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配制、储存酸性洗液及清洗实验器具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90499发布日期:2022-08-03 02:14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配制、储存酸性洗液及清洗实验器具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一种实验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配制、储存酸性洗液及清洗实验器具的装置。


背景技术:

2.铬酸洗液由重铬酸钾、水与浓硫酸按照一定比例配制而成,具有酸性、腐蚀性及强氧化性,能有效清除实验器具(如玻璃反应器)上粘附的有机污染物。基于上述因素,用于储存铬酸洗液的容器需要具备耐酸、耐腐蚀等特性。
3.由于用于配制铬酸洗液的浓硫酸具有强吸水性,吸水后可能导致重铬酸钾析出,而现有储存铬酸洗液的器皿未考虑到这一点,从而导致重铬酸钾析出,且析出后不能快速重新溶解;另一方面,使用铬酸洗液清洗实验器具上粘附的有机污染物时,通常需要将实验器具受到污染的部分浸泡在铬酸洗液中一段时间后再取出,取出的过程也需要避免人体皮肤与铬酸洗液直接接触。基于上述因素,现有的储存装置无法满上述需求。
4.因此,需要设计一种集配制、存储及浸泡清洗等功能为一体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配制、储存酸性洗液及清洗实验器具的装置,实现配制酸性洗液、储存酸性洗液以及浸泡清洗被有机污染物污染的实验器具多种功能。
6.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配制、储存酸性洗液及清洗实验器具的装置,包括:
7.透明式缸体,所述缸体具有容纳酸性洗液和/或待清洗实验器具的容置空间,所述缸体的上端为敞口端,所述缸体设有用于排出酸性洗液的出口;
8.设置于所述缸体的敞口端上的盖体,所述盖体与所述敞口端紧密配合,使所述容置空间构成封闭空间,所述盖体上设有用于调节所述封闭空间内部压力的调压部件;
9.设置于所述缸体内的可拆卸式的过滤筛,所述过滤筛支撑于靠近缸体底部的内壁上,且所述过滤筛的边缘靠近所述缸体的内壁,通过所述过滤筛使所述缸体的内部间隔为上空间和下空间,所述过滤筛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滤液孔;
10.设置于所述缸体内并与所述过滤筛活动连接的搅拌部件,所述搅拌部件包括固定连接的搅拌杆和搅拌头,所述搅拌杆穿过所述过滤筛,所述搅拌头位于所述过滤筛的下方,即位于下空间,所述搅拌部件竖直立于所述缸体内,所述搅拌部件相对于所述过滤筛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
11.可选的,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用于配制、储存酸性洗液及清洗实验器具的装置还包括:
12.提升杆,所述提升杆设置于所述上空间,所述提升杆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过滤筛的中心位置,另一端的外壁上沿周向设有向外凸起的外螺纹,所述提升杆的主体设有纵向贯穿的中空部,所述搅拌杆从所述中空部穿过;
13.手柄,所述手柄的下表面设有向内凹陷的承插槽,所述承插槽与所述搅拌杆的自
由末端固定,所述承插槽的内壁设有与所述提升杆的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
14.可选的,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手柄呈柱状结构。
15.可选的,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过滤筛的中部向下凹陷构成锅型结构。
16.可选的,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明式的缸体为呈柱状的玻璃缸体,所述玻璃缸体的外壁上设有把手。
17.可选的,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玻璃缸体设有第一磨口外沿;
18.所述盖体设有与所述第一磨口外沿相匹配的第二磨口外沿。
19.可选的,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磨口外沿与所述第二磨口外沿之间设有用于密封的酯层。
20.可选的,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滤液孔的孔径小于1cm。
21.可选的,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口设有阀门,通过所述阀门打开或关闭所述出口。
22.可选的,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缸体的内壁上设有向内延伸的凸起部,且所述凸起部靠近所述缸体的底部。
23.本技术上述装置,将配制及储存酸性洗液与浸泡清洗实验器具集成一体装置,可同时实现配制、储存及浸泡等多种功能;一体装置能方便快速地将酸性洗液与浸泡完成后的实验器具分离,减少人员接触,降低安全风险;通过盖体与缸体的紧密配合,使得用于配制酸性洗液的环境形成密封空间,可以防止浓硫酸吸水导致重铬酸钾析出;以及通过设置搅拌部件搅拌减少重铬酸钾析出或酸液分层,从而便于重铬酸钾复溶。
24.本技术上述装置,采用可拆卸式的过滤筛,可以将过滤筛从缸体内部移除,以扩大缸体的内部空间,可适用于浸泡较大体积的反应器,用途多样化。
25.进一步,通过将过滤筛与搅拌部件设置为一整体结构,即通过设置手柄使过滤筛与搅拌部件嵌套成一体,不但能实现独立搅拌以及整体提升等功能,且相比与独立设计而言,节省了空间。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7.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用于配制、储存酸性洗液及清洗实验器具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缸体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30.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手柄与搅拌部件、提升杆的连接示意图;
31.图中标记分别表示为:1为缸体、2为把手、3为盖体、4为调压部件、5为过滤筛、6为提升杆、7为搅拌部件、8为手柄、9为出口、61为外螺纹、81为承插槽、82为内螺纹、101为第一磨口外沿、301为第二磨口外沿。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下、左和右,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
33.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配制、储存酸性洗液及清洗实验器具的装置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本技术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且在以下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34.请参阅图1所示,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用于配制、储存酸性洗液及清洗实验器具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装置包括透明式的缸体1、盖体3、可拆卸式过滤筛5和搅拌部件7。
35.缸体1具有配制和/或储存酸性洗液,以及能容纳待清洗的实验器具的容置空间。酸性洗液具有酸性、腐蚀性及强氧化性,能有效清除实验器具上粘附的有机污染物。酸性洗液可以为铬酸洗液。通过将表面上粘附有有机污染物的实验器具(即为待清洗实验器具)浸泡于有酸性洗液的缸体1的容置空间内,经浸泡一段时间后能去除实验器具上的有机污染物。实验器具可以为玻璃材质的反应器。采用透明式缸体1便于实验人员观察内部反应或清洗进程。缸体1的结构可以采用柱状体、长方体或立方体等。参照图2所示,缸体1的上端为敞口端。采用敞口式设计结构便于实验器具的放置、移除,同时还便于向缸体1内部加入反应物或者酸性洗液。
36.由于酸性洗液具有酸性、腐蚀性及强氧化性,缸体可以采用加厚硼硅玻璃材质制成,使得缸体具备透明、耐酸、耐高温及不易磕碰等优点。当然缸体的材质也可以选用具备透明、耐酸、耐高温及不易磕碰等性能的其他材质。
37.参照图2所示,在缸体1的底部开设有用于排出液体的出口9。在出口9上设有阀门,通过打开阀门使缸体1内的液体向外排出,或者通过关闭阀门使出口9关闭。在具体实施时,可以将出口9通过管路与外部的收集装置相连,收集排出的液体,便于回收利用、集中处理,防止污物环境。
38.参照图1所示,将盖体3盖于缸体1的敞口端上,盖体3与敞口端紧密配合,即使盖体3与敞口端形成密封连接,使容置空间构成封闭空间。盖体3上设有用于调节封闭空间内部压力的调压部件4。在一具体的示例中,参照图3所示,调压部件4可以为调压阀,可以通过旋钮控制调压阀的开关。在盖体3的顶部设有柄,便于实验人员手握,便于实验人员将盖体3盖于缸体1上或者从缸体1上移除。盖体3可以采用加厚硼硅玻璃材质制成,使得缸体1具备透明、耐酸、耐高温及不易磕碰等优点。当然盖体的材质也可以采用具备透明、耐酸、耐高温及不易磕碰等性能的其他材质。
39.参照图1、图2所示,可拆卸式的过滤筛5安装于缸体1内,过滤筛5用于液体过滤。采用可拆卸式的过滤筛5,可以将过滤筛5从缸体1内部移除,以扩大缸体1的内部空间,可适用于浸泡较大体积的实验器具,使用途多样化。过滤筛5支撑于靠近缸体1底部的内壁上,过滤
筛5距缸体1底部的高度可以为3.5cm-5cm范围。过滤筛5的边缘靠近缸体1的内壁,通过过滤筛5使缸体1的内部间隔为上空间和下空间两个空间,过滤筛5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滤液孔,清洗完成后多余的酸性洗液经滤液孔滤除。滤液孔的孔径小于1cm。在一具体的示例中,过滤筛5与缸体1底部的距离为5cm。过滤筛5布设有18个滤液孔,在距离中心位置的四周1cm处布设一圈均匀分布的6个滤液孔,距外圈3cm处布设一圈均匀分布的12个滤液孔。过滤筛5的外部轮廓与缸体1的内部轮廓相匹配。
40.过滤筛的材质可以为硬质pvc,具有耐酸腐蚀性能。过滤筛的材质也可以采用具备耐酸腐蚀性能的其他材质。
41.参照图1、图2所示,搅拌部件于缸体1的容置空间内并与过滤筛活动连接。搅拌部件7包括搅拌杆和与搅拌杆一端部相连的搅拌头,其中,搅拌杆穿过过滤筛5,搅拌头位于过滤筛5的下方,搅拌头位于下空间,使搅拌部件7竖直立于缸体1的容置空间内。搅拌部件7在缸体1的容置空间内相对于过滤筛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对酸性洗液进行搅拌,减少重铬酸钾析出或酸液分层。在过滤筛5上开设有用于穿过搅拌杆的通孔,该通孔贯通过滤筛5的厚度方向。
42.搅拌部件7可以采用硬质pvc制成,具备耐酸腐蚀性能。当然搅拌部件7的材质也可以采用具备耐腐蚀性能的其他材质。
43.在本技术另一些实施例中,用于配制、储存酸性洗液及清洗实验器具的装置还包括:提升杆6和手柄8。
44.参照图1、图2所示,提升杆6安装于上空间,将提升杆6的一端与过滤筛5的中心位置固定,提升杆6的另一端的外壁上沿周向设有向外凸起的外螺纹61。提升杆6设有让搅拌部件7穿过的纵向贯通的中空部,搅拌部件7的搅拌杆的两端部从中空部穿出,且搅拌部件7于提升杆6的中空部内并能沿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转动。在过滤筛5的中心位置设有让提升杆6穿过的中心通孔,且该中心通孔的内径与提升杆6的外径相匹配。通过提升杆6可带动过滤筛5向上提升,实现快速移除过滤筛5。
45.参照图4所示,手柄8呈柱状结构,手柄8的下表面设有向内凹陷的承插槽81,承插槽81与搅拌部件7的搅拌杆的自由末端固定,承插槽81的内壁设有与提升杆6的外螺纹61相配合对接的内螺纹82。手柄8以便实验人员用手指捏住手柄8并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拧动。同时通过手柄8可以使提升杆6与搅拌部件7连接为一体,从而使提升杆6、搅拌部件7及过滤筛5连接为一整体,使得三者整体上向提升。
46.在具体实施时,结合图2、图4所示,当需要使用搅拌部件7对酸性洗液进行搅拌时,首先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使提升杆6的外螺纹61与手柄8的内螺纹82脱离,此时搅拌部件7和过滤筛脱离,然后可以通过手动逆时针转动手柄8带动搅拌部件7进行搅拌,避免重铬酸钾析出堆积,从而延长铬酸洗液的使用寿命。当需要将过滤筛向上提升时,首先沿顺时针方向旋紧使提升杆6的外螺纹61与手柄8的内螺纹82固定,此时将搅拌部件7和过滤筛组合为一体,然后握住手柄8向上提升过滤筛,多余铬酸洗液通过过滤筛表面的滤液孔滤除,捞出浸泡清洗完成的器具。
47.在本技术另一些实施例中,过滤筛的中部向下凹陷构成锅型结构,向下凹陷深度小于2cm。采用锅型结构的过滤筛,能够有效的过滤液体中的杂质。
48.在本技术另一些实施例中,透明式的缸体为呈柱状的玻璃缸体,玻璃缸体的外壁
设有两个相对称的把手2。在一具体的示例中,玻璃缸体的高度为50cm,内径30cm,最大储液容积为30l。
49.在本技术另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所示,玻璃缸体设有第一磨口外沿101,第一磨口外沿101的宽度可以为1.5cm-2cm;参照图3所示,盖体设有与第一磨口外沿101相匹配的第二磨口外沿301,第二磨口外沿301的宽度可以为1.5cm-2cm。
50.在本技术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磨口外沿与第二磨口外沿之间设有用于密封的酯层,使盖体与玻璃缸体的连接处的密封性更好。在具体实施时,在第一磨口外沿上均匀涂抹一层真空脂,使真空脂覆盖整个第一磨口外沿表面上,从而使盖体的第二磨口边沿与缸体的第一磨口边沿的连接处密封。
51.在本技术另一些实施例中,缸体1的内壁上设有向内延伸的凸起部,且凸起部靠近缸体的底部。通过设置凸起部使得过滤筛能支撑于缸体1的容置空间的指定位置上,起到支撑、限位的作用。凸起部距缸体内底部的高度为3.5cm-5cm。凸起部的长度为4mm-5mm。在缸体的内壁上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均匀分布的凸起部。
52.上述实施例的用于配制、储存酸性洗液及清洗实验器具的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
53.1)在实验室通风处妥善安放缸体,关闭缸体的出口;
54.2)穿戴好防护用品后,在烧杯中称1kg重铬酸钾固体,加入2l水,加热搅拌,待重铬酸钾溶解完全后,将重铬酸钾溶液倒入缸体;
55.3)分批次缓慢将浓硫酸倒入缸体,一边倾倒一边搅拌,使重铬酸钾溶液与浓硫酸混合完全,总共倒入18l浓硫酸;
56.4)在缸体的第一磨口边沿处涂少量真空脂,盖上盖体,等待配制好的铬酸洗液冷却;
57.5)打开盖体顶端的调压部件,避免温度变化导致缸体内负压,随后移开盖体;
58.6)将过滤筛和搅拌部件放入缸体,将过滤筛搁置在缸体底部的凸起部上;
59.7)将在有机实验后污染的实验器具经初步洗涤后,沿缸体边缘滑入铬酸洗液,确保实验器具被污染部分完全浸泡在缸体中;
60.8)关上盖体及调压部件,保证缸体内部密封性,延长铬酸洗液使用寿命;
61.9)透过透明缸体观察重铬酸钾析出情况;
62.10)等待两个小时后,重复步骤5);
63.11)手动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搅拌部件进行搅拌,避免重铬酸钾析出堆积,从而延长铬酸洗液使用寿命;
64.12)向上提升过滤筛,多余铬酸洗液通过过滤筛表面的滤液孔滤除,捞出浸泡清洗完成的实验器具;
65.13)对取出的实验器具在合适的环境下进行后续清洗工作;
66.14)重复步骤8);
67.15)当缸体内储存的铬酸洗液经多次使用后变为绿色,失去原有效果,那么可以判断该铬酸洗液已经失效,打开缸体的出口,将失效的铬酸洗液排放至废液收集装置,或者向缸体中加入药剂进行无害化处理后,打开缸体的出口,排放至下水道。
68.以上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
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