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器单元及过滤器单元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5481694发布日期:2023-09-16 20:40阅读:30来源:国知局
过滤器单元及过滤器单元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过滤器单元及过滤器单元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1、以往,已知有由前置过滤器和过滤材料这2层构造构成的过滤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在过滤装置中,将前置过滤器及过滤材料利用上部束缚板从上部束缚并且利用下部束缚板从下部束缚而设为过滤体,将过滤体固定于安装框。在安装框的底面设置有线状突起,由该线状突起引导而过滤体向安装框插入。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上部束缚板及下部束缚板构成为与过滤材料的厚度大致相等。由此,能够将过滤体利用安装框更牢固地保持。

2、除此之外,已知有将前置过滤器和过滤器组件利用框材一体地保持的空气过滤器(例如,专利文献2)。将前置过滤器固定于框体的密封件设置于前置过滤器的上表面及下表面的上游侧端部,将过滤器组件固定于框体的密封件设置于过滤器组件的上表面及下表面的下游侧端部。由此,与在整面设置有密封件的情况相比,能够谋求轻量化并且能够使过滤器更换作业容易。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275957号

6、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6243146号


技术实现思路

1、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2、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过滤装置中,前置过滤器和过滤材料只在上部和下部被束缚,成为了不稳定的状态。另外,通过束缚有前置过滤器和过滤材料的过滤体向安装框固定而构成了过滤装置,部件件数也增加。

3、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空气过滤器中,由于前置过滤器及过滤器组件局部地固定于框体,所以无法确保坚固的粘接力,有可能在过滤器堵塞时发生密封件的剥离而从该剥离部位泄漏空气。

4、另外,期望着具有多功能的多层的一体的过滤器单元,但难以将具有柔软性的无纺布层叠为多层并无间隙地向框体嵌入。尤其是,虽然能够通过将褶形状的过滤器层叠为多层而具备高的过滤性能,但在制造技术上困难,追求着新的制造方法。

5、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将多层的过滤器一体地保持的过滤器单元。

6、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7、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第一发明提供一种过滤器单元的制造方法,所述过滤器单元由过滤器部和框体构成,所述过滤器部至少具有:第一过滤器;及第二过滤器,重叠于所述第一过滤器,在伸缩方向上峰和谷交替地折弯而呈褶形状,具有位于所述伸缩方向的一端部的第一粘贴部和位于所述伸缩方向的另一端部的第二粘贴部,所述框体包围所述过滤器部的周围,具有:一对第一框体,从所述伸缩方向支承所述过滤器部,具有供所述过滤器部粘接的第一粘接层;及一对第二框体,从与所述伸缩方向正交的折线方向支承所述过滤器部,具有供所述过滤器部粘接的第二粘接层,其中,所述过滤器单元的制造方法由以下步骤构成:将所述第一过滤器和所述第二过滤器重叠的步骤;将支承所述第一粘贴部的第一支承构件以相对于所述第一粘贴部位于所述第一框体的相反侧的方式配置的步骤;将支承所述第二粘贴部的第二支承构件以相对于所述第二粘贴部位于所述第一框体的相反侧的方式配置的步骤;将所述第一粘贴部及所述第二粘贴部向所述第一粘接层固定的步骤;使所述第一支承构件从所述第一粘贴部离开的步骤;使所述第二支承构件从所述第二粘贴部离开的步骤;将所述第一过滤器的所述折线方向端部及第二过滤器的所述折线方向端部向所述第二粘接层固定的步骤;及将所述第一框体与所述第二框体固定的步骤。

8、在第二发明中,根据第一发明所述的过滤器单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部在将所述第一过滤器和所述第二过滤器重叠时,由从所述折线方向进行支承的组装框支承,所述第一支承构件及所述第二支承构件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组装框,在将所述第一过滤器的所述折线方向端部及所述第二过滤器的所述折线方向端部向所述第二框体的所述第二粘接层固定时,使所述组装框从所述过滤器部离开。

9、在第三发明中,根据第一发明或第二发明所述的过滤器单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部还具有第三过滤器,该第三过滤器重叠于所述第二过滤器,在伸缩方向上峰和谷交替地折弯而呈褶形状,所述过滤器单元的制造方法还包括:将所述第三过滤器重叠于所述第一过滤器或所述第二过滤器的步骤;将对位于所述第三过滤器的所述伸缩方向的一端部的第三粘贴部进行支承的第三支承构件以相对于所述第三粘贴部位于所述第一框体的相反侧的方式配置的步骤;将对位于所述第三过滤器的所述伸缩方向的另一端部的第四粘贴部进行支承的第四支承构件以相对于所述第四粘贴部位于所述第一框体的相反侧的方式配置的步骤;将第三粘贴部及第四粘贴部向所述第一粘接层固定的步骤;使所述第三支承构件从所述第三粘贴部离开的步骤;及使所述第四支承构件从所述第二粘贴部离开的步骤。

10、在第四发明中,提供一种过滤器单元,其特征在于,由矩形的过滤器部和包围所述过滤器部的周围的框体构成,所述过滤器部至少具有:第一过滤器;及第二过滤器,重叠于所述第一过滤器,在伸缩方向上峰和谷交替地折弯而呈褶形状,所述框体构成为通过具有一对第一框体和一对第二框体而针对所述过滤器部的每个边成为分体,所述一对第一框体从所述伸缩方向支承所述过滤器部,具有供所述过滤器部粘接的第一粘接层,所述一对第二框体从与所述伸缩方向正交的折线方向支承所述过滤器部,具有供所述过滤器部粘接的第二粘接层,所述过滤器部的所述第二过滤器中的位于所述伸缩方向的端部的粘贴部相对于所述第一粘接层固定,在所述第二粘接层固定所述第一过滤器及所述第二过滤器的所述折线方向的端部,所述第一框体和所述第二框体互相被粘接。

11、在第五发明中,根据第四发明所述的过滤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部还具有在伸缩方向上峰和谷交替地折弯而呈褶形状的第三过滤器,所述第一过滤器以由所述第二过滤器的顶部和所述第三过滤器的顶部夹持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第二过滤器与所述第三过滤器之间。

12、在第六发明中,根据第四发明或第五发明所述的过滤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的截面为コ字状,并具有:基部,供所述过滤器部粘接;第一突起部,设置于所述第一过滤器与所述第二过滤器重叠的层叠方向的一端;及第二突起部,设置于所述层叠方向的另一端,所述第一突起部和所述第二突起部的从所述基部起的高度不同。

13、在第七发明中,根据第四发明~第六发明中任一项所述的过滤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为树脂制,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构成。

14、在第八发明中,根据第七发明中任一项所述的过滤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是雾度比0%大且为63%以下的树脂。

15、在第九发明中,根据第四发明~第六发明中任一项所述的过滤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部在空气的流动方向的最下游侧设置有用于保护所述过滤器部的保护网,所述保护网的所述压缩方向端部固定于所述第一框体,所述保护网的所述折线方向端部固定于所述第二框体。

16、发明效果

17、根据第一发明,由于第一支承构件将第二过滤器的第一粘贴部从第一框体的相反侧支承并且第二支承构件将第二过滤器的第二粘贴部从第一框体的相反侧支承,所以能够以稳定的状态将第一框体固定于过滤器部。由于第一过滤器是褶形状,所以在将第一框体向第二过滤器固定时第一过滤器会收缩,安装作业困难。但是,根据本发明,由于利用第一支承构件及第二支承构件来支承第二过滤器,所以能够以使第二过滤器不收缩的方式将第一框体固定于第二过滤器。第一支承构件及第二支承构件由于最终从第一粘贴部及第二粘贴部离开,所以不会成为过滤器单元的构成部件,不对过滤器性能造成影响。由于在第一框体设置有第一粘接层而固定过滤器部,所以能够将过滤器部稳定地固定于框体。由于在第二框体设置有第二粘接层而粘接第二过滤器的折线方向端部,所以能够将呈褶形状的第二过滤器稳定地固定于第二框体。

18、由于过滤器部由被分割的一对第一框体及一对第二框体保持,所以即使过滤器部是多层,也能够利用框体以使各层不分离的方式一体地保持过滤器部。由于第一框体和第二框体互相被固定,所以能够利用框体更牢固地保持过滤器部。

19、根据第二发明,由于第一支承构件及第二支承构件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设置于组装框,所以能够以简易的方法使第一支承构件从第一粘贴部离开并且使第二支承构件从第二粘贴部离开。由于在将第一过滤器的折线方向端部及第二过滤器的折线方向端部向第二框体的第二粘接层固定时使组装框从过滤器部离开,所以在将第二框体向过滤器部固定时组装框不会成为障碍。

20、根据第三发明,由于过滤器部还具有呈褶形状的第三过滤器,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过滤器单元的过滤性能并且谋求长寿命化。由于第三支承构件支承第三过滤器的第三粘贴部并且第四支承构件支承第三过滤器的第四粘贴部,所以能够以稳定的状态将第一框体固定于过滤器部。由于第三过滤器是褶形状,所以在将第一框体向第三过滤器固定时第三过滤器会收缩,安装作业困难。但是,根据本发明,由于利用第三支承构件及第四支承构件来支承过滤器部,所以能够以使第三过滤器不收缩的方式将第一框体固定于第三过滤器。另外,通过将第一支承构件、第二支承构件、第三支承构件、第四支承构件使用于过滤器单元的组装,能够实现具有多个褶过滤器的过滤器单元的组装。由于过滤器部在空气的流动方向的最下游侧具有保护网,所以能够抑制因外力而过滤器部损伤。另外,能够防止过滤器部的各层从框体脱落。

21、根据第四发明,由于过滤器部由被分割的一对第一框体及一对第二框体保持,所以即使过滤器部是多层,也能够利用框体以使各层不分离的方式一体地保持过滤器部。尤其是,由于框体由一对第一框体和一对第二框体构成,所以能够稳定地保持褶形状的第二过滤器。由于第一框体和第二框体互相被固定,所以能够利用框体稳定地保持过滤器部。由于在第一框体设置有第一粘接层而固定过滤器部,所以能够将过滤器部稳定地固定于框体。由于在第二框体设置有第二粘接层而粘接第二过滤器的折线方向端部,所以能够将呈褶形状的第二过滤器稳定地固定于第二框体。

22、根据第五发明,由于第一过滤器由第二过滤器的顶部和第三过滤器的顶部夹持,所以第一过滤器不会在过滤器部内错动。由此,能够抑制因皱折等而在第一过滤器产生间隙从而过滤器性能下降。

23、根据第六发明,由于第一突起部及第二突起部从基部突起,所以在涂布粘接剂等时第一突起部或第二突起部成为托盘而能够抑制向外部漏出。由于第一突起部和第二突起部的从基部起的高度不同,所以能够根据突起部的高度来判断过滤器单元的通气方向上游侧、下游侧。

24、根据第七发明,框体由于为树脂制,所以具有某种程度的刚性,即使施加了外力也能够维持过滤器单元的形状。另外,由于框体是使光透过的材料,所以能够从外部目视确认过滤器部的脏污状态。由此,能够合适地判断过滤器单元的更换时期。

25、根据第八发明,由于框体的雾度为63%以下,所以能够从外部目视确认过滤器的脏污状态。由此,能够合适地判断过滤器单元的更换时期。

26、根据第九发明,由于在过滤器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最下游侧设置有保护网,所以能够抑制因外力而过滤器部损伤。另外,能够防止过滤器部的各层从框体脱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