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卧式降膜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61286发布日期:2022-01-05 12:43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一种卧式降膜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蒸发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卧式降膜换热器。


背景技术:

2.降膜蒸发是将料液自降膜蒸发器加热室上管箱加入,经液体分布及成膜装置,均匀分配到各换热管内,在重力和真空诱导及气流作用下,成均匀膜状自上而下流动。流动过程中,被壳程加热介质加热汽化,产生的蒸汽与液相共同进入蒸发器的分离室,汽液经充分分离,蒸汽进入冷凝器冷凝(单效操作)或进入下一效蒸发器作为加热介质,从而实现多效操作,液相则由分离室排出。
3.降膜蒸发器在化工环保领域,多用于将含有可溶性盐的溶液充分洗涤后析出盐的过程。现有的降膜蒸发设备,均为大型的立式降膜蒸发器,通过若干输送管传输至布液盘,利用布液盘进行均液后蒸发,工艺操作复杂、设备产品部件众多以及对布液盘设备工艺要求较高,因此设备之间的连接部件容易导致密封性差、维护成本高等问题,同时,现有的蒸发设备均采用金属材质,使得蒸发设备产品笨重,同时,由于金属材料本身的特性,结晶物容易在设备表面聚集,对设备本身腐蚀,从而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4.为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卧式降膜换热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降膜蒸发设备笨重、工艺复杂而导致的维护成本高以及效率低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第一方面中,提供了一种卧式降膜换热器,包括主体结构,所述主体结构的底部设有支撑架,所述主体结构的内部靠近其上方的位置上设有均液管,所述均液管连通主体结构外侧的循环进料口,位于所述均液管的下方设置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由若干的金属管组成,所述均液管上设置多个对应所述换热装置的喷嘴,所述换热装置的两侧分别连接设置在主体结构两端的蒸汽进气箱与不凝气出口箱,所述主体结构的顶部设置蒸汽出口,所述主体结构的底部设有一与其连通的混合罐,所述混合罐上设有加热系统冷凝水进口、补水口以及循环出料口,所述循环出料口通过循环泵连接所述循环进料口。
7.进一步地,所述加热系统冷凝水进水口与补水口位于混合罐的上侧,且与循环出料口之间具有高度差。
8.进一步地,所述混合罐上设有上限液位计和下限液位计,所述上限液位计与加热系统冷凝水进口、补水口的位置高度相同。
9.进一步地,所述混合罐上还设有温度计口,所述温度计口与下限液位计的高度相同。
10.进一步地,所述混合罐内设有电加热器。
11.进一步地,所述换热装置包括上换热区与下换热区,上换热区与不凝汽出口相连
通,下换热区与污泥蒸汽入口和污泥蒸汽冷凝水出口连通。
12.进一步地,所述蒸汽进气箱上也设有污泥蒸汽进口、不凝气出口与污泥蒸汽冷凝水出口。
13.进一步地,所述蒸汽进气箱内设置隔板,将不凝汽出口与污泥蒸汽进口、污泥蒸汽冷凝水出口分隔开,且分别连通换热装置的上换热区与下换热区。
14.进一步地,所述喷嘴为双排设置,两排喷嘴之间的距离为所述主体架构最大宽度的三分之一。
15.进一步地,所述换热装置的金属管呈多排重叠排布,且相邻排的金属管相互错开,上换热区的金属管的个数多于下换热区的金属管的个数。
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该蒸发设备具有如下优点:包括主体结构,主体结构的底部设有支撑架,其特征在于,主体结构的内部靠近其上方的位置上设有均液管,均液管连通主体结构外侧的循环进料口,位于均液管的下方设置换热装置,换热装置由若干的金属管组成,均液管上设置多个对应换热装置的喷嘴,换热装置的两侧分别连接设置在主体结构两端的蒸汽进气箱与不凝汽出口箱,主体结构的顶部设置蒸汽出口,通过在主体结构的底部设置混合罐,混合罐将加热系统冷凝水混合后经循环出料口通过循环泵连接循环进料口,进入蒸发器内蒸发,并且,能够实现循环工作,保证分离的彻底,介质均能在系统内做循环使用,工作效率高。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18.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卧式降膜换热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卧式降膜换热器中a

a向剖视部分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主体结构;2、支撑架;3、均液管;4、循环进料口;5、换热装置;6、喷嘴;7、蒸汽进口;8、不凝气出口;9、污泥蒸汽冷凝水出口;10、蒸汽出口;11、混合罐;12、加热系统冷凝水进口;13、补水口;14、循环出料口;15、上限液位计;16、下限液位计;17、温度计口;18、电加热器;19、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22.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
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24.如图1所示,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卧式降膜换热器,包括主体结构1,主体结构1的底部设有支撑架2,主体结构1的内部靠近其上方的位置上设有均液管3,均液管3连通主体结构1外侧的循环进料口4,位于均液管3的下方设置换热装置5,换热装置5由若干的金属管组成,均液管3上设置多个对应换热装置5的喷嘴6,换热装置5的两侧分别连接设置在主体结构1两端的蒸汽进气箱与不凝汽出口箱,主体结构1的顶部设置蒸汽出口10,主体结构1的底部设有一与其连通的混合罐11,混合罐11上设有加热系统冷凝水进口12、补水口13以及循环出料口14,循环出料口14通过循环泵(未示出)连接循环进料口4。
25.该蒸发设备通过在主体结构1的底部设置混合罐11,混合罐11将加热系统冷凝水混合后经循环出料口14通过循环泵连接循环进料口4,进入蒸发器内蒸发,并且,能够实现循环工作,保证分离的彻底,介质均能在系统内做循环使用,工作效率高。
26.其中,加热系统冷凝水进口12与补水口13位于混合罐11的上侧,且与循环出料口14之间具有高度差,能够存储一定量的混合液再进入主体结构1内蒸发。
27.混合罐11上设有上限液位计15和下限液位计16,上限液位计15与加热系统冷凝水进口12、补水口13的位置高度相同。
28.混合罐11上还设有温度计口17,温度计口17与下限液位计16的高度相同,混合罐11内设有电加热器18,能够在混合液温度相对较低的状态下为混合液加热,以提高后续蒸发效率。
29.如图2所示,换热装置5包括上换热区与下换热区,上换热区与不凝汽出口8相连通,下换热区与污泥蒸汽冷凝水出口9相连通。
30.其中,蒸汽进气箱上也设有污泥蒸汽进口7、不凝气出口8与污泥蒸汽冷凝水出口9,能够提高蒸发后冷凝水与不凝气的迅速排出。
31.具体的结构中,蒸汽进气箱内设置隔板19,不凝汽出口8与污泥蒸汽进口7、污泥蒸汽冷凝水出口9分隔开,且分别连通换热装置5的上换热区与下换热区,使得热蒸汽顺序经过下换热区与上换热区,对混合液充分蒸发的过程。
32.再次参见图2,喷嘴6为双排设置,两排喷嘴6之间的距离为主体架构最大宽度的三分之一,提高蒸发效率的同时保障喷淋的混合液能够覆盖到换热装置5的所有区域,提高热蒸汽的利用率。
33.具体的,换热装置5的金属管呈多排重叠排布,且相邻排的金属管相互错开,上换热区的金属管的个数多于下换热区的金属管的个数。
34.本实施例中,在工作过程中,加热系统冷凝水通过加热系统冷凝水进口12进入到混合罐11内,同时循环水通过补水口13进入混合罐11内,两者流速相同,当上限液位计15检测到液位高度后,循环泵启动将混合液通过循环出料口14泵入到循环进料口4处进入均液管3内,同时干化机内的高温蒸汽通过污泥蒸汽进口7进入到换热装置5内,喷嘴6喷淋混合
液到换热装置5上,溶液蒸发,蒸汽通过蒸汽出口10排出,蒸汽出口10可以连接压缩机提高蒸汽温度循环至系统内部,换热装置5内的蒸汽形成的污泥蒸汽冷凝水与不凝气体分别通过污泥蒸汽冷凝水出口9与不凝气出口8外排,污泥蒸汽冷凝水可以连接补水口13再次循环到系统内部,系统循环过程中,如果混合罐11中的液位至下限液位计16时,补水口13进行补水,实现快速、高效蒸发的目的。
35.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