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基暂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26307发布日期:2022-05-16 23:44阅读:85来源:国知局
培养基暂存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实验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培养基暂存装置。


背景技术:

2.细胞实验通常会使用到培养基,使用过程中,需要将购买的商用培养基与、胎牛血清和抗生素均匀混合后才可以用于培养实验用的细胞。生产力大幅度增加的现代社会,商用培养基通常采用大瓶装,一次购买,可以使用很长时间。
3.然而,大瓶装的商用培养基在每次使用时打开瓶盖,取用一部分后再次封装;空气中充满了细菌,这导致商用培养基极易被污染,导致成瓶的培养基无法再次使用,增加了成本支出。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培养基暂存装置,以降低培养基被污染的概率,减少成本支出。
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培养基暂存装置,包括:
6.暂存块,其内开设有暂存腔和卸料孔,卸料孔位于暂存腔下方;暂存腔的内壁上开设有连通其内腔和卸料孔的开合孔;开合孔和卸料孔内设有开合机构;暂存块上还开设有进气通道;
7.进气通道的端部与卸料孔以及开合孔连通于一处,进气通道的另一端连接有无菌空气输送装置;进气通道与暂存腔间开设有连通二者的中间孔;暂存块上开设有连通暂存腔与外部的进料孔,进料孔可封闭。
8.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9.本实用新型技术中,通过暂存块内部开设暂存腔放置培养液,培养液从开合孔经卸料孔流出,进气通道在培养液流出时进行无菌空气的输出,使得有菌空气无法进入到暂存腔内,降低了污染概率,减少了成本支出。
10.优选地,暂存腔下部为漏斗状,且其下部与开合孔连通;开合机构包括:
11.重力橡胶球,位于暂存腔的下部;
12.开合杆,竖直滑动的安装在卸料孔内,且其轴线与开合孔轴线重合;
13.其中,开合杆的一端与重力橡胶球相抵。
14.优选地,开合杆的顶端内凹。
15.优选地,开合机构还包括:
16.开合管,其外壁滑动套设有密封环,该密封环内嵌在卸料孔内壁上;
17.开合弹簧,一端与开合管连接,另一端与开合孔的孔口连接;
18.连接杆,设有多根,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开合管以及开合杆的外壁连接;
19.其中,开合管与开合杆同轴线,开合管远离开合孔的一端螺纹连接有堵头。
20.优选地,连接杆靠近开合杆的一端低于其另一端。
21.优选地,进气通道开设有两个,且两个进气通道对称布置,无菌空气输送装置对应设有两个;
22.两个进气通道位于开合孔的两侧且与开合孔同时指向卸料孔。
23.优选地,还包括:
24.支架;
25.冷藏箱体,可固定可竖直滑动的安装在支架上,暂存块位于冷藏箱体内,开合管的一端位于冷藏箱体外;
26.加热垫,安装在支架上;
27.温育箱,放置在加热垫上,其上开连通内外的阶梯孔,阶梯孔与开合管的管口契合,其上还开设有可封闭的放气孔;温育箱位于冷藏箱体下方。
附图说明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培养基暂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图1的培养基暂存装置的开合机构处放大示意图;
30.图3为图1的培养基暂存装置的俯视图(暂存块剖切)。
31.附图标号说明:
32.1、暂存块;11、暂存腔;12、卸料孔;13、开合孔;14、进气通道;15、中间孔;16、进料孔;17、无菌空气输送装置;
33.2、开合机构;21、重力橡胶球;22、开合杆;23、开合管;24、开合弹簧;25、连接杆;26、密封环;
34.3、支架;
35.4、冷藏箱体;
36.5、加热垫;
37.6、温育箱;61、放气孔;62、阶梯孔。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9.参见图1至图3,一种培养基暂存装置,包括:暂存块1,其内开设有暂存腔11和卸料孔12,卸料孔12位于暂存腔11下方;暂存腔11的内壁上开设有连通其内腔和卸料孔12的开合孔13;开合孔13和卸料孔12内设有开合机构2;暂存块1上还开设有进气通道14;进气通道14的端部与卸料孔12以及开合孔13连通于一处,进气通道14的另一端连接有无菌空气输送装置17;进气通道14与暂存腔11间开设有连通二者的中间孔15;暂存块1上开设有连通暂存腔11与外部的进料孔16,进料孔16可封闭。
40.每次取用培养基时,均先通过无菌空气输送装置17输送已经杀菌的空气进入到开合孔13内,而后开合机构2打开,培养液从开合孔13内竖直通过卸料孔12流出。培养基取用完毕,开合机构2关闭,培养基停止从开合孔13流出,此时无菌空气持续通入,正常的有菌空气始终无法进入到卸料孔12和开合孔13中,故而不会出现细菌污染培养基的情况。最后封
闭卸料孔12,即完成一套的培养基操作。开合孔13和卸料孔12同轴线竖直布置。无菌空气输送装置17有很多,其主要作用是输送空气,无菌空气只是将空气杀菌后储存到该无菌空气输送装置17中,其甚至可以是膨胀的气球装满无菌空气,亦或者是其他可喷出空气的装置。进料孔16上螺纹连接有一封闭块,进气通道14进气时,卸料孔12封闭,无菌空气从中间孔15进入暂存腔11从进料孔16排出,而后培养基从进料孔16倒入,最后用封闭块旋入进料孔16,进行封闭,降低培养基的污染概率。
41.进一步的,暂存腔11下部为漏斗状,且其下部与开合孔13连通;开合机构2包括:重力橡胶球21,位于暂存腔11的下部;开合杆22,竖直滑动的安装在卸料孔12内,且其轴线与开合孔13轴线重合;其中,开合杆22的一端与重力橡胶球21相抵。
42.随着开合杆22的上移,重力橡胶球21被顶开,培养基顺着重力橡胶球21与开合孔13间的间隙流出后,沿着开合杆22的外壁向下流,直至从开合杆22的底端滴落出去,落入准备好的容器中。重力橡胶球21是一个铁球外包裹橡胶的球,依靠自身重力堵住开合孔13。
43.进一步的,开合杆22的顶端内凹。
44.开合杆22顶端圆弧状内凹,与重力橡胶球21的底部贴合,开合杆22上移时,可以使得重力橡胶球21稳定顶升,培养基可以均匀的从重力橡胶球21四周流出,流量稳定。
45.进一步的,开合机构2还包括:开合管23,其外壁滑动套设有密封环26,该密封环26内嵌在卸料孔12内壁上;开合弹簧24,一端与开合管23连接,另一端与开合孔13的孔口连接;连接杆25,设有多根,连接杆25的两端分别与开合管23以及开合杆22的外壁连接;其中,开合管23与开合杆22同轴线,开合管23远离开合孔13的一端螺纹连接有堵头。
46.通过移动开合管23以驱动开合杆22位移实现开合孔13的开闭,进而实现培养基的流出与否。堵头用于封闭开合管23,保证暂存块1内部与外部的空气交流,降低细菌感染几率。后续需要定期清洗暂存块1内的零件。开合弹簧24既能拉扯开合管23使其不会脱离暂存块1,也可以在停止培养基流出时,快速将驱动开合杆22远离重力橡胶球21。
47.进一步的,连接杆25靠近开合杆22的一端低于其另一端。
48.培养液顺着开合杆22流下,连接杆25倾斜布置,可以杜绝培养液沿着连接杆25流到开合管23的内壁上。减少暂存块1内部的培养切附着,即使有小部分细菌进入暂存块1内,也在可控范围内,不会大面积繁殖,定期清洗即可。
49.进一步的,进气通道14开设有两个,且两个进气通道14对称布置,无菌空气输送装置17对应设有两个;两个进气通道14位于开合孔13的两侧且与开合孔13同时指向卸料孔12。
50.进气通道14倾斜向下布置,从两侧指向中间的卸料孔12,当进气通道14进气时,气体倾斜向下吹,可以帮助培养基向下流动,减少培养基的取用时间花费。
51.进一步的,还包括:支架3;冷藏箱体4,可固定可竖直滑动的安装在支架3上,暂存块1位于冷藏箱体4内,开合管23的一端位于冷藏箱体4外;加热垫5,安装在支架3上;温育箱6,放置在加热垫5上,其上开连通内外的阶梯孔62,阶梯孔62与开合管23的管口契合,其上还开设有可封闭的放气孔61;温育箱6位于冷藏箱体4下方。
52.放气孔61处的设置与进料孔16处的设置相同,均用封闭块管理其开闭。冷藏箱体4可以是一个小型冰箱的设置,将暂存块1包裹其中,仅露出开合管23用于将培养基导出,此外也可以将无菌空气输送装置17设置在外部,通过管子与进气通道14连接。使用时,进气通
道14吹气,旋转堵头使开合管23的管口敞开,此时空气无法进入开合管23,就不会导致污染,而后,将温育箱6的阶梯孔62与开合管23相合,开合管23的管口抵在阶梯孔62的阶梯上,随着冷藏箱体4下移,开合管23相对上移,而后开合杆22顶开重力橡胶球21,培养基开始流出,在这个过程中,整个装置是一体的,且无菌空气始终从进气通道14经开合管23到温育箱6的放气孔61流出,有菌空气无法进入,故而,不会污染培养基。待温育箱6内的培养基足够,只需将冷藏箱体4上移即可停止培养基的流出,而后封闭放气孔61和阶梯孔62,阶梯孔62可以用塞子塞住。用堵头将开合管23封闭即可,暂存块1继续在冷藏箱体4内以2摄氏度到4摄氏度间的温度保存,温育箱6放置在加热垫5上,恒温加热到指定温度,通常是37度,而后可以使用,冷藏箱体4与一个方形环连接,支架3上有方形杆,方形环与方形杆滑动配合,使得冷藏箱体4可以上下移动,方形换上开孔螺纹旋入一螺栓顶在方形杆上即可实现冷藏箱体4与支架3的固定。相较于传统的从冰箱中拿出瓶子,多次打开瓶子取用培养基,本装置取用时方便很多,且培养基污染几率小,成本降低了。
53.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