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型混液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47349发布日期:2022-01-12 04:04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微型混液泵,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软胶阀架、多个皮碗、皮碗支架、偏心摆锤以及电机,所述软胶阀架、所述皮碗、所述皮碗支架、以及所述偏心摆锤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软胶阀架设置在所述外壳的上部,在所述软胶阀架与所述外壳之间的空间形成进水腔和出水腔,所述外壳上设置有第一对进水口与出水口,以及第二对进水口与出水口,所述进水腔包括分隔开的第一进水腔和第二进水腔,所述出水腔包括分隔开的第一出水腔和第二出水腔,所述第一进水腔和所述第二进水腔的容积比与所述第一出水腔和第二出水腔的容积比相同,所述第一对进水口与出水口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水腔和所述第一出水腔相连,所述第二对进水口与出水口分别与所述第二进水腔和所述第二出水腔相连,所述软胶阀架上对应于所述第一进水腔和所述第一出水腔设置有一对进水阀和出水阀,对应于所述第二进水腔和所述第二出水腔设置有多对进水阀和出水阀,其中,每对进水阀和出水阀与所述多个皮碗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多个皮碗安装在所述皮碗支架上,所述电机耦合到所述偏心摆锤,所述偏心摆锤耦合到所述多个皮碗,由所述电机驱动所述偏心摆锤旋转挤压使得皮碗压缩释放,与所述进水阀和所述出水阀配合完成吸液和抽液。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混液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可拆卸方式安装的顶盖,所述第一对进水口与出水口以及所述第二对进水口与出水口设置在所述顶盖上,所述进水腔和所述出水腔设置在所述顶盖的内表面与所述软胶阀架之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型混液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的内表面上突出设置有挡墙,所述挡墙压紧在所述软胶阀架上,所述挡墙将所述顶盖的内表面与所述软胶阀架之间的空间分隔为所述第一进水腔、所述第二进水腔、所述第一出水腔和所述第二出水腔。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型混液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墙包括进出水腔分离挡墙和隔离挡墙,所述进出水腔分离挡墙将所述顶盖的内表面与所述软胶阀架之间的空间分隔为所述进水腔和所述出水腔,所述隔离挡墙将所述进水腔分隔为所述第一进水腔和所述第二进水腔,将所述出水腔分隔为所述第一出水腔和所述第二出水腔。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型混液泵,其特征在于,对应于所述一对进水阀和出水阀的所述第一进水腔和所述第一出水腔的结构,以及对应于所述多对进水阀和出水阀的所述第二进水腔和所述第二出水腔的结构,在所述顶盖上对称分布。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型混液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出水腔分离挡墙将所述进水腔围在中心区域,所述出水腔设置在所述进出水腔分离挡墙的外围,围绕所述进水腔。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型混液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挡墙包括由中心延伸至所述顶盖的边缘的第一挡边和第二挡边,所述第一挡边和所述第二挡边所夹的内侧区域形成所述第一进水腔和所述第一出水腔,所述第二进水腔和所述第二出水腔形成在所述第一挡边和所述第二挡边的外侧区域。8.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微型混液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水腔与所述第二进水腔的容积比和所述第一出水腔与第二出水腔的容积比为1:n,各皮碗的容积相同,所述进水阀和出水阀与所述皮碗的数量均为n+1个,n≥1。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型混液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整体为方形,n=3。10.如权利要求4至7任一项所述的微型混液泵,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隔板,所述软胶阀架位于所述隔离挡墙与所述隔板之间,所述隔离挡墙与所述隔板从两侧压紧所述软胶阀架。

技术总结
一种微型混液泵,包括外壳、软胶阀架、多个皮碗、皮碗支架、偏心摆锤以及电机,在软胶阀架与外壳之间的空间形成进水腔和出水腔,外壳上设置有第一对进水口与出水口,以及第二对进水口与出水口,进水腔包括分隔开的第一进水腔和第二进水腔,出水腔包括分隔开的第一出水腔和第二出水腔,第一进水腔和第二进水腔的容积比与第一出水腔和第二出水腔的容积比相同,软胶阀架上多对进水阀和出水阀与多个皮碗一一对应设置,偏心摆锤由电机驱动旋转挤压使得皮碗压缩释放,与进水阀和出水阀配合完成吸液和抽液。该微型混液泵很好地实现了小体积水泵精确的且即时的配比混液功能,保证不同溶液同泵同步但是彼此不渗漏不干扰的混液优势。步但是彼此不渗漏不干扰的混液优势。步但是彼此不渗漏不干扰的混液优势。


技术研发人员:任广旭 陈观连 巫俊发 黄彪 赵福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三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5.20
技术公布日:2022/1/11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