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初处理沉淀净化池

文档序号:25155737发布日期:2021-05-25 12:40阅读:33来源:国知局
一种污水初处理沉淀净化池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尤其涉及一种污水初处理沉淀净化池。



背景技术:

沉砂池在污水处理作业中经常见到,是用于去除水中易于沉降无机性颗粒物的污水初处理工序,它采用物理法将砂粒从水中沉淀分离出来,在整个污水处理工序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目前常见的沉砂池还存在实用功能不完善,污水在被输送至沉淀池时,大部分砂石位于其中下层,而上层污水中的砂石含量相对较少,使用同样的静置时间对其处理,会降低污水处理的速度,造成污水处理效率低的问题。

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问题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污水初处理沉淀净化池,旨在通过该技术,达到解决问题与提高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水初处理沉淀净化池,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目前常见的沉砂池还存在实用功能不完善,污水在被输送至沉淀池时,大部分砂石位于其中下层,而上层污水中的砂石含量相对较少,使用同样的静置时间对其处理,会降低污水处理的速度,造成污水处理效率低的问题和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污水初处理沉淀净化池,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污水初处理沉淀净化池,包括:第一池体、第二池体、第三池体、入水管、出水管、通水孔、隔网、挡板、通水管、水泵、集污斗、吊耳;所述第一池体的前侧设有第二池体,且第一池体和第二池体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三池体位于第一池体的后侧,且第三池体与第一池体为一体式结构;所述入水管分别位于第一池体左侧的上方以及第二池体和第三池体右侧的上方,且入水管分别与第一池体、第二池体和第三池体为一体式结构;所述出水管分别位于第一池体右侧的下方以及第二池体和第三池体左侧的上方,且出水管分别与第一池体、第二池体和第三池体为一体式结构;所述通水孔位于第一池体和第二池体中间的右上方,且通水孔与第一池体和第二池体为一体式结构;所述隔网设置在第一池体内中间的右方,且隔网与第一池体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挡板设置在第一池体内中间的上方,且挡板与第一池体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通水管设置在出水管和入水管的中间,且通水管分别与出水管和入水管通过套接方式相连接;所述水泵设置在通水管的中间,且水泵与通水管通过套接方式相连接;所述集污斗分别设置在第二池体和第三池体内下侧的中间,且集污斗分别与第二池体和第三池体通过卡接方式相连接;所述吊耳分别设置在集污斗上侧的左右两方,且吊耳与集污斗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污水初处理沉淀净化池所述第一池体为长方形的槽状结构,且第一池体的底部与水平面成度夹角。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污水初处理沉淀净化池所述第二池体和第三池体均为长方形的槽状结构,且第二池体和第三池体的底部均为梯形结构,并且第二池体和第三池体底部的中间设有一处长方形的凹槽。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污水初处理沉淀净化池所述通水孔为圆形的孔状结构,且通水孔呈矩形排列的方式设有多处。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污水初处理沉淀净化池所述隔网为细过滤网,且隔网与挡板呈l形排列。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污水初处理沉淀净化池所述通水管为圆管状结构,且通水管设置在位于第一池体右侧出水管和位于第三池体右侧入水管的中间。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本实用新型一种污水初处理沉淀净化池,通过在第一池体的内部设置隔网,可以将污水分为砂石含量不同的两部分,并通过通水孔和出水管分别流入第二池体和第三池体,以便根据两污水池内砂石含量的不同进行“对症下药”,加快污水的处理速度,从而使该装置起到污水处理效率高的作用。

2、本实用新型一种污水初处理沉淀净化池,通过将第二池体和第三池体的底部设置为梯形,并在其中间设置集污斗,使沉淀物更加容易地积聚在集污斗的内部,同时可以利用吊耳将集污斗吊起进行定期清理,从而使该装置起到方便清洁的作用。

3、本实用新型通过对上述装置在结构上的改进,具有污水处理效率高以及方便清洁的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问题和不足。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右侧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上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池体内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池体内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池体内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集污盒处结构示意图。

图中:第一池体1、第二池体2、第三池体3、入水管4、出水管5、通水孔6、隔网7、挡板8、通水管9、水泵10、集污斗11、吊耳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同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性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见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污水初处理沉淀净化池的具体技术实施方案:

一种污水初处理沉淀净化池,包括:第一池体1、第二池体2、第三池体3、入水管4、出水管5、通水孔6、隔网7、挡板8、通水管9、水泵10、集污斗11、吊耳12;第一池体1的前侧设有第二池体2,且第一池体1和第二池体2为一体式结构;第三池体3位于第一池体1的后侧,且第三池体3与第一池体1为一体式结构;入水管4分别位于第一池体1左侧的上方以及第二池体2和第三池体3右侧的上方,且入水管4分别与第一池体1、第二池体2和第三池体3为一体式结构;出水管5分别位于第一池体1右侧的下方以及第二池体2和第三池体3左侧的上方,且出水管5分别与第一池体1、第二池体2和第三池体3为一体式结构;通水孔6位于第一池体1和第二池体2中间的右上方,且通水孔6与第一池体1和第二池体2为一体式结构;隔网7设置在第一池体1内中间的右方,且隔网7与第一池体1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挡板8设置在第一池体1内中间的上方,且挡板8与第一池体1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通水管9设置在出水管5和入水管4的中间,且通水管9分别与出水管5和入水管4通过套接方式相连接;水泵10设置在通水管9的中间,且水泵10与通水管9通过套接方式相连接;集污斗11分别设置在第二池体2和第三池体3内下侧的中间,且集污斗11分别与第二池体2和第三池体3通过卡接方式相连接;吊耳12分别设置在集污斗11上侧的左右两方,且吊耳12与集污斗11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

具体的,第一池体1为长方形的槽状结构,且第一池体1的底部与水平面成170度夹角。

具体的,第二池体2和第三池体3均为长方形的槽状结构,且第二池体2和第三池体3的底部均为梯形结构,并且第二池体2和第三池体3底部的中间设有一处长方形的凹槽。

具体的,通水孔6为圆形的孔状结构,且通水孔6呈矩形排列的方式设有多处,如图3所示,通水孔6位于隔网7的上方和挡板8的右方。

具体的,隔网7为细过滤网,且隔网7与挡板8呈l形排列。

具体的,通水管9为圆管状结构,且通水管9设置在位于第一池体1右侧出水管5和位于第三池体3右侧入水管4的中间。

具体实施步骤:

首先将第一池体1的入水管4接入污水输入装置,然后分别将第二池体2和第三池体3的出水管5接入下一级沉淀池,即可进行污水的初处理操作,当污水进入到第一池体1时,根据隔网7其的分成处理,可以将污水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污水中砂石含量相对较低,下部污水中砂石含量相对较高),上部污水经通水孔6流入到第二池体2内,而下部污水经通水管9和水泵10被输送到第三池体3内,以根据污水中砂石含量的不同使用不同的沉淀时间,加快污水处理的速度及效率,同时由于第二池体2和第三池体3的底部为梯形,沉淀物会聚集在中间的集污斗11内,利用吊耳12将集污斗11吊起即可对其进行定期清理,从而使该装置具备污水处理效率高作用的同时还具有方便清理的效果,大大提高其实用价值。

综上所述:该一种污水初处理沉淀净化池,通过在第一池体的内部设置隔网,可以将污水分为砂石含量不同的两部分,并通过通水孔和出水管分别流入第二池体和第三池体,以便根据两污水池内砂石含量的不同进行“对症下药”,加快污水的处理速度,从而使该装置起到污水处理效率高的作用;通过将第二池体和第三池体的底部设置为梯形,并在其中间设置集污斗,使沉淀物更加容易地积聚在集污斗的内部,同时可以利用吊耳将集污斗吊起进行定期清理,从而使该装置起到方便清洁的作用。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