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釜管汇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29780发布日期:2022-05-18 21:38阅读:98来源:国知局
反应釜管汇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涂料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反应釜管汇结构。


背景技术:

2.反应釜的定义广义理解即有物理或化学反应的容器,通过对容器的结构设计与参数配置,实现工艺要求的加热、蒸发、冷却及低高速的混配功能。反应釜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橡胶、农药、染料、医药、食品等领域,是用来完成硫化、硝化、氢化、烃化、聚合、缩合等工艺过程的压力容器。涂料在生产过程中常常使用到反应釜。
3.现有技术中,反应釜外围有很多用于加料、排气等的管路与釜盖相连,管路的各部分以及与釜盖的连接方式多为硬管+法兰盘或者抱箍的形式,多是由现场尺寸配做而成,在釜盖不时揭开的时候,管路连接的拆卸麻烦,且硬管刚性连接状态拆除复原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连接端不再齐整的问题,严重时影响管路的密封性。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反应釜管汇结构,用于设置在反应釜的外围,其包括相互连接的主管和弯头,所述弯头用于穿过反应釜的釜盖;所述主管和弯头之间通过连接结构相连,所述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
5.所述第一连接件具有第一连接槽,所述主管的端部与第一连接槽的槽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具有第二连接槽,所述弯头的端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槽的槽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背离主管的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背离弯头的一端可转动连接,且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相对转动时,能够带动所述主管与弯头相对转动。
6.这样,当需要弯头的角度时,使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相对转动,从而弯头与主管也相对转动,故弯头的角度被改变。
7.作为优化,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有第一环形槽,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有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用于插入所述第一环形槽,且在沿所述第一环形槽转动时带动所述第二连接件转动。
8.这样,只需将第二连接件的环形凸起插入第一连接件的第一环形槽,便能使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方便的相对转动,故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相对转动较为方便,进而使弯头的角度易于调节。
9.作为优化,所述第二连接件背离第一连接件的一端一体连接有内管,该内管的一端插置在弯头的内腔;所述内管的外侧靠近下端处设有沿径向凸出于所述内管的挡块;
10.所述弯头的内侧壁设有沿周向延伸的第二环形槽,所述弯头的内侧壁设有沿轴向延伸的滑动槽,所述滑动槽的一端贯穿所述弯头的端部,所述滑动槽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环形槽相连;其中,所述挡块能够在所述滑动槽和第二环形槽内移动。
11.这样,方便将弯管拆卸。
12.作为优化,所述第一连接件具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环形槽设置在所述第一翻边
上;所述第二连接件有第二翻边,所述环形凸起设置在所述第二翻边上。
13.这样,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增大了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接触面积,从而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连接较为稳定,进而使主管与弯头的连接较为稳定。
14.作为优化,所述第一翻边的外侧壁上设有贯通第一环形槽内部的第一限位孔,所述环形凸起上均匀设有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一限位孔内可活动地插设有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用于运动至第一位置时插入第二限位孔,以使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保持相对固定,和运动至第二位置时脱出第二限位孔,以使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可相对转动。
15.这样,只需使插设在第一限位孔中的固定件插入环形凸起上的第二限位孔,便能使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保持相对固定,同时当使固定件脱出第二限位孔时,便能使第二连接件和第一连接件又可相对转动,固定件采用插设的方式使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连接,操作较为简单,操作方便。同时使第二连接件上的环形凸起插入第一连接件上的第一环形槽,再使插设在第一连接件的第一限位孔中的固定件插入第二连接件上的第二限位孔,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相互嵌入,从而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连接更稳定。
16.作为优化,所述第一环形槽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限位孔设置在第一侧壁上,所述第二侧壁上设有限位盲孔,所述限位盲孔与所述第一限位孔相对;
17.所述固定件用于运动至第一位置时沿第一限位孔依次插入第二限位孔和限位盲孔,以使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保持相对固定。
18.这样,当固定件运动至第一位置时固定件的一端置于第一限位孔中,固定件的另一端会插入限位盲孔中,第一限位孔和限位盲孔能对固定件的两端限位,从而固定件不易偏移,能够保持在插入第二限位孔和限位盲孔的位置,进而使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连接更稳定,即主管和弯头能够连接更稳定。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反应釜管汇结构安装在反应釜上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弯头的剖视图。
23.附图标记:
24.1-反应釜;2-主管;3-弯头,31-第二环形槽,32-滑动槽;
25.4-连接结构,41-第一连接件,411-第一翻边,412-第一限位孔,42-第二连接件,421-第二翻边,43-第一环形槽,431-第一侧壁,432-第二侧壁,433-限位盲孔,44-环形凸起;
26.5-内管,51-挡块;6-固定件。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8.实施例: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反应釜管汇结构,用于设置在反应釜1的外围,其包括相互连接的主管2和弯头3,所述弯头3用于穿过反应釜1的釜盖;所述主管2和弯头3之间通过连接结构4相连,所述连接结构4包括第一连接件41和第二连接件42;
29.所述第一连接件41具有第一连接槽,所述主管2的端部与第一连接槽的槽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42具有第二连接槽,所述弯头3的端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槽的槽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41背离主管2的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接件42背离弯头3的一端可转动连接,且在第一连接件41和第二连接件42 相对转动时,能够带动所述主管2与弯头3相对转动。
30.这样,当需要弯头的角度时,使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相对转动,从而弯头与主管也相对转动,故弯头的角度被改变。
31.具体地,所述第一连接件41上设有第一环形槽43,所述第二连接件42上设有环形凸起44,所述环形凸起44用于插入所述第一环形槽43,且在沿所述第一环形槽43转动时带动所述第二连接件42转动。
32.这样,只需将第二连接件的环形凸起插入第一连接件的第一环形槽,便能使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方便的相对转动,故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相对转动较为方便,进而使弯头的角度易于调节。
33.具体地,所述第二连接件42背离第一连接件41的一端一体连接有内管5,该内管5的一端插置在弯头3的内腔;所述内管5的外侧靠近下端处设有沿径向凸出于所述内管5的挡块51;
34.所述弯头3的内侧壁设有沿周向延伸的第二环形槽31,所述弯头3的内侧壁设有沿轴向延伸的滑动槽32,所述滑动槽32的一端贯穿所述弯头3的端部,所述滑动槽3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环形槽31相连;其中,所述挡块51能够在所述滑动槽32和第二环形槽31内移动。
35.这样,方便将弯管拆卸。
36.具体地,所述第一连接件41具有第一翻边411,所述第一环形槽43设置在所述第一翻边411上;所述第二连接件42有第二翻边421,所述环形凸起44 设置在所述第二翻边421上。
37.这样,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增大了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接触面积,从而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连接较为稳定,进而使主管与弯头的连接较为稳定。
38.具体地,所述第一翻边411的外侧壁上设有贯通第一环形槽43内部的第一限位孔412,所述环形凸起44上均匀设有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一限位孔412内可活动地插设有固定件6,所述固定件6用于运动至第一位置时插入第二限位孔,以使第一连接件41和第二连接件42保持相对固定,和运动至第二位置时脱出第二限位孔,以使第一连接件41和第二连接件42可相对转动。
39.这样,只需使插设在第一限位孔中的固定件插入环形凸起上的第二限位孔,便能使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保持相对固定,同时当使固定件脱出第二限位孔时,便能使第二连接件和第一连接件又可相对转动,固定件采用插设的方式使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连接,操作较为简单,操作方便。同时使第二连接件上的环形凸起插入第一连接件上的第一环形槽,再使插设在第一连接件的第一限位孔中的固定件插入第二连接件上的第二限位
孔,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相互嵌入,从而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连接更稳定。
40.具体地,所述第一环形槽43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壁431和第二侧壁432,所述第一限位孔412设置在第一侧壁431上,所述第二侧壁432上设有限位盲孔 433,所述限位盲孔433与所述第一限位孔412相对;
41.所述固定件6用于运动至第一位置时沿第一限位孔412依次插入第二限位孔和限位盲孔433,以使第一连接件41和第二连接件42保持相对固定。
42.这样,当固定件运动至第一位置时固定件的一端置于第一限位孔中,固定件的另一端会插入限位盲孔中,第一限位孔和限位盲孔能对固定件的两端限位,从而固定件不易偏移,能够保持在插入第二限位孔和限位盲孔的位置,进而使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连接更稳定,即主管和弯头能够连接更稳定。
43.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后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后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