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气流油气分离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72810发布日期:2021-05-25 14:43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平行气流油气分离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气体过滤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平行气流油气分离器。



背景技术:

请参考图5,现有的用于对含有油粒子的气体进行过滤的装置包括圆柱形的壳体110及位于壳体110内呈圆环形柱体的滤芯120。壳体110一端的中部开设有入口111,另一端的边缘处开设有出口112,壳体的端部内侧设置有用于对滤芯120进行定位安装的限位单元113,含有油粒子的气体从入口111进入后,经过滤芯120的过滤,从出口112流出。滤芯120一般为滤纸,使用一段时间后,充分浸油,将无法使用,需要频繁更换。同时滤芯120的重量由自身支撑,无法对滤芯进行压紧以提高过滤效果。请参考图3a,有一种纤维滤芯无需频繁更换,其内部的纤维无序排布,杂乱无章,油粒子通过范德华力在纤维表面内聚和吸附后,容易结膜成块,不利于油粒子排出。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需频繁更换滤芯、过滤效果好且利于油粒子排出的平行气流油气分离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一种平行气流油气分离器,包括壳体、若干间隔且竖直设置于壳体内的第一隔板、水平设置于壳体内靠近底部位置的第二隔板及设置于壳体内、位于第二隔板的上方且位于至少两个第一隔板之间的滤芯;第一隔板的底部与第二隔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顶板、位于顶板下方的底板、连接顶板与底板的一端的前侧板、连接顶板与底板的另一端的后侧板,前侧板上开设有进气口,后侧板上开设有出气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隔板的数量为3个,分别为靠近前侧板的前隔板、靠近后侧板的后隔板及位于前隔板与后隔板之间的中隔板;前隔板、后隔板及中隔板上均开设有若干第一通孔;前隔板与前侧板之间形成进气腔,前隔板与中隔板之间形成粗过滤腔,中隔板与后隔板之间形成细过滤腔,后隔板与后侧板之间形成出气腔。

进一步地,所述滤芯包括粗过滤滤芯及细过滤滤芯,粗过滤滤芯位于粗过滤腔中,细过滤滤芯位于细过滤腔中。

进一步地,所述粗过滤滤芯及细过滤滤芯均包括若干过滤单元;若干过滤单元相互部分地层叠设置,粗过滤滤芯的过滤单元的长度小于前隔板与中隔板之间的垂直距离,细过滤滤芯的过滤单元的长度小于中隔板与后隔板之间的垂直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至少部分过滤单元与前隔板、中隔板或后隔板之间形成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粗过滤滤芯的过滤单元的紧密度小于细过滤滤芯的过滤单元的紧密度。

进一步地,所述粗过滤滤芯及细过滤滤芯的过滤单元包括外侧的网布及填充于网布中的多条纤维,相邻的纤维之间形成的夹角小于或等于30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隔板与底板之间形成集油通道,第二隔板对应粗过滤腔及细过滤腔的位置开设有若干第二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通孔处竖直设置有引流元件,引流元件的形状为圆柱形,引流元件的中部沿轴向开设有中部开口,周向侧壁上开设有若干第三通孔,引流元件穿过过滤单元或位于相邻的过滤单元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平行气流油气分离器包括壳体、若干间隔且竖直设置于壳体内的第一隔板、水平设置于壳体内靠近底部位置的第二隔板及设置于壳体内、位于第二隔板的上方且位于至少两个第一隔板之间的滤芯;第一隔板的底部与第二隔板连接。如此无需频繁更换滤芯、过滤效果好且利于油粒子排出。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平行气流油气分离器的壳体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平行气流油气分离器的滤芯的立体示意图。

图3a为现有的纤维滤芯的内部示意图。

图3b为本发明提供的平行气流油气分离器的滤芯的内部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平行气流油气分离器的引流元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现有的过滤器的侧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说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请参考图1及图2,本发明提供的平行气流油气分离器包括壳体10、若干间隔且竖直设置于壳体10内的第一隔板、水平设置于壳体10内靠近底部位置的第二隔板30及设置于壳体10内、位于第二隔板30的上方且位于至少两个第一隔板之间的滤芯。

第一隔板的底部与第二隔板30连接。

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0包括顶板11、位于顶板11下方的底板12、连接顶板11与底板12的一端的前侧板13、连接顶板11与底板12的另一端的后侧板14,前侧板13上开设有进气口131,后侧板14上开设有出气口141。

第一隔板的数量为3个,分别为靠近前侧板13的前隔板21、靠近后侧板14的后隔板23及位于前隔板21与后隔板23之间的中隔板22。

前隔板21、后隔板23及中隔板22上均开设有若干第一通孔。

前隔板21与前侧板13之间形成进气腔24,前隔板21与中隔板22之间形成粗过滤腔25,中隔板22与后隔板23之间形成细过滤腔26,后隔板23与后侧板14之间形成出气腔27。

滤芯包括粗过滤滤芯41及细过滤滤芯42。粗过滤滤芯41位于粗过滤腔25中,细过滤滤芯42位于细过滤腔26中。

第二隔板30与底板12之间形成集油通道31,第二隔板30对应粗过滤腔25及细过滤腔26的位置开设有若干第二通孔32。

粗过滤滤芯41及细过滤滤芯42均包括若干过滤单元43。若干过滤单元43相互部分地层叠设置,粗过滤滤芯41的过滤单元43的长度小于前隔板21与中隔板22之间的垂直距离,细过滤滤芯42的过滤单元43的长度小于中隔板22与后隔板23之间的垂直距离。

至少部分过滤单元43与前隔板21、中隔板22或后隔板23之间形成间隙。

粗过滤滤芯41的过滤单元43的紧密度小于细过滤滤芯42的过滤单元43的紧密度。过滤单元43的紧密度由顶板11与第二隔板30之间的过滤单元43的数量决定,即细过滤腔26中顶板11与第二隔板30之间的过滤单元43的数量大于粗过滤滤芯41中顶板11与第二隔板30之间的过滤单元43的数量。

请参考图3b,粗过滤滤芯41及细过滤滤芯42的过滤单元43包括外侧的网布431及填充于网布431中的多条纤维432。多条纤维432经梳理排布呈相互平行或接近平行,相邻的纤维432之间形成的夹角较小,如小于或等于30度。

纤维432可为玻璃纤维、金属纤维、丙纶纤维、涤纶纤维等。

优选地,第二通孔32处竖直设置有引流元件50,用于将纤维432吸附的油粒子导流至集油通道31中。引流元件50的形状为圆柱形,其中部沿轴向开设有中部开口51,周向侧壁上开设有若干第三通孔52。引流元件50穿过过滤单元43或位于相邻的过滤单元43之间。

油粒子吸附在纤维432上,集聚成油滴,油滴沿纤维432流动,通过引流元件50的第三通孔52流入到中部开口51,进而流动到集油通道31中。

底板12上开设有排油口,用于排出油粒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平行气流油气分离器包括壳体10、若干间隔且竖直设置于壳体10内的第一隔板、水平设置于壳体10内靠近底部位置的第二隔板30及设置于壳体10内、位于第二隔板30的上方且位于至少两个第一隔板之间的滤芯;第一隔板的底部与第二隔板30连接。如此无需频繁更换滤芯、过滤效果好且利于油粒子排出。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于局限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任何在本发明精神内的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都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