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初期雨水原位过滤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13017发布日期:2021-05-04 10:17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一种初期雨水原位过滤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初期雨水原位过滤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初期雨水是指在不同的汇水面和管渠中所形成径流初期的雨水。在降雨条件下,初期雨水溶解了空气中的大量酸性气体、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等污染性气体,降落地面后,又由于冲刷屋面、沥青混凝土道路等,使得雨水中含有多种的污染物质。若将这部分雨水直接排放,会加重地表水及受纳水体的污染。因此有必要对城市初期雨水进行处理。

目前国内外对城市初期雨水的处理方式包括初期雨水弃流、绿色屋顶收集、渗透铺装收集等。其中初期雨水弃流被国内大多数城市所采用。目前常用的雨水弃流或调蓄装置,仅具备初期雨水的收集和弃流功能,即将初期雨水收集并排入污水管网,通过污水厂处理后排放,将其他雨水排入雨水管网。这样虽然能有效缓解城市水环境的污染物流入,但对城市污水厂及排水管道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很多欠发达地区来说,实施难度较大。

如果能将收集调蓄的初期雨水在原位进行简单处理,去除初期雨水中的部分污染物,使其满足一定的排放要求后与其他雨水一样排入河道,便能在有限的投资和建设下有效降低部分初期雨水对水环境的污染,同时又为将来建设完善的初雨弃流系统做准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初期雨水原位过滤处理装置,实现初期雨水收集和调蓄,并对收集的初期雨水进行原位过滤处理。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初期雨水原位过滤处理装置,包括雨水收集井,雨水收集井上部两侧设置有雨水进水管和雨水排放管,下部侧面设置有雨水出水管,其特征在于:

雨水收集井底部对应雨水出水管的位置设置有下陷槽,槽内设置有内含滤料的过滤桶,过滤桶底部侧面与雨水出水管连通。

过滤桶内底部为过滤桶集水区,过滤桶集水区上部为由滤料构成的过滤桶滤料层,过滤桶顶部设置有滤桶盖。

过滤桶集水区设置有承托层,承托层由鹅卵石砾石构成,承托上部的过滤桶滤料层。

过滤桶上部侧面设置有过滤桶进水槽。

过滤桶的滤桶盖顶部设置有固定支座,固定支座上设置有v型浮球阀。

v型浮球阀包括开口向下的v型活杆,v型活杆两个端头分别设置有过滤水量限制盖和浮球。

v型活杆位于过滤桶侧面。

v型活杆顶部通过铰接方式连接到固定支座上,当过滤桶外水位上升时,浮球位置上移,带动v型活杆旋转,从而带动过滤水量限制盖移动,改变过滤水量限制盖覆盖过滤桶进水槽的面积。

过滤桶滤料层的滤料选自石英砂、陶粒、沸石。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可以实现对初期雨水的水力自动收集、过滤和排放,无需外界动力。在降雨结束,通过水力作用装置自动恢复至初始状态,无需人工排放或复位。装置过滤处理后出水可以直接接入雨水排放管排入水体,也可接入雨水调蓄池收集,通过进一步处理后回用,或在建成初雨弃流系统后接入污水管网弃流。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屋顶雨水的雨水立管、径流雨水的集中入口或雨水回收利用的进水口。有效控制排水水体或进入调蓄出的雨水的污染物,并显著降低初期雨水处理工程的工程量和难度。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安全环保,节能耐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初期雨水原位过滤处理装置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过滤桶和v型浮球阀示意图。

图中标识为:

1为雨水收集井,2为雨水进水管,3为雨水出水管,4为雨水排放管,5为过滤桶,6为v型浮球阀;

51为过滤桶进水槽,52为过滤桶滤料层,53为过滤桶集水区,54为滤桶盖;

61为浮球,62为过滤水量限制盖,63为固定支座,64为v型活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初期雨水原位过滤处理装置,包括雨水收集井1,雨水收集井1上部两侧设置有雨水进水管2和雨水排放管4,下部侧面设置有雨水出水管3。雨水收集井1底部对应雨水出水管3的位置设置有下陷槽,槽内设置有内含滤料的过滤桶5,过滤桶5底部侧面与雨水出水管3连通。

过滤桶5内底部为过滤桶集水区53,过滤桶集水区53上部为由滤料构成的过滤桶过滤层52,过滤桶5顶部设置有滤桶盖54。为防止滤料流失,过滤桶集水区53设置有承托层,承托层由鹅卵石砾石构成,承托上部的过滤桶过滤层52。过滤桶过滤层52的滤料选自石英砂、陶粒、沸石。

过滤桶5上部侧面设置有过滤桶进水槽51。过滤桶5的滤桶盖54顶部设置有固定支座63,固定支座63上设置有v型浮球阀6。v型浮球阀6包括开口向下的v型活杆64,v型活杆64两个端头分别设置有过滤水量限制盖62和浮球61。v型活杆64位于过滤桶5侧面。

v型活杆64顶部通过铰接方式连接到固定支座63上,当过滤桶5外水位上升时,浮球61位置上移,带动v型活杆64旋转,从而带动过滤水量限制盖62移动,改变过滤水量限制盖62覆盖过滤桶进水槽51的面积。

参见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装置主要包括雨水收集井1,所述雨水收集井1上部设有雨水进水管2和雨水排放管4,所述雨水收集井1底部设有雨水出水管3,所述雨水收集桶底部设有过滤桶5,所述过滤桶5底部与雨水出水管3底部齐平。

过滤桶5顶部设有滤筒盖54,所述过滤桶5上部设有初期雨水进水槽51,所述过滤桶5内部设有过滤桶过滤层52,所述过滤层由滤料构成,滤料可为石英砂滤料、陶粒滤料、沸石滤料等,所述过滤桶过滤层52下部设有集水区53,为防止滤料流失,所述的集水区设由鹅卵石砾石构成的承托层,所述集水区53与雨水出水管3相连,所述过滤桶盖54上部设有v型浮球阀6。

v型浮球阀6通过固定支座63与滤桶盖54相连,所述v型浮球阀6设有浮球61,v型浮球阀6设有过滤水量限制盖62,所述浮球61和过滤水量限制盖62通过v型活杆64与固定支座63相连。

雨水收集井1内收集的初期雨水通过进水槽51进入过滤桶5,初期雨水通过进水槽51配水流入滤料52,初期雨水经过滤料52过滤后由集水区53收集,过滤后的初期雨水通过集水区53进入雨水出水管3。

过滤桶5可从雨水收集井1中取出维护,滤料52可从过滤桶5中取出清洗、维护和更换。

所述v型浮球阀6通过液面高低对浮球61的作用可以活动。

初始状态下,浮球61与过滤水量限制盖62自然下坠,过滤水量限制盖62与进水槽51不重合,过滤桶5进水量最大。v型浮球阀6上的浮球61产生的浮力可以带动v型浮球阀6旋转,当雨水收集井1内水位上升至设计初雨收集水位时,v型浮球阀6旋转至限制位置,此时过滤水量限制盖62达到进水槽51位置,减少进水量,但与进水槽51不完全重合留有一定空隙。当水位下降,v型浮球阀6逐渐恢复初始状态,进水槽51开放。

实施例1:降雨时,浮球61与过滤水量限制盖62自然下坠,过滤水量限制盖62与进水槽51不重合,进水槽51完全打开。初期雨水通过雨水进水管2流入雨水收集井1,初期雨水被收集在雨水收集井1底部,并通过过滤桶进水槽51流入过滤桶5,并配水使初期雨水均匀布在过滤层上,过滤层滤料使用石英砂均匀滤料,滤料下层有鹅卵石砾石承托层,防止过滤过程中滤料流失,初期雨水经过滤料过滤后流入集水区53,并通过雨水出水管3接入市政雨水排水管。降雨雨量较小时,雨水收集井1水位低于初期雨水设计水位,所有雨水经过过滤后进入市政雨水排水管。降雨停止后,雨水收集井1内剩余雨水通过过滤桶5过滤排出,装置恢复至降雨前状态。

实施例2: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1不同是,降雨雨量较大时,初期雨水通过过滤桶5过滤排放,随着降雨进行,雨水收集井1内水位逐渐上升,浮球61随着水位逐渐上升,通过v型活杆64带动过滤水量限制盖62向进水槽51转动,当雨水收集井1内水位上升至设计水位时,过滤水量限制盖62达到进水槽51位置,减少进水量,但与进水槽51不完全重合留有一定空隙,初期雨水以最小水量过滤,同时雨水水位继续上升,达到雨水排放管4的高度,雨水通过雨水排放管4接入市政雨水排水管。其他过程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本实施方式与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不同是,过滤桶5的过滤层滤料采用陶粒滤料,强化对初期雨水中悬浮物和有机污染物的吸附作用,其他过程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4: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不同是,过滤桶5的过滤层滤料采用沸石滤料或沸石-石英砂混合滤料,强化对初期雨水中重金属污染物的吸附作用,其他过程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5:当装置使用一定时间后,将过滤桶5取出,打开滤桶盖54,对过滤层滤料和集水区53的鹅卵石砾石进行清洗维护,维护后放回雨水收集井1中,重复使用。

本实用新型一方面能实现初期雨水收集和调蓄,避免初期雨水直接进入城市水体,改善水环境,另一方面通过装置内的过滤桶对收集的初期雨水进行原位过滤处理,去除雨水中的大颗粒物、浊度等污染物,并针对不同区域改变滤料,提高处理效果,处理后的初期雨水可以直接排放。同时对于后期建设初雨弃流系统,改装置可以直接作为弃流井使用。其有益效果为原位一体化处理初期雨水,降低初期雨水收集处理建设工程量和难度,装置运行无电气设施,运行稳定可靠。

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不限于实施例所列举,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换,均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