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干燥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008440发布日期:2021-05-11 15:01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干燥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压缩干燥技术领域,具体而言,特别涉及一种干燥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如申请号为201420097185.8的吸附式干燥机,其包括:一侧设置有进气口的箱体或底座、第一吸附塔、第二吸附塔和自动控制器,其中所述第一吸附塔包括第一底部气室和第一顶部气室,所述第二吸附塔包括第二底部气室和第二顶部气室,且在所述第一底部气室和所述第二底部气室之间设置有由所述自动自动控制器控制的双电控五通电磁阀。由上述记载可知,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中还存在以下不足:压缩空气在管路内的流速远大于其在吸附塔内的流速。当压缩空气从管路流入吸附塔内时,气流往往尚未散开,便直接冲击在吸附塔内的吸附剂上,时间较长后容易导致吸附剂粉化,而隔板无法对粉状的吸附剂进行限制,吸附剂随压缩空气流失,严重时甚至堵塞后续管道阀门;所以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能缓冲压缩空气的气压,避免气流直接冲击,避免吸附剂粉化,延长使用寿命的干燥机。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干燥机,包括固定架、吸附塔a、吸附塔b、进气管路和出气管路,所述吸附塔a和吸附塔b并列固定在所述固定架上;所述进气管路的进气端与气源连通,所述进气管路的通气端分别与所述吸附塔a和吸附塔b的底部通气端连通;所述吸附塔a和吸附塔b的顶部通气端均与所述出气管路连通,所述出气管路的出气端输出干燥空气;

所述吸附塔a和吸附塔b结构一致,所述吸附塔a内设置有两个缓冲装置和吸附装置,一所述缓冲装置与所述吸附塔a的顶部固定连接,该缓冲装置与所述吸附塔a的顶部通气端连通;另一所述缓冲装置与所述吸附塔a的底部固定连接,该缓冲装置与所述吸附塔a的底部通气端连通;所述吸附装置与所述吸附塔a的内壁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压缩空气进入吸附塔a后,压缩空气由下至上对缓冲装置产生冲击,缓冲装置在压缩空气的作用力的作用下,缓冲压缩空气的气压,避免气流直接冲击在吸附装置上,容易导致吸附装置内的吸附剂粉化,延长吸附装置的使用寿命;还能使得压缩空气在吸附塔a内的上部均匀混合,湿度均匀;使得吸附装置能均匀有效的吸收空气中的水份,完全吸收空气中的水份。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缓冲装置包括管体、弹簧和移动板,所述管体的一端封闭,另一端与所述吸附塔a的顶部通气端或底部通气端连通;所述管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通孔,多个所述通孔沿所述管体的周向布置;所述弹簧和移动板均置于所述管体内,所述管体靠近其吸附塔a的顶部通气端或底部通气端的端部内设置有限位扣,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限位扣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移动板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移动板有效缓冲压缩空气,逐步降低压缩空气和吸附塔a内的气压差,从而降低气流直接冲击在吸附装置上的冲击力;多个通孔能使气流沿管体的径向流出,避免气流直接冲击在吸附装置上,避免吸附装置内的吸附剂粉化,延长吸附装置的使用寿命;还能使得压缩空气在吸附塔a内的上部均匀混合,湿度均匀;使得吸附装置7能均匀有效的吸收空气中的水份,完全吸收空气中的水份。

进一步,所述吸附装置包括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置于所述第二隔板的上端,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均与所述吸附塔a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填充有球型吸附剂;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上均设置有多个透气孔。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上均设置有多个透气孔,多个透气孔能使气流分散进入球型吸附剂,从而保障球型吸附剂均匀有效的吸收空气中的水份,完全吸收空气中的水份。

进一步,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均呈半球状结构,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对称布置。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均呈半球状结构能增强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抗冲击作用,延长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的使用寿命;还能布置更多的透气孔,使气流更加分散进入球型吸附剂,从而保障球型吸附剂均匀有效的吸收空气中的水份,完全吸收空气中的水份。

进一步,所述出气管路上设置有压力表,并与所述出气管路固定连接;所述压力表的检测端伸入所述出气管路内。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压力表便于观测出气管路内的气压,便于实时调节气压,提升输出干燥气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干燥机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干燥机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干燥机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缓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固定架,2、吸附塔a,3、吸附塔b,4、进气管路,5、出气管路;

6、缓冲装置,6.1、管体,6.2、弹簧,6.3、移动板,6.4、通孔,6.5、限位扣;

7、吸附装置,7.1、第一隔板,7.2、第二隔板,7.3、球型吸附剂;

8、压力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干燥机,包括固定架1、吸附塔a2、吸附塔b3、进气管路4和出气管路5,所述吸附塔a2和吸附塔b3并列固定在所述固定架1上;所述进气管路4的进气端与气源连通,所述进气管路4的通气端分别与所述吸附塔a2和吸附塔b3的底部通气端连通;所述吸附塔a2和吸附塔b3的顶部通气端均与所述出气管路5连通,所述出气管路5的出气端输出干燥空气;

所述吸附塔a2和吸附塔b3结构一致,所述吸附塔a2内设置有两个缓冲装置6和吸附装置7,一所述缓冲装置6与所述吸附塔a2的顶部固定连接,该缓冲装置6与所述吸附塔a2的顶部通气端连通;另一所述缓冲装置6与所述吸附塔a2的底部固定连接,该缓冲装置6与所述吸附塔a2的底部通气端连通;所述吸附装置7与所述吸附塔a2的内壁固定连接。

压缩空气通过进气管路4进入吸附塔b3,吸附塔b3内的吸附装置7对压缩空气吸收水份,吸附塔b3从其顶部输出干燥空气进入出气管路5;出气管路5将大部分干燥空气输送至用气设备,出气管路5还将小部分空气输送至吸附塔a2内,吸附塔a2从其顶部引入干燥空气,对吸附塔a2内吸附装置8上的水份吹出,带水份的空气经吸附塔a2的底部排出至进气管路4,进气管路4将带水份的空气排出外部;

经过设定时间后,压缩空气通过进气管路4进入吸附塔a2,吸附吸附塔a2内的吸附装置7对压缩空气吸收水份,吸附塔a2从其顶部输出干燥空气进入出气管路5;出气管路5将大部分干燥空气输送至用气设备,出气管路5还将小部分空气输送至吸附塔b3内,吸附塔b3从其顶部引入干燥空气,对吸附塔b3内吸附装置7上的水份吹出,带水份的空气经吸附塔b3的底部排出至进气管路4,进气管路4将带水份的空气排出外部;周而复始运转。

压缩空气进入吸附塔a2后,压缩空气由下至上对缓冲装置6产生冲击,缓冲装置6在压缩空气的作用力的作用下,缓冲压缩空气的气压,避免气流直接冲击在吸附装置7上,容易导致吸附装置7内的吸附剂粉化,延长吸附装置7的使用寿命;还能使得压缩空气在吸附塔a2内的上部均匀混合,湿度均匀;使得吸附装置7能均匀有效的吸收空气中的水份,完全吸收空气中的水份。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缓冲装置6包括管体6.1、弹簧6.2和移动板6.3,所述管体6.1的一端封闭,另一端与所述吸附塔a2的顶部通气端或底部通气端连通;所述管体6.1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通孔6.4,多个所述通孔6.4沿所述管体6.1的周向布置;所述弹簧6.2和移动板6.3均置于所述管体6.1内,所述管体6.1靠近其吸附塔a2的顶部通气端或底部通气端的端部内设置有限位扣6.5,所述弹簧6.2的一端与所述限位扣6.5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移动板6.3连接。

弹簧6.2处于正常状态,移动板6.3处于管体6.1的中部;当压缩空气进入吸附塔a2后,对管体6.1内的移动板6.3产生冲击,移动板6.3进行移动,移动板6.3带动弹簧6.2拉伸,从而增多流出压缩空气的通孔6.4,加快压缩空气的流出速度,移动板6.3有效缓冲压缩空气,逐步降低压缩空气和吸附塔a2内的气压差,从而降低气流直接冲击在吸附装置7上的冲击力;多个通孔6.4能使气流沿管体6.1的径向流出,避免气流直接冲击在吸附装置7上,避免吸附装置7内的吸附剂粉化,延长吸附装置7的使用寿命;还能使得压缩空气在吸附塔a2内的上部均匀混合,湿度均匀;使得吸附装置7能均匀有效的吸收空气中的水份,完全吸收空气中的水份。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吸附装置7包括第一隔板7.1和第二隔板7.2,所述第一隔板7.1置于所述第二隔板7.2的上端,所述第一隔板7.1和第二隔板7.2均与所述吸附塔a2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隔板7.1和第二隔板7.2之间填充有球型吸附剂7.3;所述第一隔板7.1和第二隔板7.2上均设置有多个透气孔。

第一隔板7.1和第二隔板7.2上均设置有多个透气孔,多个透气孔能使气流分散进入球型吸附剂7.3,从而保障球型吸附剂7.3均匀有效的吸收空气中的水份,完全吸收空气中的水份。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板7.1和第二隔板7.2均呈半球状结构,所述第一隔板7.1和第二隔板7.2对称布置。

第一隔板7.1和第二隔板7.2均呈半球状结构能增强第一隔板7.1和第二隔板7.2抗冲击作用,延长第一隔板7.1和第二隔板7.2的使用寿命;还能布置更多的透气孔,使气流更加分散进入球型吸附剂7.3,从而保障球型吸附剂7.3均匀有效的吸收空气中的水份,完全吸收空气中的水份。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出气管路5上设置有压力表8,并与所述出气管路5固定连接;所述压力表8的检测端伸入所述出气管路5内。

压力表8便于观测出气管路5内的气压,便于实时调节气压,提升输出干燥气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