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轨式自动点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33909发布日期:2022-05-18 22:18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滑轨式自动点胶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点胶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滑轨式自动点胶系统。


背景技术:

2.点胶机作为一种新型的自动化设备主要是完成胶体以特定方式通过预先设定的路径点滴到相应位置的功能。然而现有技术的点胶设备普遍存在点胶兼容性不强,点胶过程无特殊处理,容易产生气泡,导致工件密闭性较差等问题。
3.如中国专利cn105381927a公开了一种滑轨式自动点胶装置,包括三轴滑动组件和固定在其上的点胶筒,三轴滑动组件包括x轴滑台、y轴滑台和z轴滑台,x轴滑台上设有第一直线滑轨,y轴滑台上设有第二直线滑轨,z轴滑台上设有第三直线滑轨,y轴滑台能够沿第一直线滑轨滑动的设置在x轴滑台上,z轴滑台能够沿第二直线滑轨滑动的设置在y轴滑台上,点胶筒通过一滑动座能够沿第三直线滑轨滑动的设置在z轴滑台上。本发明通过三轴滑动组件带动点胶筒能够沿x轴、y轴、z轴三个方向移动,沿x轴、y轴方向移动时实现不同点胶位置的切换,沿z轴方向移动实现点胶筒的升降完成自动点胶,相对于传统的人工点胶,点胶快;由plc控制器统一控制,能够调节点胶量,相对于传统的人工点胶,点胶量均匀一致。但是该方案仍旧无法解决点胶过程容易产生气泡,导致工件密闭性较差的问题。
4.因此,亟待一种能够防止点胶时产生气泡,且兼容性好的滑轨式自动点胶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5.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滑轨式自动点胶系统,实现了防止点胶时产生气泡,兼容性好的效果。
6.滑轨式自动点胶系统包括供胶单元、输送线以及架设于该输送线上的三轴驱动机构,还包括设于该输送线上的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第一振动单元以及设于所述三轴驱动机构上的出胶阀;所述输送线依次分为输入区域、等待区域以及点胶区域,所述第一传感器位于所述输入区域,所述第二传感器位于所述等待区域,所述第一振动单元和所述三轴驱动机构位于所述点胶区域;所述出胶阀与所述供胶单元连通;所述三轴驱动机构能够驱动所述出胶阀沿x-y-z三轴任意移动;所述第一振动单元能够在所述出胶阀对所述工件进行点胶时同步振动所述工件;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二传感器均能够检测是否存在所述工件。
7.上述设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能够在输入区域通过第一传感器检测工件的有无,一旦检测到工件可以控制输送线对工件进行减速,如此等到工件到等待区域被第二传感器检测到就可以轻松对工件进行定位,减少了惯性碰撞发生,降低了定位难度,从而可以快速对工件进行点胶操作。
8.其次,利用三轴驱动机构能够驱动出胶阀沿x-y-z三轴方向任意移动,因此可以对工件进行多种方式进行点胶,且三轴驱动机构的本身精度高,执行速度快,在出胶时可以立即上移,并在点胶时配合第一振动单元对工件进行振动,增加胶水的流动性,使“米仓”型堆
积的胶水均匀流向整个点胶孔,以达到孔内满胶和除去气泡的目的,大大提高点胶质量。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送线上还设有位于所述点胶区域之后的出料区域,该出料区域内设有第二振动单元和第三传感器,以使得通过所述第二振动单元能够对位于所述出料区域内的工件进行再次振动。
10.此设置,在点胶完成后,再次对工件进行振动,可以使得整体点胶操作更加均匀,改善点胶效果,提高点胶良率。而且不影响后面的工件进行点胶,降低工件在点胶区域等待的时间,显著提高了点胶效率。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胶阀上设有竖直朝下的混合管,该混合管上设有转接针头。
12.此设置,通过混合管输入两种或多种胶液,满足不同需求,且可以选用更长的混合管来适合深孔工件点胶,如摄像机后筒出线孔的点胶作业。而且由于这种摄像机后筒出线孔的点胶作业的特殊性(孔深、线多、间隙小),通过额外的转接针头来解决此问题,一方面可以减少当工件定位偏移时出胶口转接针头的与孔壁的撞击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较小的出胶孔径可以提高出胶时的阀口压力。如此可以显著提高点胶精度和点胶质量。而且转接针头的设置,可以提高本技术点胶机的兼容性,可以通过更换不同的转接针头来适合不同的工件,点胶深度范围大,兼容性好。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接针头的长度为2cm~5cm,且该转接针头的出胶孔直径为0.5mm~1.5mm。
14.此设置,选用此尺寸范围内的转接针头,非常适合于摄像机后筒出线孔的点胶作业,可根据实际工件类型进行选择。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送线上设有报警装置,该报警装置分别与所述供胶单元、所述输送线以及所述三轴驱动机构通信连接。
16.此设置,当供胶单元、输送线或三轴驱动机构发生故障时,能够通过报警装置来进行报警操作,以便工作人员进行故障排除操作。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振动单元和所述第二振动单元均为振动气缸,该振动气缸可拆卸设于所述输送线的侧面。
18.此设置,选用技术成熟的振动气缸,可以有规律地控制气缸振动来达到振动目的,硬件成本低,实现难度低。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振动气缸分别设于所述输送线宽度方向的两侧。
20.此设置,可以施加更加平均的振动力,提高振动效果。
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二传感器以及所述第三传感器均为光电传感器。
22.此设置,选用技术成熟且精度极高的光电传感器,硬件成本低,实现难度低,可以快速发现工件,执行速度快,延迟低。
2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三轴驱动机构通过单独机架架设于所述输送线上,且所述三轴驱动机构与所述输送线之间为无机械连接状态。
24.此设置,使得两个振动单元振动的时候不会影响三轴驱动机构,也不会影响出胶阀,只会振动工件,因此对于点胶操作的影响很小,但是可以显著提高点胶效果。而且这种结构设置可以方便地调节三轴驱动机构和输送线之间的位置。
2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点胶区域设有限位机构,所述工件放置于载具上,所述载具上设有与所述限位机构配合的限位孔。
26.此设置,通过限位机构和限位孔可以方便地将载具限位,工件可以方便地放置在载具上,根据不同的工件可以选择不同的载具。
附图说明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28.图2为图1的a的放大图。
29.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30.图中,1、供胶单元;2、输送线;3、三轴驱动机构;4、第一传感器;5、第二传感器;6、第一振动单元;7、出胶阀;8、工件;9、载具;10、第二振动单元;11、限位机构;12、第三传感器;31、机架;71、混合管;72、转接针头;91、限位孔。
31.以上主要元件符号说明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3.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安装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34.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5.请参阅图1,本滑轨式自动点胶系统包括供胶单元1、输送线2以及架设于该输送线2上的三轴驱动机构3,还包括设于该输送线2上的第一传感器4、第二传感器5、第三传感器12、第一振动单元6以及设于三轴驱动机构3上的出胶阀7,其中本技术中的供胶单元1为搅拌部分、加热部分、备料部分、输送部分组成的系统单元,并未在附图中画出。主要的功能分布为:搅拌部分用于备料胶桶的搅拌,使静态胶水旋转运动,降低胶水内填料的重力沉降;加热部分用于对备料胶桶内的胶水以及输送管道内的胶水进行加热,降低胶水的黏度,提高胶水的流动性;输送部分是由两台伺服螺杆泵配合输送管道将胶水输送至点胶阀,同时可以通过对两台伺服螺杆泵运行速度的调整确定双组份胶水的混合比例;出胶阀7与供胶单元1连通,出胶阀7通过双组启动阀门控制两种胶水的流入,经过长度为30cm的静态混合管71混合后对目标工件8进行点胶。
36.而本技术的工件8统一放置在载具9上,载具9上有阵列设置的放置工件8的孔,因
此配合不同的工件8可以选用不同的载具9,载具9上有限位孔91,输送线2上安装有限位机构11,限位机构11可以是参见的气缸或电缸,通过伸缩运动进出限位孔91实现载具9的定位和放行。
3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传感器4和第二传感器5以及第三传感器12均能够检测工件8的有无,第一传感器4和第二传感器5以及第三传感器12均为光电传感器,选用技术成熟且精度极高的光电传感器,硬件成本低,实现难度低,可以快速发现工件8,执行速度快,延迟低。整个点胶系统可以通过参见的电脑或其他控制板实现统一控制。
38.具体地,输送线2依次分为输入区域、等待区域以及点胶区域,第一传感器4位于输入区域,第二传感器5位于等待区域,第一振动单元6和三轴驱动机构3位于点胶区域,输送线2上还设有位于点胶区域之后的出料区域,该出料区域内设有第二振动单元10,第一振动单元6和第二振动单元10均为振动气缸,该振动气缸可拆卸设于输送线2的侧面,振动气缸分别设于输送线2宽度方向的两侧,以使得通过第二振动单元10能够对位于出料区域内的工件8进行再次振动,在点胶完成后,第三传感器12检测到工件8后,再次对工件8进行振动,可以使得整体点胶操作更加均匀,改善点胶效果,提高点胶良率。而且不影响后面的工件8进行点胶,降低工件8在点胶区域等待的时间,显著提高了点胶效率。其中,输送线2为常见的倍速链输送线2。
39.如此,当在载具9带着工件8经过倍速链输送线2流入点胶位时,依次为输入区域,等待区域,再到点胶区域,首先触发第一传感器4将倍速链降至低速运行,以便工件8低速靠近限位机构11的限位气缸,提高定位准确度;在触发第二传感器5后延时1s,待工件8稳定接触限位气缸后,开始点胶操作。
40.请参阅图2,优选地,出胶阀7上设有竖直朝下的混合管71,该混合管71上设有转接针头72,转接针头72的长度为2cm~5cm,且该转接针头72的出胶孔直径为0.5mm~1.5mm,如长度为3cm,出胶孔为1mm,通过混合管71输入两种或多种胶液,满足不同需求,且可以选用更长的混合管71来适合深孔工件8点胶,如摄像机后筒出线孔的点胶作业。而且由于这种摄像机后筒出线孔的点胶作业的特殊性(孔深、线多、间隙小),通过额外的转接针头72来解决此问题,一方面可以减少当工件8定位偏移时出胶口转接针头72的与孔壁的撞击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较小的出胶孔径可以提高出胶时的阀口压力。如此可以显著提高点胶精度和点胶质量。
41.具体地,三轴驱动机构3能够驱动出胶阀7沿x-y-z三轴任意移动,三轴驱动机构3为常见的x轴滑台、y轴滑台及z轴滑台组成,具体原理为现有技术,这里不再对其进行赘述,具体工作方式为:x轴滑台、y轴滑台带动出胶阀7向点胶位(也就是需要点胶的工件8位置)移动,到达点胶位置后,z轴滑台带动出胶阀7向预设的点胶位置下降,下降到预设的点胶深度后,通过无线或有线通讯的方式向供胶单元1发出点胶指令,供胶单元1回复正在出胶指令后,z轴滑台立即带动出胶阀7向上移动,同时第一振动单元6启动。
42.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工件8到达点胶位置后,z轴滑台直接下降到预设的点胶深度,此时由于该点胶作业的特殊性(孔深、线多、间隙小),z轴滑台需要带出胶阀7的转接针头72插入工件8的点胶孔内达到一定的深度,才能保证点胶时,胶水是由底向上溢胶。而当供胶单元1反馈正在出胶时,z轴滑台需立即带动转接针头72向上移动同时启动点胶第一振动单元6的振动气缸,由于该作业使用的胶水粘度较大,与转接针头72接触容易产生挂胶,
且该作业为重复性点胶作业,一次作业要重复6次动作,点胶针头挂胶时会继续下一个位置移动,容易造成孔内线缆挂胶并产生不良品。所以在转接针头72开始出胶时,z轴滑台需立即带动转接针头72上移,做到边向上移动边出胶,使胶水呈“米仓”型且使针头不至插入胶水中。如此可以显著提高点胶良品率。
43.具体地,第一振动单元6能够在出胶阀7对工件8进行点胶时同步振动工件8,由于摄像机后筒点胶作业的特殊性(孔深、线多、间隙小),所以需要在出胶时启动第一振动单元6,增加胶水的流动性,使“米仓”型堆积的胶水均匀流向整个工件8的点胶孔,以达到孔内满胶和除去气泡的目的。
44.优选地,三轴驱动机构3通过单独机架31架设于输送线2上,且三轴驱动机构3与输送线2之间为无机械连接状态,使得两个振动单元振动的时候不会影响三轴驱动机构3,也不会影响出胶阀7,只会振动工件8,因此对于点胶操作的影响很小,但是可以显著提高点胶效果。而且这种结构设置可以方便地调节三轴驱动机构3和输送线2之间的位置。
45.优选地,为了实现报警功能,输送线2上设有报警装置,该报警装置分别与供胶单元1、输送线2以及三轴驱动机构3通信连接,输送线2或三轴驱动机构3发生故障时,能够通过报警装置来进行报警操作,以便工作人员进行故障排除操作。如点胶过程中如果无法获取供胶单元1发出的点胶完成信号,整个点胶系统将停止运行并产生报警信号;在点胶过程中如z轴滑台扭矩过大,超过限制值则默认为转接针头72与产品产生撞击,整个点胶系统将停止并产生报警信号。而且方便故障时,工人进行停机排障,故障处理完成后,可自行选择需要补胶的起始位置,点胶系统将从用户选择的起始位置开始进行补胶,完成此次补胶后,点胶系统自动将点胶起始位置恢复为初始位置,在下一次工件8达到时,进行正常点胶动作。可以通过电脑或者其他控制板实现。本实施例中的报警装置,可以是三色灯,或者是扬声器,或者是报警灯,未在附图中画出。
46.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47.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