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续酯化反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58728发布日期:2022-01-05 12:31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一种连续酯化反应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酯化反应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续酯化反应装置。


背景技术:

2.酯化反应,是一类有机化学反应,主要是是醇跟羧酸或无机含氧酸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分为羧酸跟醇反应和无机含氧酸跟醇反应和无机强酸跟醇的反应三类。羧酸跟醇的酯化反应是可逆的,并且一般反应极缓慢,故常用浓硫酸作催化剂。多元羧酸跟醇反应,则可生成多种酯。无机强酸跟醇的反应,其速度一般较快。典型的酯化反应有乙醇和醋酸的反应,生成具有芳香气味的乙酸乙酯,是制造染料和医药的原料。酯化反应广泛的应用于有机合成等领域。
3.现有的连续酯化反应装置在使用的时候,通常一次性加入全部的原料进行反应,在反应时需要长时间的搅拌反应时间,效率较低,且在长期使用时装置受力会出现损坏的现象,因此,亟需设计一种连续酯化反应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需要长时间的搅拌反应时间,效率较低,且在长期使用时装置受力会出现损坏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连续酯化反应装置。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连续酯化反应装置,包括装置主体,所述装置主体的上端设置有电机,所述装置主体的内部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搅拌杆,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搅拌杆的上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装置主体的内壁焊接有孔板,所述装置主体的内部通过孔板从上到下分为顶部反应区、中部反应区和底部反应区,所述顶部反应区的内部上端设置有布料盘,所述布料盘与搅拌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中部反应区和顶部反应区的内部均设置有搅拌片和搅拌架,所述搅拌片和搅拌架均与搅拌杆固定连接,所述底部反应区的内部设置有底部搅拌杆,且底部反应区内部的搅拌杆上设置有搅拌片,所述装置主体的外侧对应顶部反应区、中部反应区和底部反应区的位置均设置有加料斗。
6.上述技术方案的关键构思在于:电机驱动搅拌杆转动,搅拌杆带动布料盘旋转布料,并带动搅拌片、搅拌架和底部搅拌杆转动进行搅拌,从而使酯化反应更加充分快速,且可以连续加工反应。
7.进一步的,所述装置主体的上端两侧分别设置有加料头和观察口,且加料头的位置与布料盘的位置对应,所述装置主体的下端设置有排料口。
8.进一步的,所述搅拌片成螺旋状安装在搅拌杆上,且搅拌架的端部位于搅拌杆的外侧。
9.进一步的,所述装置主体包括外防护壳和设置在外防护壳内部的内反应罐,所述外防护壳和内反应罐之间设置有缓冲筋和缓冲弹簧。
10.进一步的,所述缓冲筋的形状设置为u型,且缓冲弹簧安装在缓冲筋的内侧。
11.进一步的,所述外防护壳的内侧设置有支撑层,且支撑层的截面形状设置为蜂窝状。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3.1.通过设置的底部反应区、中部反应区、顶部反应区和加料斗,在使用时通过加料头和加料斗加入不同的原料,配合底部反应区、中部反应区和顶部反应区三层逐级搅拌反应,使装置在进行反应时更加充分快捷。
14.2.通过设置的搅拌片和搅拌架,在反应时通过搅拌片转动提升效果和搅拌架的搅拌,使原料翻滚搅拌反应更快。
15.3.通过设置的支撑层、缓冲筋和缓冲弹簧,在使用装置主体时通过外防护壳和内反应罐双重防护,并通过支撑层加强支撑,同时通过缓冲筋和缓冲弹簧的弹力进行缓冲,从而减少装置主体出现受力损坏的现象。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连续酯化反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连续酯化反应装置的装置主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连续酯化反应装置的装置主体截面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装置主体、2加料头、3电机、4观察口、5加料斗、6排料口、7底部反应区、8中部反应区、9顶部反应区、10搅拌杆、11布料盘、12搅拌片、13搅拌架、14孔板、15底部搅拌杆、16外防护壳、17内反应罐、18支撑层、19缓冲筋、20缓冲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请同时参见图1至图3,一种连续酯化反应装置,包括装置主体1,装置主体1的上端设置有电机3,装置主体1的内部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搅拌杆10,电机3的输出轴与搅拌杆10的上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装置主体1的内壁焊接有孔板14,装置主体1的内部通过孔板14从上到下分为顶部反应区9、中部反应区8和底部反应区7,顶部反应区9的内部上端设置有布料盘11,布料盘11与搅拌杆10的上端固定连接,中部反应区8和顶部反应区9的内部均设置有搅拌片12和搅拌架13,搅拌片12和搅拌架13均与搅拌杆10固定连接,底部反应区7的内部设置有底部搅拌杆15,且底部反应区7内部的搅拌杆10上设置有搅拌片12,装置主体1的外侧对应顶部反应区9、中部反应区8和底部反应区7的位置均设置有加料斗5,电机3驱动搅拌杆10转动,搅拌杆10带动布料盘11旋转布料,并带动搅拌片12、搅拌架13和底部搅拌杆15转动进行搅拌,从而使酯化反应更加充分,且可以连续加工反应。
22.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的底部反应区7、中部反应区8、顶部反应区9和加料斗5,在使用时通过加料头2和加料斗5加入不同的原料,配合底部反应区7、中部反应区8和顶部反应区9三层逐级搅拌反应,使装置在进行反应时更加充分快捷。
23.进一步的,装置主体1的上端两侧分别设置有加料头2和观察口4,且加料头2的位置与布料盘11的位置对应,装置主体1的下端设置有排料口6,通过加料头2和排料口6方便进行加料排料。
24.进一步的,搅拌片12成螺旋状安装在搅拌杆10上,且搅拌架13的端部位于搅拌杆10的外侧,方便搅拌片12和搅拌架13配合转动进行搅拌。
25.进一步的,装置主体1包括外防护壳16和设置在外防护壳16内部的内反应罐17,外防护壳16和内反应罐17之间设置有缓冲筋19和缓冲弹簧20,通过外防护壳16和内反应罐17双重防护,并通过支撑层18和缓冲筋19进行支撑。
26.进一步的,缓冲筋19的形状设置为u型,且缓冲弹簧20安装在缓冲筋19的内侧,使缓冲筋19和缓冲弹簧20在使用时缓冲效果更好。
27.进一步的,外防护壳16的内侧设置有支撑层18,且支撑层18的截面形状设置为蜂窝状,在使用时通过支撑层18使外防护壳16防护支撑效果更好。
28.采用上述的搅拌片12和搅拌架13,在反应时通过搅拌片12转动提升效果和搅拌架13的搅拌,使原料翻滚搅拌反应更快。
29.采用上述的支撑层18、缓冲筋19和缓冲弹簧20,在使用装置主体1时通过外防护壳16和内反应罐17双重防护,并通过支撑层18加强支撑,同时通过缓冲筋19和缓冲弹簧20的弹力进行缓冲,从而减少装置主体1出现受力损坏的现象。
30.以下再列举出几个优选实施例或应用实施例,以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以及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做出的技术贡献:
31.实施例1
32.一种连续酯化反应装置,包括装置主体1,装置主体1的上端设置有电机3,装置主体1的内部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搅拌杆10,电机3的输出轴与搅拌杆10的上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装置主体1的内壁焊接有孔板14,装置主体1的内部通过孔板14从上到下分为顶部反应区9、中部反应区8和底部反应区7,顶部反应区9的内部上端设置有布料盘11,布料盘11与搅拌杆10的上端固定连接,中部反应区8和顶部反应区9的内部均设置有搅拌片12和搅拌架13,搅拌片12和搅拌架13均与搅拌杆10固定连接,底部反应区7的内部设置有底部搅拌杆15,且底部反应区7内部的搅拌杆10上设置有搅拌片12,装置主体1的外侧对应顶部反应区9、中部反应区8和底部反应区7的位置均设置有加料斗5,电机3驱动搅拌杆10转动,搅拌杆10带动布料盘11旋转布料,并带动搅拌片12、搅拌架13和底部搅拌杆15转动进行搅拌,从而使酯化反应更加充分,且可以连续加工反应。
33.其中,装置主体1的上端两侧分别设置有加料头2和观察口4,且加料头2的位置与布料盘11的位置对应,装置主体1的下端设置有排料口6,通过加料头2和排料口6方便进行加料排料;搅拌片12成螺旋状安装在搅拌杆10上,且搅拌架13的端部位于搅拌杆10的外侧,方便搅拌片12和搅拌架13配合转动进行搅拌;装置主体1包括外防护壳16和设置在外防护壳16内部的内反应罐17,外防护壳16和内反应罐17之间设置有缓冲筋19和缓冲弹簧20,通过外防护壳16和内反应罐17双重防护,并通过支撑层18和缓冲筋19进行支撑;缓冲筋19的形状设置为u型,且缓冲弹簧20安装在缓冲筋19的内侧,使缓冲筋19和缓冲弹簧20在使用时缓冲效果更好;外防护壳16的内侧设置有支撑层18,且支撑层18的截面形状设置为蜂窝状,在使用时通过支撑层18使外防护壳16防护支撑效果更好。
34.工作原理:在使用时,通过加料头2和加料斗5分别加入不同的物料进行反应,在加入时电机3驱动搅拌杆10转动,搅拌杆10带动布料盘11旋转对加料头2进入的物料进行布料进入顶部反应区9内,通过顶部反应区9上的加料斗5加入另一种物料并配合搅拌片12和搅拌架13的转动搅拌进行反应,同时通过孔板14的孔掉落到中部反应区8内进一步搅拌,并继续进入底部反应区7内通过底部搅拌杆15最后搅拌,在进行搅拌反应时效果更好,加快反应速度,且在使用时装置主体1受到的冲击可以通过外防护壳16和内反应罐17双重防护,并通过支撑层18和缓冲筋19进行支撑,同时通过缓冲筋19和缓冲弹簧20的弹力进行缓冲,从而减少装置主体1出现损坏的现象。
3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