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漆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78825发布日期:2021-07-23 14:30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喷漆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喷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喷漆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种喷漆机,包括机身,机身上设置有喷漆腔,喷漆腔中设置有工作台以及喷漆装置,工件放置于工作台,并通过喷漆装置对工件进行自动化的喷漆。为了收集喷漆腔中的漆尘、净化空气,通常在喷漆腔的下侧设置一个收集罩,收集罩上开设排放口,设置一注水装置,注水装置往收集罩注水,使得收集罩的表面形成流向排放口水流。排放口下侧设置水箱,承接吸附有漆尘的水。在喷漆过程中,喷漆腔的空气中的漆尘沉降于收集罩的表面,漆尘被收集罩表面的水流吸附,然后通过排放口进行排放。为了提升空气净化效果,通常设置抽气装置,通过抽气装置在水箱形成相对负压,强制喷漆腔中的空气从排放口排出,而使空气与水流更好的进行接触,从而提升收集罩吸附收集漆尘的效果。

上述的喷漆机存在如下的缺陷:部分漆尘可能来不及与收集罩表面处的水流接触,而通过排放口逃逸,影响吸附收集漆尘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喷漆机,能加强吸附收集漆尘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喷漆机,其包括:机身,设置有喷漆腔;收集罩,设置于所述喷漆腔的下方,所述收集罩上设置有排放口;水幕装置,设置于所述喷漆腔,所述水幕装置能产生遮挡所述排放口的水幕;输水装置,与所述水幕装置连接并用于为所述水幕装置输送水流。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喷漆机,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在排放口处,通过水幕装置产生水幕,利用水幕对排放口进行遮挡,使得空气在进入排放口前能够先通过该水幕的水流吸附漆尘,从而加强吸附收集漆尘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水幕装置包括水幕形成罩和注水结构,所述水幕形成罩设置于所述排放口的上方,所述注水结构与所述输水装置连接以获取水流,所述注水结构配置为能使水流从所述水幕形成罩的上端周面流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水幕形成罩为锥形罩体,所述水幕形成罩的上端尺寸小于下端尺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注水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水幕形成罩上端的溢水槽,所述溢水槽的槽口边缘与所述水幕形成罩的上端边缘相连,所述输水装置能往所述溢水槽输送水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注水装置,所述注水装置设置于所述机身或所述收集罩,所述注水装置用于往所述收集罩注水,以使得所述收集罩的内侧表面形成流向所述排放口的水流,所述输水装置与所述注水装置连接并为所述注水装置输送水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水箱,所述水箱设置于所述排放口的下方并与所述排放口连通;所述水箱上开设有气体抽吸口,所述气体抽吸口能通过所述水箱的内腔与所述排放口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输水装置包括抽水泵和输水管路,所述抽水泵设置于所述水箱,所述抽水泵通过所述输水管路为所述注水装置以及所述水幕装置供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具有多个分流孔,所述导流板遮蔽所述排放口;所述导流板由可被濡湿的材料制作并处于能被濡湿的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若干水幕喷头,所述水幕喷头用于在所述水幕形成罩的下侧形成水幕。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若干雾化装置,所述雾化装置用于在所述水幕装置所形成的水幕所笼罩的空间中产生水雾。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部分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结构以a-a方向竖向剖切的半剖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的a处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图3所示结构增加导流板以及水幕喷头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移除部分结构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4所示结构增加图8所示的导流板以及水幕喷头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机身100,喷漆腔110;

收集罩200,排放口210;

水幕装置300,水幕形成罩310,注水结构320;

注水装置400,注水孔410;

水箱500,气体抽吸口501,箱主体510,开口部511,盖板520;

抽水泵610,输水管路620,第一送水管621,第二送水管622;

支撑杆700,导流板800,水幕喷头9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至图4,一种喷漆机,其包括:机身100,设置有喷漆腔110;收集罩200,设置于喷漆腔110的下方,收集罩200上设置有排放口210;水幕装置300,设置于喷漆腔110,水幕装置300能产生遮挡排放口210的水幕;输水装置,与水幕装置300连接并用于为水幕装置300输送水流。在排放口210处,通过水幕装置300产生水幕,利用水幕对排放口210进行遮挡,使得空气在进入排放口210前能够先通过该水幕的水流吸附漆尘,从而加强吸附收集漆尘的效果。在图3所示结构中,箭头所示为空气流动方向,虚线表示为水幕结构。

参照图5,在本实施例中,水幕装置300包括水幕形成罩310和注水结构320,水幕形成罩310设置于排放口210的上方,注水结构320与输水装置连接以获取水流,注水结构320配置为能使水流从水幕形成罩310的上端周面流下。水流从水幕形成罩310的上端周面流动至下端周面,水流在离开下端周面后,便形成往下的环绕状水帘,该水帘与水幕形成罩310周面流动的水流共同组成水幕,从而对排放口210进行遮挡。上述结构的水幕装置300所形成的水幕容易对排放口210进行遮挡,吸附效果好。

在本实施例中,水幕形成罩310为锥形罩体,水幕形成罩310的上端尺寸小于下端尺寸。采用锥形罩体且上端设置为小端,如此,水流在离开水幕形成罩310的下端周面后在惯性作用下可以往外展开,从而覆盖更大的面积,对排放口210进行遮挡的效果更好。在本实施例中,水幕形成罩310为圆锥台形,当然,水幕形成罩310也可是棱锥台形。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水幕形成罩310也可是圆柱形的罩体。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水幕装置300还可采用其他结构,例如水幕喷头,通过水幕喷头直接形成遮挡排放口210的水幕。

在本实施例中,注水结构320包括设置于水幕形成罩310上端的溢水槽,溢水槽的槽口边缘与水幕形成罩310的上端边缘相连,输水装置能往溢水槽输送水流。在溢水槽装满水后,水从溢水槽的边缘溢出,溢出的水通过水幕形成罩310的周面往下流动,从而形成上述的水幕。溢水槽的结构简单,易于实施,也能使得水流能够较为均匀地覆盖水幕形成罩310的周面,形成水幕的效果更好。当然,在某些实施例中,注水结构320还可以是其他的结构,例如环绕水幕形成罩310上端的水管,水管上设置注水孔,通过注水孔往水幕形成罩310的上端周面注水,当然,能够使得水流从水幕形成罩310的上端表面流下的实施方式还有很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参照图3,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注水装置400,注水装置400设置于机身100或收集罩200,注水装置400用于往收集罩200注水,以使得收集罩200的内侧表面形成流向排放口210的水流,输水装置与注水装置400连接并为注水装置400输送水流。

在本实施例中,收集罩200为锥形罩体,收集罩200的下端尺寸小于上端尺寸,收集罩200的上下端均开口,收集罩200的下端的开口配置为排放口210。锥形罩体的表面积相对较大,吸附效果较佳,同时锥形罩体也有利于引导空气。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锥形罩体为棱锥台形,当然,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二锥形罩体也可是圆锥台形。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收集罩200也可是其他结构形状的罩体,例如顶面开口、且具有底面的圆柱形罩体或棱柱形罩体,在底面上开设上述的排放口210。

参照图6,在本实施例中,注水装置400包括注水管,注水管环绕收集罩200的上端开口设置,注水管上沿长度方向开设有多个注水孔410,注水管与输水装置连接。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注水装置400也可是其他的结构,例如溢水槽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注水管可以连接于收集罩200也可连接于机身100。

参照图3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水箱500,水箱500设置于排放口210的下方并与排放口210连通,从而能通过水箱500收集水流。

参照图4,在本实施例中,输水装置包括抽水泵610和输水管路620,抽水泵610设置于水箱500,抽水泵610通过输水管路620为注水装置400以及水幕装置300供水。通过上述的结构,形成了循环水路,能节约水资源。当采用循环水路时,可在水中添加漆水分离剂,让漆尘凝聚并浮于水的表面,抽水泵610的抽水口设置于水箱500的中下部,从而使得循环用水的效果更好。抽水泵610以及输水管路620上也可设置过滤结构来对水进行过滤,提升循环用水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输水管路620包括第一送水管621以及第二送水管622,第一送水管621以及第二送水管622分别对注水装置400以及水幕装置300供水。第二送水管622的一端从溢水槽的槽壁穿出,从而能对溢水槽注水。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输水装置也可仅包括输水管路,输水管路连接外部水源,并为注水装置400以及水幕装置300供水。

参照图7,在本实施例中,水箱500上开设有气体抽吸口501,气体抽吸口501能通过水箱500的内腔与排放口210连通。外部的抽气装置,如鼓风机,可连接至气体抽吸口501,通过气体抽吸口501抽取水箱500中的空气,从而在水箱500内形成相对负压,强制空气从排放口210离开,加强与水流的接触。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将抽气装置直接安装于机身100,使得喷漆机自带有抽气装置。具体使用时,可通过水位控制装置控制水箱500的水位,使得水箱500中的水面低于排放口210,水面的上侧的空间便可形成连通排放口210和气体抽吸口501的通道。

在本实施例中,水箱500包括箱主体510以及盖板520,箱主体510具有开口部511,开口部511处于机身100的外侧,盖板520可拆卸地盖合于开口部511。可以在机身100外侧打开盖板520,通过开口部511,收集已经凝聚并浮于水的表面的漆尘。

在本实施例中,水幕形成罩310通过支撑杆700连接至水箱500,具体的,支撑杆700穿过排放口210连接到水箱500的箱底。当然,水幕形成罩310也可通过连接支架连接到收集罩200或机身100上。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杆700上端还连接有工作台以及驱动工作台转动的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电机,驱动机构位于水幕形成罩310下侧从而被水幕形成罩310保护起来。

参照图8,本实施例的喷漆机还可增加一导流板800,导流板800具有多个分流孔,导流板800遮蔽排放口210。上述的导流板800,通过分流孔可以分流空气,使得风流能被均匀分散,避免集中,从而使得空气能更好的与遮挡排放口210的水幕进行接触。导流板800具体可采用蜂窝网孔板,网孔密度可根据需要自行选择。进一步的,导流板800由可被濡湿的材料制作并处于能被濡湿的位置。导流板800可采用纸质或棉质材料制作,从而能够被濡湿,濡湿的导流板800能够起到吸附漆尘的作用。具体的,可配置导流板800的尺寸大于排放口210的尺寸,从而可直接放置于排放口210上,如此,从收集罩200流下的水流能够直接接触到导流板800,从而濡湿导流板800。当然,导流板800也可安装于其他的位置,例如排放口210的下侧与排放口210紧贴的位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要自行合理设置导流板800的位置。

参照图9至图10,还可设置若干水幕喷头900,水幕喷头900用于在水幕形成罩310的下侧形成水幕。通过上述的结构,形成了多重的水幕,空气在穿过水幕装置300所形成的水幕后还能继续通过水幕喷头900形成的水幕进一步过滤漆尘。在图10所示结构中,箭头所示为空气流动方向,虚线表示为水幕结构。水幕喷头900可选择产生锥形水幕的规格型号,当然,也可采用产生平面水幕或产生其他类型水幕的规格型号。在本实施例中,水幕喷头900的数量设置四个,并通过十字安装架安装于支撑杆700上,水幕喷头900处于水幕形成罩310的下侧并朝下设置。可以想象的是,水幕喷头900也可采用其他合适的方式进行安装,只要能在水幕形成罩310的下侧形成水幕即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水幕喷头900设置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至少也可设置1个。另外,导流板800也可通过上述的水幕喷头900进行濡湿。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设置若干雾化装置,雾化装置用于在水幕装置300所形成的水幕所笼罩的空间中产生水雾。雾化装置可以是利用水压喷射原理产生雾化水雾的雾化头,也可以是超声波雾化器或加热式雾化器。通过设置雾化装置,通过雾化的水汽去吸附漆尘,效果更好。上述的雾化装置与水幕喷头900可以组合使用,也可单独使用。上述的雾化装置安装方式可参考水幕喷头900的安装方式。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