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轧钢机智能除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09516发布日期:2022-05-18 15:56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一种轧钢机智能除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轧钢机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轧钢机智能除尘装置。


背景技术:

2.轧钢机,是实现金属轧制过程的机械设备,泛指完成轧材生产全过程的装备,包括有主要设备、辅助设备、起重运输设备和附属设备等,但一般所说的轧机往往仅指主要设备。轧钢机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杂质及粉尘,污染环境的同时还会危害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现有的轧钢机除尘装置长期开启,无法根据轧钢机工作状态进行调节,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且现有的轧钢机除尘装置缺少初步过滤的装置,容易造成除尘器除尘负担较重,工作效率较低的问题,且现有的过滤头都是固定连接,清洗和更换非常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不足,提供一种轧钢机智能除尘装置,采用轧钢机工作台上方设有吸尘支架,吸尘支架上设有三组智能吸尘装置和三组红外线探测头,三组智能吸尘装置的吸尘口设有可拆卸过滤装置,三组智能吸尘装置与除尘器进气管相连,除尘器进气管与除尘器相连,除尘器底部设有除尘支架的结构。实现了智能控制吸尘装置吸尘进而节约能源,对进入除尘器的杂质气体进行初步过滤提高工作效率,且过滤装置可拆卸安装,方便更换及清理的功能。解决了吸尘装置长期开启造成资源浪费,杂质颗粒未进行初步过滤造成除尘效率低,除尘装置清理及更换费时费力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轧钢机智能除尘装置,所述轧钢机工作台的上方设置有吸尘支架,所述吸尘支架靠近轧钢机工作台的一侧并列设置有第一智能吸尘装置、第二智能吸尘装置、第三智能吸尘装置,所述第一智能吸尘装置、第二智能吸尘装置、第三智能吸尘装置均匀分布设置于轧钢机工作台的正上方,所述吸尘支架靠近轧钢机工作台的一侧均匀并列设置有三组红外线探测头,三组所述红外线探测头的位置分别与第一智能吸尘装置、第二智能吸尘装置、第三智能吸尘装置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智能吸尘装置、第二智能吸尘装置、第三智能吸尘装置的吸尘口分别设置有可拆卸过滤装置,所述第一智能吸尘装置、第二智能吸尘装置、第三智能吸尘装置分别与除尘器进气管相连,所述除尘器进气管与除尘器相连,所述除尘器的底部设置有除尘支架。
5.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智能吸尘装置包括储气管、出气总管、竖直吸气管、u型吸气管、出气支管、出气连接管、电磁阀,所述储气管的底端连接有竖直吸气管,所述竖直吸气管的前端连接有可拆卸过滤装置,所述储气管的侧面并列设置有两组u型吸气管,两组所述u型吸气管分别对称位于竖直吸气管的两侧,每组所述u型吸气管的前端分别连接有两组可拆卸过滤装置,所述储气管的顶端连接有出气总管,所述出气总管连接有出气支管,所述出气支管上设置有电磁阀,所述出气支管与出气连接管相连,所述出气连接管与除尘器进气管相连。
6.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可拆卸过滤装置包括吸气筒、连接筒、连接外螺纹、
可更换过滤筒、连接内螺纹、过滤板,所述吸气筒的前端设置有连接筒,所述连接筒的外侧设置有连接外螺纹,所述连接筒上螺纹连接有可更换过滤筒,所述可更换过滤筒的内侧设置有连接内螺纹,所述可更换过滤筒远离吸气筒的一侧设置有过滤板。
7.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智能吸尘装置、第三智能吸尘装置的结构与第一智能吸尘装置的结构相同。
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设置第一智能吸尘装置、第二智能吸尘装置、第三智能吸尘装置、红外线探测头,可以对吸尘装置进行智能控制,当吸尘装置下方有物体经过时启动吸尘装置,当吸尘装置下方没有物体经过时关闭吸尘装置,进而达到节约能源避免浪费的功能;2、通过设置可拆卸过滤装置,对进入除尘器的粉尘和杂质进行初步过滤,减轻除尘器负担,提高除尘效率,且初步过滤装置可拆卸的安装,方便清理及更换,节省清理及更换时间。
附图说明
9.图1是一种轧钢机智能除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0.图2是一种轧钢机智能除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的侧视图。
11.图3是一种轧钢机智能除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的后视图。
12.图4是一种轧钢机智能除尘装置的可拆卸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3.图中:1、吸尘支架;2、第一智能吸尘装置;3、第二智能吸尘装置;4、第三智能吸尘装置;5、可拆卸过滤装置;6、除尘器进气管;7、除尘器;8、除尘支架;9、轧钢机工作台;10、红外线探测头;201、储气管;202、出气总管;203、竖直吸气管;204、u型吸气管;205、出气支管;206、出气连接管;207、电磁阀;501、吸气筒;502、连接筒;503、连接外螺纹;504、可更换过滤筒;505、连接内螺纹;506、过滤板。
具体实施方式
14.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实用新型的概念。
15.结合图1-4所示,具体结构为所述轧钢机工作台9的上方设置有吸尘支架1,所述吸尘支架1靠近轧钢机工作台9的一侧并列设置有第一智能吸尘装置2、第二智能吸尘装置3、第三智能吸尘装置4,所述第一智能吸尘装置2、第二智能吸尘装置3、第三智能吸尘装置4均匀分布设置于轧钢机工作台9的正上方,所述吸尘支架1靠近轧钢机工作台9的一侧均匀并列设置有三组红外线探测头10,三组所述红外线探测头10的位置分别与第一智能吸尘装置2、第二智能吸尘装置3、第三智能吸尘装置4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智能吸尘装置2、第二智能吸尘装置3、第三智能吸尘装置4的吸尘口分别设置有可拆卸过滤装置5,所述第一智能吸尘装置2、第二智能吸尘装置3、第三智能吸尘装置4分别与除尘器进气管6相连,所述除尘器进气管6与除尘器7相连,所述除尘器7的底部设置有除尘支架8。
16.优选地,所述第一智能吸尘装置2包括储气管201、出气总管202、竖直吸气管203、u型吸气管204、出气支管205、出气连接管206、电磁阀207,所述储气管201的底端连接有竖直
吸气管203,所述竖直吸气管203的前端连接有可拆卸过滤装置5,所述储气管201的侧面并列设置有两组u型吸气管204,两组所述u型吸气管204分别对称位于竖直吸气管203的两侧,每组所述u型吸气管204的前端分别连接有两组可拆卸过滤装置5,所述储气管201的顶端连接有出气总管202,所述出气总管202连接有出气支管205,所述出气支管205上设置有电磁阀207,所述出气支管205与出气连接管206相连,所述出气连接管206与除尘器进气管6相连。
17.优选地,所述可拆卸过滤装置5包括吸气筒501、连接筒502、连接外螺纹503、可更换过滤筒504、连接内螺纹505、过滤板506,所述吸气筒501的前端设置有连接筒502,所述连接筒502的外侧设置有连接外螺纹503,所述连接筒502上螺纹连接有可更换过滤筒504,所述可更换过滤筒504的内侧设置有连接内螺纹505,所述可更换过滤筒504远离吸气筒501的一侧设置有过滤板506。
18.优选地,所述第二智能吸尘装置3、第三智能吸尘装置4的结构与第一智能吸尘装置2的结构相同。
19.使用时,结合图1-4所示,通过三组吸尘装置,即第一智能吸尘装置2、第二智能吸尘装置3、第三智能吸尘装置4和三组红外线探测头10对轧钢机进行智能除尘,当工件位于轧钢机工作台9上被运输到第一智能吸尘装置2的正下方时,位于第一智能吸尘装置2位置上的红外线探测头10检测到工件经过,控制系统(控制过程为现有技术,因此图中未示出)控制第一智能吸尘装置2的电磁阀207启动,此时第一智能吸尘装置2位于工件正上方的可拆卸过滤装置5和位于工件两侧的两组即四个可拆卸过滤装置5分别将含有杂质及粉尘气体吸入,并经由竖直吸气管203和两组u型吸气管204进入到储气管201,再经由储气管201通过出气总管202、出气支管205、出气连接管206进入到除尘器进气管6,再经过除尘器进气管6进入到除尘器7内部进行除尘,当工件继续向前运输并整个经过第一智能吸尘装置2的下方时,第一智能吸尘装置2的电磁阀207关闭,第一智能吸尘装置2停止工作,此时第二智能吸尘装置3位置上的红外线探测头10检测到工件经过,第二智能吸尘装置3进行与第一智能吸尘装置2相同的工作步骤进行除尘,以此类推,当工件位于第三智能吸尘装置4的正下方时,第三智能吸尘装置4也进行相同的工作步骤进行除尘。通过第一智能吸尘装置2、第二智能吸尘装置3、第三智能吸尘装置4进行间歇的除尘工作,当吸尘装置正下方有工件经过时便开始工作,当吸尘装置正下方工件整个经过时便停止工作,进而起到节约能源,避免能源浪费的功能。
20.其中,可拆卸过滤装置5可以对进入除尘器7的含尘气体进行初步过滤,将杂质颗粒较大的杂质过滤掉,进而减轻除尘器7的工作负担,提高除尘器7的工作效率,且可拆卸过滤装置5分别可拆卸的安装于竖直吸气管203和u型吸气管204的前端,当可拆卸过滤装置5上的杂质需要清理时,工作人员只需要手动将可更换过滤筒504拧下,对可更换过滤筒504前端的过滤板506进行清洗,当过滤板506损耗严重时,只需要对可更换过滤筒504进行更换,不仅节省了清理时间,还降低了更换成本。
21.本实用新型的控制方式是通过控制器来自动控制,控制器的控制电路通过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简单编程即可实现,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并且本实用新型主要用来保护机械设置,所以实用新型不再详细解释控制方式和电路连接。
22.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实
用新型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