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流管箱及反应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35700发布日期:2021-07-20 16:21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一种折流管箱及反应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制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折流管箱及反应器。



背景技术:

化工制药技术领域常用的反应器设备包括管式反应器和釜式反应器等,其中釜式反应器常在反应釜中装入搅拌装置,用于液相反应物混合,其合成物纯度、反应转化率较低,能耗和污染较为严重。由于化工制药领域对产品的纯度等要求较高,因此常使用的反应器设备为连续流管式反应器。

目前市场上的连续流反应器内,管道主要以弯头或u形管的方式连接,存在以下问题:

1、传统的连接方式受到弯头或u形管的弯管半径限制,使管道之间必须保持较远的距离,反应器管道比较稀疏,导致反应器体积较大。如果弯头或u形管半径较小,则在使用过程中极易损坏。

2、无法在管道中间设置检测、取样等仪器仪表。

3、由于弯头或u形管暴露在反应器的壳体外部,直接与空气接触在空气中吸收或放出热量,造成弯头或u形管内反应物的温度与壳体内反应管内反应物的温度不相同,影响反应的速率,影响反应过程的稳定性与一致性,最终影响反应产物的转化率及收率。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折流管箱及反应器,解决了因弯头或u形管的弯管半径限制,反应器管之间稀疏造成的反应器体积较大的问题;解决了弯头或u形管半径较小,在使用过程中极易损坏的问题;解决了无法在管道中间设置检测、取样等仪器仪表的问题;解决了弯头或u形管内反应物与反应管内反应物温度不同的问题。

一种折流管箱,包括:通孔板、折流板和折流管,所述通孔板与折流板可拆卸连接,所述通孔板形成有多个通孔板通孔,所述折流板形成有多个折流板通孔,所述通孔板通孔和折流板通孔一一对应且相连通,所述折流管两端分别与不同的折流板通孔相连通,所述折流管与折流板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卡套式接头,所述卡套式接头一端与折流板通孔相连通且可拆卸连接,另一端与折流管相连通且可拆卸连接;

所述折流板通孔内壁形成有内螺纹,所述卡套式接头形成有外螺纹,所述卡套式接头插入折流板通孔中并与折流板通孔螺纹连接;所述折流管与卡套式接头卡套式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折流管为软管,所述折流管为透明材料制成;所述折流管的材质为pfa。

进一步地,所述折流管位于保温壳体内腔中,所述保温壳体与折流板位置固定,所述保温壳体设置有与其内腔相连通的保温壳程入口和保温壳程出口。

进一步地,还包括固定板,所述折流板上方与固定板可拆卸连接,所述保温壳体与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形成有一个连通孔,所述折流管穿过连通孔进入保温壳体的内腔。

进一步地,还包括三通接头,一根折流管包括两根分折流管,所述三通接头位于一根折流管的两根分折流管之间,所述三通接头两端分别与分折流管固定且相连通;所述三通接头两端分别与分折流管可拆卸连接;所述三通接头的第三端与穿出管可拆卸连接且连通,所述保温壳体形成有穿过孔,所述穿出管穿出穿过孔与传感器和/或取样阀可拆卸连接且连通。

进一步地,还包括三通接头,一根折流管包括两根分折流管,所述三通接头位于一根折流管的两根分折流管之间,所述三通接头两端分别与分折流管固定且相连通;所述三通接头两端分别与分折流管可拆卸连接;所述三通接头的第三端通过管道与传感器或取样阀可拆卸连接且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保温壳体为透明材料制成。

一种使用上述折流管箱的反应器,包括壳体和反应管,所述壳体设置有与其内腔相连通的壳程入口和壳程出口,所述壳体内腔中设置有多根反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下两端分别与折流管箱连接,所述折流管箱的通孔板与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反应管两端分别与不同的折流管箱的通孔板固定连接并与其通孔板通孔相连通,所述折流管箱上安装有反应物入管和反应物出管,所述反应物入管和反应物出管分别与不同的反应管相连通;所述反应管通过折流管依次一一串联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反应物入管和反应物出管分别与不同的折流板通孔相连通且与折流板可拆卸连接,所述反应物入管和反应物出管均穿出保温壳体。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同等管壁厚度的情况下软管的最小弯管半径小于硬管,折流管使用软管(软管的折流管可以弯折成ω形,在两个折流板通孔距离较近的情况提升弯折半径),从而缩小了弯管半径,使反应器内的反应管更密集,进而减小的反应器的体积,解决了因弯头或u形管的弯管半径限制,反应器管之间稀疏造成的反应器体积较大的问题;采用软管的折流管弯管半径小,材质为柔性材质不易损坏,解决了弯头或u形管半径较小,在使用过程中极易损坏的问题;折流管为半透明或透明,便于观察折流管内的反应物;因折流管为软管,可将较长的折流管弯管应用在较短的折流管弯管连接的两个折流板通孔上,提高了折流管的通用性;卡套式接头和折流管可以随意拆卸,可实现灵活跳管(即将折流管与不同的折流板通孔连接,改变反应物的流动路径)。

2、通过在折流管上安装三通接头,可以把传感器、取样阀通过三通接头与折流管相连通,方便取样或检测,解决了无法在管道中间设置检测、取样等仪器仪表的问题。

3、通过在弯头或u形管外侧安装保温壳体,保温壳体内通入换热介质与弯头或u形管进行热交换,使弯头或u形管内反应物的温度与反应管内反应物的温度相同,提高了反应速率,解决了弯头或u形管内反应物与反应管内反应物温度不同的问题;可以将保温壳体拆下更换保温壳体内腔的折流管;穿出部穿出保温壳体与传感器和/或取样阀可拆卸连接,即保证了保温壳体可以自由拆卸,也方便了从折流管中检测或取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实施例一折流管箱的主视剖视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实施例二反应器的剖视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实施例二反应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一;

图4:实施例二反应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二;

图5:实施例三折流管箱的主视剖视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实施例四反应器的主视剖视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7:实施例四反应器的左视剖视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8:实施例四反应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实施例五折流管箱的主视剖视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0:实施例六反应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实施例七折流管箱的主视剖视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2:实施例八折流管箱的主视剖视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3:实施例九反应器的主视剖视爆炸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折流管箱,包括:通孔板3、折流板4和折流管7,所述通孔板3与折流板4可拆卸连接,所述通孔板3形成有通孔板通孔30,所述折流板4形成有折流板通孔40,所述通孔板通孔30和折流板通孔40一一对应且相连通,所述折流管7两端分别与不同的折流板通孔40相连通,所述折流管7与折流板4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卡套式接头6,所述卡套式接头6一端与折流板通孔40相连通且可拆卸连接,另一端与折流管7相连通且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折流板通孔40内壁形成有内螺纹,所述卡套式接头6形成有外螺纹,所述卡套式接头6插入折流板通孔40中并与折流板通孔40螺纹连接。

优选地,所述折流管7与卡套式接头6卡套式连接。

优选地,所述折流管7为软管,所述折流管7为透明材料制成。

优选地,还包括密封垫片15,所述密封垫片15一侧与通孔板3接触,另一侧与折流板4接触;所述密封垫片15形成有密封垫片通孔150,所述密封垫片通孔150两端分别与通孔板通孔30和折流板通孔40相连通。

优选地,还包括螺栓13和螺母14,所述螺栓13穿过通孔板3和折流板4后与螺母14螺纹连接将通孔板3和折流板4固定。

优选地,所述折流管7的材质为pfa。

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反应物从右侧的通孔板通孔30进入折流管箱,向上依次经右侧的密封垫片通孔50和折流板通孔40进入折流管7中,反应物经过折流管7改变其流动方向,反应物向下依次经过左侧的折流板通孔40、密封垫片通孔50和通孔板通孔30流出折流管箱,完成折流。

卡套式接头6采用现有技术的卡套式接头。

实施例二:

如图2到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使用实施例一的折流管箱的反应器,包括壳体1和反应管2,所述壳体1设置有与其内腔相连通的壳程入口11和壳程出口12,所述壳体1内腔中设置有多根反应管2,所述壳体1上下两端分别与折流管箱连接,所述折流管箱的通孔板3与壳体1固定连接,所述反应管2两端分别与不同的折流管箱的通孔板3固定连接并与其通孔板通孔30相连通,所述折流管箱上设置有反应物入管21和反应物出管22,所述反应物入管21和反应物出管22分别与反应管2相连通;所述反应管2通过折流管7依次一一串联连通。

优选地,所述反应物入管21和反应物出管22分别与不同的折流板通孔40相连通且与折流板4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反应物入管21和反应物出管22可采用折流板4使用的卡套式接头6与折流板4可拆卸连接。

工作原理:

如图2到4所示,工作时,反应物从反应物入管21进入反应器,依次经通孔板通孔30、密封垫片通孔50和折流板通孔40进入到第一根反应管20中,反应物沿第一根反应管20向上运动到位于上方折流管箱上的第一个折流管7,经第一个折流管7折流后,反应物进入到第二根反应管20,反应物在第二根反应管20中向下运动到位于下方折流管箱上的第二个折流管7,经第二个折流管7折流后,反应物进入到第三根反应管20……,以此类推,最后反应物经最后一根反应管20再经折流板通孔40、密封垫片通孔150和通孔板通孔30流动到反应物出管22并从反应物出管22流出反应器。

图2中的反应管未剖视。

实施例三: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折流管箱,包括:通孔板3、折流板4和折流管7,所述通孔板3与折流板4可拆卸连接,所述通孔板3形成有通孔板通孔30,所述折流板4形成有折流板通孔40,所述通孔板通孔30和折流板通孔40一一对应且相连通,所述折流管7两端分别与不同的折流板通孔40相连通,所述折流管7与折流板4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一根折流管7包括两根分折流管,所述三通接头8位于一根折流管7的两根分折流管之间,所述三通接头8两端分别与分折流管固定且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三通接头8两端分别与分折流管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三通接头8的第三端与传感器16或取样阀17可拆卸连接且相连通。

优选地,还包括通孔板3,所述通孔板3与折流板4可拆卸连接,所述通孔板3形成有通孔板通孔30,所述通孔板通孔30和折流板通孔40一一对应且相连通,

优选地,还包括卡套式接头6,所述卡套式接头6一端与折流板通孔40相连通且可拆卸连接,另一端与折流管7相连通且可拆卸连接;所述折流板通孔40内壁形成有内螺纹,所述卡套式接头6形成有外螺纹,所述卡套式接头6插入折流板通孔40中并与折流板通孔40螺纹连接;所述折流管7与卡套式接头6卡套式连接。

优选地,所述折流管7两端分别与折流板4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折流管7为软管或硬管。当折流管70选用软管时,所述折流管7为透明材料制成,折流管7的材质为pfa。

优选地,还包括密封垫片15,所述密封垫片15一侧与通孔板3接触,另一侧与折流板4接触;所述密封垫片15形成有密封垫片通孔150,所述密封垫片通孔150两端分别与通孔板通孔30和折流板通孔40相连通。

优选地,还包括螺栓13和螺母14,所述螺栓13穿过通孔板3和折流板4后与螺母14螺纹连接将通孔板3和折流板4固定。

图5的传感器16未剖视处理。

工作原理:

图5的折流管7为软管。如图5所示,反应物从右侧的通孔板通孔30进入折流管箱,向上依次经右侧的密封垫片通孔50和折流板通孔40进入折流管7中,反应物经过折流管7改变其流动方向,反应物向下依次经过左侧的折流板通孔40、密封垫片通孔50和通孔板通孔30流出折流管箱,完成折流。

三通接头8与传感器16连通,三通接头8内的反应物可以到达传感器16。传感器16可以为温度传感器或压力传感器等传感器。三通接头8与取样阀17连通,三通接头8内的反应物可以到达取样阀17,工作人员可控制取样阀17的打开和关闭,对反应管2中的反应物进行取样。

三通接头8和卡套式接头6均采用现有技术的设备。

实施例四:

如图6到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使用实施例三的折流管箱的反应器,包括壳体1和反应管2,所述壳体1设置有与其内腔相连通的壳程入口11和壳程出口12,所述壳体1内腔中设置有多根反应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上下两端分别与折流管箱连接,所述折流管箱的通孔板3与壳体1固定连接,所述反应管2两端分别与不同的折流管箱的通孔板3固定连接并与其通孔板通孔30相连通,所述折流管箱上设置有反应物入管21和反应物出管22,所述反应物入管21和反应物出管22分别与不同的反应管2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反应物入管21和反应物出管22分别与不同的折流板通孔40相连通且与折流板4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反应物入管21和反应物出管22可采用折流板4使用的卡套式接头6与折流板4可拆卸连接。

图7中的反应管未剖视。反应管2可采用现有的反应管,如直管或螺旋缠绕管等。

图6到8的传感器16或取样阀17未示出。

工作原理:

工作时,反应物从反应物入管21进入反应器,依次经通孔板通孔30、密封垫片通孔50和折流板通孔40进入到第一根反应管20中,反应物沿第一根反应管20向上运动到位于上方折流管箱上的第一个折流管7,经第一个折流管7折流后,反应物进入到第二根反应管20,反应物在第二根反应管20中向下运动到位于下方折流管箱上的第二个折流管7,经第二个折流管7折流后,反应物进入到第三根反应管20……,以此类推,最后反应物经最后一根反应管20再经折流板通孔40、密封垫片通孔150和通孔板通孔30流动到反应物出管22并从反应物出管22流出反应器。

实施例五: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折流管箱,包括:折流板4、折流管7和保温壳体9,所述折流板4形成有折流板通孔40,所述折流管7两端分别与不同的折流板通孔40相连通且位置固定;所述折流管7位于保温壳体9内腔中,所述保温壳体9与折流板4位置固定,所述保温壳体9设置有与其内腔相连通的保温壳程入口91和保温壳程出口92。

优选地,还包括固定板5,所述折流板4上方与固定板5可拆卸连接,所述保温壳体8与固定板5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5形成有连通孔50,所述折流管7穿过连通孔50进入保温壳体9的内腔。

优选地,还包括通孔板3,所述折流板4下方与通孔板3可拆卸连接,所述通孔板3形成有通孔板通孔30,所述通孔板通孔30和折流板通孔40一一对应且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折流管7与折流板4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卡套式接头6,所述折流板通孔40内壁形成有内螺纹,所述卡套式接头6形成有外螺纹,所述卡套式接头6一端插入折流板通孔40中并与折流板通孔40螺纹连接,另一端与折流管7卡接;所述卡套式接头6两端分别与折流板通孔40和折流管7相连通。

优选地,还包括螺栓13和螺母14,所述螺栓13穿过固定板5、折流板4和通孔板3后与螺母14螺纹连接将固定板5、折流板4和通孔板3固定。

优选地,还包括密封垫片15,所述密封垫片15一侧与通孔板3接触,另一侧与折流板4接触;所述密封垫片15形成有密封垫片通孔150,所述密封垫片通孔150两端分别与通孔板通孔30和折流板通孔40相连通。

工作原理:如图9所示,反应物从右侧的通孔板通孔30进入折流管箱,向上依次经右侧的密封垫片通孔90和折流板通孔40进入折流管7中,反应物经过折流管7改变其流动方向,反应物向下依次经过左侧的折流板通孔40、密封垫片通孔150和通孔板通孔30流出折流管箱,完成折流。

在此过程中,换热介质从保温壳程入口91进入保温壳体9与折流管7进行热交换,之后换热介质从保温壳程出口92离开保温壳体9。

卡套式接头6采用现有技术的卡套式接头。反应管2采用现有技术的反应管,如直管或螺旋缠绕管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不包括图9和图10中的三通接头8和穿出管10,所述保温壳体9没有形成穿过孔90。

实施例六: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使用实施例五的折流管箱的反应器,包括壳体1和反应管2,所述壳体1设置有与其内腔相连通的壳程入口11和壳程出口12,所述壳体1内腔中设置有多根反应管2,所述壳体1上下两端分别与折流管箱连接,所述折流管箱的通孔板3与壳体1固定连接,所述反应管2两端分别与不同的折流管箱的通孔板3固定连接并与其通孔板通孔30相连通,所述折流管箱上设置有反应物入管21和反应物出管22,所述反应物入管21和反应物出管22均与不同的反应管2相连通。

优选地,反应物入管21和反应物出管22分别与不同的折流板通孔40相连通且与折流板4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反应物入管21和反应物出管22可采用折流板4使用的卡套式接头6与折流板4可拆卸连接。

工作原理:

如图10所示,工作时,反应物从反应物入管21进入反应器,依次经通孔板通孔30、密封垫片通孔150和折流板通孔40进入到第一根反应管20中,反应物沿第一根反应管20向上运动到位于上方折流管箱上的第一个折流管7,经第一个折流管7折流后,反应物进入到第二根反应管20,反应物在第二根反应管20中向下运动到位于下方折流管箱上的第二个折流管7,经第二个折流管7折流后,反应物进入到第三根反应管20……,以此类推,最后反应物经最后一根反应管20再经折流板通孔40、密封垫片通孔150和通孔板通孔30流动到反应物出管22并从反应物出管22流出反应器。

在此过程中,换热介质从壳程入口11进入壳体1内腔与反应管20进行热交换,之后换热介质从壳程出口12离开壳体1。同时,换热介质从保温壳程入口91进入保温壳体9内腔与折流管7进行热交换,之后换热介质从保温壳程出口92离开保温壳体9。壳体1和保温壳体9的换热介质温度相同。

实施例七: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折流管箱,其特征在于,包括:折流板4、折流管7和保温壳体9,所述折流板4形成有折流板通孔40,所述折流管7包括两个折流管部、一个三通部和一个穿出部,所述三通部两端分别与折流管部相连通,所述三通部的第三端与穿出部相连通,所述穿出部穿出保温壳体9与传感器16和/或取样阀17相连通;所述折流管部和三通部位于保温壳体9内腔中,所述保温壳体8设置有与其内腔相连通的保温壳程入口91和保温壳程出口92。

优选地,所述三通部为三通接头8,所述穿出部为穿出管10,所述三通接头8两端分别与折流管部可拆卸连接,所述三通接头8的第三端与穿出管10可拆卸连接,所述保温壳体9形成有穿过孔90,所述穿出管10穿出穿过孔90与传感器16和/或取样阀17可拆卸连接。所述穿出管10与穿过孔90之间采取密封圈等密封措施。

优选地,还包括固定板5,所述折流板4上方与固定板5可拆卸连接,所述保温壳体8与固定板5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5形成有连通孔50,所述折流管7穿过连通孔50进入保温壳体9的内腔。

优选地,还包括通孔板3,所述折流板4下方与通孔板3可拆卸连接,所述通孔板3形成有通孔板通孔30,所述通孔板通孔30和折流板通孔40一一对应且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折流管7与折流板4可拆卸连接;还包括卡套式接头6,所述折流板通孔40内壁形成有内螺纹,所述卡套式接头6形成有外螺纹,所述卡套式接头6一端插入折流板通孔40中并与折流板通孔40螺纹连接,另一端与折流管7卡接;所述卡套式接头6两端分别与折流板通孔40和折流管7相连通。

优选地,还包括密封垫片15,所述密封垫片15一侧与通孔板3接触,另一侧与折流板4接触;所述密封垫片15形成有密封垫片通孔150,所述密封垫片通孔150两端分别与通孔板通孔30和折流板通孔40相连通。

优选地,还包括螺栓13和螺母14,所述螺栓13穿过固定板5、折流板4和通孔板3后与螺母14螺纹连接将固定板5、折流板4和通孔板3固定。

优选地,所述折流管7为软管,所述折流管7为透明材料制成;所述折流管7的材质为pfa。

优选地,所述保温壳体9为透明材料制成。

工作原理:如图11所示,反应物从右侧的通孔板通孔30进入折流管箱,向上依次经右侧的密封垫片通孔150和折流板通孔40进入折流管7中,反应物经过折流管7改变其流动方向,反应物向下依次经过左侧的折流板通孔40、密封垫片通孔150和通孔板通孔30流出折流管箱,完成折流。

在反应物在折流管7内流动时,部分反应物会从三通接头8流到穿出管10,再经穿出管10离开保温壳体9,流入传感器16和/或取样阀17中,便于检测温度、压力或取样。

在此过程中,换热介质从保温壳程入口91进入保温壳体9与折流管7进行热交换,之后换热介质从保温壳程出口92离开保温壳体9。

穿出管10与传感器16和/或取样阀17通过外接卡套进行连接,穿出管10不设置螺纹等连接结构,使拆卸保温壳体8时穿过孔90不会被穿出管10阻挡。穿过孔90和穿出管10之间采取密封处理,如密封圈等。

卡套式接头6采用现有技术的卡套式接头。

透明的折流管7和保温壳体9便于观察折流管7内反应物的状况和保温壳体9内换热介质的状况。

实施例八: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折流管箱,其特征在于,包括:折流板4、折流管7和保温壳体9,所述折流板4形成有折流板通孔40,所述折流管7包括两个折流管部、一个三通部和一个穿出部,所述三通部两端分别与折流管部相连通,所述三通部的第三端与穿出部相连通,所述穿出部穿出保温壳体9与传感器16和/或取样阀17相连通;所述折流管部和三通部位于保温壳体9内腔中,所述保温壳体9设置有与其内腔相连通的保温壳程入口91和保温壳程出口92。

优选地,所述折流管部、三通部和穿出部连为一体。连为一体指的是折流管部、三通部和穿出部构成一个管件。

优选地,还包括固定板5,所述折流板4上方与固定板5可拆卸连接,所述保温壳体9与固定板5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5形成有连通孔50,所述折流管7穿过连通孔50进入保温壳体9的内腔。

优选地,还包括通孔板3,所述折流板4下方与通孔板3可拆卸连接,所述通孔板3形成有通孔板通孔30,所述通孔板通孔30和折流板通孔40一一对应且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折流管7与折流板4可拆卸连接;还包括卡套式接头6,所述折流板通孔40内壁形成有内螺纹,所述卡套式接头6形成有外螺纹,所述卡套式接头6一端插入折流板通孔40中并与折流板通孔40螺纹连接,另一端与折流管7卡接;所述卡套式接头6两端分别与折流板通孔40和折流管7相连通。

优选地,还包括密封垫片15,所述密封垫片15一侧与通孔板3接触,另一侧与折流板4接触;所述密封垫片15形成有密封垫片通孔150,所述密封垫片通孔150两端分别与通孔板通孔30和折流板通孔40相连通。

优选地,还包括螺栓13和螺母14,所述螺栓13穿过固定板5、折流板4和通孔板3后与螺母14螺纹连接将固定板5、折流板4和通孔板3固定。

优选地,所述折流管7为软管,所述折流管7为透明材料制成;所述折流管7的材质为pfa。

优选地,所述保温壳体9为透明材料制成。

工作原理:如图12所示,反应物从右侧的通孔板通孔30进入带保温功能的折流管箱,向上依次经右侧的密封垫片通孔150和折流板通孔40进入折流管7中,反应物经过折流管7改变其流动方向,反应物向下依次经过左侧的折流板通孔40、密封垫片通孔150和通孔板通孔30流出带保温功能的折流管箱,完成折流。

在反应物在折流管7内流动时,部分反应物会从三通部流到穿出部,再经穿出部离开保温壳体9,流入传感器16和/或取样阀17中,便于检测温度、压力或取样。

在此过程中,换热介质从保温壳程入口91进入保温壳体9与折流管7进行热交换,之后换热介质从保温壳程出口92离开保温壳体9。

穿出部与传感器16和/或取样阀17通过外接卡套进行连接,穿出部不设置螺纹等连接结构,使拆卸保温壳体9时穿过孔90不会被穿出部阻挡。穿过孔90和穿出部之间采取密封处理,如密封圈等。卡套式接头6采用现有技术的卡套式接头。

实施例九: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使用实施例七或实施例八的折流管箱的反应器,包括壳体1和反应管2,所述壳体1设置有与其内腔相连通的壳程入口11和壳程出口12,所述壳体1内腔中设置有多根反应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上下两端分别与折流管箱连接,所述折流管箱的通孔板3与壳体1固定连接,所述反应管2两端分别与不同的折流管箱的通孔板3固定连接并与其通孔板通孔30相连通,所述折流管箱上设置有反应物入管21和反应物出管22,所述反应物入管21和反应物出管22均与不同的反应管2相连通。

优选地,反应物入管21和反应物出管22分别与不同的折流板通孔40相连通且与折流板4可拆卸连接,所述反应物入管21和反应物出管22均穿出保温壳体9。

工作原理:

如图13所示,工作时,反应物从反应物入管21进入反应器,依次经通孔板通孔30、密封垫片通孔150和折流板通孔40进入到第一根反应管2中,反应物沿第一根反应管2向上运动到位于上方折流管箱上的第一个折流管7,经第一个折流管7折流后,反应物进入到第二根反应管2,反应物在第二根反应管2中向下运动到位于下方折流管箱上的第二个折流管7,经第二个折流管7折流后,反应物进入到第三根反应管2……,以此类推,最后反应物经最后一根反应管2再经折流板通孔40、密封垫片通孔150和通孔板通孔30流动到反应物出管22并从反应物出管22流出反应器。

在此过程中,换热介质从壳程入口11进入壳体1内腔与反应管2进行热交换,之后换热介质从壳程出口12离开壳体1。同时,换热介质从保温壳程入口91进入保温壳体9内腔与折流管7进行热交换,之后换热介质从保温壳程出口92离开保温壳体9。壳体1和保温壳体9的换热介质温度相同。

反应物入管21和反应物出管22分别穿过不同的穿过孔90,并与穿过孔90采取密封措施。反应物先进入反应物入管21再进入反应管2中,下方保温壳体9中换热,可以起到预热反应物的作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驱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