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57506发布日期:2022-04-07 09:31阅读:97来源:国知局
沉降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循环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沉降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2.循环冷却水作为化工行业的常用冷媒,通过循环水塔降温后可满足系统内换热要求。但是随着全球气候的影响,沙尘天气逐渐增多,使外界空气含有较多沙尘。而在选用开式冷却塔的情况下,外界空气和循环水直接接触,导致循环水水质较差,则需要经常置换开式冷却塔系统中的循环水,人工消耗大,且浪费资源;而采用闭式冷却塔的情况下,由于闭式塔价格昂贵,从而造成循环冷却水系统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沉降冷却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冷却塔无法对冷却水进行有效沉降或成本高的缺陷,通过循环水暂存区对冷却水进行初步沉降后再通过沉降部件对冷却水进一步地进行沉降,实现对冷却水进行有效沉降,并且其设备结构简单,降低了设备投资成本和人工成本。
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沉降冷却装置,包括:
5.冷却塔;
6.沉降池,所述沉降池位于所述冷却塔的下方,所述沉降池包括循环水暂存区、清液区和沉降区,所述循环水暂存区与所述冷却塔相连通,所述沉降区设置有与所述循环水暂存区相连通的沉降区进口、与所述清液区相连通的沉降区出口和用于使冷却水进行沉降的沉降部件,所述沉降部件设置在所述沉降区进口与所述沉降区出口之间;
7.循环水泵,所述循环水泵的进水口与所述清液区相连通,所述循环水泵的出水口用于与后续处理设备相连通。
8.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沉降冷却装置,所述沉降区进口低于所述沉降部件设置,所述沉降区出口高于所述沉降部件设置。
9.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沉降冷却装置,所述沉降池内设置有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所述第一墙板和所述第二墙板将所述沉降池分隔成所述循环水暂存区、所述沉降区和所述清液区,所述沉降部件固定于所述第一墙板与所述第二墙板之间,且所述沉降区进口位于所述第一墙板与所述沉降池的底端之间,所述沉降区出口位于所述第二墙板与所述沉降池的顶端之间。
10.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沉降冷却装置,所述冷却塔包括多个塔体和用于承接多个所述塔体流出的冷却水的接液盘,所述接液盘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用于封闭除位于所述循环水暂存区上方的所述接液盘的接液槽之外的接液槽的槽口。
11.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沉降冷却装置,所述循环水泵的出水口处设置有过滤器。
12.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沉降冷却装置,所述循环水暂存区包括多个依次连通
的沉淀区,第一个所述沉淀区与所述冷却塔相连通,最后一个所述沉淀区与所述沉降区进口相连通。
13.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沉降冷却装置,所述沉降区内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沉降部件的支架。
14.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沉降冷却装置,所述沉降部件为斜管填料。
15.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沉降冷却装置,与所述沉降区和所述清液区相对应的所述沉降池的底部均设置有泥浆排污口和能够开关的盲板,所述盲板用于封堵所述泥浆排污口。
16.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沉降冷却装置,与所述循环水暂存区、所述沉降区和所述清液区相对应的所述沉降池的底面均设置成倾斜底面,两个所述泥浆排污口所在位置为所述倾斜底面的最低位置。
1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降冷却装置,通过循环水暂存区对冷却水进行初步沉降后,再通过沉降部件对冷却水进一步地进行沉降,使本沉降冷却装置能够对冷却水进行有效沉降,并且其设备结构简单,降低了设备投资成本和人工成本。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降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降池的结构示意图(循环水暂存区包括两个沉淀区);
21.附图标记:
22.1:循环水泵;
ꢀꢀꢀꢀꢀꢀꢀ
2:冷却塔;
ꢀꢀꢀꢀꢀꢀꢀꢀꢀ
3:沉降池;
23.4:接液盘;
ꢀꢀꢀꢀꢀꢀꢀꢀꢀ
5:盖板;
ꢀꢀꢀꢀꢀꢀꢀꢀꢀꢀꢀ
6:管口;
24.7:接液槽出水口;
ꢀꢀꢀ
8:循环水暂存区;
ꢀꢀꢀ
9:清液区;
25.10:沉降部件;
ꢀꢀꢀꢀꢀꢀ
11:第一墙板;
ꢀꢀꢀꢀꢀꢀ
12:第二墙板;
26.13:泥浆排污口;
ꢀꢀꢀꢀ
14:第一沉淀区;
ꢀꢀꢀꢀ
15:第二沉淀区;
27.16:溢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下面结合图1至图2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沉降冷却装置,包括冷却塔2、沉降池3和循环水泵1。
30.其中,沉降池3可以位于冷却塔2的下方、并与冷却塔2相连通,以使冷却塔2内的冷
却水能够进入沉降池3进行沉降。
31.并且沉降池3包括循环水暂存区8、清液区9和沉降区,上述冷却塔2可以与循环水暂存区8相连通,以使冷却水进入沉降池3中进行沉降。进一步地,沉降区设置有沉降区进口、沉降区出口和用于使冷却水进行沉降的沉降部件10,沉降区进口与循环水暂存区8相连通,以使循环水暂存区8内的冷却水进入到沉降区内,沉降区出口与清液区9相连通,以使沉降区内的冷却水能够流入到清液区9;并且,沉降部件10设置在沉降区进口和沉降区出口之间。这样,冷却水在循环水暂存区8初步沉降后,由沉降区进口进入到沉降区内后能够经过沉降部件10,在沉降部件10中再次沉降后,再由沉降区出口进入清液区9内。
32.需要说明的是,冷却水从冷却塔2进入循环水暂存区8内后可以在循环水暂存区8内进行初步沉降。
33.循环水泵1的进水口与清液区9相连通,以将沉降后的冷却水清液泵送至后续处理设备以进行冷却使用。循环水泵1可以设置在沉降池3的外部,以便于循环水泵1的出水口与后续处理设备连接。
34.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降冷却装置通过循环水暂存区8对冷却水进行初步沉降后,再通过沉降部件10对冷却水进一步地进行沉降,使本沉降冷却装置能够对冷却水进行有效沉降,并且其设备结构简单,降低了设备投资成本和人工成本。
35.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沉降区进口低于沉降部件10设置,沉降区出口高于沉降部件10设置,从而使冷却水由下方进入沉降部件10,有利于冷却水在沉降部件10中进行沉降。
36.在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中,沉降池3内设置有第一墙板11和第二墙板12,第一墙板11和第二墙板12将沉降池3分隔成循环水暂存区8、沉降区和清液区9,沉降部件10固定在第一墙板11和第二墙板12之间,以便于冷却水经过沉降部件10。其中,沉降区进口位于第一墙板11与沉降池3的底端之间,即第一墙板11的底端与沉降池3的底端间隔开、以形成沉降区进口;沉降区出口位于第二墙板12与沉降池3的顶端之间,即第二墙板12的顶端与沉降池3的顶端间隔开、以形成沉降区出口。此外,在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墙板11和第二墙板12可以彼此平行设置,第一墙板11垂直固定在沉降池3的顶端,第二墙板12垂直固定在沉降池3的底端。
37.这样,第一墙板11能够有效阻隔冷却水中的上层轻质物料,使上层轻质物料不会进入到沉降区内,从而不会进入到清液区9;并且第二墙板12能够有效阻隔沉降区底部的泥沙,使其不会进入到清液区9内。
38.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沉降部件10可以为斜管填料,以起到沉淀和除砂的作用。并且,斜管填料具有处理效果高,占地面积小等优点并适用于进水口除砂。
39.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斜管填料的材质可以是pp材质,或者斜管填料可以为其他密度较小的填料,为了避免粘结好的斜管填料被水流冲散,故沉降区内设置有用于固定沉降部件10的支架,支架固定安装在第一墙板11和第二墙板12之间,并且支架包括设置在沉降部件10(斜管填料)上方的第一支架和设置在沉降部件10(斜管填料)下方的第二支架,以固定和压紧斜管填料。
40.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循环水泵1的出水口处设置有过滤器,以对冷却水中的泥沙进一步地过滤,提高冷却水的水质。
41.另外,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循环水泵1的设置位置(即循环
水泵1与清液区9相接的位置)可以与沉降池3的底部相邻。这样,使得清液区9中的冷却水清液可以更加方便地经循环水泵1抽出。
42.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冷却塔2包括多个塔体和接液盘,接液盘设置在多个塔体的底端,接液盘用于承接多个塔体流出的冷却水,并输送给下方的沉降池3进行沉降。接液盘可以为整体式接液盘,以用于承接多个塔体中的冷却水;此外,对于冷却塔2而言,多个塔体可以彼此并排布置,从而形成如图1所示的结构。并且,接液盘的底部可以设置有多个接液槽,位于循环水暂存区8上方的接液槽与接液盘和循环水暂存区8相连通,以将接液盘内的冷却水导入到循环水暂存区8内。接液盘设置有盖板5,盖板5能够封闭除位于循环水暂存区8上方的接液槽之外的接液槽的槽口,以使接液盘与该部分接液槽不连通,使接液盘内的水不能进入到除位于循环水暂存区8上方的接液槽之外的接液槽内,从而避免出现除位于循环水暂存区8上方的接液槽之外的接液槽内留有积水而无法置换,导致冷却塔2内水质污染或在极端天气下结冰而损坏冷却塔2的塔板的情况。
43.另外,多个接液槽均匀分布在接液盘的底端,多个接液槽与多个塔体一一对应。
44.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位于循环水暂存区8上方的接液槽上可以设置接液槽出水口7,并且循环水暂存区8与接液槽出水口7之间设置有预埋管道,接液盘4内的水通过预埋管道流入循环水暂存区8内。
45.需要说明的是,沉降池3的顶端设置有封闭盖板,封闭盖板上设置有与预埋管道相连接的进水口,进水口位于循环水暂存区8的上方。
46.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沉降池3的底部设置有两个泥浆排污口13,两个泥浆排污口13分别位于沉降池3对应于沉降区和清液区9的底部位置处,以便于将沉降区和清液区9底部的泥浆排出。此外,由于沉降区的沉降进口位于第一墙板11与沉降池3底端之间,循环水暂存区8底部的泥浆易通过沉降进口进入到沉降区内,从而通过沉降区底部的泥浆排污口13排出。进一步地,与循环水暂存区8、沉降区和清液区9相对应的沉降池3的底面均设置成倾斜底面,使底部泥浆具有一定的自流能力。两个泥浆排污口13所在位置为倾斜底面的最低位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保证循环水暂存区8、沉降区和清液区9中沉淀下来的泥浆能够向最低位置流动,从而便于将泥浆由泥浆排污口13导出到外部。
47.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循环水暂存区8包括多个沉淀区,第一个沉淀区与接液盘4相连通,最后一个沉淀区与沉降区进口相连通,并且多个沉淀区依次连通。这样,使得循环水暂存区8形成多级沉淀的效果,从而提高沉降冷却装置的沉降效果。
48.其中,可以在循环水暂存区8中设置多个溢流板16,这些溢流板16可以将循环水暂存区8分隔成多个沉淀区。与多个沉淀区相对应的沉降池3的底部均设置有泥浆排污口,以便于将多个沉淀区的泥浆排出。
49.例如,如图2所示,循环水暂存区8中可以设有一个溢流板16,这一个溢流板16可以将循环水暂存区8分隔成第一沉淀区14、以及位于第一沉淀区14和沉降区之间的第二沉淀区15。也就是说接液盘4排出的冷却水可以首先进入第一沉淀区14进行一级沉淀。然后,冷却水经溢流进入第二沉淀区15进行二级沉淀。接下来,经过二级沉淀的冷却水经过沉降部件10进一步沉降后进入到清液区9内,从而供循环水泵1将冷却水清液泵送至后续处理设备以进行设备冷却使用。使用之后的冷却水会再次返回至冷却塔2中再次进行冷却,从而形成冷却水循环。
50.此处应当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沉淀区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设计,即可以设置更多或更少的溢流板16,并且形成相应的更多或更少的沉淀区。换句话说,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特殊限定。
51.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沉淀区之间可以设置有沉降区,以使冷却水进一步地进行多级沉降。具体地,此处的沉降区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中的沉降区的结构相一致,且其内部设置有沉降部件10。这样,冷却水在进入下一级沉淀区之前均经过两次沉降,从而提高了沉降效率。
52.需要说明的是,沉淀区的数量和沉降区的数量可以由实际的场地面积确定,在实际中,该沉降冷却装置可以只设置有一个沉降区,循环水暂存区8也可以只设置一个沉淀区,以适应场地,减小该沉降冷却装置的占地面积。
53.在本实用新型的沉降冷却装置的实际应用期间,以图1所示实施例为例,系统冷却水可以通过循环水泵1将冷却水输送至均匀分布在冷却塔2塔体内填料上方的管口6内,该冷却塔2塔体内装满填料,冷却塔2塔体的数量依据冷却水量确定。
54.经过冷却塔2填料的冷却水通过下方的整体式接液盘的接液槽落入循环水暂存区8进行沉淀,循环水暂存区8和沉降区底部的倾斜底面的斜度度数可以为2
°
,保证泥浆向最低处流动。在沉降区的最低点预留泥浆排污口13,泥浆排污口13的尺寸依据水量决定,水量大,则泥浆排污口13的尺寸尽量大。此外,泥浆排污口13用盲板盲死,若定期清洗则打开盲板,放出渣浆。
55.经过循环水暂存区8的冷却水通过沉降区进口进入沉降区内,进入到斜管填料内进行再次沉淀,经过斜管填料沉淀后的冷却水通过沉降区出口进入清液区9。清液区9底部的倾斜底面的斜度度数可以为2
°
,保证泥浆向最低位置流动。在清液区9的最低点泥浆排污口13,泥浆排污口13的尺寸依据水量决定,水量大,则泥浆排污口13的尺寸尽量大。此外,泥浆排污口13用盲板盲死,若定期清洗则打开盲板,放出渣浆。
56.最终,经过两级过滤沉降的循环水进入循环水泵1进行循环。
57.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沉降冷却装置能够对冷却水进行有效沉降,并且设备结构简单且成本相对较低。换句话说,本实用新型的沉降冷却装置不会增加设备投资,不对行业进行限制,并能够保证设备换热效果和系统稳定性。
58.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