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恒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280294发布日期:2022-06-04 08:22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一种恒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恒温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恒温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的恒温装置有固定式液体恒温槽、便携式干井炉。固定式液体恒温槽是将一个腔体分隔为两个或三个空间,并且加热器安装在槽体内部;为保证容下加热器等自身零件以及考虑到需要放入被检测元件的尺寸较大,工作腔尺寸较大,直径200mm以上,插入深度500mm,可测量大多数温度元件,这样同时带来介质充填多,自重大,单人无法搬运的问题;使用车辆运输时,必须将介质取出,否则由于没有密封设计,运输时极易导致介质泼洒,污染其它设备。其测量精度高,但是其固定放置,不易移动,且升温慢。便携式干井炉测试腔体积10mm,插入深度180mm,便于携带,但是其只能测量小型温度元件,测量精度差,而现有的恒温装置长时间恒温效果比较差且不够均匀,另外携带也比较麻烦和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恒温装置,解决了现有的恒温装置长时间恒温效果比较差且不够均匀,另外携带也比较麻烦和不便的问题。
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恒温装置,其创新点在于:包括外壳体、管道一、内壳体、保温套、恒温槽体、螺旋通道、螺旋形片体、管道二、循环泵、恒温腔、恒温加热盘、回流管、加液孔、观察口、盖子、恒温槽、固定螺钉和密封垫;所述外壳体中央内侧固定连接有内壳体,所述外壳体右侧内部固定连接有管道一;所述内壳体内壁上固定连接有保温套;所述恒温槽体上侧边缘处通过数个固定螺钉固定连接在内壳体上侧,所述恒温槽体上侧内部设有恒温槽,所述恒温槽体侧壁内部设有螺旋通道,所述恒温槽体上侧边缘处底面与所述内壳体顶面之间设有密封垫;所述螺旋通道右上侧入口与管道一上侧开口相连接,所述螺旋通道左下侧出口与内壳体内部左下侧相连通;所述螺旋形片体底部固定连接在内壳体内部底面上,所述螺旋形片体顶部固定连接在恒温槽体底面上;所述管道二固定连接在外壳体右下侧内部,所述管道二左侧开口与螺旋形片体内侧中央相连通,所述管道二右侧开口与管道一内部相连通;所述恒温腔设在外壳体左下侧内部,所述恒温腔底面上固定连接有恒温加热盘;所述循环泵固定连接在外壳体右下侧内部,所述循环泵右侧出口与管道一下侧开口相连接,所述循环泵左侧入口与恒温腔右侧相连通;所述内壳体左下侧开口处固定连接有回流管,且回流管下侧出口与恒温腔内部相连通;所述加液孔呈竖向设在外壳体左侧内部,所述加液孔左侧设有观察口,所述加液孔下侧开口与恒温腔内部相连通,所述加液孔上侧开口处设有盖子。
5.作为优选,所述外壳体外部表面上保温层。
6.作为优选,所述恒温腔中央设有过滤网。
7.作为优选,所述观察口由透明材料制成且外部表面上设有液位刻度线。
8.作为优选,所述盖子为密封盖子。
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0.(1)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合理简单、生产成本低、安装方便,功能齐全,这里启动循环泵将恒温腔中的恒温液体通过管道一和管道二分别输送到螺旋通道和螺旋形片体中对恒温槽体侧壁和底面同时进行恒温加热,从而确保了恒温加热的均匀性。
11.(2)本实用新型中换热后的恒温液体则通过回流管回流到恒温腔中并通过恒温加热盘进行持续的恒温加热,从而确保了恒温槽长时间恒温的效果。
12.(3)本实用新型中恒温腔中央设置有过滤网,从而能够对循环流动的恒温液体进行过滤,也就避免了长时间工作造成管路的堵塞影响加热的效果。
13.(4)本实用新型中的恒温循环机构均位于外壳体内部,从而便于外壳体整体的搬运,也就给使用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放大图。
16.1-外壳体;2-管道一;3-内壳体;4-保温套;5-恒温槽体;6-螺旋通道;7-螺旋形片体;8-管道二;9-循环泵;10-恒温腔;11-恒温加热盘;12-回流管;13-加液孔;14-观察口;15-盖子;16-恒温槽;17-固定螺钉;18-密封垫。
具体实施方式
17.如图1和图2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恒温装置,包括外壳体1、管道一2、内壳体3、保温套4、恒温槽体5、螺旋通道6、螺旋形片体7、管道二8、循环泵9、恒温腔10、恒温加热盘11、回流管12、加液孔13、观察口14、盖子15、恒温槽16、固定螺钉17和密封垫18;所述外壳体1中央内侧固定连接有内壳体3,所述外壳体1右侧内部固定连接有管道一2;所述内壳体3内壁上固定连接有保温套4;所述恒温槽体5上侧边缘处通过数个固定螺钉17固定连接在内壳体3上侧,所述恒温槽体5上侧内部设有恒温槽16,所述恒温槽体5侧壁内部设有螺旋通道6,所述恒温槽体5上侧边缘处底面与所述内壳体3顶面之间设有密封垫18;所述螺旋通道6右上侧入口与管道一2上侧开口相连接,所述螺旋通道6左下侧出口与内壳体3内部左下侧相连通;所述螺旋形片体7底部固定连接在内壳体3内部底面上,所述螺旋形片体7顶部固定连接在恒温槽体5底面上;所述管道二8固定连接在外壳体1右下侧内部,所述管道二8左侧开口与螺旋形片体7内侧中央相连通,所述管道二8右侧开口与管道一2内部相连通;所述恒温腔10设在外壳体1左下侧内部,所述恒温腔10底面上固定连接有恒温加热盘11;所述循环泵9固定连接在外壳体1右下侧内部,所述循环泵9右侧出口与管道一2下侧开口相连接,所述循环泵9左侧入口与恒温腔10右侧相连通;所述内壳体3左下侧开口处固定连接有回流管12,且回流管12下侧出口与恒温腔10内部相连通;所述加液孔13呈竖向设在外壳体1左侧内部,所述加液孔13左侧设有观察口14,所述加液孔13下侧开口与恒温腔10内部相连通,所述加液孔13上侧开口处设有盖子15。
18.其中,所述外壳体1外部表面上保温层,从而减少热量的损失,也就提高了长时间恒温的效果;所述恒温腔10中央设有过滤网,从而能够对循环流动的恒温液体进行过滤,也就避免了长时间工作造成管路的堵塞影响加热的效果;所述观察口14由透明材料制成且外
部表面上设有液位刻度线;所述盖子15为密封盖子。
19.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为: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合理简单、生产成本低、安装方便,功能齐全,使用时,首先启动循环泵9将恒温腔10中的恒温液体通过管道一2和管道二8分别输送到螺旋通道6和螺旋形片体7中对恒温槽体5侧壁和底面同时进行恒温加热,从而确保了恒温加热的均匀性,另外换热后的恒温液体则通过回流管12回流到恒温腔10中并通过恒温加热盘11进行持续的恒温加热,从而确保了恒温槽16长时间恒温的效果,另外恒温腔10中央设置有过滤网,从而能够对循环流动的恒温液体进行过滤,也就避免了长时间工作造成管路的堵塞影响加热的效果,另外这里的恒温循环机构均位于外壳体1内部,从而便于外壳体1整体的搬运,也就给使用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性。
20.在本实用新型的控制方式是通过人工启动或通过现有的自动化技术进行控制,动力元件的接线图与电源的提供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并且本实用新型主要用来保护机械装置,所以本实用新型不再详细解释控制方式和接线布置。
2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同轴”、“底部”、“一端”、“顶部”、“中部”、“另一端”、“上”、“一侧”、“顶部”、“内”、“前部”、“中央”、“两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2.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3.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