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铁钩浇注料混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678199发布日期:2021-09-18 00:26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一种铁钩浇注料混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铁钩浇注料制配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铁钩浇注料混料装置。


背景技术:

2.铁钩浇注料是高炉出铁沟造衬时使用的耐火浇注料,在铁沟造衬时选用浇注料整体浇注,铁钩浇注料主要成分是电熔刚玉、碳化硅及固定碳,加入结合剂与添加剂,施工时选用浇注的方式施工。
3.铁钩浇注料在使用前需要将其与其他结合剂和添加剂等进行充分混合,混合后进行烘干等系列操作,相关技术的烘干操作由专门设置的烘干机进行。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设置专门的烘干机对铁钩浇注料进行烘干,多出一道生产程序,过程复杂,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本技术提供一种铁钩浇注料混料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铁钩浇注料混料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铁钩浇注料混料装置,包括机体和搅拌组件,还包括用于对机体进行加热的烘干组件,所述烘干组件包括套设在机体外壁的烘干隔层以及设置在烘干隔层上的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烘干隔层与所述机体外壁之间形成烘干腔,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出水管均与所述烘干腔连通。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机体上设置烘干隔层,使烘干隔层与机体外壁之间形成烘干腔,通过进水管向烘干腔内部通入导热介质,导热介质为机体内部的原料进行加热烘干,同时搅拌组件对原料进行搅拌混合,使原料在搅拌的过程中实现烘干,减少了生产步骤,提高了生长效率。
9.可选的,所述进水管与烘干隔层的连接处在竖直高度上低于所述出水管与烘干隔层的连接处。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热介质由进水管进入烘干腔,导热介质液面上涨,直至液面到达出水管处,在此过程中,导热介质与机体内部的原料进行充分换热,使原料加热充分,从而提高烘干效率。
11.可选的,所述烘干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机体一侧的加热桶,所述加热桶与进水管远离烘干隔层的一端连通,所述进水管上设有进水泵,所述加热桶与出水管远离烘干隔层的一端连通,所述加热桶内设有加热件。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热桶内存放导热介质,加热件对导热介质进行加热,进水泵将导热介质通过进水管泵入烘干腔,换热后的导热介质从出水管再次回到加热桶内进行加热,实现了导热介质循环使用,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13.可选的,还包括设置在机体上方的除尘组件,所述除尘组件包括罩设在机体顶部的除尘罩以及连通除尘罩的通风管,所述通风管上设有风机。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除尘罩减少进料和搅拌过程中粉尘等杂质进入到生产车间内部的可能性,减少了车间空气污染,在风机的作用下,污染空气进入通风管进行排出。
15.可选的,所述除尘组件还包括有吸收水池,所述通风管远离除尘罩的一端与吸收水池连通。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风管将含有粉尘等杂质的气体通入吸收水池,水池内的水对杂质进行吸附,对粉尘等污染空气进行处理。
17.可选的,所述除尘罩上设有开设有进料口,所述除尘罩上还设有挡板,所述挡板与进料口吻合,所述挡板与除尘罩转动连接。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料口用于倒入原料,倒料时,将挡板掀起,倒料结束后进行搅拌,搅拌过程中放下挡板,进一步减少了粉尘等杂质污染车间空气的可能性。
19.可选的,所述搅拌组件包括设置在机体内部的搅拌轴和与搅拌轴固定连接的搅拌桨,所述搅拌轴连接有动力。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搅拌轴转动带动搅拌桨转动,继而对机体内部的原料进行搅拌混合。
21.可选的,所述搅拌桨包括搅拌叶和刮板,所述刮板与机体内壁贴合。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刮板对粘结在机体内壁上的原料进行刮取,提高了搅拌效率。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采用水浴加热的方式对机体内部的原料进行加热烘干处理,在搅拌的过程中对原料进行烘干,节省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
25.2.使用除尘组件对倒料和混料过程中产生的粉尘等杂质进行处理,有效减少了生产车间的空气污染现象;
26.3.搅拌桨包括与机体内壁贴合的刮板,对机体内壁上粘结的原料进行刮取,使原料混合充分。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机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除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烘干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1、机体;11、圆筒部;12、圆锥部;121、出料管;122、出料阀;2、搅拌组件;21、搅拌轴;22、搅拌桨;221、搅拌叶;222、刮板;23、固定杆;24、驱动电机;241、驱动轴;3、除尘组件;31、除尘罩;311、进料口;312、挡板;32、通风管;321、风机;33、吸收水池;4、烘干组件;41、烘干隔层;411、进水管;422、出水管;413、进水阀;414、出水阀;42、烘干腔;43、加热桶;431、加热件;432、进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1

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铁钩浇注料混料装置。参照图1和图2,铁钩浇注料混料装
置包括混料机机体1、搅拌组件2、除尘组件和烘干组件4。其中,机体1用于盛放铁钩浇注料需要混合的原料,搅拌组件2对原料进行搅拌混合,烘干组件4对原料进行烘干处理,除尘组件3设置在机体1的上方,用于对搅拌过程中产生的灰尘进行收集处理。
34.参照图1和图2,机体1由支架固定,机体1包括圆筒部11和圆锥部12,其中,圆筒部11置于圆锥部12的上方,圆筒部11与圆锥部12同轴设置,且圆筒部11与圆锥部12进行固定连接。圆锥部12底部设有出料管121,出料管121与圆锥部12进行连通,在出料管121上设有出料阀122,混料工作结束后打开出料阀122,机体1内部的原料通过出料管121进行收集。
35.参照图2,搅拌组件2包括设置在机体1内部的搅拌轴21和搅拌桨22,具体的,在支架上设有两条固定杆23,固定杆23置于圆筒部11的上方,两条固定杆23平行且不重合设置,在两条固定杆23之间设有驱动电机24,驱动电机24的驱动轴241朝下设置,且驱动电机24的驱动轴241与圆筒部11同轴设置。搅拌轴21焊接在驱动轴241上,搅拌轴21向机体1内部延伸至圆锥部12底部。搅拌桨22焊接在搅拌轴21上,为了对机体1内部的原料进行充分搅拌,搅拌桨22设有搅拌叶221和刮板222,搅拌叶221对机体1内部的原料进行搅拌,刮板222贴合机体1内壁,对吸附在内壁上的原料进行刮取,使搅拌更加充分。
36.参照图1和图3,除尘组件3包括罩设在圆筒部11上方的除尘罩31和设置在除尘罩31上的通风管32,除尘罩31为塑料材质,将除尘罩31设置为方形,在除尘罩31上开设有方便进料的进料口311,进料口311方便倒料。除尘罩31上还设有挡板312,挡板312与进料口311形状吻合,且挡板312上边与除尘罩31进行铰接,当倒进原料时,将挡板312掀起,进行倒料,倒料结束后进行搅拌时,放下挡板312,有效减少粉尘等杂质污染生产车间。除尘罩31的顶部与通风管32连通,为了更有效收集进料口311处的粉尘等杂质,在通风管32上设有风机321,风机321使通风管32内部形成负压,抽取除尘罩31内部的粉尘等杂质,并将杂质收集至通风管32内部。通风管32远离除尘罩31的一端连通有吸收水池33,通风管32伸进水面下,在风管的作用下污染杂质进入吸收水池33,池水对杂质进行吸附处理,减少了粉尘等杂质对生产车间的污染。
37.参照图1和图4,烘干组件4包括罩设在机体1外壁上的烘干隔层41以及设置在烘干隔层41上的进水管411和出水管422,具体的,烘干隔层41包裹机体1,烘干隔层41与机体1外壁之间密封设置,在烘干隔层41与机体1外壁之间形成烘干腔42。进水管411与烘干隔层41的连接处在竖直高度上低于所述出水管422与烘干隔层41的连接处,为了方便设置,将进水管411设置在圆锥部12的底部一侧,进水管411与烘干腔42进行连通,对应的,将出水管422设置在圆筒部11的顶部一侧,且出水管422与烘干腔42进行连通。本技术中采用水作为导热介质。使用时将热水从进水管411通入,热水从圆锥部12底部逐渐灌满整个烘干腔42,并对机体1内部的原料进行水浴加热,对原料进行烘干,在热水灌满烘干腔42之后从出水管422溢出。
38.参照图1和图4,为了方便对机体1提供热水,在机体1一侧设有加热桶43,加热桶43内存放有水,加热桶43内部设有加热件431,本实施例中采用电热棒作为加热件431,连接有电源的电热棒对加热桶43内的水进行加热。加热桶43连通进水管411远离烘干隔层41的一端,在进水管411上还设有进水泵432,为热水提供进入烘干腔42的动力。出水管422远离烘干隔层41的一端同样连通加热桶43,使用后的热水经由出水管422再次回到加热桶43,在加热桶43内继续加热,并由进水泵432泵入保温腔进行循环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在进水管
411上设有进水阀413,在出水管422上设有出水阀414,进水阀413和出水阀414配合控制进水和出水的流量。
39.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铁钩浇注料混料装置的实施原理为:从进料口311处向机体1内部添加原料,原料在搅拌桨22的作用下进行搅拌混合,倒料过程和进料过程中产生的粉尘等杂质经由除尘罩31上的风机321收集到通风管32处,并通入吸收水池33内进行吸附处理,减少了生产车间内部的空气污染。在搅拌过程中,烘干隔层41内部通入热水,热水对机体1内部的原料进行加热,烘干原料内部的水分,使原料不易粘结,从而混合更加充分,换热后的水经由出水管422回收到加热桶43内部再次进行加热,实现水循环利用,减少了资源的浪费。本技术实现了在搅拌过程中对原料进行烘干的效果,减少了生产工序,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
4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