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利工程用地下水污染防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403134发布日期:2022-03-26 09:58阅读:68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利工程用地下水污染防治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地下水污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利工程用地下水污染防治装置。


背景技术:

2.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地下水的开采与利用对于人类而言,具有突出的意义,地下水内含矿物质较为丰富,不能直接使用,需要使用到过滤净化设备,而过滤净化设备对于地下水的污染防治而言,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而现有地下水的过滤净化处理设备大多设置在地下管道内,这种过滤设备由于管道的限制,不能对水质进行多层过滤,过滤功能相对较差,净化处理效率相对低下。现有的净化处理设备对地下水进行净化处理后,需要停止向净化处理设备内部通水后,再对过滤装置进行更换,降低了地下水的过滤净化效率。
4.因此,发明一种水利工程用地下水污染防治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利工程用地下水污染防治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利工程用地下水污染防治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两侧分别开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所在水平面低于出水口所在水平面,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两个隔板,且隔板两侧边分别与壳体两内侧壁固定连接,两个隔板外侧面均设置有两个限位杆,且限位杆中心处外侧面滑动套接有滑架,所述滑架两侧均设置有提升架,且提升架顶面固定连接有支杆,两个提升架均通过提升装置与滑架顶部连接;
7.所述壳体内部还设置有第一过滤架和第二过滤架,所述第一过滤架和第二过滤架内部均套接过滤装置,且第一过滤架和第二过滤架顶部两侧均设置有凸板,所述凸板表面贯穿连接有螺套,且凸板通过螺套与提升装置内侧面的螺杆螺纹连接。
8.进一步的,所述提升架与限位杆滑动连接,且两个提升架外侧面均设置有第一螺帽,所述第一螺帽螺旋套接于顶部的限位杆表面,且两个提升架外侧面中心处均连接气缸输出端,所述滑架两侧面均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套接于限位杆表面,且弹簧内侧端与滑架两侧面贴合,弹簧外侧端与提升架内侧面贴合。
9.进一步的,两个提升装置分别处于所述壳体两侧边顶部,所述提升装置包括第一转架和第二转架,所述第一转架一端与滑架顶部的第一卡杆转动连接,第二转架一端与滑架顶部的第二卡杆转动连接;
10.所述第一卡杆和第二卡杆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第一转架和第二转架以滑架所在中心线对称设置,且第一转架、滑架和第二转架组合形成y型结构。
11.进一步的,所述提升装置还包括两个滑块,所述滑块与支杆一一对应,且滑块滑动套接于支杆表面,两个滑块的相对侧面均设置有第三卡杆,所述第一转架另一端和第二转架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滑块内侧端的第三卡杆转动连接,所述支杆表面螺旋套接有第二螺帽,所述第二螺帽底面与滑块顶面对应贴合;
12.所述螺杆一端与滑块内侧面固定连接,且凸板通过螺套与滑块内侧面的螺杆螺纹连接。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过滤架和第二过滤架底面均与壳体内侧底面对应贴合,且第一过滤架和第二过滤架外形相等,所述第一过滤架和第二过滤架的整体外形均设置有凹字形结构,且第一过滤架和第二过滤架两外侧面分别与两个隔板内侧面对应贴合,所述第一过滤架和第二过滤架相对于进水口的一侧侧面均倾斜设置;
14.两个所述提升装置的滑块一一对应设置,且第一过滤架的两端顶部均通过凸板与两个提升装置一侧的滑块对应设置,第二过滤架的两端顶部均通过凸板与两个提升装置一侧的滑块对应设置。
1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过滤架和第二过滤架内侧中心处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内部卡接有夹框,所述夹框内侧卡接有放置架,第一过滤架和第二过滤架内侧均设置有放置槽,所述凹槽处于放置槽中心处,放置架一端贯穿放置槽一侧,且放置架一端处于放置槽内部,且放置架端面与夹框侧面齐平。
16.进一步的,所述放置架内侧设置有第一过滤板、第二过滤板和第三过滤板,所述第一过滤板和第二过滤板顶面齐平,且第一过滤板和第二过滤板顶面高于出水口所在水平面,所述第三过滤板顶面低于第二过滤板的顶面,且第三过滤板顶面高于进水口所在水平面,且第一过滤板、第二过滤板和第三过滤板的孔径依次减小。
17.进一步的,所述放置架内侧中心处设置有两个滑槽,所述滑槽内部设置有滑杆,所述第二过滤板两侧边分别处于两个滑槽内部,且滑杆贯穿第二过滤板侧边,所述滑杆表面套接有弹性件,且弹性件一端与滑槽侧面对应贴合,弹性件另一端与第二过滤板两侧边侧面对应贴合。
18.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9.1、本发明通过利用提升架、滑架以及提升装置的配合,方便壳体内部在过滤地下水的过程中对第一过滤架和第二过滤架内侧的过滤装置进行更换,提高了在通水过程中过滤装置安装快捷性,更换第一过滤架内侧的放置架时,使得第一过滤架内侧的过滤装置移动方向与水流方向相反,提高第一过滤架内侧的过滤装置对地下水的过滤效果,更换第二过滤架内侧的放置架时,使得第二过滤架内侧的过滤装置移动方向与水流方向相同,减小地下水对第二过滤架的过滤装置的冲击损伤。
20.2、本发明通过利用第三过滤板过滤地下水底部的固态杂质;利用第二过滤板对地下水进行再次过滤,通过第二过滤板对地下水进行全面过滤,地下水内部携带的固态杂质会堆积在第二过滤板和第三过滤板之间;利用第一过滤板过滤残留在地下水中的细小固态杂质,直至固态杂质堆积在第一过滤板表面,同时利用堆积在第一过滤板表面固态杂质对第二过滤板的位置进行限定,避免第二过滤板和第三过滤板之间的固态杂质堆积过多,能够避免过滤装置过滤袋固态杂质堵塞地下水流通,保证壳体内部地下水的流通性;通过第一过滤架和第二过滤架内侧的过滤装置,方便对壳体内部流通的地下水进行全面过滤,去
除地下水中的大量固态杂质,提高了地下水的过滤净化效率。
21.3、本发明通过将抽水机的输出口与进水口断开,拧动所有滑块顶部的第二螺帽,使得第二螺帽远离滑块,同时启动左侧提升架和右侧提升架对应的气缸,进而使得左侧的提升架和右侧的提升架相互靠近,滑架停止不动,此时第一过滤架在壳体内侧向左上方移动,第二过滤架在壳体内部向右上方移动,直至第一过滤架和第二过滤架底面高于壳体内部的地下水水位;通过出水口向壳体内部通水,利用水将壳体内部堆积的固态杂质通过进水口冲出,方便对整个壳体进行快速清洗,提高壳体的可持续使用效果。
22.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水利工程用地下水污染防治装置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提升装置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水利工程用地下水污染防治装置整体正视图;
27.图4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水利工程用地下水污染防治装置整体俯视图;
28.图5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过滤装置内部的过滤架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29.图中:1、壳体;2、进水口;3、出水口;4、隔板;5、限位杆;6、滑架;7、提升架;8、支杆;9、第一过滤架;10、第二过滤架;11、凸板;12、螺套;13、螺杆;14、第一螺帽;15、弹簧;16、第一转架;17、第二转架;18、第一卡杆;19、第二卡杆;20、滑块;21、第三卡杆;22、第二螺帽;23、凹槽;24、夹框;25、放置架;26、放置槽;27、第一过滤板;28、第二过滤板;29、第三过滤板;30、滑杆;31、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利工程用地下水污染防治装置,如图1-2所示,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两侧分别开设有进水口2和出水口3,所述进水口2所在水平面低于出水口3所在水平面,所述壳体1内部设置有两个隔板4,且隔板4两侧边分别与壳体1两内侧壁固定连接,两个隔板4外侧面均设置有两个限位杆5,且限位杆5中心处外侧面滑动套接有滑架6,所述滑架6两侧均设置有提升架7,且提升架7顶面固定连接有支杆8,两个提升架7均通过提升装置与滑架6顶部连接;所述壳体1内部还设置有第一过滤架9和第二过滤架10,所述第一过滤架
9和第二过滤架10内部均套接过滤装置,且第一过滤架9和第二过滤架10顶部两侧均设置有凸板11,所述凸板11表面贯穿连接有螺套12,且凸板11通过螺套12与提升装置内侧面的螺杆13螺纹连接。将抽水机的输出端与进水口2连接,利用抽水机将地下水通过进水口2通入到壳体1内部,地下水在壳体1内部依次经过两个过滤装置,最后地下水积蓄在壳体1内部,直至壳体1内部地下水的水位与出水口3处于同一水平面后,壳体1内部过滤后的地下水通过出水口3排出,利用过滤装置去除地下水中大量的固态杂质,方便对地下水进行过滤净化处理,保证了整个防治装置对地下水污染的防治效果。
32.在图1和图2中,所述提升架7与限位杆5滑动连接,且两个提升架7外侧面均设置有第一螺帽14,所述第一螺帽14螺旋套接于顶部的限位杆5表面,且两个提升架7外侧面中心处均连接气缸输出端,所述滑架6两侧面均设置有弹簧15,所述弹簧15套接于限位杆5表面,且弹簧15内侧端与滑架6两侧面贴合,弹簧15外侧端与提升架7内侧面贴合。利用第一螺帽14与弹簧15弹力配合,能够改变提升架7与滑架6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第一过滤架9和第二过滤架10的实际高度来调整提升架7与滑架6之间的距离,使得整个防治装置适配于不同高度的第一过滤架9和第二过滤架10。
33.在图1-图4中,两个提升装置分别处于所述壳体1两侧边顶部,所述提升装置包括第一转架16和第二转架17,所述第一转架16一端与滑架6顶部的第一卡杆18转动连接,第二转架17一端与滑架6顶部的第二卡杆19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卡杆18和第二卡杆19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第一转架16和第二转架17以滑架6所在中心线对称设置,且第一转架16、滑架6和第二转架17组合形成y型结构。第一转架16与第二过滤架10对应匹配,第二转架17与第一过滤架9对应配合,利用第一转架16和第二转架17的转动,方便控制第二过滤架10和第一过滤架9在壳体1内侧上下移动,方便更换第一过滤架9和第二过滤架10内侧的放置架25。
34.在图1-图4中,所述提升装置还包括两个滑块20,所述滑块20与支杆8一一对应,且滑块20滑动套接于支杆8表面,两个滑块20的相对侧面均设置有第三卡杆21,所述第一转架16另一端和第二转架17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滑块20内侧端的第三卡杆21转动连接,所述支杆8表面螺旋套接有第二螺帽22,所述第二螺帽22底面与滑块20顶面对应贴合;利用第二螺帽22能够限定滑块20在支杆8表面的位置,从而方便在过滤地下水的过程中快速更换第一过滤架9和第二过滤架10内侧的过滤装置,同时也方便对壳体1内部的进行快速清洗,提高清洗的效率。
35.所述螺杆13一端与滑块20内侧面固定连接,且凸板11通过螺套12与滑块20内侧面的螺杆13螺纹连接。转动螺套12,此时螺套12在螺杆13表面转动时,利用螺套12与螺杆13的螺旋效果使得螺套12逐渐远离滑块20,直至螺套12与螺杆13分离,方便将第一过滤架9和第二过滤架10从壳体1内侧取出,方便安装新的第一过滤架9和第二过滤架10,提高整个防治装置的使用寿命。
36.在图1、图2和图4中,所述第一过滤架9和第二过滤架10底面均与壳体1内侧底面对应贴合,且第一过滤架9和第二过滤架10外形相等,所述第一过滤架9和第二过滤架10的整体外形均设置有凹字形结构,且第一过滤架9和第二过滤架10两外侧面分别与两个隔板4内侧面对应贴合,所述第一过滤架9和第二过滤架10相对于进水口2的一侧侧面均倾斜设置;地下水携带的沉淀物会先通过第三过滤板29,利用第三过滤板29过滤地下水底部的固态杂质,由于第一过滤架9和第二过滤架10相对于进水口2的一侧侧面均倾斜设置,方便地下水
快速进入到放置架25内侧,避免地下水的固态杂质在第一过滤架9和第二过滤架10的前侧面堆积。
37.两个所述提升装置的滑块20一一对应设置,且第一过滤架9的两端顶部均通过凸板11与两个提升装置一侧的滑块20对应设置,第二过滤架10的两端顶部均通过凸板11与两个提升装置一侧的滑块20对应设置。方便左侧的提升架7与左侧的滑块20配合,右侧的提升架7与右侧的滑块20配合,进而方便更换第一过滤架9和第二过滤架10内侧的放置架25,提高整个防治装置对地下水的过滤净化效果。
38.在图4和图5中,所述第一过滤架9和第二过滤架10内侧中心处设置有凹槽23,所述凹槽23内部卡接有夹框24,所述夹框24内侧卡接有放置架25,第一过滤架9和第二过滤架10内侧均设置有放置槽26,所述凹槽23处于放置槽26中心处,放置架25一端贯穿放置槽26一侧,且放置架25一端处于放置槽26内部,且放置架25端面与夹框24侧面齐平。利用夹框24方便第一过滤架9和第二过滤架10内侧安装不同外形的过滤装置,同时夹框24也提高了放置架25与凹槽23的连接稳定性,避免放置架25在第一过滤架9以及第二过滤架10内侧晃动。
39.在图1、图4和图5中,所述放置架25内侧设置有第一过滤板27、第二过滤板28和第三过滤板29,所述第一过滤板27和第二过滤板28顶面齐平,且第一过滤板27和第二过滤板28顶面高于出水口3所在水平面,所述第三过滤板29顶面低于第二过滤板28的顶面,且第三过滤板29顶面高于进水口2所在水平面,且第一过滤板27、第二过滤板28和第三过滤板29的孔径依次减小。利用第三过滤板29过滤地下水底部的固态杂质;利用第二过滤板28对地下水进行再次过滤,通过第二过滤板28对地下水进行全面过滤,地下水内部携带的固态杂质会堆积在第二过滤板28和第三过滤板29之间;利用第一过滤板27过滤残留在地下水中的细小固态杂质,直至固态杂质堆积在第一过滤板27表面,同时利用堆积在第一过滤板27表面固态杂质对第二过滤板28的位置进行限定,避免第二过滤板28和第三过滤板29之间的固态杂质堆积过多,能够避免过滤装置过滤袋固态杂质堵塞地下水流通,保证壳体1内部地下水的流通性。通过第一过滤架9和第二过滤架10内侧的过滤装置,方便对壳体1内部流通的地下水进行全面过滤,去除地下水中的大量固态杂质,提高了地下水的过滤净化效率。
40.在图5中,所述放置架25内侧中心处设置有两个滑槽,所述滑槽内部设置有滑杆30,所述第二过滤板28两侧边分别处于两个滑槽内部,且滑杆30贯穿第二过滤板28侧边,所述滑杆30表面套接有弹性件31,且弹性件31一端与滑槽侧面对应贴合,弹性件31另一端与第二过滤板28两侧边侧面对应贴合。地下水携带的固态杂质逐渐堆积在第二过滤板28表面以及堆积在第二过滤板28和第三过滤板29之间时,地下水通过第二过滤板28的阻力增大,此时地下水的通过固态杂质对第二过滤板28的推力使得第二过滤板28的侧边在滑槽内部滑动,利用滑杆30保证第二过滤板28滑动的稳定性,同时利用弹性件31的弹力方便固态杂质逐渐堆积在第二过滤板28表面。经过第三过滤板29初步过滤的地下水以及通过第三过滤板29顶部的地下水进入到放置架25内侧,利用第二过滤板28对地下水进行再次过滤,通过第二过滤板28对地下水进行全面过滤,地下水内部携带的固态杂质会堆积在第二过滤板28和第三过滤板29之间,利用放置架25、第二过滤板28和第三过滤板29配合从而收集过滤的固态杂质,降低地下水内部的固态杂质含量。
41.本发明工作原理:
42.参照说明书附图1-5,对地下水进行净化处理时,将抽水机的输出端与进水口2连
接,利用抽水机将地下水通过进水口2通入到壳体1内部,地下水在壳体1内部依次经过两个过滤装置,最后地下水积蓄在壳体1内部,直至地下水的水位与出水口3处于同一水平面后,壳体1内部过滤后的地下水通过出水口3排出,利用过滤装置去除地下水中大量的固态杂质,方便对地下水进行过滤净化处理,保证了整个防治装置对地下水污染的防治效果。
43.利用过滤装置对地下水进行过滤处理,地下水通过进水口2进入到壳体1内部后,壳体1内部的地下水的水位逐渐提升,直至地下水的水位与出水口3所在水平面齐平,壳体1内部的水位停止上升。地下水携带的沉淀物会先通过第三过滤板29,利用第三过滤板29过滤地下水底部的固态杂质,由于第一过滤架9和第二过滤架10相对于进水口2的一侧侧面均倾斜设置,方便地下水快速进入到放置架25内侧,避免地下水的固态杂质在第一过滤架9和第二过滤架10的前侧面堆积。
44.第三过滤板29对地下水底部的固态杂质进行过滤后,利用放置槽26方便固定杂质逐渐堆积在第三过滤板29表面,避免第三过滤板29过滤的固态杂质对夹在第一过滤架9和第二过滤架10的侧面处。经过第三过滤板29初步过滤的地下水以及通过第三过滤板29顶部的地下水进入到放置架25内侧,利用第二过滤板28对地下水进行再次过滤,通过第二过滤板28对地下水进行全面过滤,地下水内部携带的固态杂质会堆积在第二过滤板28和第三过滤板29之间,利用放置架25、第二过滤板28和第三过滤板29配合从而收集过滤的固态杂质,降低地下水内部的固态杂质含量。
45.地下水携带的固态杂质逐渐堆积在第二过滤板28表面以及堆积在第二过滤板28和第三过滤板29之间时,地下水通过第二过滤板28的阻力增大,此时地下水的通过固态杂质对第二过滤板28的推力使得第二过滤板28的侧边在滑槽内部滑动,利用滑杆30保证第二过滤板28滑动的稳定性,同时利用弹性件31的弹力方便固态杂质逐渐堆积在第二过滤板28表面,直至第二过滤板28和第三过滤板29之间的杂质较多时,无法继续过滤地下水,需要将对放置架25进行清洗,然后将清洗后的放置架25重新放置在夹框24内侧,提高过滤装置的持续性。
46.经过第二过滤板28过滤后的地下水最后通过第一过滤板27进行过滤,主要利用第一过滤板27过滤残留在地下水中的细小固态杂质,直至固态杂质堆积在第一过滤板27表面,同时利用堆积在第一过滤板27表面固态杂质对第二过滤板28的位置进行限定,避免第二过滤板28和第三过滤板29之间的固态杂质堆积过多,能够避免过滤装置过滤袋固态杂质堵塞地下水流通,保证壳体1内部地下水的流通性。通过第一过滤架9和第二过滤架10内侧的过滤装置,方便对壳体1内部流通的地下水进行全面过滤,去除地下水中的大量固态杂质,提高了地下水的过滤净化效率。
47.由于第一过滤架9内侧的过滤装置靠近进水口2,因此第一过滤架9内侧的放置架25内部的固态杂质会堆积过多,需要对第一过滤架9内部的放置架25进行更换时,此时需要将第一过滤架9两端对应的支杆8表面的第二螺帽22拧松,利用第二螺帽22与支杆8的螺旋效果使得第二螺帽22在支杆8表面上移,启动右侧的提升架7对应的气缸,气缸工作使得右侧的提升架7逐渐向滑架6靠近,左侧的提升架7以及滑架6在第一螺帽14、第二螺帽22以及第一转架16的配合下限定,右侧的提升架7对右侧的弹簧15进行加压的同时,第二转架17端部以第二卡杆19为圆心逆时针转动,第二转架17另一端在第三卡杆21表面转动,第二转架17在转动的过程中推动右侧的两个滑块20在支杆8表面上移,此时右侧的两个滑块20均通
过螺杆13、螺套12和凸板11使得第一过滤架9向壳体1左上方移动,当右侧的提升架7无法对弹簧15进行挤压时,此时第一过滤架9底面高于壳体1内部的地下水水平面,方便对第一过滤架9内侧的放置架25进行更换。
48.更换完成后,启动气缸,此时右侧的弹簧15弹力回弹,在第二转架17的转动配合下,右侧的两个滑块20在支杆8表面下移,使得整个第一过滤架9在壳体1内部逐渐向右下方移动,直至第一过滤架9底面完全与壳体1内侧底面贴合,使得第一过滤架9内侧的过滤装置移动方向与水流方向相反,提高第一过滤架9内侧的过滤装置对地下水的过滤效果。
49.将第一过滤架9两端对应的支杆8表面的第二螺帽22拧松,还可以启动左侧提升架7对应的气缸,利用第二过滤架10两端对应的支杆8表面的第二螺帽22对左侧两个滑块20的限定,在第一转架16的配合下,气缸工作使得左侧的提升架7和滑架6在限位杆5表面滑动,滑架6逐渐向右侧的提升架7靠近,右侧的第一螺帽14对右侧的提升架7进行限定,从而滑架6对右侧的弹簧15进行挤压,第二转架17转动,第二转架17在转动的过程中带动右侧的两个滑块20在支杆8表面竖直上移,从而方便将第一过滤架9提升起来,方便对第一过滤架9进行更换。
50.更换完成后,启动气缸,此时右侧的弹簧15弹力回弹,在第二转架17的转动配合下,左侧的提升架7和滑架6逐渐远离右侧的提升架7,此时第二过滤架10与进水口2之间的地下水流速加快,此时第一过滤架9在壳体1内侧竖直下移,直至第一过滤架9底面完全与壳体1内侧底面贴合,流速加快的地下水冲击在第一过滤架9内侧的过滤装置上,提高第一过滤架9内侧的过滤装置对地下水的过滤效果。
51.由上述过程可知,需要对第二过滤架10内侧的放置架25进行更换时,将第二过滤架10两端对应的支杆8表面的第二螺帽22拧松,可以启动左侧提升架7对应的气缸,右侧的提升架7以及滑架6在第一螺帽14、第二螺帽22以及第一转架16的配合下限定,此时第二过滤架10在左侧提升架7的带动下逐渐向壳体1内侧的右上方移动,方便对第二过滤架10内侧的放置架25进行更换。更换完成后,启动气缸,此时左侧的弹簧15弹力回弹,在第一转架16的转动配合下,左侧的两个滑块20在支杆8表面下移,使得整个第二过滤架10在壳体1内部逐渐向左下方移动,直至第第二过滤架10底面完全与壳体1内侧底面贴合,使得第二过滤架10内侧的过滤装置移动方向与水流方向相同,减小地下水对第二过滤架10的过滤装置的冲击损伤。
52.将第二过滤架10两端对应的支杆8表面的第二螺帽22拧松,也可以启动右侧提升架7对应的气缸,利用右侧的提升架7和滑架6对左侧的弹簧15进行挤压,使得第二过滤架10在壳体1内部竖直上移,方便更换。更换完成后,启动气缸,此时左侧的弹簧15弹力回弹,在第一转架16的转动配合下,右侧的提升架7和滑架6逐渐远离左侧的提升架7,利用第一过滤架9内侧的过滤装置对地下水的限制,此时第二过滤架10与第一过滤架9之间的地下水流速减慢,此时第二过滤架10在壳体1内侧竖直下移,直至第二过滤架10底面完全与壳体1内侧底面贴合,流速减慢的地下水冲击在第二过滤架10内侧的过滤装置上,减小地下水对第二过滤架10的过滤装置的冲击损伤。
53.利用提升架7、滑架6以及提升装置的配合,方便壳体1内部在过滤地下水的过程中对第一过滤架9和第二过滤架10内侧的过滤装置进行更换,保证整个防治装置的持续使用效果,提高了在通水过程中过滤装置安装快捷性,能够避免过滤装置安装错位。
54.需要对整个壳体1内部进行清洗时,将抽水机的输出口与进水口2断开,拧动所有滑块20顶部的第二螺帽22,使得第二螺帽22远离滑块20,同时启动左侧提升架7和右侧提升架7对应的气缸,进而使得左侧的提升架7和右侧的提升架7相互靠近,滑架6停止不动,此时第一过滤架9在壳体1内侧向左上方移动,第二过滤架10在壳体1内部向右上方移动,直至第一过滤架9和第二过滤架10底面高于壳体1内部的地下水水位。通过出水口3向壳体1内部通水,利用水将壳体1内部堆积的固态杂质通过进水口2冲出,方便对整个壳体1进行快速清洗,提高壳体1的可持续使用效果。
55.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