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芯及净水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375456发布日期:2021-08-24 12:25阅读:80来源:国知局
滤芯及净水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净水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滤芯及净水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净水机逐渐成为了居家必备的生活电器。一般净水机都具备滤芯,因滤材寿命的限制,使用一段时间后必须拆下换上新的滤芯。

然而,传统的净水机在更换滤芯时,因旧的滤芯内部残留有水,操作过程难免洒出,弄湿用户、地面或者设备,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影响用户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针对传统的净水机在更换滤芯时,因旧的滤芯内部残留有水,操作过程难免洒出,弄湿用户、地面或者设备,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影响用户使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滤芯及净水设备,该滤芯结构及净水设备使用时可以防止滤芯内部残留的水洒出。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申请涉及一种滤芯,包括:过滤组件、阀门及磁吸组件,所述过滤组件包括安装壳体及过滤件,所述安装壳体设有容纳腔及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第一安装通道,所述过滤件与所述容纳腔的内壁间隔设置形成第一水流通道,所述过滤件内形成有第二水流通道;所述阀门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通道;所述磁吸组件设置于所述阀门和所述过滤件之间,所述磁吸组件包括第一磁吸件及与所述第一磁吸件相斥的第二磁吸件,所述第一磁吸件固设于所述阀门,所述第二磁吸件固设于所述过滤件;其中,所述阀门包括受力并带动所述第一磁吸件沿靠近所述第二磁吸件方向移动使所述阀门打开所述第一水流通道和所述第二水流通道的第一状态,及所述第二磁吸件通过排斥力驱动所述第一磁吸件带动所述阀门复位并关闭所述第一水流通道和所述第二水流通道的第二状态。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阀门包括第一开关件和第二开关件,所述第一开关件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通道并与所述第一安装通道形成第三水流通道,所述第三水流通道与所述第一水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开关件设有第二安装通道,所述第二开关件可移动地插设于所述第二安装通道并与所述第二安装通道形成第四水流通道,所述第四水流通道与所述第二水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一磁吸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开关件;

当阀门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开关件受力并相对所述第一安装通道移动以打开所述第三水流通道,所述第二开关件受力相对所述第二安装移动并带动所述第一磁吸件移动以打开所述第四水流通道;

当阀门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开关件复位并相对所述第一安装通道移动以与所述第一安装通道密封配合,所述第二磁吸件驱动所述第一磁吸件带动所述第二开关件复位以与所述第二安装通道密封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水流通道设有第一密封部,所述第四水流通道设有第二密封部;

当所述阀门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密封部打开所述第三水流通道,所述第二密封部打开所述第四水流通道;

当所述阀门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密封部密封,所述第二密封部密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关件的外壁设有第一密封槽,所述第一密封槽内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槽和所述第一密封圈配合形成所述第一密封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开关件的外壁设有第二密封槽,所述第二密封槽内设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槽和所述第二密封圈配合形成所述第二密封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滤件包括第一滤芯本体及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一滤芯本体设有所述第二水流通道,所述第一安装座固设于所述第一滤芯本体,所述第二磁吸件固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通道的内壁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开关件设有第二限位部;

当阀门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分离;

当阀门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开关件复位并通过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限位配合驱动所述第一开关件复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座形成有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部固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并与所述第一安装槽形成第五水流通道,所述第五水流通道设有与所述第二水流通道连通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开关件与所述第一安装部可移动连接,且所述第四水流通道通过所述第五水流通道与所述第二水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安装部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磁吸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三密封圈,所述第二开关件设有第三安装部,所述第三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可移动连接,所述第三安装部形成有第三安装槽,所述第一磁吸件设置于所述第三安装槽,所述第三安装部伸入所述第二安装槽;

所述第三密封圈设置于所述第三安装部的外壁和所述第二安装槽的内壁之间;或所述第二安装部伸入所述第三安装槽,所述第三密封圈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部的外壁和所述第三安装槽的内壁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四密封圈,所述第一安装部伸入所述第二安装通道内,且所述第四密封圈设置于第二安装通道的内壁和所述第一安装部的外壁之间;或所述第一开关件伸入所述第一安装槽内,且所述第四密封圈设置于所述阀门的外壁和所述第一安装槽的内壁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座设有第四安装部,所述第二磁吸件套设于所述第四安装部,所述第二磁吸件伸入所述第二安装通道并与所述第一开关件可移动连接,所述第四安装部开设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二安装通道和所述第二水流通道的第二通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开关件为与所述第一磁吸件磁性相反的第三磁吸件,所述第一磁吸件通过磁吸配合固设于所述第三磁吸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吸件与所述第二安装通道的内壁抵接,且所述第一磁吸件设有用于连通所述第四水流通道和所述第二水流通道的导水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阀门包括第三开关件和第四开关件,所述第三开关件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通道且所述第三开关件与所述第一安装通道形成与所述第一水流通道连通的第六水流通道,所述第二磁吸件固设于所述第三开关件,所述第三开关件设有第三安装通道,所述第四开关件穿过所述第三安装通道与所述过滤件连接,所述第四开关件与所述第三安装通道形成与所述第二水流通道连通的第七水流通道;

当阀门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三开关件受力并相对所述第一安装通道及第四开关件移动以打开所述第六水流通道和第七水流通道;

当阀门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磁吸件驱动所述第一磁吸件复位以带动第三开关件与所述第一安装通道密封配合以及与第四开关件密封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滤件包括第二滤芯本体及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二滤芯本体设有所述第二水流通道,所述第二安装座固设于所述第二滤芯本体,所述第二安装座设有第四安装槽,所述第三开关件可移动地插设于所述第四安装槽,所述第一磁吸件和所述第二磁吸件均设置于所述第四安装槽,所述第四开关件固设于所述第二安装座,且所述第二安装座设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二水流通道和所述第七水流通道的第三通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座设有第五安装部和第六安装部,所述第五安装部设有第五安装槽,所述第六安装部设置于所述第五安装槽内并与所述第五安装槽的内壁围设形成所述第四安装槽,所述第六安装部设有第六安装槽,所述第四开关件固设于所述第六安装槽的内壁,所述第六安装部设有所述第三通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五密封圈,所述第五密封圈设置于所述第三开关件和所述第四安装槽的内壁之间。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涉及一种净水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滤芯结构。

上述滤芯及净水设备在使用时,可以通过挤压阀门使所述阀门带动第一磁吸件沿靠近所述第二磁吸件的方向移动,此时第一相对所述第一安装通道移动进而打开所述第一水流通道和所述第二水流通道,此时所述第一水流通道和所述第二水流通道被打开,待净化的水可以进入第一水流通道内并通过过滤件过滤后沿第二水流通道排出,或者待净化的水可以进入第二水流通道内并通过过滤件过滤后沿第一水流通道排出,如此实现净化功能;当需要更换滤芯时,第二磁吸件通过排斥力驱动第一磁吸件复位并带动阀门复位,此时所述阀门相对所述第一安装通道移动以关闭所述第一水流通道和所述第二水流通道,如此位于容纳腔内的水无法排出,进而能够避免滤芯内部残留的水洒出;进一步,由于阀门是通过磁吸组件驱动复位的,磁吸组件在使用时不会生锈,进而不会污染水,如此可以保证水的洁净。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书用于解释说明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使用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此外,附图并不是1:1的比例绘制,并且各个元件的相对尺寸在附图中仅示例地绘制,而不一定按照真实比例绘制。

图1为一实施例的滤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另一实施例的滤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另一实施例的滤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另一实施例的滤芯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滤芯;100、过滤组件;110、安装壳体;112、容纳腔;114、第一安装通道;1142、第一台阶部;116、第一水流通道;120、过滤件;122、第二水流通道;124、第四水流通道;1242、第二密封部;126、第一滤芯本体;128、第一安装座;1282、第一安装部;12822、第五水流通道;12824、第一通孔;1284、第二安装部;12842、第二安装槽;1286、第四安装部;12862、第二通孔;130、第二滤芯本体;132、第二安装座;1322、第三通孔;1324、第四安装槽;1326、第五安装部;1328、第六安装部;13282、第六安装槽;210、阀门;212、第一开关件;2122、第三水流通道;21222、第一密封部;2124、第二安装通道;21242、第一限位部;2126、第三安装部;21262、第三安装槽;2130、第二台阶部;214、第二开关件;2142、第二限位部;216、第三开关件;2162、第三安装通道;2164、第六水流通道;218、第四开关件;2182、第七水流通道;310、第三密封圈;320、第四密封圈;330、第五密封圈;400、磁吸组件;410、第一磁吸件;412、导水孔;420、第二磁吸件;500、连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照图1至图3,一实施例中的滤芯10,包括过滤组件100,过滤组件100包括安装壳体110及过滤件120,安装壳体110设有容纳腔112及与容纳腔112连通的第一安装通道114,过滤件120与容纳腔112的内壁间隔设置形成第一水流通道116,过滤件120内形成有第二水流通道122,第一水流通道116可以是原水通道,第二水流通道122可以是纯水通道,此时位于第一水流通道116内的水可以通过过滤件120过滤后进入第二水流通道122;在别的实施例中,第一水流通道116还可以是纯水通道,第二水流通道122是原水通道,此时位于第二水流通道122内的水可以通过过滤件120过滤后进入第一水流通道116。

请参照图2,进一步地,该滤芯10还包括阀门210,阀门210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一安装通道114用于打开或关闭第一水流通道116和第二水流通道122,当需要过滤水时,阀门210打开第一水流通道116和第二水流通道122,当需要更换滤芯10时,阀门210需要将第一水流通道116和第二水流通道122关闭,以避免第一水流通道116和第二水流通道122的水洒出。

滤芯10在操作过程中,阀门210需要被设置为自动回位以实现在更换滤芯10时阀门210能够自动实现止水功能。请参照图2,上述实施例中的滤芯10还包括磁吸组件400,该磁吸组件400设置于阀门210和过滤件120之间,如此,通过利用磁吸组件400中的排斥力驱动阀门210回位。

具体地,请参照图4,磁吸组件400包括第一磁吸件410及与第一磁吸件410相斥的第二磁吸件420,第一磁吸件410固设于阀门210,第二磁吸件420固设于过滤件120;其中,阀门210包括受力并带动第一磁吸件410沿靠近第二磁吸件420方向移动使阀门210打开第一水流通道116和第二水流通道122的第一状态,此时,滤芯10处于正常的过滤状态,驱使阀门210移动的方式可以是手动驱动或者是通过连接滤芯10与外部水源的连接头500进行驱动。

请接着参照图2,当需要更换滤芯10时,阀门210处于第二状态,此时,第二磁吸件420通过排斥力驱动第一磁吸件410带动阀门210复位并关闭第一水流通道116和第二水流通道122,如此,第一水流通道116内的水和第二水流通道122内的水就无法排出至外界。

请参照图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通道114的内壁形成有第一台阶部1142,阀门210的外壁设有与第一台阶部1142限位配合的第二台阶部2130。如此,通过第一台阶部1142和第二台阶部2130的限位配合可以避免阀门210滑出第一安装通道114外。

具体地,请参照图3,阀门210包括第一开关件212,第一开关件212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一安装通道114并与第一安装通道114形成第三水流通道2122,第三水流通道2122与第一水流通道116连通,此时,第三水流通道2122与第一水流通道116连通指的是第三水流通道2122在打开状态时,外界的水可以在第三水流通道2122和第一水流通道116之间流通。

请继续参照图3,该阀门210还包括第二开关件214,第一开关件212设有第二安装通道2124,第二开关件214可移动地插设于第二安装通道2124并与第二安装通道2124形成第四水流通道124,第四水流通道124与第二水流通道122连通,此时,第四水流通道124与第二水流通道122连通指的是第四水流通道124在打开状态时,外界的水可以在第四水流通道124和第二水流通道122之间流通。

请参照图4,将第一磁吸件410设置于第二开关件214,当阀门210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开关件212受力并相对第一安装通道114移动以打开第三水流通道2122,第二开关件214受力相对第二安装移动并带动第一磁吸件410移动以打开第四水流通道124,第一开关件212和第二开关件214应该是具备相对位移的,如此,第一开关件212和第二开关件214在移动时才能打开第三水流通道2122和打开第四水流通道124。

请参照图3,当阀门210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开关件212复位并相对第一安装通道114移动以与第一安装通道114密封配合,第二磁吸件420驱动第一磁吸件410带动第二开关件214复位以与第二安装通道2124密封配合。具体地,此时第一开关件212的复位可以是通过与滤芯10连接的连接头500驱动复位,例如,连接头500与第一开关件212过盈配合,连接头500带动第一开关件212移动。

请参照图3,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安装通道2124的内壁设有第一限位部21242,第二开关件214设有第二限位部2142,当阀门210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开关件212和第二开关件214相对移动,此时,第一限位部21242和第二限位部2142分离;当阀门210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二开关件214复位并通过第二限位部2142与第一限位部21242限位配合驱动第一开关件212复位,如此,通过第二开关件214带动第一开关件212复位,或者是第二开关件214和连接头500共同作用带动第一开关件212复位。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3,第三水流通道2122设有第一密封部21222,第四水流通道124设有第二密封部1242。

请参照图3,当阀门210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第一密封部21222打开第三水流通道2122,第二密封部1242打开第四水流通道124,此时可以理解为:第一密封部21222未处于密封状态,或者是第一密封部21222打开了第三水流通道2122,使第三水流通道2122与第一水流通道116之间导通了,同理,第二密封部1242未处于密封状态,或者是第二密封部1242打开了第四水流通道124,使第四水流通道124与第二水流通道122之间导通了。

请参照图3,当阀门210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第一密封部21222密封,第二密封部1242密封。此时可以理解为,第一密封部21222关闭了第三水流通道2122,使得第三水流通道2122与第一水流通道116之间被切断导通,同理,第二密封部1242关闭了第四水流通道124,使得第四水流通道124与第二水流通道122之间被切断导通。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阀门210的外壁设有第一密封槽,第一密封槽内设有第一密封圈,第一密封槽和第一密封圈配合形成第一密封部21222。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第一安装通道114的内壁开设第一密封槽,第一密封槽内设有第一密封圈,第一密封槽和第一密封圈配合形成第一密封部21222。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安装件的外壁设有第二密封槽,第二密封槽内设有第二密封圈,第二密封槽和第二密封圈配合形成第二密封部1242。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第二安装通道2124的内壁开设第二密封槽,第二密封槽内设有第二密封圈,第二密封槽和第二密封圈配合形成第二密封部1242。

请参照图2,该图展示了一实施例中过滤件120的结构,在该实施例中,过滤件120包括第一滤芯本体126及第一安装座128,第一滤芯本体126设有第二水流通道122,第一安装座128固设于第一滤芯本体126,第二磁吸件420固设于第一安装座128。

具体地,请参照图2,第一安装座128形成有第一安装部1282和第二安装部1284,第一开关件212与第一安装部1282可移动连接,第一安装部1282设有第一安装槽,第二安装部1284固设于第一安装槽内并与第一安装槽形成第五水流通道12822,第五水流通道12822设有与第二水流通道122连通的第一通孔12824,且第四水流通道124通过第五水流通道12822与第二水流通道122连通,如此,第二水流通道122内的水可以通过第一通孔12824进入第五水流通道12822,然后排至第四水流通道124。

请参照图2,进一步地,该滤芯10还包括第三密封圈310,第二安装部1284设有第二安装槽12842,第二磁吸件420设置于第二安装槽12842内,第二开关件214设有第三安装部2126,第三安装部2126与第二安装部1284可移动连接,第三安装部2126形成有第三安装槽21262,第一磁吸件410设置于第三安装槽2126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安装部2126伸入第二安装槽12842,第三密封圈310设置于第三安装部2126的外壁和第二安装槽12842的内壁之间;或请参照图2,在别的实施例中,第二安装部1284伸入第三安装槽21262,第三密封圈310设置于第二安装部1284的外壁和第三安装槽21262的内壁之间。上述两个实施例中,第三密封圈310的设置都是为了对磁吸组件400进行密封保护,同时也避免磁吸组件400与外界水进行接触污染水源。

此外,为了避免第三水流通道2122与第四水流通道124之间发生串水现象,请参照图2,在本实施例中,该滤芯10还包括第四密封圈320,第一安装部1282伸入第二安装通道2124内,且第四密封圈320设置于第二安装通道2124的内壁和第一安装部1282的外壁之间,或第一开关件212伸入第一安装槽内,且第四密封圈320设置于阀门210的外壁和第一安装槽的内壁之间,不管哪种设置方式,第四密封圈320的设置可以起到密封作用。

第二磁吸件420固设于第一安装座128的方式有多种,除了在前述实施例中,将第二磁吸件420安装于对应的安装槽内,在别的实施例中,还可以将第二磁吸件420套设在第一安装座128上。例如,请参照图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座128设有第四安装部1286,第二磁吸件420套设于第四安装部1286,第二磁吸件420伸入第二安装通道2124并与第一开关件212可移动连接,第四安装部1286开设有用于连通第二安装通道2124和第二水流通道122的第二通孔12862;具体地,第四安装部1286可以是安装凸起,第二磁吸件420为环形磁铁,将环形磁铁套设在安装凸起上。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开关件214本身也可以设置成磁吸件,换句话说,第二开关件214可以为与第一磁吸件410磁性相反的第三磁吸件,第一磁吸件410通过磁吸配合固设于第三磁吸件。在别的实施例中,第二开关件214还可以与第一磁吸件410一体成型,并设置为与第二磁吸件420磁性相同的磁吸件。

第二开关件214在第二安装通道2124内移动时,会存在晃动的情况,因此,请参照图3,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磁吸件410与第二安装通道2124的内壁抵接,且第一磁吸件410设有用于连通第四水流通道124和第二水流通道122的导水孔412,此时第一磁吸件410在移动时,不会出现晃动问题,且第四水流通道124可以通过导水孔412与第二水流通道122连通,进而水可以沿第二水流通道122沿导水孔412进入第四水流通道124。

请参照图5,该图展示了另一个实施例中阀门210的结构,请参照图5,阀门210包括第三开关件216和第四开关件218,第三开关件216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一安装通道114,第二磁吸件420固设于第三开关件216,此时,相对于前述实施例中的阀门210,在本实施例中,该阀门210中第三开关件216可移动,第四开关件218是固定的。

进一步地,第三开关件216与第一安装通道114形成与第一水流通道116连通的第六水流通道2164,第三开关件216设有第三安装通道2162,第四开关件218穿过第三安装通道2162与过滤件120连接,第四开关件218与第三安装通道2162形成与第二水流通道122连通的第七水流通道2182;

当阀门210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三开关件216受力并相对第一安装通道114及第四开关件218移动以打开第六水流通道2164和第七水流通道2182;具体地,第三开关件216的受力方式与前述实施例中第一开关件212的受力方式相似,在此不一一赘述。

第三开关件216在移动时,同时打开第六水流通道2164和第七水流通道2182,此时,第六水流通道2164与第一水流通道116导通,外界的水可以沿第六水流通道2164进入第一水流通道116,第七水流通道2182与第二水流通道122导通,外界的水可以沿第七水流通道2182进入第二水流通道122。

当阀门210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二磁吸件420驱动第一磁吸件410复位以带动第三开关件216与第一安装通道114密封配合以及与第四开关件218密封配合。如此,第一水流通道116内的水和第二水流通道122内的水就无法排出至外界。

具体地,请参照图5,过滤件120包括第二滤芯本体130及第二安装座132,第二滤芯本体130设有第二水流通道122,第二安装座132固设于第二滤芯本体130,第二安装座132设有第四安装槽1324,第三开关件216可移动地插设于第四安装槽1324,第一磁吸件410和第二磁吸件420均设置于第四安装槽1324,此时,将第一磁吸件410和第二磁吸件420均设置于第四安装槽1324可以起到限位作用。

进一步地,该滤芯10还包括第五密封圈330,第五密封圈330设置于第三开关件216和第四安装槽1324的内壁之间。如此,通过第五密封圈330的密封作用,避免外界的水进入第四安装槽1324,同时也避免磁吸组件400污染水。

请参照图5,第四开关件218固设于第二安装座132,且第二安装座132设有用于连通第二水流通道122和第七水流通道2182的第三通孔1322。如此,第二水流通道122内的水通过第三通孔1322进入第七水流通道2182内。

请参照图5,第二安装座132设有第五安装部1326和第六安装部1328,第五安装部1326设有第五安装槽,第六安装部1328设置于第五安装槽内并与第五安装槽的内壁围设形成第四安装槽1324,第六安装部1328设有第六安装槽13282,第四开关件218固设于第六安装槽13282的内壁,第六安装部1328设有第三通孔1322。具体地,第四开关件218可以与第二安装座132一体成型。

此外,一实施例还涉及一种净水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滤芯10结构。

上述滤芯10及净水设备在使用时,可以通过挤压阀门210使阀门210带动第一磁吸件410沿靠近第二磁吸件420的方向移动,此时第一相对第一安装通道114移动进而打开第一水流通道116和第二水流通道122,此时第一水流通道116和第二水流通道122被打开,待净化的水可以进入第一水流通道116内并通过过滤件120过滤后沿第二水流通道122排出,或者待净化的水可以进入第二水流通道122内并通过过滤件120过滤后沿第一水流通道116排出,如此实现净化功能;当需要更换滤芯10时,第二磁吸件420通过排斥力驱动第一磁吸件410复位并带动阀门210复位,此时阀门210相对第一安装通道114移动以关闭第一水流通道116和第二水流通道122,如此位于容纳腔112内的水无法排出,进而能够避免滤芯10内部残留的水洒出;进一步,由于阀门210是通过磁吸组件400驱动复位的,磁吸组件400在使用时不会生锈,进而不会污染水,如此可以保证水的洁净。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