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炼焦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机侧除尘系统。
背景技术:2.焦炭是固体燃料的一种。由煤在约1000℃的高温条件下经干馏而获得,主要成分为固定碳,其次为灰分,所含挥发分和硫分均甚少,呈银灰色,具金属光泽,质硬而多孔,目前,国内外在生产焦炭时使用的炼焦炉通过推焦机将焦炉内的焦炭推出,但是在推焦的过程中,由于机侧炉门开启状态下外溢的大量烟尘,往往会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现有技术中,有些除尘设备收集这部分烟尘后,采用普通的除尘设备,除尘效果不理想,同时除尘设备的自身清理存在一定的难度,容易造成灰尘残留堆积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机侧除尘系统,解决现有技术中机侧炉门开启时的烟尘收集不完全,除尘设备效果不理想以及除尘设备灰尘残留堆积等问题。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机侧除尘系统,包括焦炉,于所述焦炉一端的炉门外设置有可移动的推焦机,所述推焦机上端垂直于所述炉门表面的方向设置有第二滑轨,与所述第二滑轨可滑动配合的设置有滑板,所述滑板上表面固定设置有支撑板,于所述支撑板靠近所述焦炉的一端可伸缩设置有推杆,所述推杆靠近所述炉门的端面上固定设置有推板,以使得所述推板可以沿所述推杆靠近和远离所述炉门,所述滑板上端固定设置有集尘罩,所述集尘罩包覆所述推杆和所述推板设置,所述集尘罩靠近所述炉门的一端设置有插接部,所述炉门对应所述插接部设置有凹槽,以使得所述滑板可以带动所述集尘罩沿所述第二滑轨靠近和远离所述炉门,所述凹槽与所述插接部可拆卸连接;于所述集尘罩顶端固定且连通连接有排烟管,所述排烟管另一端固定且连通连接有过滤箱,所述过滤箱顶端的出口处固定且连通连接有布袋除尘装置。
6.进一步的,所述排烟管上设置有密封伸缩部,包括密封壳、插入端和包覆端,所述插入端的纵向截面面积小于所述包覆端的纵向截面面积,以使得所述插入端可以插入所述包覆端连通,所述插入端可以沿所述包覆端内部伸缩滑动,所述密封壳包裹设置于所述插入端和所述包覆端外侧,对所述插入端和所述包覆端起到密封的作用。
7.更进一步的,所述过滤箱底部设置有底板,于底板上端倾斜设置有斜板,所述斜板靠近所述过滤箱入口位置处的高度高于所述斜板远离所述过滤箱入口的高度,于所述斜板远离所述过滤箱入口的一端设置有收纳盒,所述收纳盒的上端开口的高度小于所述斜板远离所述过滤箱入口一端的高度,以使得所述斜板滑落的灰尘可以进入到所述收纳盒中。
8.进一步的,于所述斜板上表面可移动垂直设置有清扫板,所述清扫板靠近所述过滤箱入口一侧的端面上垂直固定连接有气缸的活塞端,所述气缸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过滤箱的内壁上,以使得在所述气缸的带动下所述清扫板可以沿所述斜板上表面往复移
动。
9.进一步的,连接于所述过滤箱入口所在侧壁的一个侧壁上可转动垂直贯穿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的轴线高度高于所述过滤箱入口的高度,于所述转轴伸入所述过滤箱内部的端面上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远离所述转轴的端面设置有卡槽,与所述卡槽卡接配合的设置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垂直于转轴方向的尺寸与所述连接板垂直于转轴方向的尺寸相适应,以使得在所述转轴转动时,可以带动所述连接板和所述过滤网一同转动。
10.进一步的,所述过滤网的横向截面尺寸小于所述过滤箱的横向截面尺寸,以使得所述过滤网可以平行于所述过滤箱的所述底板设置。
11.进一步的,所述过滤网的横向截面尺寸大于或等于所述过滤箱的横向截面尺寸,以使得所述过滤网相对于所述过滤箱的所述底板倾斜设置,所述过滤网靠近所述过滤箱入口的高度高于所述过滤网远离所述过滤箱入口的高度,以使得所述过滤网上残留的灰尘可以在重力作用下滑落到所述收纳盒内。
12.进一步的,所述转轴、所述连接板和所述过滤网设置为多个,且沿所述过滤箱高度分布。
13.更进一步的,所述布袋除尘装置包括除尘布袋和收集布袋,所述除尘布袋设置于所述布袋除尘装置的中空内部,所述收集布袋固定连通设置于所述布袋除尘装置的底部。
14.进一步的,于所述排烟管上固定设置有风机,以使得从所述炉门内排出的烟尘可以进入到排烟管内。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
16.本实用新型的机侧除尘系统通过设置包覆式的集尘罩将炉门全部包覆住,使得打开炉门时产生的烟灰全部收集到除尘系统内,通过设置过滤箱将烟尘中的大颗粒灰尘过滤并收集,通过分别收集过滤大颗粒和小颗粒烟尘,提高整个除尘系统的除尘效果,同时设置清扫结构,将除尘产生的颗粒残渣清扫收集,减少灰尘的残留堆积。
附图说明
17.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机侧除尘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机侧除尘系统的焦炉和推焦机配合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机侧除尘系统的推焦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机侧除尘系统的推焦机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机侧除尘系统去掉壳体的过滤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机侧除尘系统的过滤网安装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机侧除尘系统的布袋除尘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5.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机侧除尘系统的密封伸缩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6.附图标记说明:1、焦炉;101、炉门;102、凹槽;2、推焦机;201、第二滑轨;202、滑板;203、支撑板;204、推杆;205、推板;206、集尘罩;3、第一滑轨;4、风机;5、排烟管;501、密封伸缩部;502、密封壳;503、插入端;504、包覆端;6、过滤箱;601、底板;602、斜板;603、收纳盒;604、清扫板;605、气缸;606、过滤网;607、连接板;608、转轴;609、电机;7、布袋除尘装置;701、收集布袋;702、除尘布袋。
具体实施方式
27.如图1至图8所示,一种机侧除尘系统,包括焦炉1,焦炉1设置为矩形箱体结构,于焦炉1内部垂直贯穿两相对侧壁设置有多个炉腔,用来完成煤炭化的过程,于焦炉1的一个相对侧壁外表面上对应每个炉腔设置有一个炉门101,每个炉门101周围的焦炉1侧壁外表面设置有凹槽102;炉门101一侧的底面上平行于炉门101方向设置有第一滑轨3,与第一滑轨3滑动配合的设置有推焦机 2,以使得推焦机2可以沿第一滑轨3移动到每个炉门101前停留;于推焦机2 上端垂直于炉门101表面的方向设置有第二滑轨201,与第二滑轨201可滑动配合的设置有滑板202,滑板202上端固定设置有集尘罩206,集尘罩206靠近炉门101的一端设置为可插入炉门101周围凹槽102的插接部,以使得集尘罩206 可以沿第二滑轨201滑动到炉门101表面,并插接到焦炉1外壁上;垂直于集尘罩206内部的滑板202上表面固定设置有支撑板203,这里支撑板203优选的设置为多个,且平行于炉门101方向均匀分布,贯穿所有支撑板203,且靠近焦炉1的一侧可伸缩设置有推杆204,推杆204的一端固定于支撑板203上,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推板205,使得推板205可以在推杆204的伸缩带动下靠近炉门 101和远离炉门101。
28.本实施例的机侧除尘系统通过设置第一滑轨3可以控制推焦机2移动到任意一个炉门101外,通过第二滑轨201使得滑板202可以带动集尘罩206插接和拆卸于炉门101外的凹槽102,实现集尘罩206的可拆卸连接,通过滑板202 上可伸缩的推杆204,使得推杆204推动的推板205可以开合炉门101并完成推焦过程,使得集尘罩206可以完全包覆炉门101出口,使得从炉门101出口排出的烟尘可以全部收集到集尘罩206内。
29.具体的,集尘罩206顶端固定且连通连接有排烟管5,这里优选的排烟管5 可以设置为密封软管,当需要移动时密封软管可以自由移动位置,或者于排烟管5上设置有密封伸缩部501,包括密封壳502、插入端503和包覆端504,插入端503的纵向截面面积小于包覆端504的纵向截面面积,以使得插入端503 可以插入包覆端504并连通,插入端503可以沿包覆端504内部伸缩滑动,具体的于插入端503外侧表面设置有凸块,于包覆端504内壁表面设置有滑槽,使得滑块可以在滑槽内伸缩滑动,使得排烟管5可以伸缩调整长度,同时密封壳502完全包覆插入端503和包覆端504外侧,对插入端503和包覆端504配合时烟尘的进行密封。
30.具体的,密封伸缩部501设置为多个,且沿不同的伸缩方向设置,以使得在推焦机2和集尘罩206横向纵向移动时,保证排烟管5的连通。
31.具体的,于排烟管5上固定设置有风机4,通过风机4的作用,促进炉门 101排出的烟尘从集尘罩206内排入到排烟管5内,避免烟尘过多的停留在集尘罩206内的推焦机2周围,进一步提高烟尘收集效果。
32.具体的,过滤箱6底部设置有底板601,底板601上端倾斜设置有斜板602,斜板602靠近过滤箱6入口位置处的高度高于斜板602远离过滤箱6入口的高度,斜板602远离过滤箱6入口的一端设置有收纳盒603,收纳盒603设置为上端开口的盒装结构,收纳盒603的上端开口的高度小于斜板602远离过滤箱6 入口一端的高度,以使得斜板602滑落的灰尘可以进入到收纳盒603中,优选的收纳盒603远离过滤箱6入口的一端贯穿插接于过滤箱6侧壁上,当收纳盒 603内的灰尘收集到限定量时,将收纳盒603从过滤箱6侧壁上拔出,清理收纳盒603内的灰尘后将收纳盒603插入过滤箱6内。
33.具体的,于斜板602上表面可移动垂直设置有清扫板604,清扫板604靠近过滤箱6
入口一侧的端面上垂直固定连接有气缸605的活塞端,气缸605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过滤箱6的内壁上,气缸605的伸缩方向平行于斜板602的倾斜方向,以使得在气缸605的带动下清扫板604可以沿斜板602上表面往复移动,将掉落到斜板602上的灰尘进行彻底清理;落入气缸605左侧的烟尘在重力作用下堆积到清扫板604左侧,当清扫板604移动到斜板602外的收纳盒603 正上方时,堆积到清扫板604左侧的烟灰通过清扫板604与斜板602边沿之间的空隙落入收纳盒603中;或者可以在清扫板604左侧上端表面设置有倾斜挡板,使清扫板604左侧的烟尘落到倾斜挡板上,在重力作用下滑落到清扫板604 右侧,避免烟尘直接落入清扫板604左侧不能实现清扫收集。本实施例的机侧除尘系统通过倾斜设置斜板602,使得落到斜板602上的灰尘可以在重力作用下或者在清扫板604的清扫作用下滑落到收纳盒603内,通过可拆卸清理的收纳盒603使得过滤箱6内的灰尘可以及时进行清理。
34.具体的,连接于过滤箱6入口所在侧壁的一个侧壁上可转动垂直贯穿设置有转轴608,转轴608的轴线高度高于过滤箱6入口的高度,于转轴608远离过滤箱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电机609,转轴608伸入过滤箱6内部的端面上固定连接有连接板607,这里连接板607优选的设置为垂直于转轴608方向的长条板状结构,连接板607远离转轴608的端面设置有卡槽,与卡槽可以卡接配合的设置有过滤网606,过滤网606垂直于转轴608方向的尺寸与连接板607垂直于转轴608方向的尺寸相适应,以使得在电机609驱动下转轴608进行转动时,可以带动连接板607和过滤网606一同转动。
35.具体的,过滤网606的横向截面尺寸小于过滤箱6的横向截面尺寸,以使得过滤网606可以平行于过滤箱6的底板601设置,这里优选的过滤网606横向截面尺寸略小于过滤箱6的横向截面尺寸,使得更多的烟尘可以经过过滤网 606的过滤,在转轴608带动过滤网606转动时对过滤网606产生进一步的抖动,促进过滤网606上的灰尘掉落到斜板602上。
36.具体的,过滤网606的横向截面尺寸大于或等于过滤箱6的横向截面尺寸,以使得过滤网606相对于过滤箱6的底板601倾斜设置,过滤网606靠近过滤箱6入口的高度高于过滤网606远离过滤箱6入口的高度,以使得过滤网606 上残留的灰尘可以在重力作用下滑落到收纳盒603内,或者在转轴608带动过滤网606转动时对过滤网606产生进一步的抖动,促进过滤网606上的灰尘掉落到斜板602上。
37.具体的,转轴608、连接板607和过滤网606设置为多个,且沿过滤箱6高度分布,优选的转轴608、连接板607和过滤网606可以沿过滤箱6高度均匀分布。
38.本实施例的机侧除尘系统通过设置电机609带动转轴608转动,进而带动连接板607和过滤板转动,促进过滤网606上的灰尘在自身重力或者在转动抖动作用下掉落到斜板602上,有利于过滤网606的及时清理,通过过滤箱6多层过滤将烟尘中颗粒较大的部分过滤掉,分级处理烟尘中的物质有助于提高除尘系统的除尘效果。
39.具体的,布袋除尘装置7包括除尘布袋702和收集布袋701,布袋除尘装置 7上部分设置为中空的筒状结构,连通的下部分设置为漏斗状结构,除尘布袋 702设置于布袋除尘装置7上部分的中空结构内部,收集布袋701固定连通设置于布袋除尘装置7下部分漏斗结构的底部,利用常规的布袋除尘装置7对烟尘进行二次除尘,提高除尘效果。
40.本实施例的机侧除尘系统通过设置布袋除尘装置7,对烟尘进行彻底除尘,在经过精细过滤后的烟尘再进行布袋除尘,提高布袋除尘装置7的除尘效果。
41.本实施例的机侧除尘系统在使用时,在第一滑轨3上移动推焦机2到指定炉门101
外,使得滑板202和集尘罩206在第二滑轨201上滑动至炉门101处,将集尘罩206的插接部插接到炉门101周围的凹槽102内,实现集尘罩206和炉门101的固定连接,当推焦机2整体移动和集尘罩206移动时可以利用排烟管5上的插入端503在包覆端504内的滑动,调节排烟管5的长度,再利用推杆204的动作作用打开炉门101并完成推板205的推焦过程,从炉门101排出的烟尘在风机4的作用下快速进入排烟管5,烟尘由排烟管5进入到过滤箱6内,烟尘经过过滤网606时,过滤较大颗粒的烟尘排放到斜板602上,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或者通过气缸605带动清扫板604将斜板602上的大颗粒灰尘掉落到收纳盒603内,当上层过滤网606过滤掉的灰尘掉落到下层过滤网606上时,或者过滤网606下表面残留过多大颗粒灰尘时,利用电机609驱动转轴608进行转动,带动连接板607和过滤网606一同转动和抖动,促进过滤网606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灰尘掉落到收纳盒603内,当收纳盒603内收纳的灰尘达到限定量时,将收纳盒603从过滤箱6上拔出,清理后插回到过滤箱6上,烟尘经过多层过滤网606过滤后,进入到布袋除尘装置7,经过除尘布袋702的彻底烟尘除尘,利用收集布袋701收集掉落的灰尘,通过先将大颗粒灰尘过滤再进行彻底布袋除尘,提高了除尘系统的除尘效果。
42.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