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胶枪的进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91966发布日期:2022-08-03 02:28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胶枪的进胶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粘连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胶枪的进胶结构。


背景技术:

2.热熔胶枪是一种可将胶棒熔化,并将胶液喷射到工件上进行密封的装置。目前,热熔胶枪一般以电作能源,胶枪内部设置有电发热元件,该电发热元件加热将推入的胶棒融熔化,熔融后的胶经过枪头挤出。其中,推动胶棒行进的进胶机构存在如下问题:
3.如本技术人所申请的一种自动送胶枪的实用新型专利中,通过螺杆的来带动胶棒行进,且螺杆的轴线与胶棒的轴线平行,旋转螺杆并通过螺杆上的螺旋叶片与胶棒的侧壁摩擦实现胶棒的运动。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申请人发现这样的传动形式具有以下问题:当胶枪使用一段时间后,胶棒温度升高同时产生软化,随之螺杆与胶棒之间的摩擦力减小,进而螺杆无法带动胶棒移动,最终导致了进胶机构的失效。
4.因此,申请人在胶棒的侧边设置一个驱动轮和一个导向轮,在驱动轮周向设置嵌入带,转动驱动轮以带动胶棒行进。但是在多次反复使用之后,发现该结构仍然存在如下问题:第一,仅设置一个驱动轮和一个导向轮,在带动胶棒行进的过程中,胶棒的行进方向容易发生偏移;第二,胶棒加热软化后,由于嵌入带数量不够而无法带动胶棒行进。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用于胶枪的进胶结构,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进胶结构中胶棒的行进方向发生偏移等问题。
6.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胶枪的进胶结构,用于推动胶棒沿其轴线方向运动,包括:
7.至少两个驱动轮,多个所述驱动轮设置在所述胶棒的同一侧且沿所述胶棒的行进方向布置,多个所述驱动轮同时转动以驱动所述胶棒行进;
8.至少两个导向轮,多个所述导向轮设置在所述胶棒远离所述驱动轮的一侧且沿所述胶棒的行进方向布置,所述导向轮与所述驱动轮关于所述胶棒对称。
9.进一步地,所述导向轮与所述驱动轮的数量和位置一一对应。
10.进一步地,所述胶棒的两侧分别设置两个驱动轮和两个导向轮,且两个驱动轮与两个导向轮关于所述胶棒对称。
11.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轮沿其周向设置有若干嵌入带,且任意所述嵌入带的长度方向与所述胶棒的行进方向垂直。
12.进一步地,若干个嵌入带沿所述驱动轮的周向均匀布置。
13.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轮的周向均匀布置有五个所述嵌入带;转动所述驱动轮至任意角度时,均具有至少一个所述嵌入带切入所述胶棒。
14.进一步地,所述嵌入带具有相对设置的切入端和固定端,所述固定端与所述驱动轮固定连接,所述切入端切入胶棒或游离。
15.进一步地,所述嵌入带的宽度沿所述固定端朝向所述切入端方向逐渐减小。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7.(1)设置至少两个驱动轮和至少两个导向轮,由于多组驱动轮和导向轮沿胶棒的行进方向布置,使得多组驱动轮与导向轮之间能够起到定向的作用,避免胶棒的行进方向发生偏移。
18.(2)在驱动轮上设置嵌入带,加大驱动轮与胶棒之间的摩擦力,最终增强驱动轮的传动效率,避免了因胶棒升温软化后出现驱动轮打滑的现象。
19.(3)两个驱动轮和两个导向轮关于胶棒对称,可最大程度的抵消驱动轮和导向轮对胶棒产生的挤压力,避免胶棒行进过程中发生偏移。
20.(4)在驱动轮的周向设置五个嵌入带,使得无论驱动轮转动至任意角度时,均具有至少一个嵌入带切入胶棒的侧面,且保证其切入的深度,进而提高驱动轮与胶棒的摩擦力,避免打滑。
21.(5)设置嵌入带的宽度沿固定端朝向切入端方向逐渐减小,使得切入端与固定端之间能够形成引导斜面,降低嵌入带切入胶棒的难度,并增大胶棒被切开的宽度,以提高两者之间的摩擦力。
附图说明
22.图1为实施例中进胶结构的示意图;
23.图2为实施例中驱动轮的结构示意图;
24.图中:
25.100、胶棒;
26.200、驱动轮;210、嵌入带;211、固定端;212、切入端;
27.300、导向轮。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29.请参照图1-图2,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胶枪的进胶结构,用于推动胶棒100沿其轴线方向运动,包括:
30.至少两个驱动轮200,多个所述驱动轮200设置在所述胶棒100的同一侧且沿所述胶棒100的行进方向布置,多个所述驱动轮200同时转动以驱动所述胶棒100行进;
31.至少两个导向轮300,多个所述导向轮300设置在所述胶棒100远离所述驱动轮200的一侧且沿所述胶棒100的行进方向布置,所述导向轮300与所述驱动轮200关于所述胶棒100对称。
32.具体地说,驱动轮200与胶棒100紧贴,当驱动轮200转动时,会带动胶棒100沿其轴线方向运动,实现进胶。
33.需说明的是,在申请人原有的实施方案中,仅设置一个驱动轮200和一个导向轮300,使得驱动轮200在带动胶棒100行进时,胶棒100受热发生软化,同时由于驱动轮200与导向轮300同时挤压胶棒100的两侧,使得胶棒100的行进方向发生偏移,最终导致进胶卡
涩,甚至无法进胶。
34.因此,本技术基于上述缺陷而提出,设置至少两个驱动轮200和至少两个导向轮300,由于多组驱动轮200和导向轮300沿胶棒100的行进方向布置,使得多组驱动轮200与导向轮300之间能够起到定向的作用,避免胶棒100的行进方向发生偏移。
35.进一步地,所述导向轮300与所述驱动轮200的数量和位置一一对应。
36.进一步地,所述胶棒100的两侧分别设置两个驱动轮200和两个导向轮300,且两个驱动轮200与两个导向轮300关于所述胶棒100对称。
37.两个驱动轮200和两个导向轮300关于胶棒100对称,可理解为:每个驱动轮200均具有一个导向轮300与之关于胶棒100对称;还可理解为,两个驱动轮200之间的距离与两个导向轮300之间的距离相等。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可最大程度的抵消驱动轮200和导向轮300对胶棒100产生的挤压力,避免胶棒100行进过程中发生偏移。
38.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轮200沿其周向设置有若干嵌入带210,且任意所述嵌入带210的长度方向与所述胶棒100的行进方向垂直。
39.具体地说,随着驱动轮200的转动,嵌入带210从胶棒100的侧壁嵌入(切入),继续转动驱动轮200,驱动轮200的侧壁带动胶棒100行进的同时,嵌入带210也可带动胶棒100行进,以此加大驱动轮200与胶棒100之间的摩擦力,最终增强驱动轮200的传动效率,避免了因胶棒100升温软化后出现驱动轮200打滑的现象。
40.进一步地,若干个嵌入带210沿所述驱动轮200的周向均匀布置。
41.嵌入带210均匀布置,可保证随着驱动轮200转动,每个嵌入带210与胶棒100之间的力是一致的,进而提高驱动轮200与胶棒100之间动平衡的稳定性。
42.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轮200的周向均匀布置有五个所述嵌入带210;转动所述驱动轮200至任意角度时,均具有至少一个所述嵌入带210切入所述胶棒100。
43.需说明的是,驱动轮200在转动时,嵌入带210是随其转动而逐渐的切入或脱出胶棒100的,其切入的深度也随其转动而发生变化。在原有的实施方案中,在驱动轮200的周向设置四个嵌入带210,在驱动轮200转动至某些角度时,嵌入带210切入胶棒100的深度不够,导致胶棒100与驱动轮200之间的摩擦力不足,同时胶棒100受热软化,导致驱动轮200与胶棒100之间打滑,使胶棒100行进中断。
44.为了避免上述问题,本技术在原有的基础上多设置一个嵌入带210,即一共在驱动轮200的周向设置五个嵌入带210,使得无论驱动轮200转动至任意角度时,均具有至少一个嵌入带210切入胶棒100的侧面,且保证其切入的深度,进而提高驱动轮200与胶棒100的摩擦力,避免打滑。
45.进一步地,所述嵌入带210具有相对设置的切入端212和固定端211,所述固定端211与所述驱动轮200固定连接,所述切入端212切入胶棒100或游离。
46.进一步地,所述嵌入带210的宽度沿所述固定端211朝向所述切入端212方向逐渐减小。
47.具体地说,随着驱动轮200的转动,嵌入带210由切入端212切开胶棒100的侧壁,继而伸入胶棒100的内部。而设置嵌入带210的宽度沿固定端211朝向切入端212方向逐渐减小,使得切入端212与固定端211之间能够形成引导斜面,降低嵌入带210切入胶棒100的难度,并增大胶棒100被切开的宽度,以提高两者之间的摩擦力。
48.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49.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一”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50.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1.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