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板框过滤底槽收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315673发布日期:2021-08-17 13:52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一种板框过滤底槽收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收集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板框过滤底槽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在藻蓝蛋白粉制作工艺流程中,常常需要用到板框过滤器。板框过滤器是一种过滤设备,具体为一种不锈钢多层板框式压滤机,可对液体进行密闭过滤,以达到提纯,灭菌、澄清等精滤或半精滤的要求。

现有技术中,板框过滤器在工作时,将浮液通过泵送入滤机的每个密闭的滤室。在工作压力的作用下,滤渣留在装置内形成滤饼,滤液则透过滤膜或其它滤材,经出液口排出到下方的收集装置中,从而达到固液分离目的。但是仅通过滤膜或其它滤材,收集装置中收集的滤液中仍会存在一些小滤渣,滤液纯度不高。

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板框过滤底槽收集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板框过滤器的底槽收集到的滤液纯度不高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板框过滤底槽收集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板框过滤器的底槽收集到的滤液纯度不高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板框过滤底槽收集装置,包括第一收集容腔、离心过滤组件和第二收集容腔;

所述第一收集容腔设置有第一顶部开口和第一侧面开口;所述第一顶部开口上方设置有底槽收集口;所述底槽收集口通过管道连通所述第一顶部开口;所述第一侧面开口设置在所述第一收集容腔的侧面底部;

所述离心过滤组件设置有第二侧面开口和第三侧面开口;所述第二侧面开口设置在所述离心过滤组件侧面顶部;所述第三侧面开口设置在所述离心过滤组件侧面底部;所述第二侧面开口与所述第三侧面开口处于相对侧;所述第二侧面开口通过管道连通所述第一侧面开口;

所述离心过滤组件用于利用离心过滤的方式对收集到的滤液进行处理,去除滤液中残留的小滤渣;

所述第二收集容腔设置有第二顶部开口;所述第二顶部开口通过管道连通所述第三侧面开口。

可选的,所述第一顶部开口处还设置有第一控制泵;所述第一控制泵用于控制所述底槽收集口内的滤液进入所述第一收集容腔内部。

可选的,所述第一侧面开口处还设置有第二控制泵;所述第二控制泵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收集容腔内的滤液进入所述离心过滤组件内部。

可选的,所述第三侧面开口处还设置有第三控制泵;所述第三控制泵用于控制所述离心过滤组件内的滤液进入所述第二收集容腔内部。

可选的,所述第一控制泵、所述第二控制泵和所述第三控制泵均为隔膜泵。

可选的,所述底槽收集口为漏斗形状。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板框过滤底槽收集装置,应用于板框过滤器出液口下方。装置利用底槽收集口对板框过滤器中的滤液进行收集,并输送到第一收集容腔中进行储存。第一收集容腔中储存的滤液通过离心过滤组件,对收集到的滤液进行过滤处理,去除滤液中残留的小滤渣,然后将进一步过滤出的滤液输送到第二收集容腔中进行储存。本申请采用分体式设计,并分别设置有三个控制泵来控制滤液的输送,方便对第一收集容腔、第二收集容腔和离心过滤组件进行清洗或更换。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板框过滤底槽收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示说明:

其中,1-第一收集容腔;101-第一顶部开口;102-第一侧面开口;2-离心过滤组件;201-第二侧面开口;202-第三侧面开口;3-第二收集容腔;301-第二顶部开口;4-底槽收集口;5-第一控制泵;6-第二控制泵;7-第三控制泵。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参见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板框过滤底槽收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在藻蓝蛋白粉制作工艺流程中,常常需要用到板框过滤器。板框过滤器是一种过滤设备,具体为一种不锈钢多层板框式压滤机,可对液体进行密闭过滤,以达到提纯,灭菌、澄清等精滤或半精滤的要求。液体用泵送入滤机的每个密闭的滤室,在工作压力的作用下,滤液透过滤膜或其它滤材,经出液口排出,滤渣则留在框内形成滤饼,从而达到固液分离目的。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板框过滤底槽收集装置,应用于板框过滤器出液口的下方,用于收集来自板框过滤器中的滤液,具体包括第一收集容腔1、离心过滤组件2和第二收集容腔3。

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离心过滤组件2具体为离心过滤器。离心过滤器以离心力作为推动力,在具有过滤介质(如滤网、滤布)的有孔转鼓中加入悬浮液,固体粒子截留在过滤介质上,液体穿过滤饼层而流出,最后完成滤液和滤饼的分离。

具体来说,在转鼓壁上有许多孔,转鼓内表面覆盖过滤介质。加入转鼓的悬浮液随转鼓一同旋转产生巨大的离心压力,在压力作用下悬浮液中的液体流经过滤介质和转鼓壁上的孔甩出,固体被截留在过滤介质表面,从而实现固体与液体的分离。离心过滤器有多种类型,具体包括三足式、上悬式、刮刀卸渣过、活塞推渣、螺旋卸渣过、离心力卸渣、振动卸渣和进动卸渣等。

所述第一收集容腔1设置有第一顶部开口101和第一侧面开口102。所述第一顶部开口101上方设置有底槽收集口4。所述底槽收集口4通过管道连通所述第一顶部开口101。所述第一侧面开口102设置在所述第一收集容腔1的侧面底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顶部开口101处还设置有第一控制泵5。所述第一控制泵5用于控制所述底槽收集口4内的滤液进入所述第一收集容腔1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侧面开口102处还设置有第二控制泵6。所述第二控制泵6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收集容腔1内的滤液进入所述离心过滤组件2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底槽收集口4为漏斗形状,方便对板框过滤器中产出的滤液进行收集。具体来说,漏斗形状可以很方便地把液体及幼粉状物体注入入口较细小的容器。在漏斗咀部较细小的管状部份可以有不同长度。漏斗通常以不锈钢或塑胶制造,但纸制漏斗亦有时被使用于难以彻底清洗的物质,例如引擎机油。一些漏斗在咀部设有可控制的活门,让使用者可控制流质流入的速度。

所述离心过滤组件2设置有第二侧面开口201和第三侧面开口202。所述第二侧面开口201设置在所述离心过滤组件2侧面顶部。所述第三侧面开口202设置在所述离心过滤组件2侧面底部。所述第二侧面开口201与所述第三侧面开口202处于相对侧。所述第二侧面开口201通过管道连通所述第一侧面开口102。

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面开口201可设置在所述离心过滤组件2顶部,所述第三侧面开口202可设置在所述离心过滤组件2底部。滤液能够全部进入所述离心过滤组件2中进行离心处理,且不会倒流回所述所述第一收集容腔1中。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侧面开口202处还设置有第三控制泵7。所述第三控制泵7用于控制所述离心过滤组件2内的滤液进入所述第二收集容腔3内部。

具体来说,三个控制泵的设计,使得第一收集容腔1、第二收集容腔3和离心过滤组件2的清洗工作和更换工作更加的便利。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控制泵5、所述第二控制泵6和所述第三控制泵7均为隔膜泵。

具体来说,隔膜泵实际上就是栓塞泵,是借助薄膜将被输液体与活柱和泵缸隔开,从而保护活柱和泵缸。隔膜左侧与液体接触的部分均由耐腐蚀材料制造或涂一层耐腐蚀物质;隔膜右侧充满水或油。

隔膜泵通过接受调节控制单元输出的控制信号,借助动力操作去改变流体流量。隔膜泵在控制过程中的作用是接受调节器或计算机的控制信号,改变被调介质的流量,使被调参数维持在所要求的范围内,从而达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如果把自动调节系统与人工调节过程相比较,检测单元是人的眼睛,调节控制单元是人的大脑,那么执行单元—隔膜泵就是人的手和脚。要实现对工艺过程某一参数如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等的调节控制,都离不开隔膜泵。

隔膜泵主要分为气动隔膜泵和电动隔膜泵。其中气动隔膜泵其常用的有五种材质:塑料、铝合金、铸铁、不锈钢、特氟龙。电动隔膜泵有其中四种材质:塑料、铝合金、铸铁、不锈钢。隔膜泵膜片根据不同液体介质分别采用丁腈橡胶、氯丁橡胶、氟橡胶、聚四氟乙烯、聚四六乙烯等安置在各种特殊场合,用来抽送各种介质以满足需要。

所述离心过滤组件2用于利用离心过滤的方式对收集到的滤液进行处理,去除滤液中残留的小滤渣。

所述第二收集容腔3设置有第二顶部开口301。所述第二顶部开口301通过管道连通所述第三侧面开口202。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板框过滤底槽收集装置,利用漏斗形状的底槽收集口4对板框过滤器中的滤液进行收集,并输送到第一收集容腔1中进行储存。第一收集容腔1中储存的滤液通过离心过滤组件2,将进一步过滤出的滤液输送到第二收集容腔3中进行储存。进一步设置了三个控制泵来控制滤液的输送。

在实际应用中,漏斗形状的底槽收集口4使得来自板框过滤器中的滤液收集更加方便。通过离心过滤组件2,对收集到的滤液进行过滤处理,能够去除滤液中残留的小滤渣。三个控制泵的设计,使得第一收集容腔1、第二收集容腔3和离心过滤组件2的清洗工作和更换工作更加的便利。

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之间的相似部分相互参见即可,以上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只是本申请总的构思下的几个示例,并不构成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依据本申请方案所扩展出的任何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