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体式低损耗脉冲袋式负压防爆除尘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89186发布日期:2022-01-29 11:11阅读:78来源:国知局
一种一体式低损耗脉冲袋式负压防爆除尘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除尘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一体式低损耗脉冲袋式负压防爆除尘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袋式除尘器主要有侧进风和下进风两种进风方式。侧进风方式的进风口设置在滤袋侧部,进风方向与滤袋整体的轴线相互垂直,气流和滤袋垂直相撞后改变流向,导致除尘器受到的阻力较大。下进风方式的进风口在滤袋底部以下,进风方向与滤袋整体的轴线相平行,避免了气流与滤袋的垂直冲刷,除尘器受到的阻力相对较小,但射流会对袋底造成冲刷,影响滤袋寿命。常用的解决办法是在位于滤袋内的仓室中根据进风形式的不同设置一些导流板或气流均布装置,使气流分布均匀进而降低除尘器阻力。
3.采用负压形式的袋式除尘器的风机常见摆放形式为置于除尘器顶部或地面。这两种情况下放置的风机都可能处于外部爆炸性危险环境中而成为点火源,且当风机置于地面时出风管布局复杂,增加了管道成本和占地空间。
4.此外,依据现有的国家标准规范,用于可爆性粉尘的除尘系统,要求采取抗爆、泄爆、隔爆中的一种或多种控爆方式,但目前出厂的除尘器大多未能依据使用单位的工艺条件进行设计,导致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二次整改,增加了使用单位的经济和时间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一体式低损耗脉冲袋式负压防爆除尘系统,用于可爆性粉尘治理的安全环保领域,不仅能够避免袋式除尘器侧进风方式的气流与滤袋的垂直冲刷,从而降低除尘器阻力,而且在简化整体布局的同时保证了风机所处环境的洁净程度,采取了防火防爆措施,满足经济和安全要求。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7.一种一体式低损耗脉冲袋式负压防爆除尘系统,所述系统包括除尘器本体、防火防爆安全机构和智能防爆监控机构,所述除尘器本体包括中空的筒体、多个滤袋、料斗、风机、隔板组件和连续输灰锁气缷灰装置,所述滤袋、料斗、风机、隔板组件和连续输灰锁气缷灰装置均位于筒体内,所述隔板组件设于筒体的上部,所述隔板组件包括用于承载风机的一号隔板、二号隔板以及用于支撑滤袋的支撑板,所述二号隔板竖直设置并位于筒体的中部,所述支撑板和一号隔板均水平设置并分位于二号隔板的两侧,多个滤袋垂挂在支撑板上,所述料斗位于滤袋的下方,所述一号隔板、二号隔板、支撑板和筒体之间围成净气室,所述支撑板、一号隔板、料斗和筒体之间围成脏空气室,所述风机位于净气室内并放置在一号隔板上,所述连续输灰锁气缷灰装置设于料斗的底部,所述筒体的侧面设有分别与风机相配对的筒体进风口和筒体出风口,所述筒体进风口位于脏空气室的壁面上并远离滤袋布置,所述筒体进风口正对二号隔板,所述防火防爆安全机构设置在除尘器本体上,所述智能
防爆监控机构和防火防爆安全机构及除尘器本体电连接。
8.所述二号隔板的顶端和支撑板相连,所述二号隔板的竖直长度大于滤袋的竖直长度。可避免气流与滤袋的垂直冲刷,引导气流由滤袋的底部较均匀进入。
9.所述一号隔板位于支撑板的下方,所述筒体进风口位于一号隔板和二号隔板下水平面之间。
10.所述连续输灰锁气缷灰装置包括分配锥、成对的刮板、刮板配套电机、锁气卸灰阀、阀配套电机、软连接和灰桶,所述分配锥位于料斗底部的中心位置处,所述刮板活动设于分配锥的底部,所述料斗的底部开设有多个下料口,所述下料口位于刮板的臂长范围内,所述锁气卸灰阀位于料斗的底部用来控制下料口的开合,所述锁气卸灰阀的进口与料斗通过法兰进行连接,所述锁气卸灰阀的出口设有软连接,所述灰桶位于料斗的下方并通过软连接(可为软管等进行软性连接的构件)与锁气卸灰阀连接,所述刮板配套电机和刮板传动连接,所述阀配套电机和锁气卸灰阀传动连接。
11.所述筒体的下部设有用于人工抽拉出灰桶的灰桶仓门、用于检修锁气卸灰阀的阀检修门以及用于观察料斗位置的料斗观察门,所述灰桶仓门、阀检修门和料斗观察门均使用铰链和旋转锁与筒体相连接。
12.所述筒体进风口处设有进风管,所述进风管的进风方向与二号隔板所在的竖直平面相垂直,所述筒体出风口位于净气室的壁面上并邻近风机设置,所述筒体出风口处设有出风管,所述出风管朝上设置。
13.所述防火防爆安全机构包括泄压装置、灭火介质接口、管道火花探测装置、管道火花熄灭装置、隔爆阀、除尘器内部喷淋装置和脉冲喷吹装置,所述泄压装置设于脏空气室的壁面上并邻近滤袋布置,所述灭火介质接口设于脏空气室的壁面上,所述管道火花探测装置、管道火花熄灭装置及隔爆阀均安装在进风管上,所述除尘器内部喷淋装置和脉冲喷吹装置均位于净气室内,所述除尘器内部喷淋装置和脉冲喷吹装置一上一下分布。
14.所述泄压装置采用爆破片或无焰泄放装置,所述泄压装置的泄放口朝向无人的安全区域。实际应用时,泄压装置可依据粉尘爆炸特性、设备规格、工艺条件及环境等设计泄爆面积和装置规格。
15.所述灭火介质接口采用快开式短管。
16.所述智能防爆控制机构包括多个温度变送器、多个压差变送器、多个监控器、plc控制器,所述温度变送器分别安装在进风管上、净气室的壁面上和料斗上,所述压差变送器的两个压力接口分别安装在进风管、出风管上或脏空气室、净气室的壁面上,所述监控器分别安装在连续输灰锁气缷灰装置上(具体为刮板的旋转轴承和锁气卸灰阀的旋转轴承上,监控两个轴承的旋转速度,以便进行判断),所述plc控制器上设有将温度变送器、压差变送器、监控器、除尘器内部喷淋装置、脉冲喷吹装置、管道火花探测装置、管道火花熄灭装置同除尘器本体的供电设备电连接的自动联锁模块。
17.所述筒体包括主筒体和下底座,所述主筒体设置在下底座上,所述主筒体呈圆柱状,所述下底座呈方形,所述主筒体和下底座的分界线为料斗的底部所在的水平平面。主筒体和下底座作为整个除尘器本体的支架固定在地面上。
18.所述料斗呈开口朝上的圆锥状。
19.所述隔板组件还包括三号隔板,所述三号隔板水平设于料斗的底部。
20.所述风机呈长方体状,所述风机进风口位于上底面中心,所述风机出风口位于侧面中心,所述风机的下底面上设有风机配套电机,所述进风管贯穿筒体进风口与风机进风口相连通,所述出风管贯穿筒体出风口与风机出风口相连通。
21.所述风机进风口和风机出风口均呈圆形。
22.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优化了除尘器结构,降低进口气流对滤袋的直接冲击,提高滤袋的使用寿命,将风机置于除尘器内部,简化出风管道,集约优化占地空间,同时进行防火防爆安全设计,设置智能防爆监控系统,满足易燃易爆粉尘对干式除尘系统防火防爆的安全要求。
附图说明
23.图1为一体式低损耗脉冲袋式负压防爆除尘系统的整体外观示意图;
24.图2为图1中a-a剖面图;
25.图3为一体式低损耗脉冲袋式负压防爆除尘系统的俯视图;
26.图4为风机的放大图;
27.图5为风机的俯视图;
28.图6为一体式低损耗脉冲袋式负压防爆除尘系统的控制关系图;
29.图7为图6的逻辑控制图。
30.图中:102-料斗;103-筒体;1031-净气室;1032-脏空气室;1033-灰桶仓门;1034-阀检修门;1035-料斗观察门;1036-主筒体;1037-下底座;104-进风管;105-出风管;106-滤袋;107-脉冲喷吹装置;108-风机;1081-风机进风口;1082-风机出风口;1083-风机配套电机;1091-一号隔板;1092-二号隔板;1093-三号隔板;1094-支撑板;1101-分配锥;1102-刮板;1103-下料口;1104-锁气卸灰阀;1105-软连接;1106-灰桶;201-泄压装置;202-灭火介质接口;203-管道火花熄灭装置;204-隔爆阀;205-除尘器内部喷淋装置;206-管道火花探测装置;301-温度变送器;302-压差变送器。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32.实施例
33.如图1、2、3、4、5所示,一种一体式低损耗脉冲袋式负压防爆除尘系统,包括除尘器本体、防火防爆安全机构和智能防爆监控机构,图2的箭头可指示空气的流动方向。
34.除尘器本体包括中空的筒体103、多个滤袋106、料斗102、风机108、隔板组件和连续输灰锁气缷灰装置,滤袋106、料斗102、风机108、隔板组件和连续输灰锁气缷灰装置均位于筒体103内,隔板组件设于筒体103的上部,隔板组件包括用于承载风机108的一号隔板1091、二号隔板1092以及用于支撑滤袋106的支撑板1094,二号隔板1092竖直设置并位于筒体103的中部,支撑板1094和一号隔板1091均水平设置并分位于二号隔板1092的两侧(支撑板1094上设有多个通孔,滤袋顶端环绕在通孔处,以便洁净的空气从通孔中流出,支撑板除了与二号隔板的连接处之外,其余均与筒体的内壁相固接,一号隔板除了与二号隔板的连接处之外,其余均与筒体的内壁相固接,以便将净气室和脏空气室分隔开),一号隔板1091位于支撑板1094的下方,二号隔板1092的顶端和支撑板1094相连,二号隔板1092的竖直长
度大于滤袋106的竖直长度,多个滤袋106垂挂在支撑板1094上(滤袋的分布情况、个数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料斗102位于滤袋106的下方,一号隔板1091、二号隔板1092、支撑板1094和筒体103之间围成净气室1031,支撑板1094、一号隔板1091、料斗102和筒体103之间围成脏空气室1032,风机108位于净气室1031内并放置在一号隔板1091上,连续输灰锁气缷灰装置设于料斗102的底部,筒体103的侧面设有分别与风机108相配对的筒体进风口和筒体出风口,筒体进风口位于脏空气室1032的壁面上并远离滤袋106布置,筒体进风口具体位于一号隔板1091和二号隔板1092下水平面之间,筒体进风口正对二号隔板1092,筒体进风口处设有进风管104,进风管104的进风方向与二号隔板1092所在的竖直平面相垂直,筒体出风口位于净气室1031的壁面上并邻近风机108设置,筒体出风口处设有出风管105,出风管105朝上设置。
35.如图1、2、3所示,筒体103包括主筒体1036和下底座1037,主筒体1036设置在下底座1037上,主筒体1036呈圆柱状,下底座1037呈方形,主筒体1036和下底座1037的分界线为料斗102的底部所在的水平平面,料斗102呈开口朝上的圆锥状,隔板组件还包括作为料斗102承重的三号隔板1093,三号隔板1093水平设于料斗102的底部,三号隔板1093的中部可设有供料斗102贯穿放置的通孔。
36.如图4、5所示,风机108呈长方体状,风机进风口1081位于上底面中心,风机出风口1082位于侧面中心,风机108的下底面上设有风机配套电机1083,进风管104贯穿筒体进风口与风机进风口1081相连通,出风管105贯穿筒体出风口与风机出风口1082相连通,风机进风口1081和风机出风口1083均呈圆形。
37.如图1、2、3所示,连续输灰锁气缷灰装置包括分配锥1101、成对的刮板1102、刮板配套电机、锁气卸灰阀1104、阀配套电机、软连接1105和灰桶1106,分配锥1101位于料斗102底部的中心位置处,刮板1102活动设于分配锥1101的底部,料斗102的底部开设有多个下料口1103,下料口1103位于刮板1102的臂长范围内,锁气卸灰阀1104位于料斗102的底部用来控制下料口1103的开合,锁气卸灰阀1104的进口与料斗102通过法兰进行连接,锁气卸灰阀1104的出口设有软连接1105,灰桶1106位于料斗102的下方并通过软连接1105与锁气卸灰阀1104连接,刮板配套电机和刮板1102传动连接,阀配套电机和锁气卸灰阀1104传动连接,筒体103的下部设有用于人工抽拉出灰桶1106的灰桶仓门1033、用于检修锁气卸灰阀1104的阀检修门1034以及用于观察料斗102位置的料斗观察门1035,灰桶仓门1033、阀检修门1034和料斗观察门1035均使用铰链和旋转锁与筒体103相连接。
38.如图1、2所示,防火防爆安全机构包括泄压装置201、灭火介质接口202、管道火花熄灭装置203、管道火花探测装置206、隔爆阀204、除尘器内部喷淋装置205和脉冲喷吹装置107,泄压装置201设于脏空气室1032的壁面上并邻近滤袋106布置,灭火介质接口202设于脏空气室1032的壁面上,管道火花熄灭装置203、管道火花探测装置206及隔爆阀204均安装在进风管104上,除尘器内部喷淋装置205和脉冲喷吹装置107均位于净气室1031内,除尘器内部喷淋装置205和脉冲喷吹装置107一上一下分布,泄压装置201采用爆破片或无焰泄放装置,泄压装置201的泄放口朝向无人的安全区域,灭火介质接口202采用快开式短管。
39.如图1、2所示,智能防爆控制机构包括多个温度变送器301、多个压差变送器302、多个监控器、plc控制器,温度变送器301分别安装在进风管104上、净气室1031的壁面上和料斗102上,压差变送器302的两个压力接口分别安装在进风管104、出风管105上或脏空气
室1032、净气室1031的壁面上,监控器分别安装在刮板1102的旋转轴承和锁气卸灰阀1104的旋转轴承上(图中省略画出,根据现有的安装习惯进行安装即可),plc控制器上设有将温度变送器301、压差变送器302、监控器、除尘器内部喷淋装置205、脉冲喷吹装置107、管道火花熄灭装置203、管道火花探测装置206同除尘器本体的供电设备电连接的自动联锁模块。
40.本实施例中的各个装置、构件均可采用市售产品,且各个与调控功能相关的构件、装置均与控制柜进行电连接。
41.如图6、7所示,温度和压差均采用二级监控,即h报警设定和hh报警设定,温度监控连锁报警:当t>t1时,报警,当t>t2时,给出紧急停车信号,并与风机108及相关生产线连锁,同时启动除尘器内部喷淋装置205;压差监控连锁报警:当p>p1时,报警;当p>p2时,给出紧急停车信号,并与风机108及相关生产线连锁;锁气卸灰阀1104卸灰时,当转速低于x r/min时,报警;当管道火花探测装置206探测到进风管104管道内部出现火花时,管道火花熄灭装置203启动(即管道是利用火花探测来判断是否需要启动管道火花熄灭装置进行喷淋,而除尘器是利用温度探测来判断是否需要启动除尘器内部喷淋装置进行喷淋)。当plc控制器接收停止信号后,延时某段时间风机108关闭;接到风机停止信号后,延时某段时间后锁气卸灰阀1104停止,紧急停车按钮是为了保证紧急情况下能够立即停车(图7中的脉冲控制仪与脉冲喷吹装置电连接,用来控制脉冲喷吹装置)。
4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上”、“下”、“内”、“外”、“一边”、“另一边”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实用新型的限制。
43.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使用实用新型。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