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仪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于安装的光学平台隔振结构。
背景技术:2.光学平台由于具有极高的平面度和抗振能力,被广泛作为各技术领域的精密光学试验台。光学平台主要包括支撑装置和安装于支撑装置上的试验台,试验台上布满工程螺纹孔,用于固定光学元器件。支撑装置具有多个支撑立柱,支撑立柱与试验台之间安装有减振装置,从而构成减震立柱。外界振动通过大地传递给支撑立柱,然后传递到减振装置,振动被减振装置吸收,相当于构成的减振立柱能具备减振吸振的作用,从而降低外界振动对光学试验台产生的干扰。
3.而目前的光学平台都是开放式的,虽然可以隔离外界振动通过支撑装置传递到试验台上,但操作人员在试验台旁进行光学试验时,其腰部会经常无意碰撞到试验台,给试验台带来扰动,从而影响试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专利号为202021339227.6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一种光学平台隔振框,其通过横梁、横梁支架和连接件组成光学平台隔振框,将其安装于光学平台的支撑立柱上可使操作人员不容易碰撞到试验台。当人体碰到该光学平台隔振框时,人体对光学平台的扰动一部分通过支撑立柱传递给大地,另一部分通过支撑立柱传递给减振装置,并被减振装置吸收,从而极大地降低由于人体碰撞试验台而对试验的影响。
4.但是上述专利方案的隔振框在实际投入应用时却难以与光学平台的减振立柱构成稳定装配,原因是现有光学平台的减振立柱形状存在不同,多为方状立柱和圆柱状立柱,并且由于立柱内部设置有减振气囊,为了避免损坏内部气囊,一般不会在立柱上额外开设安装螺孔,从而造成上述专利方案中的隔振框安装不便,虽然上述专利方案中有提及以抱紧减振立柱的方式安装隔振框,但是却难以稳定装配在圆柱状的减振立柱上,因此最终造成隔振框无法顺利地在实际中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于安装的光学平台隔振结构,能便于隔振框稳定安装在光学平台的减振立柱上,让隔振框能够顺利地应用在实际当中。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于安装的光学平台隔振结构,包括若干个用于环绕在光学平台边缘外围的横梁、若干个用于配合套接在光学平台减振立柱外壁的紧套部件,所述横梁与所述紧套部件之间固定对接有支撑臂。
7.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便于安装的光学平台隔振结构,所述紧套部件的内部形成有紧套腔,所述紧套部件通过所述紧套腔配合套接于光学平台的减振立柱外壁。
8.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便于安装的光学平台隔振结构,所述紧套部件包括若干块相互固定对接的夹板,通过各个夹板合围构成所述紧套腔。
9.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便于安装的光学平台隔振结构,所述夹板上形成有若干个第一安装孔。
10.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便于安装的光学平台隔振结构,所述夹板的边缘形成有折弯板,夹板通过所述折弯板与相邻的夹板相互叠合,所述折弯板上形成有同轴贯穿至所述夹板的第二安装孔。
11.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便于安装的光学平台隔振结构,通过各个所述夹板合围构成的紧套腔为方形或圆弧形。
12.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便于安装的光学平台隔振结构,所述紧套部件与支撑臂之间固定连接有叠合于所述夹板表面的安装板。
13.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便于安装的光学平台隔振结构,还包括叠合在所述安装板与夹板之间的垫片,所述垫片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通过垫片的叠合数量调节安装板与夹板之间的安装距离。
14.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便于安装的光学平台隔振结构,各个所述横梁之间的拐角处固定对接有拐角连接件。
15.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便于安装的光学平台隔振结构,所述支撑臂形成有折弯部,所述横梁和支撑臂通过所述折弯部与光学平台的边缘相隔一段距离。
1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便于安装的光学平台隔振结构,安装时把若干个横梁环绕在光学平台的边缘外围,同时把各个紧套部件配合套接在光学平台的减振立柱外壁,最后利用支撑臂把所述横梁与紧套部件固定对接,最终可以让各个横梁固定在光学平台的边缘外围,使操作人员不容易碰撞到光学平台内的试验台,而是仅碰撞到横梁,同时由于紧套部件固定套接在光学平台的减振立柱上,因此当操作人员碰撞到横梁时,所产生的振动会通过支撑臂和紧套部件传递给减振立柱,由减振立柱吸收振动,从而有效防止因碰撞产生的振动对光学试验平台构成影响,降低外界振动对光学试验台产生的干扰;另外,在安装时,由于紧套部件配合套接在光学平台的减振立柱外壁,即紧套部件配合于减振立柱的外壁并且固定套接在减振立柱的外壁上,构成相互配合的固定套接安装,因此可以实现稳定装配,且安装时也无需依赖在减振立柱上额外开设安装螺孔,便于隔振框稳定安装在光学平台的减振立柱上,让隔振框能够顺利地应用在实际当中。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2.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3.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4.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5.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6.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7.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8.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9.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
31.1-紧套部件;2-横梁;3-支撑臂;31-折弯部;4-夹板;5-第一安装孔;6-折弯板;7-第二安装孔;8-安装板;9-垫片;10-拐角连接件;100-紧套腔;200-光学平台;201-减振立柱,202-安装螺孔。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3.下面结合图1-图12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便于安装的光学平台隔振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紧套部件1、四个横梁2、以及多个支撑臂3,横梁2环绕在光学平台200的边缘外围,各个紧套部件1配合套接在光学平台200的减振立柱201外壁,横梁2与紧套部件1通过各个支撑臂3固定对接。
34.在本实施例中,安装时把各个横梁2环绕在光学平台200的边缘外围,同时把各个紧套部件1配合套接在光学平台200的减振立柱201外壁,最后利用支撑臂3把所述横梁2与紧套部件1固定对接,最终可以让各个横梁2固定在光学平台200的边缘外围,使操作人员不容易碰撞到光学平台200内的试验台,而是仅碰撞到横梁2,同时由于紧套部件1固定套接在光学平台200的减振立柱201上,因此当操作人员碰撞到横梁2时,所产生的振动会通过支撑臂3和紧套部件1传递给减振立柱201,由于减振立柱201内设置由减振气囊(图中未画出),因此可以由减振立柱201吸收振动,从而有效防止因碰撞产生的振动对光学试验平台200构成影响,降低外界振动对光学试验台产生的干扰;另外,在安装时,由于紧套部件1配合套接在光学平台的减振立柱201外壁,即紧套部件1配合于减振立柱201的外壁并且固定套接在减振立柱201的外壁上,构成相互配合的固定套接安装,因此可以实现稳定装配,且安装时也无需依赖在减振立柱201上额外开设安装螺孔,便于隔振框稳定安装在光学平台200的减振立柱201上,让隔振框能够顺利地应用在实际当中。
35.另外,在实际安装时,各个横梁2分别在外围与光学平台200的边缘相隔一段距离,避免横梁2触碰到光学平台200,并且安装时可选择地让横梁2高出光学平台200一定高度,能更好地防止光学平台200受到外界碰撞。
36.具体地,如图2所示,紧套部件1的内部形成有紧套腔100,紧套部件1通过紧套腔100配合套接于光学平台200的减振立柱201外壁。因此需要装配时可以根据减振立柱201的外壁形状针对性地设计制造紧套部件1内紧套腔100的内部形状,使紧套腔100的形状与减
振立柱201的外壁相配合,在安装时便可以利用紧套腔100配合减振立柱201外壁进行固定套接,因此可以方便地实现隔振框的稳定安装,让隔振框能够顺利地应用在实际当中。
37.进一步具体地,如图3~4所示,紧套部件1包括四块相互固定对接的夹板4,通过各个夹板4合围构成紧套腔100。通过各个夹板4合围构成的紧套腔100可以设计为方形,也可以设计为圆弧形,当然也可以设计为与减振立柱201外壁相配合的其它形状,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也就是说,若实际中的减振立柱201外壁为方形时,通过各个夹板4合围构成的紧套腔100也为与之相配合的方形,构成外方内方的套接件,从而可以实现方形紧套腔100与方形减振立柱201的相互配合安装;同理,若实际中的减振立柱201外壁为圆柱形时,通过各个夹板4合围构成的紧套腔100也为与之相配合的圆弧形,构成外方内圆的套接件,从而可以实现圆弧形紧套腔100与圆柱形减振立柱201的相互配合安装。
38.进一步地,如图5~6所示,夹板4上形成有若干个第一安装孔5。当减振立柱201在制造中预设定制有安装螺孔202时,可以利用夹板4上的各个第一安装孔5与安装螺孔202相配合,然后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直接把夹板4固定安装在减振立柱201上,实现上方横梁2的稳定安装。
39.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夹板4的边缘形成有折弯板6,夹板4通过折弯板6与相邻的夹板4相互叠合,折弯板6上形成有同轴贯穿至夹板4的第二安装孔7,从而通过往第二安装孔7上装入螺栓,便可以把相邻的两个夹板4固定连接,同时让内部的紧套腔100夹紧减振立柱20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折弯板6在夹板4的边缘向外折弯,而相邻的夹板4则同向地向外延伸一段,使得折弯板6与相邻的夹板4能相互叠合;同理,折弯板6在夹板4的边缘也可以向内折弯,折弯后可以直接与相邻的夹板4直接叠合,此时相邻的夹板4边缘便无需向外延伸一段,这类简单的可以预见的结构变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40.具体地,如图8~9所示,紧套部件1与支撑臂3之间固定连接有叠合于夹板4表面的安装板8。也就是说,在制造时,通过现有技术的连接手段(例如焊接)把安装板8固定在支撑臂3的下端,然后通过安装板8连接于夹板4,使支撑臂3可以固定在紧套部件1的夹板4上,通过安装板8与夹板4的叠合,可以让支撑臂3与夹板4之间构成一个平整的安装面,使支撑臂3与夹板4之间的装配更为简易稳当,在实际装配时,可以通过螺栓把安装板8固定安装在夹板4表面。
41.然而,在实际应用时,有些类型的光学平台,其底部的各个减振立柱201并不是相互对称,使得四个减振立柱的连线不是矩形,而是梯形,或不规则的四边形,其带来的影响是,同一侧的两个减振立柱的连线与光学平台的边缘线不平行,从而当横梁2通过各个紧套部件1安装在各个减振立柱201上时,会出现横梁2与光学平台200的边缘线不平行的情况,然而为了解决这个在实际应用时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叠合在安装板8与夹板4之间的垫片9,垫片9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通过垫片9的叠合数量调节安装板8与夹板4之间的安装距离。也就是说,在实际安装时,如果横梁2与光学平台200的边线不平行,可以在横梁2下方其中一端的安装板8与夹板4之间增加一定数量或厚度的垫片9,调整其中一端的安装板8与夹板4之间的安装距离,通过该调整结构,最终可以让横梁2平行或接近平行于光学平台200的边线,使横梁2可以顺利地安装在光学平台200的边缘外围并构成防护。
42.进一步地,如图11所示,各个横梁2之间的拐角处固定对接有拐角连接件10。通过
把拐角连接件10固定对接在两个交汇的横梁2之间,可以明显加强隔振框的整体刚性,使隔振框更为稳固。
43.进一步地,如图12所示,支撑臂3形成有折弯部31,横梁2和支撑臂3通过所述折弯部31与光学平台的边缘相隔一段距离。因此能避免横梁2和支撑臂3触碰到光学平台200,防止碰撞时产生的振动直接传递到光学平台200。
4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