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沼气传输线用除尘稳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279639发布日期:2022-06-04 08:08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一种沼气传输线用除尘稳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沼气传输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沼气传输线用除尘稳压装置。


背景技术:

2.沼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其特性与天然气相似。沼气除直接燃烧用于炊事、烘干农副产品、供暖、照明和气焊等外,还可作内燃机的燃料以及生产甲醇、福尔马林、四氯化碳等化工原料。经沼气装置发酵后排出的料液和沉渣,含有较丰富的营养物质,可用作肥料和饲料。沼气燃烧发电是随着大型沼气池建设和沼气综合利用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一项沼气利用技术,它将厌氧发酵处理产生的沼气用于发动机上,并装有综合发电装置,以产生电能和热能。沼气发电具有创效、节能、安全和环保等特点,是一种分布广泛且价廉的分布式能源。
3.作为大分布的沼气而言,其进行统一的传输汇聚,并加以转换为电能,是一个比较清洁的发电途径,作为餐饮行业而言,会产生较多的副产品,其进行处理后则进行产生沼气,然而作为目前的沼气传输过程中,若气体存在杂质会造成运输管路的脏污,严重的情况下会造成燃烧器的堵塞,传统采用滤板过滤的方式,其更换周期短,使用较为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沼气传输线用除尘稳压装置,解决了目前的沼气传输过程中,若气体存在杂质会造成运输管路的脏污,严重的情况下会造成燃烧器的堵塞,传统采用滤板过滤的方式,其更换周期短,使用较为麻烦的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沼气传输线用除尘稳压装置,包括气密仓,所述气密仓内壁的左侧面卡接有进气管,所述气密仓内壁的上表面卡接有出气管,所述进气管的表面卡接有锥筒,所述进气管的底端表面开设有若干个第一曝气孔,所述锥筒的表面开设有若干个第二曝气孔,所述出气管的右端设置有气泵,所述进气管的左端卡接有控制阀。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气密仓内壁的下表面通过沉淀管与沉淀仓内壁的上表面相连通。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沉淀仓内壁的下表面卡接有排污口,所述排污口的表面设置有阀门。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控制阀的内壁设置有阀体,所述控制阀的内壁通过密封套滑动连接有自锁轮盘,所述自锁轮盘的底端与阀体的表面固定连接。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气密仓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汇流罩,所述汇流罩呈斗状设置。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进气管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防溅板,所述防溅板位于出气管底端位置。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气密仓内壁的上表面卡接有补水口,
所述补水口的表面螺纹连接有螺纹盖。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气泵的出气口设置有连通口,所述气密仓的正面开设有观察口,所述连通口的表面设置有压力计接口。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14.1、该沼气传输线用除尘稳压装置,通过设置气密仓、进气管、出气管、第一曝气孔、第二曝气孔和锥筒,在使用时,随着气体传输过程中通过控制阀进入到进气管内部,由于进气管的底端浸没在气密仓内部的溶液中,随着沼气传输的压力变化,其进气管表面不同高度位置的第一曝气孔开始进行曝气工作,其气体在向下过程中直接与进气管内部的水体接触,使其较大的灰尘直接沉淀水中,随即在气压作用下,气流通过第一曝气孔均匀的排出,与水体进行接触,使其与水体进一步接触,气流中大量的灰尘被过滤,随即气流进入到锥筒内部,随着锥筒内部的气体的积聚,多余的气流压持水流向下,直至到一定的位置通过表面的第二曝气孔排出,使其完成二段净化即可,直至气流通过出气管排出即可,这种方式能够实现对沼气的高效过滤,使其完成气流中灰尘的去除,且该结构不会出现堵塞,同时溶液更换周期长。
15.2、该沼气传输线用除尘稳压装置,通过设置控制阀、阀体、自锁轮盘、进气管、气泵和连通口,在使用时,依据气密仓内部的最大过滤气体流速,通过转动自锁轮盘,使其自锁轮盘带动阀体到一定的位置后固定,使其对气流流速进行控制,防止气体流速过大造成曝气负荷使其过滤效果下降,同步的在过滤完毕后,通过连通口检测气体压力,使其在压力不足时气泵对其进行中段加压工序,使其保持气流的正常流动。
16.3、该沼气传输线用除尘稳压装置,通过设置沉淀管、沉淀仓、排污管、汇流罩和防溅板,在使用时,溶液中杂质通过沉淀管汇聚到沉淀仓内部,使其保持对杂质的直接汇聚,便于通过排污管清理后进行补水即可,这种方式无需过滤溶液完全排空,只需底部排出后进行补水使其操作更为方便,且降低对传输过程中的影响,同时采用汇流罩与防溅板能够防止水体飞溅进入后出气管,并能够在汇流罩作用下保持汇聚。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控制阀立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0.其中:1气密仓、2进气管、3出气管、4沉淀管、5沉淀仓、6锥筒、7汇流罩、8第一曝气孔、9第二曝气孔、10气泵、11连通口、12控制阀、13阀体、14自锁轮盘、15排污口、16补水口、17防溅板。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
到。
22.实施例
23.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沼气传输线用除尘稳压装置,包括气密仓1,气密仓1内壁的左侧面卡接有进气管2,气密仓1内壁的上表面卡接有出气管3,进气管2的表面卡接有锥筒6,进气管2的底端表面开设有若干个第一曝气孔8,锥筒6的表面开设有若干个第二曝气孔9,出气管3的右端设置有气泵10,进气管2的左端卡接有控制阀12。
24.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气密仓1内壁的下表面通过沉淀管4与沉淀仓5内壁的上表面相连通,控制阀12的内壁设置有阀体13,控制阀12的内壁通过密封套滑动连接有自锁轮盘14,自锁轮盘14的底端与阀体13的表面固定连接,气密仓1内壁的上表面卡接有补水口16,补水口16的表面螺纹连接有螺纹盖,气泵10的出气口设置有连通口11,气密仓1的正面开设有观察口,连通口11的表面设置有压力计接口。
25.通过设置沉淀管4,沉淀管4能够保持与沉淀仓5之间稳定的连接,保持其杂质能够进行有效的沉淀,通过设置自锁轮盘14,自锁轮盘14能够到一定的位置进行固定,使其对阀体13进行固定,通过设置补水口16,补水口16能够方便对气密仓1内部进行补充溶液,同时能够保持气密仓1内部的密封状态,通过设置压力计接口,能够方便检测内部的压力状态,使其保持良好的压力检测,与气泵10进行配合使用,防止压力过低无法传输。
26.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沉淀仓5内壁的下表面卡接有排污口15,排污口15的表面设置有阀门,气密仓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汇流罩7,汇流罩7呈斗状设置,进气管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防溅板17,防溅板17位于出气管3底端位置。
27.通过设置排污口15,排污口15能够保持对原料的稳定排出效果,通过设置汇流罩7,汇流罩7能够起到一定的防溅效果,同时上方凝聚的水体能够进行很好的汇聚防止积液,通过设置防溅板17,防溅板17保持对出气管3位置进行很好的防护,防止水体进入。
28.工作原理:
29.s1、在使用时,随着气体传输过程中通过控制阀12进入到进气管2内部,由于进气管2的底端浸没在气密仓1内部的溶液中,随着沼气传输的压力变化,其进气管2表面不同高度位置的第一曝气孔8开始进行曝气工作,其气体在向下过程中直接与进气管2内部的水体接触,使其较大的灰尘直接沉淀水中;
30.s2、随即在气压作用下,气流通过第一曝气孔8均匀的排出,与水体进行接触,使其与水体进一步接触,气流中大量的灰尘被过滤,随即气流进入到锥筒6内部,随着锥筒6内部的气体的积聚,多余的气流压持水流向下,直至到一定的位置通过表面的第二曝气孔9排出,使其完成二段净化即可,直至气流通过出气管3排出即可;
31.s3、依据气密仓1内部的最大过滤气体流速,通过转动自锁轮盘14,使其自锁轮盘14带动阀体13到一定的位置后固定,使其对气流流速进行控制,防止气体流速过大造成曝气负荷使其过滤效果下降,同步的在过滤完毕后,通过连通口11检测气体压力,使其在压力不足时气泵10对其进行中段加压工序,使其保持气流的正常流动;
32.s4、溶液中杂质通过沉淀管4汇聚到沉淀仓5内部,使其保持对杂质的直接汇聚,便于通过排污管清理后进行补水即可,这种方式无需过滤溶液完全排空,只需底部排出后进行补水;
33.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4.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