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公开具体公开一种活性炭吸附塔。
背景技术:2.活性炭吸附塔能对苯、醇、酮、解、酉旨、汽油类等有机溶剂的废气吸附回收,更适用于小风量高浓度的废气治理,因此喷涂、食品加工、印刷电路板、半导体制造、化工、电子、制皮业、乳胶制品业、造纸等行业均可选用,活性炭吸附设备主要是利用多孔性固体吸附剂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能有效的去除工业废气中的有机类污染物质和色味等,广泛应用于工业有机废气净化的末端处理,净化效果良好,气体经管道进入吸收塔后,在两个不同相界面之间产生扩散过程,扩散结束,气体被风机吸出并排放出去。
3.现有技术中,活性炭吸附塔通常通过设置多层来实现充分吸收的效果,但是,在某些轻型污染的情境下,通过多层活性炭层一方面会造成资源浪费,另外,也增大了风阻,为考虑资源的合理配置,亟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4.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能够更加合理地配置活性炭层避免造成资源浪费且能够有效降低风阻的活性炭吸附塔。
5.一种活性炭吸附塔,包括:塔体本体,所述塔体本体侧壁上设有进气口且其顶部设有排气口;所述塔体本体内设有至少两组上下对称分布的活性炭吸附组且所述进气口将气流引入两组活性炭吸附组之间;所述塔体本体内壁上相对远离所述进气口的一侧设有能够贯穿两组活性炭吸附组且将二者连通的导流管路。
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活性炭吸附组包括:呈网状结构的支撑板和设于所述支撑板上的活性炭吸附层。
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撑板和活性炭吸附层上对应的设有容纳导流管路贯穿的容纳通孔且所述导流管路侧壁与所述容纳通孔密封卡接。
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活性炭吸附组包括:设于所述支撑板上的容纳腔体和设于所述容纳腔体内的活性炭颗粒;所述容纳腔体上下两端壁上设有容纳气流贯穿且避免活性炭颗粒脱落的气孔。
9.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容纳腔体侧壁设有进料口且所述进料口暴露在所述塔体本体侧壁;并,所述进料口上配接有能够密封其的封盖。
10.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容纳腔体内设有与其内壁贴合的曲型推板且所述曲型推板上还设有延伸至所述进料口处的排拉杆。
11.综上所述,本技术公开有一种活性炭吸附塔的具体结构,本技术中的吸附塔将进气口引入两活性炭吸附组之间,使得进入吸附塔内的气流一部分经由相对位于上方的活性炭吸附组进行过滤吸附,其余部分经由相对位于下方的活性炭吸附组进行过滤吸附,当源源不断的气流自进气口内进入吸附塔后,也分别源源不断的经由两活性炭吸附组进行过
滤。经由相对位于上方的活性炭吸附组的气流进入吸附塔内顶部,继而自排气口排出;经由相对位于下方的活性炭吸附组的气流进入吸附塔底部,继而经由导流管路直接进入吸附塔顶部,再自排气口排出。
12.基于其具体改进的结构,本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增大活性炭吸附组的吸附面积,极大地提高了吸附塔的吸附效果,此外,鉴于导流管路的存在也能够有效降低风阻。
附图说明
13.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14.图1所示的是一种活性炭吸附塔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所示的是图1中a
‑
a向的剖视图结构示意图
16.图3所示的是一种活性炭吸附塔的结构示意图。
17.图4所示的是一种活性炭吸附塔的俯视图结构示意图。
18.图5所示的是容纳腔体的俯视图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20.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21.请参考图1所述的一种活性炭吸附塔的结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气流方向。
22.图1中一种活性炭吸附塔,包括:塔体本体10,所述塔体本体10侧壁上设有进气口11且其顶部设有排气口12;所述塔体本体10内设有至少两组上下对称分布的活性炭吸附组20且所述进气口11将气流引入两组活性炭吸附组20之间;所述塔体本体10内壁上相对远离所述进气口的一侧设有能够贯穿两组活性炭吸附组20且将二者连通的导流管路30。
23.其中:
24.塔体本体10,整体呈圆柱状结构,其侧壁上设有能够引导气流进入其内的进气口,其顶部设有能够引导气流排出的排气口。
25.所述塔体本体10内部设有至少两组上下对称分布的活性炭吸附组20,优选的,活性炭吸附组20有两组且毎组内设置一层活性炭吸附层。以进气口为基准,塔体本体内位于其上方的为相对位于上方的活性炭吸附层;塔体本体内位于其下方的为相对位于下方的活性炭吸附层。
26.在两组活性炭吸附组20的设计下,本实施方式中的吸附塔将进气口引入两活性炭吸附组之间,相对位于上方的活性炭吸附层和相对位于下方的活性炭吸附层将塔体本体内部分为三部分:位于相对位于上方的活性炭吸附层上方的部分,位于相对位于下方的活性炭吸附层上方的部分以及二者之间的部分。
27.二者之间的部分与进气口连通,在源源不断的气流涌入时,将气流分为两部分,使得进入吸附塔内的气流一部分经由相对位于上方的活性炭吸附组进行过滤吸附,其余部分
经由相对位于下方的活性炭吸附组进行过滤吸附,当源源不断的气流自进气口内进入吸附塔后,也分别源源不断的经由两活性炭吸附组进行过滤。
28.经由相对位于上方的活性炭吸附组的气流进入吸附塔内顶部,继而自排气口排出;经由相对位于下方的活性炭吸附组的气流进入吸附塔底部,继而经由导流管路直接进入吸附塔顶部,再自排气口排出。
29.基于其具体改进的结构,本实施方式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增大活性炭吸附组的吸附面积,极大地提高了吸附塔的吸附效果,此外,鉴于导流管路的存在也能够有效降低风阻。
30.可选地,请参考图2,所述活性炭吸附组20包括:呈网状结构的支撑板21和设于所述支撑板21上的活性炭吸附层22。其中:支撑板呈板状结构,且其呈网状结构,便于气流贯穿。
31.就相对位于上方的活性炭吸附层而言,其包括:支撑板和设于其上的活性炭吸附层。气流自支撑板贯穿后再经由其上的活性炭吸附层,继而进入塔体本体内位于相对位于上方的活性炭吸附层上方的部分,再经由排气口排出。
32.就相对位于下方的活性炭吸附层而言,其包括:支撑板和设于其上的活性炭吸附层。气流先贯穿活性炭吸附层,再贯穿支撑板,继而进入塔体本体内位于相对位于下方的活性炭吸附层下方的部分,再经由导流管路进入塔体本体内位于相对位于上方的活性炭吸附层上方的部分,再经由排气口排出。
33.为便于安装导流管路,基于上述设计,可选地,请参考图2,所述支撑板21和活性炭吸附层22上对应的设有容纳导流管路30贯穿的容纳通孔40且所述导流管路30侧壁与所述容纳通孔密封卡接。具体地,容纳通孔的横截面的形状不受限制。密封卡接的方式能够避免未经过滤的气体自容纳通孔与导流管路之间的间隙通过。
34.可选地,请参考图3,本实施方式给出了活性炭吸附组的具体结构,所述活性炭吸附组20包括:设于所述支撑板21上的容纳腔体23和设于所述容纳腔体23内的活性炭颗粒;所述容纳腔体23上下两端壁上设有容纳气流贯穿且避免活性炭颗粒脱落的气孔。
35.可选地,请参考图4,所述容纳腔体23侧壁设有进料口231且所述进料口231暴露在所述塔体本体10侧壁;并,所述进料口231上配接有能够密封其的封盖232。
36.基于上述设计,在需要更换活性炭吸附组20内的活性炭颗粒时,打开封盖232即可将容纳腔体内的活性炭颗粒取出,再将需要替换的活性炭颗粒置入其内。
37.可选地,请参考图5,所述容纳腔体23内设有与其内壁贴合的曲型推板233且所述曲型推板233上还设有延伸至所述进料口231处的排拉杆234。
38.在更换活性炭颗粒的过程中,排拉杆的设计能够带动曲型推板向靠近容纳腔体的进料口处移动,进而带动容纳腔体内的颗粒排出至进料口外,曲型推板和排拉杆的设计不会占用容纳腔体的过多空间,但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得替换活性炭颗粒的过程更为简易。
39.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