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搅拌站库顶除尘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90551发布日期:2021-11-25 13:05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混凝土搅拌站库顶除尘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粉尘处理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混凝土搅拌站库顶除尘设备。


背景技术:

2.混凝土搅拌站是用于商品混凝土和水泥构件制品的集中搅拌场所。在混凝土搅拌站的工程过程中,常常会产生大量的粉尘,这些粉尘内含有砂石尘、水泥粉尘等,不仅不利于工作人员观察生产状况,还会对工作人员的健康产生危害,污染搅拌站周边生态环境,空间内粉尘的高浓度滞留堆积还容易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因此在生产中需要及时的将粉尘移除。
3.目前,粉尘的清理通常是由大型的吸尘器来完成的。但是,由于粉尘量较大,故吸尘器内的滤板需要频繁清理;在滤板的清理过程中,吸尘器无法完成除尘工作,导致除尘效率低下,因此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提高除尘效率,本技术提供混凝土搅拌站库顶除尘设备。
5.本技术提供的混凝土搅拌站库顶除尘设备,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混凝土搅拌站库顶除尘设备,包括具有进气管和出气管的滤箱,出气管内设有风机,滤箱内设有滤板,进气管和出气管分设于滤板的上下两侧;滤板的上表面设有固定板,固定板将滤板上表面与滤箱顶部内壁之间的空间分割成两个腔体,腔体的开口朝上;固定板上设有隔板和带动隔板转动封闭于任意一个腔体开口的转动件;滤箱的外壁上设有两个分别连通于对应腔体的排尘口,排尘口内设有第一封闭件。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风机的作用下,粉尘将通过进气管进入到滤箱内,空气将穿过滤板并从出气管排出,粉尘将堆积在滤板上表面;转动件能够带动隔板转动封闭于任意一个腔体开口,使得带有粉尘的空气仅可进入到指定的腔体内,此时取消第一封闭件对另一腔体上的排尘口的封闭,即可对该腔体内的滤板上表面的粉尘进行清理。因此,本技术实现了除尘的持续进行,从而提高了除尘效率。
7.可选的,所述转动件为转动连接于滤箱内壁的转轴,隔板设于转轴上,转轴的一端伸出到滤箱外。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旋转转轴伸出到滤箱外的一端,即可使得隔板转动封闭于任意一个腔体的开口,操作方便。
9.可选的,所述滤箱上设有支架,第一封闭件为滑动嵌设在排尘口内的第一封闭板,第一封闭板通过弹簧连接于支架,弹簧的长度方向与第一封闭板在排尘口内的滑动方向相同。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簧将促使第一封闭板封闭于排尘口,提高了第一封闭板对排尘口的封闭效果。
11.可选的,所述固定板的侧壁上设有贯穿槽,贯穿槽连通于两个腔体,贯穿槽内设有
两个第二封闭件,两个第二封闭件之间设有抵触于滤板上表面的刮板,刮板上螺纹配合有丝杆,丝杆转动连接于支架并穿设于第一封闭板;贯穿槽的延伸方向、排尘口的延伸方向和丝杆的轴向相同。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工人取消第二封闭件对贯穿槽的封闭,使得贯穿槽与需清理腔体连通时,先将第一封闭板从与需清理腔体相连通的排尘口内滑出,再旋转丝杆,丝杆将带动刮板将需清理腔体内的滤板上表面的粉尘推出到排尘口外,方便了粉尘的清理。
13.可选的,所述第一封闭板朝向刮板的一侧设有容纳槽,容纳槽贯穿于第一封闭板的下表面。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刮板清理粉尘的过程中,被刮板推动的粉尘将将进行进入到容纳槽内,刮板将推动第一封闭板运动脱离于排杂口,此时位于容纳槽内的粉尘将直接向下飘落,以便工人对粉尘进行收集。
15.可选的,所述滤箱外设有两个分设于对应排尘口下方的收集盒。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容纳槽向下飘落的粉尘将落入到收集盒内,方便了粉尘的收集。
17.可选的,所述第二封闭件为转动连接于贯穿槽槽壁的第二封闭板,第二封闭板在竖直面上翻转,两块第二封闭板之间设有供刮板滑动脱离于第二封闭板的脱离腔。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刮板运动脱离于贯穿槽时,刮板将推动第二封闭板向上翻转,实现了贯穿槽与需清理腔体的自动连通,操作方便;当刮板刮除滤板上的粉尘时,第二封闭板将因自身重力而向下翻转复位;当刮板运动复位时,刮板将推动第二封闭板反向向上翻转,当刮板进入到脱离腔内后,刮板将脱离于第二封闭板,第二封闭板将因自身重力而向下翻转复位,从而实现了第二封闭板对贯穿槽的自动启闭,方便了粉尘的清理。
19.可选的,所述支架上设有方柱,方柱滑动穿设于第一封闭板,且方柱的延伸方向与排尘口的延伸方向相同。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第一封闭板在运动过程中不易晃动,保证了第一封闭板能够准确滑入到排尘口内。
21.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22.1.固定板、隔板和第一封闭件的设置,转动件能够带动隔板转动封闭于任意一个腔体开口,使得带有粉尘的空气仅可进入到指定的腔体内,此时工人可对另一腔体内的滤板上表面的粉尘进行清理,实现了除尘的持续进行,从而提高了除尘效率;
23.2.丝杆和刮板的设置,丝杆将带动刮板将需清理腔体内的滤板上表面的粉尘推出到排尘口外,方便了粉尘的清理;
24.3.容纳槽的设置,通过旋转丝杆,即可使得滤板上表面的粉尘通过排尘口进入到收集盒内,方便了粉尘的收集。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整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6.附图标记:1、滤箱;11、进气管;12、出气管;13、风机;14、滤板;15、排尘口;2、固定板;21、腔体;22、贯穿槽;3、隔板;31、转轴;4、支架;41、第一封闭板;411、容纳槽;42、方柱;
43、弹簧;5、第二封闭板;51、脱离腔;6、刮板;7、丝杆;8、收集盒。
具体实施方式
27.以下结合附图1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8.本技术实施例公开混凝土搅拌站库顶除尘设备。如图1所示,混凝土搅拌站库顶除尘设备,包括具有进气管11和出气管12的滤箱1,出气管12内安装有风机13,滤箱1内固定嵌设有呈水平设置的滤板14,进气管11和出气管12分设于滤板14的上下两侧。在风机13的作用下,粉尘将通过进气管11进入到滤箱1内,空气将穿过滤板14并从出气管12排出,粉尘将堆积在滤板14上表面。
29.滤板14的上表面固定有固定板2,固定板2将滤板14上表面与滤箱1顶部内壁之间的空间分割成两个大小相同的腔体21,腔体21的开口朝上;固定板2的上侧设有隔板3和转动件,转动件为转动连接于滤箱1内壁的转轴31,隔板3固定在转轴31的侧壁上,转轴31的一端伸出到滤箱1外。转轴31能够带动隔板3转动封闭于任意一个腔体21开口,使得带有粉尘的空气仅可进入到指定的腔体21内,故粉尘仅可堆积在指定腔体21内的滤板14上表面。
30.滤箱1的外壁上设有两个分别连通于对应腔体21的排尘口15,排尘口15内滑动嵌设有第一封闭件,第一封闭件为第一封闭板41。当取消第一封闭板41对排尘口15的封闭时,工人即可对被隔板3封闭的腔体21内的滤板14上表面的粉尘进行清理,使得除尘能够持续进行,从而提高了除尘效率。
31.滤箱1的外壁上固定有支架4,第一封闭板41上滑动穿设有方柱42,方柱42上缠绕有弹簧43,弹簧43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支架4和第一封闭板41,方柱42的延伸方向、弹簧43的长度方向与第一封闭板41在排尘口15内的滑动方向相同。弹簧43将促使第一封闭板41封闭于排尘口15,提高了第一封闭板41对排尘口15的封闭效果;方柱42使得第一封闭板41在运动过程中不易晃动,保证了第一封闭板41能够准确滑入到排尘口15内。
32.固定板2的侧壁上设有贯穿槽22,贯穿槽22连通于两个腔体21并贯穿于固定板2的下表面;贯穿槽22的槽壁上转动连接有两个第二封闭件,第二封闭件为第二封闭板5,第二封闭板5在竖直面上翻转,第二封闭板5的转动轴线位于第二封闭板5重心的上方;两个第二封闭件之间设有抵触于滤板14上表面的刮板6,刮板6上螺纹配合有丝杆7,丝杆7转动连接于支架4并穿设于第一封闭板41和第二封闭板5;贯穿槽22的延伸方向、排尘口15的延伸方向和丝杆7的轴向相同。
33.当工人旋转丝杆7时,丝杆7将带动刮板6将第二封闭板5推动向上翻转,实现了贯穿槽22与需清理腔体21的自动连通;然后刮板6将刮除需清理腔体21内的滤板14上表面的粉尘,第二封闭板5将因自身重力而向下翻转复位。
34.第一封闭板41朝向刮板6的一侧设有容纳槽411,容纳槽411贯穿于第一封闭板41的下表面;滤箱1的外壁上安装有两个分设于对应排尘口15下方的收集盒8。被刮板6刮除的粉尘将被推入到容纳槽411内,当刮板6将第一封闭板41推动脱离于排尘口15时,位于容纳槽411内的粉尘将落入到收集盒8内。
35.两块第二封闭板5之间设有脱离腔51。当刮板6运动复位时,弹簧43将促使第一封闭板41重新封闭于排尘口15,刮板6将推动第二封闭板5反向向上翻转;当刮板6进入到脱离腔51内后,刮板6将脱离于第二封闭板5,第二封闭板5将因自身重力而向下翻转复位,使得
贯穿槽22被封闭。
36.本技术实施例混凝土搅拌站库顶除尘设备的实施原理为:转轴31能够带动隔板3转动封闭于任意一个腔体21开口,使得带有粉尘的空气仅可进入到指定的腔体21内,故粉尘仅可堆积在指定腔体21内的滤板14上表面。
37.当工人旋转丝杆7时,丝杆7将带动刮板6将第二封闭板5推动向上翻转,刮板6将刮除需清理腔体21内的滤板14上表面的粉尘,第二封闭板5将因自身重力而向下翻转复位,被刮板6刮除的粉尘将被推入到容纳槽411内;当刮板6将第一封闭板41推动脱离于排尘口15时,位于容纳槽411内的粉尘将落入到收集盒8内。
38.当刮板6运动复位时,弹簧43将促使第一封闭板41重新封闭于排尘口15,刮板6将推动第二封闭板5反向向上翻转;当刮板6进入到脱离腔51内后,刮板6将脱离于第二封闭板5,第二封闭板5将因自身重力而向下翻转复位,使得贯穿槽22被封闭。
39.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