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空气净化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炮泥生产车间的除味装置。
背景技术:
炮泥组成可分为两部分:耐火骨料和结合剂。耐火骨料指刚玉、莫来石、焦宝石等耐火原料和焦炭、云母等改性材料。结合剂为水或焦油沥青和酚醛树脂等有机材料,还掺加sic,si3n4,膨胀剂和外加剂等。炮泥配制过程中由于焦油沥青和酚醛树脂等有机材料,会产生挥发味道,污染车间环境,影响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参考图1,现有的一种净化装置,包括voc有机废气处理设备7,voc有机废气处理设备7连通有吸气管道71,吸气管道71的一端连通于voc有机废气处理设备7的进风端且吸气管道71的另一端连通有集气罩72,集气罩72安装于生产车间顶部。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现有技术应用过程中,voc有机废气处理设备成本、安装成本和处理成本均较高且占地面积较大,而炮泥制备过程中,虽挥发了有机气味,但是气味挥发量较低,采用现有技术存在挥发气味处理成本过高。炮泥制备过程中,空气中还带有大量灰尘,一起进入voc有机废气处理设备,会对设备造成破坏,提升设备维修维护成本。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挥发气味处理成本过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挥发气味处理成本过高的问题,本申请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炮泥生产车间的除味装置。
本申请的申请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炮泥生产车间的除味装置,包括多根预埋于炮泥生产车间地下的输气主管,输气主管之间相互平行;相邻输气主管的间距相等;输气主管上沿输气主管的轴向连通有多个集气组件;集气组件垂直固定连通于输气主管周向;相邻集气组件的间距相等;集气组件一端埋于炮泥生产车间地下且固定连通于输气主管;集气组件另一端位于炮泥生产车间地面上;输气主管固定连通有除尘机构;除尘机构进气端连通于输气主管;除尘机构出气端连通有气味收集组件;气味收集组件的进气端连通于除尘机构出气端;气味收集组件的出气端连通有空气净化组件;空气净化组件连通有第一抽气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先对空气中的灰尘进行处理,再对空气中的挥发气味进行处理,降低了灰尘对空气净化组件的影响,本申请可较为低成本除去灰尘和挥发味道,可提升空气净化效率,保证车间空气质量,保障操作人员的健康。
优选的,所述气味收集组件包括加热管、冷凝管、冷凝液收集件,加热管呈水平设置;加热管一端连通于除尘机构出气端且另一端连通于冷凝管;冷凝管呈竖直设置;冷凝管一端连通于加热管且另一端连通于冷凝液收集件;冷凝管周向一体成型有用于通入冷却介质的夹套层;冷凝管周向连通有倾斜向上的出气管;出气管和冷凝管的连接处位于夹套层下部;出气管一端连通于冷凝管周向且另一端连通于空气净化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先对带有挥发气味的空气进行加热,再使得气化的挥发气进行冷凝,使其冷凝于冷凝管,落于冷凝液收集件中,实现消除、收集挥发气的目的,可降低空气中挥发气的含量。
优选的,所述加热管包括外陶瓷管,外陶瓷管内壁设置有加热体;外陶瓷管外壁设置有隔热层;加热体包括玻璃管、加热电阻丝和电源控制柜,玻璃管内形成有空腔;加热电阻丝螺旋缠绕玻璃管且位于于空腔内;加热电阻丝连接于电源控制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对经过加热管的空气进行恒定加热,保证对挥发气味的收集效率。
优选的,所述冷凝液收集件包括冷凝液收集箱,冷凝管连通于冷凝液收集箱顶部;冷凝液收集箱底部侧壁连通有出液管;冷凝液收集箱顶部连通有萃取剂进管;冷凝液收集箱一体形成有观察窗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观察窗口观察冷凝液收集件的液位,可直观地掌握冷凝液收集箱内部情况;加入萃取剂,萃取回收挥发气味,可避免二次污染。
优选的,所述空气净化组件包括空气净化箱体,空气净化箱体内沿空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除水干燥体、第一吸附体、抗菌体、第二吸附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先除去空气中多余的水分,在对挥发气味进行吸附处理,有较为有效除去空气中的挥发气味;此外抗菌体的设置,可防止内壁滋生细菌、霉菌,保证空气净化组件的卫生和安全。
优选的,所述集气组件包括集气头、集尘管,集尘管一端固定连通于输气主管且另一端固定连通于集气头;集尘管内倾斜设置有过滤网;集尘管周向固定连通有出尘管;出尘管的中轴线与过滤网所处平面相平行;出尘管进管口相对地面最低处的距离等于过滤网相对地面最低处的距离。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集气头是表面开孔的中空球体,用于较为有效吸取集气组件所处范围内空气输入集尘管,保证整体除尘效率;过滤网和出尘管的设置,可预先对灰尘进行过滤收集,降低后续除尘工段的负荷,提升单位时间内空气处理量,有利于除尘效率的提升,且过滤网和出尘管倾斜设置,有利于将过滤的灰尘导出集尘管,便于灰尘清理,保证过滤网的除尘效率,对灰尘进行清理,减轻后续除挥发味道的负荷,有利于整体净化效率的提升。
优选的,所述集尘管外壁固定连接有第一仓壁振动器;第一仓壁振动器位于过滤网上方;集尘管上固定连通有控制阀;控制阀位于第一仓壁振动器上方;集尘管内设置有送风组件;送风组件位于过滤网下方;送风组件包括转动连接于集尘管内的转动杆、驱动转动杆绕自身轴向转动的驱动电机,转动杆的中轴线垂直于集尘管的中轴线;驱动电机固定连接于集尘管外壁;驱动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转动杆固定连接;转动杆周向沿转动杆的轴向固定连接有多个送风直叶桨;相邻送风直叶桨的间距相等。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清理过滤网上的灰尘时,关闭控制阀、第一抽气扇和第二抽气扇,开启驱动电机正转反转,开启第二仓壁振动器,使得过滤网上的灰尘脱离过滤网流入出尘管,从而便于导出过滤网上的灰尘,便于灰尘的清理操作。
优选的,所述除尘机构包括外壳体,外壳体内部设置有多块竹炭纤维毡板;竹炭纤维毡板与外壳体底面相垂直;竹炭纤维毡板贯穿开设有通孔;竹炭纤维毡板外壁包覆有过滤层;相邻竹炭纤维毡板之间形成有灰尘容纳空腔;外壳体顶部可拆卸且密封连接有盖板;竹炭纤维毡板中心固定连接有第二仓壁振动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带有灰尘的空气进入外壳体,在竹炭纤维毡板的过滤下,灰尘滞留于竹炭纤维毡板朝向空气端表面,表面的灰尘会在重力作用下落于灰尘容纳空腔中被收集,便于清理灰尘容纳空腔内的灰尘;且竹炭纤维毡板具有吸附效果,可除去一部分的挥发气味,降低后续除挥发气味工段的负荷。
综上所述,本申请具有以下优点:
1、本申请可较为低成本除去灰尘和挥发味道,可提升空气净化效率,保证车间空气质量,保障操作人员的健康。
2、本申请的输气主管上的集气组件成点阵式分布于炮泥生产车间内进行除尘清理,进一步消除除尘死角,可有效提升空气净化效率,保障车间内的空气质量,从而保证操作人员的健康。
3、本申请的集气组件可预先对灰尘进行过滤收集,降低后续除尘工段和除挥发气味的负荷,提升单位时间内空气处理量,从而提升整体的除尘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相关现有技术除尘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中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中实施例中输气主管和集气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中实施例中集气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中实施例中除尘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中实施例中气味收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本申请中实施例中空气净化组件和第一抽气扇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输气主管;2、集气组件;21、集气头;22、集尘管;221、上集尘管;222、下集尘管;23、过滤网;24、出尘管;25、第一仓壁振动器;26、控制阀;27、送风组件;271、转动杆;272、驱动电机;273、送风直叶桨;3、除尘机构;31、外壳体;32、竹炭纤维毡板;321、通孔;33、过滤层;34、灰尘容纳空腔;35、盖板;36、第二仓壁振动器;4、气味收集组件;41、加热管;411、外陶瓷管;412、加热体;4121、玻璃管;4122、加热电阻丝;4123、电源控制柜;4124、空腔;413、隔热层;42、冷凝管;421、夹套层;43、冷凝液收集件;431、冷凝液收集箱;432、出液管;433、萃取剂进管;434、观察窗口;44、出气管;5、空气净化组件;51、空气净化箱体;510、填充空腔;511、顶盖;512、第一隔板;513、第二隔板;514、第三隔板;515、第四隔板;52、除水干燥体;53、第一吸附体;54、抗菌体;55、第二吸附体;56、第三吸附体;6、第一抽气扇;7、旋风除尘器;71、吸尘管道;72、集气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2-6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2和图3,为本申请公开的一种炮泥生产车间的除味装置,包括多根预埋于炮泥生产车间地下的输气主管1,输气主管1之间皆相互平行,相邻输气主管1的间距皆为3.0m。为了保证除尘效率,输气主管1上沿输气主管1的轴向垂直连通有多个用于抽取炮泥生产车间的空气的集气组件2,相邻集气组件2的间距皆为3.0m。集气组件2通过三通管垂直固定连通于输气主管1周向。输气主管1是外径为35.0mm且内径为28.0mm的pvc管。pvc管外壁喷涂了耐候性涂料,pvc管内壁喷涂了聚四氟乙烯涂料。
参照图2,集气组件2一端埋于炮泥生产车间地下且垂直固定连通于输气主管1周向。集气组件2另一端位于生产车间地面上且集气组件2的最高处距离地面的高度为1.5m。输气主管1固定连通有安装于炮泥生产车间外部的除尘机构3。除尘机构3进气端连通于输气主管1,除尘机构3出气端连通有气味收集组件4。气味收集组件4的进气端连通于除尘机构3出气端,气味收集组件4的出气端连通有空气净化组件5的进气端。空气净化组件5出气端连通有第一抽气扇6。
参照图4,集气组件2包括集气头21、集尘管22,集尘管22一端固定连通于输气主管1且另一端固定连通于集气头21。集气头21的几何形状为中空球体,中空球体开设有直径为18mm的进气孔,中空球体的开孔率为60%。集尘管22包括上集尘管221和下集尘管222,上集尘管221一端固定连通于集气头21,另一端螺纹且密封连通于下集尘管222。下集尘管222预埋于地下,一端固定连通于输气主管1,另一端螺纹且密封连通于上集尘管221。
参照图4,为了保证除尘效率,本申请预先对空气进行过滤,方案如下:上集尘管221内倾斜固定连接有过滤网23,过滤网23为200目的筛网。上集尘管221周向固定连通有出尘管24,出尘管24的中轴线与过滤网23所处平面相平行且出尘管24进管口相对地面最低处的距离等于过滤网23相对地面最低处的距离。为了便于清理过滤网23上的灰尘,集尘管22外壁固定连接有位于过滤网23上方的第一仓壁振动器25。
参照图4,为了加快空气流动,上集尘管221内设置有位于过滤网23下方的送风组件27。送风组件27包括转动连接于集尘管22内的转动杆271,转动杆271的中轴线垂直于集尘管22的中轴线。上集尘管221外壁固定连接有驱动转动杆271绕自身轴向转动的驱动电机272。驱动电机272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转动杆271固定连接,从而驱动转动杆271绕自身轴向转动。转动杆271周向沿转动杆271的轴向固定连接有多个相互间隔且间距相等的送风直叶桨273,送风直叶桨273为直叶桨。
参照图4,为了更为便捷清理过滤网23上的灰尘,集尘管22上固定连通有位于第一仓壁振动器25上方的控制阀26,控制阀26为球阀。清理过滤网23上的灰尘时,关闭球阀、第一抽气扇6,开启驱动电机272正转反转,开启第一仓壁振动器25,使得过滤网23上的灰尘脱离过滤网23流入出尘管24,从而便于导出过滤网23上的灰尘。
参照图5,除尘机构3包括外壳体31,外壳体31是一端开口的中空长方体壳体。外壳体31的开口端螺栓连接有盖板35。为了保证密封性,盖板35和外壳体31之间垫衬了丁基橡胶材质的密封条。外壳体31内部沿外壳体31长度方向嵌合固定连接有三块相互间隔且与外壳体31底面相垂直的竹炭纤维毡板32。外壳体31的进气端所处平面位于外壳体31的出气端所处平面的对侧面,外壳体31的进气端所处平面和外壳体31的出气端所处平面的垂线皆与竹炭纤维毡板32相垂直。竹炭纤维毡板32表面贯穿开设有多个直径为8mm的通孔321,竹炭纤维毡板32的开孔率为50%。
参照图5,为了保证除尘质量,竹炭纤维毡板外壁包覆有过滤层33,过滤层33为无纺布。相邻竹炭纤维毡板32之间形成有灰尘容纳空腔34,竹炭纤维毡板32和外壳体31内壁也形成了灰尘容纳空腔34,可使得滞留于无纺布表面的灰尘落于灰尘容纳空腔34内,避免无纺布表面的灰尘过多,影响除尘效率。为了进一步防止无纺布表面的灰尘过多,竹炭纤维毡板32背向外壳体31的进气端的表面中心固定连接有第二仓壁振动器36。
参照图6,气味收集组件4包括呈水平设置的加热管41,加热管41的进气端和除尘机构3的出气端通过pvc软管连通。加热管41的出气端通过弯管连通有呈竖直设置的冷凝管42。冷凝管42一端连通于加热管41且另一端连通有冷凝液收集件43。
参照图6和图7,加热管41包括外陶瓷管411和加热体412,加热体412固定连接于外陶瓷管411内壁,用于加热空气。外陶瓷管411外壁包覆二氧化硅气凝胶毡布形成有隔热层413,减少外陶瓷管411的散发热量,降低能耗。加热体412包括玻璃管4121,玻璃管4121内形成有空腔4124。空腔4124内壁螺旋缠绕有位于空腔4124的加热电阻丝4122,保证对空气进行均匀加热。加热电阻丝4122连接有安装于地面的电源控制柜4123。
参照图6,冷凝管42周向一体成型有用于通入冷却介质的夹套层421,夹套层421下部连通有冷却介质进管,夹套层421上部连通有冷却介质出管。冷凝管42周向连通有倾斜向上的出气管44,出气管44和冷凝管42的连接处位于夹套层421下部,可防止冷凝液体流向空气净化组件5。出气管44一端连通于冷凝管42周向且另一端连通于空气净化组件5的进气端。
参照图6,冷凝液收集件43包括安装于地面的冷凝液收集箱431,冷凝管42连通于冷凝液收集箱431顶部。冷凝液收集箱431底部侧壁连通有出液管432。冷凝液收集箱431顶部连通有萃取剂进管433。冷凝液收集箱431一体形成有观察窗口434。观察窗口434观察冷凝液收集件43的液位,可直观地掌握冷凝液收集箱431内部情况。当冷凝液收集箱431的液位超过整体高度的二分之一时,通过萃取剂进管433加入萃取剂,萃取冷凝液收集箱431中的冷凝液,使得挥发气味溶于萃取剂中,从而除去挥发气体,避免二次污染,保证空气净化质量和效率。
参照图8,空气净化组件5包括空气净化箱体51,空气净化箱体51螺栓连接有顶盖511。为了保证空气净化箱体51整体的密封性,顶盖511和空气净化箱体51之间垫衬了丁基橡胶密封圈。顶盖511下表面垂直固定连接有第一隔板512和第二隔板513。第一隔板512和第二隔板513相互间隔且长度相等。第一隔板512的长度比空气净化箱体51的高度短5cm。空气净化箱体51底面垂直固定连接有第三隔板514和第四隔板515。第三隔板514和第四隔板515相互间隔且长度相等。第三隔板514的长度比空气净化箱体51的高度短5cm。第三隔板514位于第一隔板512和第二隔板513之间。第二隔板513位于第三隔板514和第四隔板515。因第一隔板512、第二隔板513、第三隔板514和第四隔板515隔断形成了五个填充空腔510。空气净化箱体51内沿空气流动方向依次在填充空腔510内填充有除水干燥体52、第一吸附体53、抗菌体54、第二吸附体55、第三吸附体56。
参照图8,除水干燥体52是由无纺布袋和填充于无纺布袋内的干燥剂构成,干燥剂为无水氯化钙或者4a球形分子筛。第一吸附体53、第二吸附体55结构相同。以第一吸附体53为例,第一吸附体53是由无纺布袋和填充于无纺布袋内的吸附颗粒构成,吸附颗粒为活性炭或者竹炭纤维粉。抗菌体54是竹炭纤维毡布。起到抗菌除味的作用。第三吸附体56,是由无纺布袋和填充于无纺布袋内的聚丙烯腈基活性碳纤维粉构成,可对恶臭气味进行吸附和分解,进一步保证本申请的空气净化质量。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