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回收内网结构的除尘滤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19125发布日期:2021-04-27 14:22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回收内网结构的除尘滤筒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过滤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回收内网结构的除尘滤筒。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工业化制造的不断转型升级,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为现代工业的发展方向,钢铁、冶炼、化工等领域的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出各种粉尘,工业粉尘不单威胁工人的身体健康,还把大量的有害物质排放在大气之中,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因此,需要除尘设备过滤有害粉尘。
3.滤筒式除尘器是应用最为广泛的除尘器之一,其中滤筒主要用来捕捉粉尘的,现有的滤筒有细长滤筒、扁方框滤筒等,多数滤筒采用一体成型结构,头(底)部一次性灌胶,中间连接内网,该结构过滤精度高,机械气密性好、耐磨性强等优点。
4.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4073706u,授权公告日为2015.01.07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牢固型滤筒,包括环形上盖和底盖,上盖的上方设有密封圈,上盖和底盖之间设有筒状褶形滤料,滤料内侧设有内网,上盖和底盖的边缘分别内折,上盖和底盖的边缘分别与滤料紧密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上盖和底盖的边缘分别内折,使边缘内部与上盖和底盖之间分别形成锐角,再通过将上盖和底盖分别与滤料之间用粘结胶粘结。
5.上述的牢固型滤筒的滤料、上盖以及底盖为一体结构,滤料与上盖、底盖分别通过粘结胶粘接固定,内网固定在上盖和底盖之间,上盖和底盖在于滤料固定后为不可拆卸结构。滤筒在使用一定时间之后需要更换,但是现有的滤筒由于是一体结构,上盖和底盖不可拆卸,只能将整个滤筒全部更换,不能二次使用。而滤筒的内网为金属结构,成本较高,且内网的寿命要长于滤料的寿命,滤筒全部更换后内网被废弃,会造成二次污染,同时也增加了滤筒的更换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可回收内网结构的除尘滤筒,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滤筒在更换后内网被废弃会造成二次污染,同时也增加滤筒的更换成本的问题。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回收内网结构的除尘滤筒,包括外筒结构和同轴布置在所述外筒内的内网结构,所述外筒结构包括围成风道的滤料、布置在所述滤料的顶部的弹性胶头和布置在所述滤料的底部的底盖,所述弹性胶头的内壁设置有轴向挡台,所述内网结构包括内网本体和布置在所述内网本体的顶端的挂耳,所述挂耳与所述轴向挡台悬挂配合,所述除尘滤筒还包括扣合在所述弹性胶头上的压盖,所述压盖的底端与所述挂耳抵接。
8.优选地,所述内网本体的顶端固定布置有端部法兰,端部法兰具有径向超出所述内网本体的凸缘,所述挂耳由所述凸缘形成。
9.优选地,所述端部法兰为金属结构,所述端部法兰与所述内网本体之间点焊固定。
10.优选地,所述弹性胶头的底端设置有向内延伸的内环台,所述内环台形成所述轴向挡台。
11.优选地,所述弹性胶头的内壁上还设置有周向凸起,所述压盖的外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周向凸起适配的密封槽。
12.优选地,所述弹性胶头的底部还布置有端部内网,所述端部内网向所述底盖的方向延伸,所述端部内网布置在所述内网本体与所述滤料之间。
13.优选地,所述底盖为t形结构,底盖包括主体和布置在所述主体的内侧的立柱,所述立柱为顶部外径小于底部外径的阶梯结构,所述内网本体套设在所述立柱的顶部。
14.优选地,所述底盖与所述滤料之间布置有灌胶层。
15.优选地,所述滤筒结构还包括布置在所述弹性胶头的外侧的花板,所述花板箍设在所述弹性胶头上。
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可回收内网结构的除尘滤筒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内网本体顶端的挂耳与弹性胶头上的轴向挡台悬挂配合,压盖扣合在弹性胶头上,压盖的底端抵接在挂耳上,压盖与弹性胶头之间为可拆结构,内网结构与外筒结构之间为可拆结构,在需要更换滤筒时,将压盖从弹性胶头上取下,再通过挂耳将内网本体由弹性胶头以及滤料内抽离,使内网结构与外筒结构分离,从而回收内网结构,将内网结构安装在更换后的滤筒内即可再次利用内网结构,避免内网结构造成二次污染,也降低了滤筒的更换成本。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可回收内网结构的除尘滤筒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图1的可回收内网结构的除尘滤筒的内网结构与外筒结构的装配示意图;
19.图3是图2的可回收内网结构的除尘滤筒的外筒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是图2的可回收内网结构的除尘滤筒的内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可回收内网结构省略滤料的长度后的放大示意图。
22.图中,1、滤料;2、弹性胶头;21、内环台;22、周向凸起;3、底盖;31、主体;32、立柱;321、小径段;322、大径段;4、灌胶层;5、绑带;6、端部内网;7、内网本体;8、端部法兰;81、凸缘;9、压盖;91、内筒;92、外翻边;93、密封槽;10、花板。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回收内网结构的除尘滤筒的优选实施例,如图1至图5所示,该可回收内网结构的除尘滤筒包括外筒结构和内网结构,内网结构同轴布置在外筒结构内。
25.外筒结构包括滤料1、弹性胶头2和底盖3,滤料1与弹性胶头2之间、滤料1与底盖3之间均布置有灌胶层4,灌胶层4可以增加滤料1与弹性胶头2和底盖3之间的密封性,滤料1与弹性胶头2以及底盖3通过灌胶层4粘接固定,从而形成一体结构,外筒结构形成该除尘滤筒的支撑基础。滤料1的材料为滤纸,滤纸折叠成w形结构,滤纸的两端分别与弹性胶头2、底
盖3粘接固定。滤纸的外部还热熔胶粘有绑带5,绑带5沿滤料1的轴向间隔布置有多个,以增加滤料1的结构强度。
26.滤纸围成筒形结构,滤纸的内孔形成供气流流通的风道,弹性胶头2为环形结构,弹性胶头2的内孔与风道连通以供气体流通。弹性胶头2的底部一体成型有向内延伸的内环台21,内环台21形成用于悬挂内网结构的轴向挡台,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弹性胶头2的内壁上沿其周向间隔布置多个支撑台,支撑台形成轴向挡台。弹性胶头2于内环台21的底部还粘接固定有端部内网6,端部内网6为注塑材料,端部内网6向底盖3的方向延伸,端部内网6延伸至滤料1的风道中,端部内网6布置在内网结构与滤料1之间,保证在更换的过程中,减少内网结构与滤料1之间的摩擦,保证滤料1不受损坏。弹性胶头2为聚氨酯材料,耐温性能好,性质稳定,使用寿命长。
27.底盖3为t形结构,底盖3包括主体31和布置在主体31的内侧的立柱32,内侧为靠近风道的一侧,主体31和立柱32为一体结构,主体31与滤料1之间通过灌胶层4粘接固定。立柱32为顶部外径小于底部外径的阶梯结构,定义立柱32的上部为小径段321、下部为大径段322,小径段321与大径段322之间通过锥面平滑过渡。由于污染空气通过滤料1进入内网结构再通过风道由弹性胶头2排出洁净空气,过滤粉尘都附在滤料1表面,防尘滤筒的工作阻力,压差增大,导致该除尘滤筒会失效,就要通过脉冲气体反向喷吹,清除滤料1表面的粉尘,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粉尘往下沉于滤筒底部,远离滤筒顶部的喷吹口,清灰困难,立柱32整体为锥形设计,利于改变底部喷吹气流的压力方向,从而改善滤筒底部的清灰效果。
28.内网结构包括内网本体7和端部法兰8,端部法兰8和内网本体7均为金属结构,端部法兰8点焊固定在内网本体7的顶部。内网本体7的外径小于弹性胶头2的内环台21的内径,内网本体7穿装在滤料1围成的风道内,内网本体7与滤料1同轴布置。内网本体7的内径略小于立柱32的小径段321的外径,内网本体7的底端套装在立柱32的小径段321上,内网本体7利用自身的垂直重力与立柱32保持固定,避免内网本体7出现晃动。
29.端部法兰8具有径向超出内网本体7的凸缘81,凸缘81用于与弹性胶头2的内环台21轴向挡止,该除尘滤筒竖直布置后,凸缘81悬挂布置在内环台21的顶面上,凸缘81形成内网本体7的顶端用于与内环台21悬挂配合的挂耳。
30.除尘滤筒还包括压盖9,压盖9扣合布置在弹性胶头2上,压盖9为t形结构,压盖9包括延伸入弹性胶头2内部的内筒91和与内筒91一体成型的外翻边92,外翻边92压在弹性胶头2的定壁上。内筒91为直径由上至下逐渐减小的锥形结构,以便于内筒91布置在弹性胶头2内。内筒91的底端与内网本体7上的端部法兰8抵接,可以增加内网本体7的稳定性,避免内网本体7移动。
31.弹性胶头2的内壁上一体成型有周向凸起22,内筒91的外壁上设置有与周向凸起22适配的密封槽93,压盖9扣合在弹性胶头2上时,周向凸起22延伸入密封槽93内,使压盖9与弹性胶头2之间过盈配合,弹性胶头2弹性形变后与压盖9贴紧,增加压盖9与弹性胶头2之间的密封性,防止出现泄漏。
32.除尘滤筒还包括花板10,花板10为矩形的钢板结构,花板10的中心开设有圆形的安装孔,花板10套设在弹性胶头2的外壁上。在安装除尘滤筒时,花板10由底盖3处套设在滤料1上并由下至上移动至弹性胶头2处,压盖9扣合在弹性胶头2上后,弹性胶头2弹性变形并形成张力,从而使花板10箍设在弹性胶头2上,同时花板10对弹性胶头2的作用力也可以增
加压盖9与弹性胶头2之间的摩擦力,避免灰尘泄漏。
33.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可回收内网结构的除尘滤筒,其内网本体顶端的挂耳与弹性胶头上的轴向挡台悬挂配合,压盖扣合在弹性胶头上,压盖的底端抵接在挂耳上,压盖与弹性胶头之间为可拆结构,内网结构与外筒结构之间为可拆结构,在需要更换滤筒时,将压盖从弹性胶头上取下,再通过挂耳将内网本体由弹性胶头以及滤料内抽离,使内网结构与外筒结构分离,从而回收内网结构,将内网结构安装在更换后的滤筒内即可再次利用内网结构,避免内网结构造成二次污染,也降低了滤筒的更换成本。
34.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