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制备钙-硅核壳结构纳米碳酸钙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96234发布日期:2022-04-23 18:54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制备钙-硅核壳结构纳米碳酸钙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纳米碳酸钙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制备钙-硅核壳结构纳米碳酸钙的装置。


背景技术:

2.碳酸钙是一种重要的化工无机粉体材料,由于其具有价格低、原材料广、无毒无害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塑料、橡胶、涂料、油墨、造纸等行业,起到增加体积、降低成本的作用,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但普通碳酸钙仅能起到增容增重的作用,补强效果差,不能满足各行各业日益提高的要求,应用领域也受到限制。为此,具有一定补强效果、晶体形貌可控、粒径<100nm的纳米碳酸钙研制及开发,受到国内外技术人员极大的关注。
3.随着纳米碳酸钙研究的不断深入,通过粒径大小和形貌的控制,可以达到较好的补强效果。但是由于纳米碳酸钙补强效果越好,粒径越小,比表面积越大,表面能也越大,使得碳酸钙颗粒很容易聚集到一起,造成在制备高分子聚合物/纳米碳酸钙材料时产生分散性不好的问题,同时,碳酸钙本身在微酸性介质中就会释放出二氧化碳且表面ph较高,也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围。
4.近年来,国内的企业和高校也对碳酸钙表面改性过程提高产品补强性、耐酸性及分散性做了较多的研究,国内专利cn1377921c公布了纳米caco3/sio2核-壳结构粒子的制备方法,将未经表面修饰的纳米碳酸钙悬浮液加入到硅酸钠水溶液中进行超声分散,然后加入硫酸稀溶液,在强力搅拌下,形成二氧化硅包覆碳酸钙表面制备纳米caco3/sio2核-壳结构粒子的方法,该方法使用长时间的超声分散,难以实现工业化生产。同时,该方法使用大量硅酸钠进行碳酸钙包覆,包覆过程加入硫酸反应,易造成碳酸钙浆液局部酸性过大而产生溶解,也不利于工业化生产;国内专利cn1974398c公布了硅溶胶改性纳米caco3复合粒子的制备方法,介绍了在硅溶胶(离子交换法制备的二氧化硅水分散液)中加入碳酸钙,再经超声波分散及强力搅拌下,使硅溶胶包覆碳酸钙离子的方法。该方法工艺复杂,且离子交换法制备的硅溶胶生产成本高,产品缺乏竞争力,不利于工业化;国内专利cn101225245公布了核壳型二氧化硅包覆纳米碳酸钙的制备方法,在已碳化好的碳酸钙悬浮液中,加入硅酸盐,然后采用乳化泵进行搅拌混合,并通入含co2的窑气进行碳化,使硅酸盐水解析出硅溶胶,包覆在碳酸钙表面,之后在进行表面包覆,制备出核壳型碳酸钙的方法,该方法在碳酸钙浆液中加入少量的硅酸盐,通过乳化泵循环进行均质,很难达到完全混合,同时在不完全均匀混合的条件下,通入二氧化碳,势必造成包覆不均匀。且该工艺为间歇式生产,不同反应釜和反应釜内不同位置的产品差异大,导致最终产品稳定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用于制备钙-硅核壳结构纳米碳酸钙的装置,能够很好的解决了钙-硅核壳结构纳米碳酸钙生产和表面改性的连续、稳定差,生产过程繁琐、能耗大、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特别适合工业自动化控制生产,具有良好的经
济和社会效益。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用于制备钙-硅核壳结构纳米碳酸钙的装置,包括液-液文丘里管、乳化泵、气-液文丘里管、改性反应釜、均质搅拌罐、冷却搅拌罐、导热系统、冷却系统;所述的液-液文丘里管、乳化泵、气-液文丘里管、改性反应釜、均质搅拌罐、冷却搅拌罐依次连接;改性反应釜、均质搅拌罐、冷却搅拌罐之间形成自流输送;所述的导热系统设于改性反应釜上,能够对改性反应釜进行加热;所述的冷却系统设于冷却搅拌罐上,能够对冷却搅拌罐进行冷却。
8.进一步,所述的液-液文丘里管水平设置,其前端分别设有碳酸钙浆液接入口和硅酸盐接入口,后端与乳化泵连接;所述的气-液文丘里管竖直设置,其上端分别设有混合液接入口、co2接入口,下端与改性反应釜的顶部连接;所述的混合液接入口与乳化泵之间通过管道连接。
9.进一步,所述的改性反应釜竖直设置,其顶部设有改性剂接入口;所述的改性剂接入口处设有进料管道ⅰ伸入改性反应釜内,并向下延伸至改性反应釜的中下部;所述的改性反应釜内设有搅拌装置ⅰ,所述的搅拌装置ⅰ包括搅拌电机及减速机ⅰ、搅拌轴ⅰ、搅拌器ⅰ;所述的搅拌电机及减速机ⅰ设于改性反应釜顶部的中心位置上,其输出端与搅拌轴ⅰ的上端连接,所述的搅拌器ⅰ设有双层,安装于搅拌轴ⅰ上;搅拌电机及减速机ⅰ驱动搅拌轴ⅰ转动,从而带动搅拌器ⅰ转动进行搅拌;所述的改性反应釜的底部设有排空口ⅰ。
10.进一步,所述的导热系统包括导热油管、导热油排出口、导热油接入口;所述的导热油管设于改性反应釜的外侧壁上,导热油管内灌注导热油;所述的导热油接入口设于改性反应釜的下部,所述的导热油排出口设于改性反应釜的上部。
11.进一步,还包括挡板ⅰ,所述的挡板ⅰ设于改性反应釜的内侧壁上。
12.进一步,所述的均质搅拌罐竖直设置,其侧壁的上部通过进料管道ⅱ与改性反应釜侧壁的上部连接;所述的进料管道ⅱ伸入改性反应釜内,并向下延伸至改性反应釜的底部;均质搅拌罐内设有搅拌装置ⅱ,所述的搅拌装置ⅱ包括搅拌电机及减速机ⅱ、搅拌轴ⅱ、搅拌器ⅱ;所述的搅拌电机及减速机ⅱ设于均质搅拌罐顶部的中心位置上,其输出端与搅拌轴ⅱ的上端连接,所述的搅拌器ⅱ设有双层,安装于搅拌轴ⅱ上;搅拌电机及减速机ⅱ驱动搅拌轴ⅱ转动,从而带动搅拌器ⅱ转动进行搅拌。
13.进一步,还包括挡板ⅱ,所述的挡板ⅱ设于均质搅拌罐的内侧壁上。
14.进一步,所述的冷却搅拌罐竖直设置,其上部设有产品排出口,下部通过进料管道ⅲ与均质搅拌罐的底部连接;所述的冷却搅拌罐内设有搅拌装置ⅲ,所述的搅拌装置ⅲ包括搅拌电机及减速机ⅲ、山形搅拌器;所述的搅拌电机及减速机ⅲ设于冷却搅拌罐顶部的中心位置上,其输出端与山形搅拌器的上端连接,所述的山形搅拌器向下延伸至冷却搅拌罐的底部;搅拌电机及减速机ⅲ带动山形搅拌器转动进行搅拌;所述的冷却搅拌罐的底部设有排空口ⅱ。
15.进一步,所述的冷却系统过包括冷却水管、冷却水接入口、冷却水排出口;所述的冷却水管绕设于冷却搅拌罐的外侧壁上,冷却水管内灌注冷却水;所述的冷却水接入口设于冷却搅拌罐的下部,所述的冷却水排出口设于冷却水管的上部。
16.所述的装置用于制备钙-硅核壳结构纳米碳酸钙的具体步骤为:
17.a、将纳米钙浆液与硅酸盐溶液在液-液文丘里管中进行初混,再用乳化泵进行高速分散均质,得混合浆液;
18.b、将上述混合浆液与窑气在气-液文丘里管中进行反应,制得钙-硅核壳结构纳米碳酸钙粗品;
19.c、将钙-硅核壳结构纳米碳酸钙粗品与改性剂在改性反应釜中进行混合,搅拌进行表面改性反应;
20.d、表面改性反应结束后,在均质搅拌罐中进行均质搅拌,然后在在冷却搅拌罐中进行冷却搅拌;最后进行脱水,干燥,包装,即得钙-硅核壳结构纳米碳酸钙产品。
21.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
22.1.本实用新型合理的设计了一种撬装式设备,结构简单,安装便利,能够制备出耐酸性、分散性好,吸油值低的钙-硅核壳结构纳米碳酸钙,很好的解决了钙-硅核壳结构纳米碳酸钙生产和表面改性的连续、稳定差,生产过程繁琐、能耗大、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特别适合工业自动化控制生产,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3.2.本实用新型通过合理设计反应釜进出物料的液位关系,既能保证了改性剂与钙-硅核壳结构纳米碳酸钙充分反应,又能使改性反应罐与均质搅拌罐、冷却搅拌罐之间形成自流进行输送,有效的节约了能源的消耗,降低生产成本。
24.3.本实用新型改性反应釜采用了导热油集中加热,在高温的条件下,有效的提高了改性剂的活性;由于高温条件对碳酸钙表面包覆的硅溶胶可能造成脱附的情况,本实用新型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了改性剂与浆液的用量配比,有效的避免了高温过程硅溶胶脱附问题。
25.4.本实用新型在改性反应釜和均质搅拌罐设置了挡板,能够有效的将搅拌器在高速旋转时产生的切向流转变为径向流,从而消除搅拌时液面中间产生的“漩涡”现象,提高搅拌混合效率。
26.5.本实用新型设置了均质搅拌罐,能够将经过二次包覆的纳米碳酸钙进行均匀的分散,有效的减少碳酸钙的团聚体的产生;均质搅拌罐之后还设置了冷却搅拌罐,能够将高温的改性钙-硅核壳结构碳酸钙的温度降低到接近改性剂的熔点,使改性剂完全析出并均匀的包覆在碳酸钙表面,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分散性。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实用新型用于制备钙-硅核壳结构纳米碳酸钙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8.图中各序号及名称如下:
29.1-碳酸钙浆液接入口;2-硅酸盐接入口;3-液液混合文丘里管;4-乳化泵;5-混合液接入口;6-co2接入口;7-气液混合文丘里管;8-改性剂接入口;9-导热油排出口;10-改性反应釜;11-挡板ⅰ;12-导热油接入口;13-排空口ⅰ;14-搅拌器ⅰ,15-搅拌轴ⅰ;16-进料管道ⅰ;17-搅拌电机及减速机ⅰ;18-搅拌电机及减速机ⅱ;19-均质搅拌罐;20-搅拌轴ⅱ;21-搅拌器ⅱ;22-进料管道ⅱ;23-挡板ⅱ;24-搅拌电机及减速机ⅲ;25-山形搅拌器;26-排空口ⅱ;27-冷却水接入口;28-产品排出口;29-冷却水排出口;30-搅拌冷却罐。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以下实施方式中所提及的“上”、“下”、“后”、“前”、“左”、“右”方向皆以结构主视图为基准。这些用来限制方向的词语仅仅是为了便于说明,并不代表对本实用新型具体技术方案的限制。除非特别说明,附图标记中相同的标号所代表的为同一种结构。
31.实施例1
32.一种用于制备钙-硅核壳结构纳米碳酸钙的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液-液文丘里管3、乳化泵4、气-液文丘里管7、改性反应釜10、均质搅拌罐19、冷却搅拌罐30、导热系统、冷却系统;所述的液-液文丘里管3、乳化泵4、气-液文丘里管7、改性反应釜10、均质搅拌罐19、冷却搅拌罐30依次连接;改性反应釜10、均质搅拌罐19、冷却搅拌罐30之间形成自流输送;所述的导热系统设于改性反应釜10上,能够对改性反应釜10进行加热;所述的冷却系统设于冷却搅拌罐30上,能够对冷却搅拌罐30进行冷却。
33.所述的液-液文丘里管3水平设置,其前端分别设有碳酸钙浆液接入口1和硅酸盐接入口2,后端与乳化泵4连接;所述的气-液文丘里管7竖直设置,其上端分别设有混合液接入口5、co2接入口6,下端与改性反应釜10的顶部连接;所述的混合液接入口5与乳化泵4之间通过管道连接。
34.所述的改性反应釜10竖直设置,其顶部设有改性剂接入口8;所述的改性剂接入口8处设有进料管道ⅰ伸入改性反应釜10内,并向下延伸至改性反应釜10的中下部;所述的改性反应釜10内设有搅拌装置ⅰ,所述的搅拌装置ⅰ包括搅拌电机及减速机ⅰ17、搅拌轴ⅰ15、搅拌器ⅰ14;所述的搅拌电机及减速机ⅰ17设于改性反应釜10顶部的中心位置上,其输出端与搅拌轴ⅰ15的上端连接,所述的搅拌器ⅰ14设有双层,安装于搅拌轴ⅰ15上;搅拌电机及减速机ⅰ17驱动搅拌轴ⅰ15转动,从而带动搅拌器ⅰ14转动进行搅拌;所述的改性反应釜10的底部设有排空口ⅰ13。
35.所述的导热系统包括导热油管、导热油排出口9、导热油接入口12;所述的导热油管设于改性反应釜10的外侧壁上,导热油管内灌注导热油;所述的导热油接入口12设于改性反应釜10的下部,所述的导热油排出口9设于改性反应釜10的上部。
36.还包括挡板ⅰ11,所述的挡板ⅰ11设于改性反应釜10的内侧壁上。
37.所述的均质搅拌罐19竖直设置,其侧壁的上部通过进料管道ⅱ16与改性反应釜10侧壁的上部连接;所述的进料管道ⅱ16伸入改性反应釜10内,并向下延伸至改性反应釜10的底部;均质搅拌罐19内设有搅拌装置ⅱ,所述的搅拌装置ⅱ包括搅拌电机及减速机ⅱ18、搅拌轴ⅱ20、搅拌器ⅱ21;所述的搅拌电机及减速机ⅱ18设于均质搅拌罐19顶部的中心位置上,其输出端与搅拌轴ⅱ20的上端连接,所述的搅拌器ⅱ21设有双层,安装于搅拌轴ⅱ20上;搅拌电机及减速机ⅱ18驱动搅拌轴ⅱ20转动,从而带动搅拌器ⅱ21转动进行搅拌。
38.还包括挡板ⅱ23,所述的挡板ⅱ23设于均质搅拌罐19的内侧壁上。
39.所述的冷却搅拌罐30竖直设置,其上部设有产品排出口28,下部通过进料管道ⅲ22与均质搅拌罐19的底部连接;所述的冷却搅拌罐30内设有搅拌装置ⅲ,所述的搅拌装置ⅲ包括搅拌电机及减速机ⅲ24、山形搅拌器25;所述的搅拌电机及减速机ⅲ24设于冷却搅拌罐30顶部的中心位置上,其输出端与山形搅拌器25的上端连接,所述的山形搅拌器25向
下延伸至冷却搅拌罐30的底部;搅拌电机及减速机ⅲ24带动山形搅拌器25转动进行搅拌;所述的冷却搅拌罐30的底部设有排空口ⅱ26。
40.所述的冷却系统过包括冷却水管、冷却水接入口27、冷却水排出口29;所述的冷却水管绕设于冷却搅拌罐30的外侧壁上,冷却水管内灌注冷却水;所述的冷却水接入口27设于冷却搅拌罐30的下部,所述的冷却水排出口29设于冷却水管的上部。
41.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为:
42.a、关闭改性反应釜10的排空口ⅰ和冷却搅拌罐30的排空口ⅱ26,开启导热油循环系统,将改性剂反应釜10内的温度加热至80~95℃,开启冷却水系统将冷却搅拌罐30的温度降低至40~55℃;之后开启乳化泵4,待转速达到最高时,将经碳酸化至ph为6.5~7.5,bet为10~50m2/g、粒径为30~200nm的碳酸钙浆液与硅酸盐溶液以干基质量比为50:1~10:1的比例泵入液-液文丘里管3中进行初混,再经过乳化泵4高速分散均质混合,得混合浆液;
43.b、将上述混合浆液经过管道送至气液文丘里管7中,再以浆液与含二氧化碳浓度为30~35%的窑气按体积比为20:1~5:1的配比在气液文丘里管7中进行反应,制得钙-硅核壳结构纳米碳酸钙粗品混合液;
44.c、将上述粗品混合液加入改性反应釜10中,同时,将已配制好的浓度为3~7%的改性剂溶液以粗品混合液与改性剂溶液干基质量比为40:1~10:1的配比连续通入到改性反应釜10中,待改性反应釜10内液面超过第一层搅拌器ⅰ14时,以5~10m/s的转速开启搅拌器ⅰ14,对钙-硅核壳结构纳米碳酸钙粗品进行表面改性;
45.d、待液面高于均质搅拌罐19进料口上部时,浆液自流至均质搅拌罐19和冷却搅拌罐30,当液面达到均质搅拌罐19下层搅拌器ⅱ21时,开启搅拌器ⅱ21和搅拌器ⅲ25;待冷却搅拌罐30内浆液升至产品排放口28时,浆液自流至下一个工序,之后进行脱水,干燥,包装,即得到所需的钙-硅核壳结构纳米碳酸钙产品。
46.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