和非结构型粘合剂。结构型又分溶剂胶液型和胶膜胶带型,它们多为复合体系。非结构型橡胶粘合剂可分溶液型和乳液型两大类,其中以溶液型橡胶粘合剂(简称橡胶胶液)为主要类型。
[0003]
目前使用橡胶粘合剂对橡胶胶条进行双面上胶,一般是将橡胶胶条浸入到盛放有橡胶粘合剂的胶池中,使橡胶胶条的两面都沾上粘合剂,这种上胶方法不仅效率低,还会导致橡胶胶条上挂留的粘合剂厚度不均匀,并且容易产生流淌,既污染了环境又浪费了原料。
[0004]
因此,提供一种避免浪费原料,提高上胶效率的橡胶粘合剂上胶装置非常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0005]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橡胶粘合剂上胶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上胶机构和第二上胶机构,所述第一上胶机构和所述第二上胶机构连接胶料循环机构,所述第一上胶机构和所述第二上胶机构由上到下依次设有喷头、上胶辊和胶池,所述胶料循环机构包括胶槽和泵,所述泵连通所述胶槽和所述喷头,所述胶池连通所述胶槽,所述上胶辊通过电机驱动。
[0006]
优选的,所述第一上胶机构包括第一喷头、第一上胶辊、第一胶池和第一导向辊,所述第一导向辊设于胶片的输入侧,所述第一喷头设于所述第一上胶辊上方,所述第一胶池设于所述第一导向辊下方并连接所述胶料循环机构,所述第一上胶辊与所述第二上胶机构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胶池与所述第二上胶机构的距离,
[0007]
所述第二上胶机构包括第二喷头、第二上胶辊、第二胶池和第二导向辊,所述第二导向辊设于所述胶片的输出侧,所述第二喷头设于所述第二上胶辊上方,所述第二胶池设于所述第二导向辊下方并连接所述胶料循环机构,所述第二上胶辊与所述第一上胶机构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胶池与所述第一上胶机构的距离,
[0008]
所述胶料循环机构包括胶槽,所述胶槽外部设有加热装置,所述胶槽上设有第一进胶口和第二进胶口,所述胶槽设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连接泵的进料管,所述泵的出料管连接三通管接头,所述三通管接头分别连接第三连接管和第四连接管,所述第三连接管和所述第四连接管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喷头和所述第二喷头,
[0009]
所述第一上胶辊、第二上胶辊、第一导向辊、第二导向辊均通过电机驱动。
[0010]
优选的,所述第一胶池靠近所述胶片一侧设有第一刮板,所述第二胶池靠近所述
胶片一侧设有第二刮板。
[0011]
优选的,所述第一胶池上设有第一出胶口,所述第一出胶口连接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连接所述第一进胶口。
[0012]
优选的,所述第一出胶口设于所述第一胶池的底部。
[0013]
优选的,所述第二胶池上设有第二出胶口,所述第二出胶口连接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连接所述第二进胶口。
[0014]
优选的,所述第二出胶口设于所述第二胶池的底部。
[001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益技术效果如下:
[0016]
1、通过第一上胶机构和第二上胶机构实现对胶片的正反面上胶,提高了工作效率;
[0017]
2、通过在上胶辊上方设置喷头,将粘合剂通过喷头喷到上胶辊上,然后由上胶辊进行上胶,节省了粘合剂的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使上料更加均匀,提高产品质量;
[0018]
3、通过在第一胶池和第二胶池上设置第一刮板和第二刮板,可以刮除第一上胶辊和第二上胶辊上多余的粘合剂,保证上胶辊上携带的粘合剂厚度均匀一致,提高上胶质量;
[0019]
4、通过设置胶料循环机构,可以将上胶机构中剩余的粘合剂重新收集后输送回上胶机构,可以充分利用粘合剂,避免浪费,同时,动态循环状态可以保证粘合剂不会干结,优化了上胶的工艺过程;
[0020]
5、对胶槽设置加热装置,提高粘合剂的流动性,从而提高上胶效率;
[0021]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橡胶粘合剂上胶装置,可以同时对胶片进行正反面上胶,实现粘合剂的循环供料,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0022]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23]
附图标记说明:
[0024]
11、第一喷头,12、第一上胶辊,13、第一胶池,14、第一导向辊,
[0025]
131、第一出胶口,132、第一连接管,
[0026]
21、第二喷头,22、第二上胶辊,23、第二胶池,24、第二导向辊,
[0027]
231、第二出胶口,232、第二连接管,
[0028]
31、胶槽,32、加热装置,33、泵,34、三通管接头,35、第三连接管, 36、第四连接管,
[0029]
311、第一进胶口,312、第二进胶口,313、出料口,
[0030]
331、进料管,332、出料管,
[0031]
40、胶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描述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0033]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中示意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
[0034]
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0035]
实施例:
[0036]
结合附图1,一种橡胶粘合剂上胶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上胶机构和第二上胶机构,所述第一上胶机构和所述第二上胶机构连接胶料循环机构,
[0037]
所述第一上胶机构包括第一喷头11、第一上胶辊12、第一胶池13和第一导向辊14,所述第一导向辊14设于胶片40的进入侧,所述第一喷头11设于所述第一上胶辊12上方,所述第一胶池13设于所述第一导向辊14下方并连接所述胶料循环机构,所述第一上胶辊12与所述第二上胶机构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胶池13与所述第二上胶机构的距离,
[0038]
所述第二上胶机构包括第二喷头21、第二上胶辊22、第二胶池23和第二导向辊24,所述第二导向辊24设于所述胶片40的输出侧,所述第二喷头21设于所述第二上胶辊22上方,所述第二胶池23设于所述第二导向辊24下方并连接所述胶料循环机构,所述第二上胶辊22与所述第一上胶机构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胶池23与所述第一上胶机构的距离,
[0039]
所述胶料循环机构包括胶槽31,所述胶槽31外部设有加热装置32,所述胶槽31上设有第一进胶口311和第二进胶口312,所述胶槽设有出料口313,所述出料口313连接泵33的进料管331,所述泵33的出料管332连接三通管接头34,所述三通管接头34分别连接第三连接管35和第四连接管36,所述第三连接管35和所述第四连接管36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喷头11和所述第二喷头21。
[0040]
所述第一上胶辊12、第二上胶辊22、第一导向辊14、第二导向辊24均通过电机(图中未示出)驱动。
[0041]
所述第一胶池13靠近所述胶片40一侧设有第一刮板(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二胶池23靠近所述胶片40一侧设有第二刮板(图中未示出)。第一刮板和第二刮板可以分别将第一上胶辊12和第二上胶辊22上携带的粘合剂刮匀,保证上胶厚度一致,提高上胶质量。
[0042]
所述第一胶池13上设有第一出胶口131,所述第一出胶口131连接第一连接管132,所述第一连接管132连接所述第一进胶口311。
[0043]
所述第一出胶口131设于所述第一胶池13的底部。
[0044]
所述第二胶池23上设有第二出胶口231,所述第二出胶口231连接第二连接管232,所述第二连接管232连接所述第二进胶口312。
[0045]
所述第二出胶口231设于所述第二胶池23的底部。
[0046]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对胶片40进行上胶时,胶片40通过第一导向辊14和第二导向辊24输送,通过第一上胶辊12和第二上胶辊22进行正反面上胶,如图1所示,胶片40从左下方进入逆时针旋转的第一导向辊14,然后依次经过顺时针旋转的第二上胶辊22、逆时针旋转的第一上胶辊12进行正反面上胶,最后通过顺时针旋转的第二导向辊24向右侧输出,在上胶过程中,泵33 将胶槽31中的粘合剂输送至第一喷头11和第二喷头21,通过第一喷头11和第二喷头21分别均匀喷向第一上胶辊12和第二上胶辊22,在第一上胶辊12和第二上胶辊22的旋转过程中,第一刮板和第二刮板将第一上胶辊12和第二上胶辊22上的粘合剂刮匀,第一胶池13和第二胶池23将未进行上胶的残余粘合剂收集后输送回胶槽31,实现供胶循环。
[0047]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