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氨纶丝领域,具体涉及一种210d氨纶丝包覆机的上油装置。
背景技术:
氨纶丝全名氨纶纤维是聚氨基甲酸酯纤维的简称,由ptmeg与mdi聚合而成。是现代服饰工业材料,服装面料。氨纶长丝外包覆短纤维纱,即氨纶丝包芯纱,用其织制的弹力织物舒适、合体、弹性强,有人体第二皮肤的美誉。而在制备时,从而就需要用到210d氨纶丝包覆机,而210d氨纶丝包覆机在使用时,这样就会用到210d氨纶丝包覆机的上油装置。
现有技术存在以下不足:现有210d氨纶丝包覆机的上油装置在使用时,不能有效驱动上油,而且在上油时不是很方便的问题。
因此,发明一种210d氨纶丝包覆机的上油装置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210d氨纶丝包覆机的上油装置,通过金属轨道和驱动滑动座的配合使用,以解决现有的210d氨纶丝包覆机的上油装置在上油时不是很方便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210d氨纶丝包覆机的上油装置,包括金属油桶和底部框架,所述金属油桶安装固定在底部框架的内部中间位置上,所述金属油桶的上端中间设置有密封端盖,所述密封端盖的外侧位于金属油桶上设置有气压连接管,所述金属油桶的下端外侧设置有上油胶管,所述上油胶管的外端设置有驱动滑动座,所述上油胶管和驱动滑动座的连接处设置有管道扣接座,所述上油胶管的外端设置有上油管头,所述驱动滑动座的外端中间设置有金属轨道,所述驱动滑动座和金属轨道的连接处设置有驱动机体,所述金属轨道的两端外侧设置有侧边固定块,所述驱动机体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所述管道扣接座包括扣座外壳、限位凹槽和固定螺钉,所述扣座外壳的内侧设置有限位凹槽,所述扣座外壳的下端拐角处上设置有固定螺钉,所述扣座外壳连接在驱动滑动座上。
优选的,所述上油管头包括螺旋顶盖、中间过滤螺管和中空锥形嘴,所述螺旋顶盖的下端设置有中空锥形嘴,所述螺旋顶盖和中空锥形嘴的连接处设置有中间过滤螺管,所述螺旋顶盖连接在上油胶管上。
优选的,所述底部框架包括限位上板、金属立柱和固定底板,所述限位上板的下端设置有金属立柱,所述金属立柱的下端设置有固定底板,所述限位上板连接在金属油桶上。
优选的,所述侧边固定块和金属轨道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且所述侧边固定块和金属轨道的连接处外侧处于同一直线上。
优选的,所述上油胶管套接固定在管道扣接座的内部中间位置上,且所述上油胶管的内部呈中空状态。
优选的,所述气压连接管和金属油桶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且所述气压连接管和金属油桶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胶圈。
优选的,所述金属油桶为圆柱形,且所述金属油桶的内部呈中空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有金属轨道和驱动滑动座结构,使得便于移动上油使用,上油时,金属油桶的油量通过气压挤压,使得油量输送到上油胶管中,这样在通过上油管头便于上油使用,而上油时,因驱动滑动座和金属轨道的连接处固定有驱动机体,从而便于带动驱动滑动座在金属轨道上左右移动,使得在上油时更加方便。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有管道扣接座结构,使得便于限位固定上油胶管进行使用,管道扣接座的扣座外壳通过固定螺钉连接在驱动滑动座上,使得在安装的时候更加方便,而扣座外壳通过内侧的限位凹槽,从而有效限位固定住上油胶管,这样上油胶管在上油时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a区域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道扣接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油管头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底部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中:1、密封端盖;2、气压连接管;3、金属油桶;4、底部框架;41、限位上板;42、金属立柱;43、固定底板;5、侧边固定块;6、驱动机体;7、驱动滑动座;8、金属轨道;9、上油胶管;10、管道扣接座;101、扣座外壳;102、限位凹槽;103、固定螺钉;11、上油管头;111、螺旋顶盖;112、中间过滤螺管;113、中空锥形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参照附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210d氨纶丝包覆机的上油装置,包括金属油桶3和底部框架4,金属油桶3安装固定在底部框架4的内部中间位置上,金属油桶3为圆柱形,且金属油桶3的内部呈中空状态,金属油桶3的上端中间设置有密封端盖1,密封端盖1的外侧位于金属油桶3上设置有气压连接管2,气压连接管2和金属油桶3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且气压连接管2和金属油桶3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胶圈,金属油桶3的下端外侧设置有上油胶管9,上油胶管9的外端设置有驱动滑动座7,上油胶管9和驱动滑动座7的连接处设置有管道扣接座10,上油胶管9套接固定在管道扣接座10的内部中间位置上,且上油胶管9的内部呈中空状态,上油胶管9的外端设置有上油管头11,驱动滑动座7的外端中间设置有金属轨道8,驱动滑动座7和金属轨道8的连接处设置有驱动机体6,金属轨道8的两端外侧设置有侧边固定块5,侧边固定块5和金属轨道8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且侧边固定块5和金属轨道8的连接处外侧处于同一直线上,驱动机体6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管道扣接座10包括扣座外壳101、限位凹槽102和固定螺钉103,扣座外壳101的内侧设置有限位凹槽102,扣座外壳101的下端拐角处上设置有固定螺钉103,扣座外壳101连接在驱动滑动座7上;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如下: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金属油桶3通过下端外侧的底部框架4,从而便于固定放置使用,而在使用时,连接好金属油桶3上端气压连接管2与外部的连接,这样便于气压上油使用,而在添加油量时,从而打开密封端盖1,使得便于添加油量进行使用,而需要上油时,金属轨道8通过两端外侧的侧边固定块5,使得便于固定在氨纶丝包覆机上,之后连接好驱动机体6与外部电源的电性连接,从而便于控制,在上油时,金属油桶3的油量通过气压挤压,使得油量输送到上油胶管9中,这样在通过上油管头11便于上油使用,而上油时,因驱动滑动座7和金属轨道8的连接处固定有驱动机体6,从而便于带动驱动滑动座7在金属轨道8上左右移动,使得在上油时更加方便,而上油胶管9通过管道扣接座10,从而便于固定使用,管道扣接座10的扣座外壳101通过固定螺钉103连接在驱动滑动座7上,使得在安装的时候更加方便,而扣座外壳101通过内侧的限位凹槽102,从而有效限位固定住上油胶管9,这样上油胶管9在上油时更加稳定。
实施例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210d氨纶丝包覆机的上油装置,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参照说明书附图1、图3、图4和图5,一种210d氨纶丝包覆机的上油装置,包括金属油桶3和底部框架4,金属油桶3安装固定在底部框架4的内部中间位置上,底部框架4包括限位上板41、金属立柱42和固定底板43,限位上板41的下端设置有金属立柱42,金属立柱42的下端设置有固定底板43,限位上板41连接在金属油桶3上,金属油桶3的上端中间设置有密封端盖1,密封端盖1的外侧位于金属油桶3上设置有气压连接管2,金属油桶3的下端外侧设置有上油胶管9,上油胶管9的外端设置有驱动滑动座7,上油胶管9和驱动滑动座7的连接处设置有管道扣接座10,上油胶管9的外端设置有上油管头11,上油管头11包括螺旋顶盖111、中间过滤螺管112和中空锥形嘴113,螺旋顶盖111的下端设置有中空锥形嘴113,螺旋顶盖111和中空锥形嘴113的连接处设置有中间过滤螺管112,螺旋顶盖111连接在上油胶管9上,驱动滑动座7的外端中间设置有金属轨道8,驱动滑动座7和金属轨道8的连接处设置有驱动机体6,金属轨道8的两端外侧设置有侧边固定块5,驱动机体6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如下: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金属油桶3通过下端外侧的底部框架4,从而便于固定放置使用,底部框架4通过固定底板43外侧的螺钉,使得便于固定安装,而通过金属立柱42上端的限位上板41,这样有效限位固定金属油桶3进行使用,而在使用时,连接好金属油桶3上端气压连接管2与外部的连接,这样便于气压上油使用,而在添加油量时,从而打开密封端盖1,使得便于添加油量进行使用,而需要上油时,金属轨道8通过两端外侧的侧边固定块5,使得便于固定在氨纶丝包覆机上,之后连接好驱动机体6与外部电源的电性连接,从而便于控制,在上油时,金属油桶3的油量通过气压挤压,使得油量输送到上油胶管9中,这样在通过上油管头11便于上油使用,上油管头11的螺旋顶盖111螺纹旋转固定连接在上油胶管9上,从而在安装时更加方便,而在使用时,通过螺旋顶盖111和中空锥形嘴113连接处的中间过滤螺管112,使得便于上油过滤使用。
工作原理:金属油桶3通过下端外侧的底部框架4,从而便于固定放置使用,而在使用时,连接好金属油桶3上端气压连接管2与外部的连接,这样便于气压上油使用,而在添加油量时,从而打开密封端盖1,使得便于添加油量进行使用。需要上油时,金属轨道8通过两端外侧的侧边固定块5,使得便于固定在氨纶丝包覆机上,之后连接好驱动机体6与外部电源的电性连接,从而便于控制,在上油时,金属油桶3的油量通过气压挤压,使得油量输送到上油胶管9中,这样在通过上油管头11便于上油使用,而上油时,因驱动滑动座7和金属轨道8的连接处固定有驱动机体6,从而便于带动驱动滑动座7在金属轨道8上左右移动,使得在上油时更加方便,而上油胶管9通过管道扣接座10,从而便于固定使用。管道扣接座10是由扣座外壳101、限位凹槽102和固定螺钉103所组成,管道扣接座10的扣座外壳101通过固定螺钉103连接在驱动滑动座7上,使得在安装的时候更加方便,而扣座外壳101通过内侧的限位凹槽102,从而有效限位固定住上油胶管9,这样上油胶管9在上油时更加稳定。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均可能利用上述阐述的技术方案对本实用新型加以修改或将其修改为等同的技术方案。因此,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进行的任何简单修改或等同置换,尽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