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活性炭复合材料吸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903142发布日期:2021-02-09 14:12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一种活性炭复合材料吸附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附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活性炭复合材料吸附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吸附是吸附质与吸附剂表面作用以降低固体表面能量的过程。具有不同表面能的吸附位决定不同的吸附过程。吸附剂中存在的各种活性基团如羟基,羧基等,通过与吸附的金属离子、有机物等形成离子键或共价键,达到吸附的目的。吸附在其中的分子相互作用大幅增加,具有与体相分子完全不同的物化性质,具有不同的反应活性,可发生很多在常规条件不能发生或很难发生的化学过程。
[0003]
现在市场上大部分的活性炭吸附装置,普遍的只有一层活性炭吸附层,且活性炭吸附层与含有污染物的气体的接触面积较小,利用效率低,吸附效果不明显。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活性炭吸附装置中活性炭利用效率低,吸附效果不明显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活性炭复合材料吸附装置。
[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
一种活性炭复合材料吸附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右侧开设了一个进气口,所述壳体的左侧开设了一个出气口,所述进气口和出气口均为圆形结构,所述壳体内开设有一个空腔,所述进气口左侧与出气口右侧各设置了一个密封板,所述密封板与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密封板呈圆柱形,所述密封板的中心位置开设有一通气孔,在靠近所述进气口的密封板的左侧设置有一个第一水罐,所述第一水罐焊接在壳体的内底端的侧壁上。
[0007]
所选地,所述第一水罐与密封板之间连接有一个第一通气管,所述第一通气管呈l型,所述第一通气管贯穿并延伸至第一水罐中,所述第一水罐的上端开设有一个通孔,所述通孔上胶接有一个隔水透气膜。
[0008]
所选地,所述第一水罐的左侧设置有一个竖板,所述竖板与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竖板呈中空结构,所述竖板的右侧侧壁开设了多个第一通孔,所述竖板的左侧侧壁开设了多个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呈错位排布,所述竖板中设置有第一活性炭吸附层。
[0009]
所选地,所述竖板的左侧设置有两个凹形块,所述凹形块焊接在壳体的内壁上并呈上下对称分布,两个所述凹形块之间设置有第二活性炭吸附层。
[0010]
所选地,所述第二活性炭吸附层固定连接有多个短管,所述短管呈圆柱形,多个所述短管螺纹连接在同一个长管上,所述长管呈矩形结构,所述长管左端设置了一个第二水罐。
[0011]
所选地,所述第二水罐与长管之间固定连接了一个第二通气管,所述第二通气管呈圆柱形结构,所述第二通气管贯穿并延伸到第二水罐中,在所述第二水罐上胶接有一个隔水透气膜。
[0012]
所选地,所述第二水罐与密封板之间固定连接有一个第三通气管,所述第三通气管贯穿并延伸到第二水罐中,所述第三通气管呈l 型,在所述出气口的右侧设置有一个滤网,所述滤网与壳体内壁螺纹连接。
[0013]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优点:
[0014]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水罐、第二水罐、以及滤网,使得活性炭对气体中污染物的吸附前后,一些其他无法被活性炭吸附的杂志颗粒能够去除和处理掉,使得气体的净化更充分,效果更好。
[0015]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竖板、第一活性炭吸附层、第一透气孔、第二透气孔,第一透气孔,以及设置凹形块和第二活性炭吸附层,使得气体与活性炭能够充分接触,对于污染物的吸附更彻底,更全面。
附图说明
[0016]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水罐结构部分放大示意图;
[0018]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水罐结构部分放大示意图。
[0019]
图中:1进气口、2壳体、3密封板、4第一通气管、5通气孔、 6空腔、7第一水罐、8隔水透气膜、9第一通孔、10第一活性炭吸附层、11第二通孔、12竖板、13出气口、14第二活性炭吸附层、15 凹形块、16短管、17长管、18第二水罐、19第二通气管、20第三通气管、21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1]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22]
参照图1-3,一种活性炭复合材料吸附装置,包括壳体2,壳体 2的右侧开设了一个进气口1,壳体2的左侧开设了一个出气口13,进气口1和出气口13均为圆形结构,壳体2内开设有一个空腔6,进气口1左侧与出气口13右侧各设置了一个密封板3,密封板3与壳体2的内壁固定连接,密封板3呈圆柱形,密封板3的中心位置开设有一通气孔5,在靠近进气口1的密封板3的左侧设置有一个第一水罐7,第一水罐7中的水,可以先初步去除气体中的一些杂质颗粒,第一水罐7焊接在壳体2的内底端的侧壁上。
[0023]
第一水罐7与密封板3之间连接有一个第一通气管4,第一通气管4呈l型,第一通气管4贯穿并延伸至第一水罐7中,第一水罐7 的上端开设有一个通孔,通孔上胶接有一个隔水透气膜8,确保了气体在穿过通孔的同时不会有水分被带出来。
[0024]
第一水罐7的左侧设置有一个竖板12,竖板与壳体2的内壁固定连接,竖板12呈中空结构,竖板12的右侧侧壁开设了多个第一通孔9,竖板12的左侧侧壁开设了多个第二通孔11,第一通孔9与第二通孔11呈错位排布,竖板12中设置有第一活性炭吸附层10,第一通孔9
与第二通孔11的错位排布,使得气体与第一活性炭吸附层 10表面充分接触,吸附更充分。
[0025]
竖板12的左侧设置有两个凹形块15,凹形块15焊接在壳体2 的内壁上并呈上下对称分布,两个凹形块15之间设置有第二活性炭吸附层14,第二活性炭吸附层14,是针对未被第一活性炭吸附层10 捕捉到的气体污染物,进行二次吸附,使得对气体中污染物的吸附更彻底,更充分。
[0026]
第二活性炭吸附层14固定连接有多个短管16,短管16呈圆柱形,多个短管16螺纹连接在同一个长管17上,长管呈矩形结构,长管17左端设置了一个第二水罐18,第二水罐18中的水进一步去除气体中的杂志颗粒。
[0027]
第二水罐18与长管17之间固定连接了一个第二通气管19,第二通气管19呈圆柱形结构,第二通气管19贯穿并延伸到第二水罐中 18,在第二水罐18上胶接有一个隔水透气膜8。
[0028]
第二水罐18与密封板3之间固定连接有一个第三通气管20,第三通气管20贯穿并延伸到第二水罐18中,第三通气管20呈l型,在出气口13的右侧设置有一个滤网21,滤网21与壳体2内壁螺纹连接,对气体做最后的净化过滤。
[0029]
本文中第一个水罐7、第二水罐18中的水均为无杂质水源,可净化气体中杂质颗粒。
[0030]
工作原理如下:
[0031]
使用时,首先将携带杂质的气体从进气口1输入,气体通过第一通气管4进入到第一水罐7中,气体中的一些杂质颗粒会被第一水罐 7中的水净化掉,然后气体穿过隔水透气膜8,从第一通孔9进入到第一活性炭吸附层10,气体上的污染物被吸附一次,然后气体穿过第二通孔11,进入到第二活性炭吸附层14,气体上的剩余污染物被进一步吸附掉,然后气体通过短管16进入长管17中,再从长管17 进入到第二通气管19中,从而进入到第二水罐18中,气体上的杂质颗粒被第二水罐18中的水进一步净化,然后气体透过隔水透气膜8,进入到第三通气管20中,进而经过滤网21并被过滤,最后从出气口 13输出。
[0032]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