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铜金粉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铜金粉生产用除尘回收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2.铜金粉又称金粉,是以铜锌合金为原料,经过特殊的机械加工和表面化学处理制得的具有鳞片状结构、能够在黏结料中漂浮、呈现黄金光泽、具有颜料性质的一种金属颜料。
3.在现有技术中,对于铜金粉生产加工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金属粉尘,然而现有中对金属粉尘处理只是进行单一的吸收粉尘颗粒,使得难以实现对所处理金属粉尘进行有效清理并回收的同时,影响整体设备的处理效果,且造成金属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铜金粉生产用除尘回收利用装置。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铜金粉生产用除尘回收利用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方的中心设有顶板,所述顶板中心的内腔固定套接有处理腔,所述处理腔位于底板的上方,且处理腔顶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放大斗,所述处理腔底端的外壁固定安装有密封片,所述密封片的外侧设有收集盒,所述收集盒位于底板上方的中心,所述处理腔一侧端的内腔固定安装有细孔板,所述细孔板位于底板与顶板之间的位置,且细孔板一端的外侧设有流通腔,所述流通腔靠近细孔板的一端与处理腔的外壁固定连接,且流通腔远离细孔板的一端连接有气泵,所述气泵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的顶部与顶板底部的一侧固定连接。
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所设的放大斗,起到对处理腔吸收端面的良好扩大工作范围作用。
8.进一步的,所述处理腔呈倒置“l”形中空腔体结构,所述收集盒呈棱柱形无顶端面的中空盒体结构,且收集盒顶端的内壁与密封片的外壁相接触,所述收集盒底端的外侧设有限位框,所述限位框呈“u”字形框体结构,且限位框的底部与底板的顶部固定连接。
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所设的限位框,起到对收集盒安置位置的辅助限位效果。
10.进一步的,所述收集盒的底端开设有嵌入槽,所述嵌入槽的内侧卡接有支承盘,所述支承盘的底端贯穿嵌入槽的底部,且支承盘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气缸,所述气缸非驱动端的外壁与底板中心的内腔固定套接。
1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所设的嵌入槽、支承盘以及气缸,实现对收集盒的有效承接工作。
12.进一步的,所述处理腔背离气泵的一侧边设有小型电机,且小型电机的外壳通过加固臂与处理腔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小型电机的驱动端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外壁与处理腔一侧端的内腔活动套接,且转轴背离小型电机的一端外壁对称固定安装有两组硬
刷,两组所述硬刷均位于处理腔的内部,且两组硬刷的一端与细孔板的一侧壁相接触。
1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所设的小型电机、转轴以及硬刷,实现对细孔板一侧壁的良好刷拭清理作用。
14.进一步的,所述底板以及顶板均呈棱柱形板体结构,且底板以及顶板连接处的四角均固定安装有支柱,所述底板底部的四角处均设有万向轮。
1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所设的支柱,实现底板与顶板之间固定连接作用下,起到对整体的支承工作。
16.进一步的,所述顶板背离放大斗的一侧边设有推动杆,所述推动杆呈圆柱形杆体结构,且推动杆的两端均通过固定臂与顶板的一侧壁固定连接。
1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所设的推动杆,能够配合万向轮共同作用下,实现整体装置的良好支撑与移动效益。
18.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19.通过设置的底板与顶板,有利于对整体结构进行承接的同时,利用所设的处理腔、放大斗、流通腔以及气泵,能够在铜金粉生产设备进行加工时,对所产生金属粉尘起到良好的吸收效果,并利用所设的细孔板,能够对金属粉尘中含有的金属颗粒进行过滤并阻挡的同时,通过设置的收集盒,起到对所过滤出的金属颗粒实现良好的承接并回收作用,防止造成金属资源的浪费以及避免对生产加工环境造成污染。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技术的处理腔底端内部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技术的收集盒底部结构示意图。
23.图中标号说明:
24.1、底板;2、顶板;3、处理腔;4、放大斗;5、密封片;6、收集盒;7、细孔板;8、流通腔;9、气泵;10、定位柱;11、限位框;12、嵌入槽;13、支承盘;14、气缸;15、小型电机;16、转轴;17、硬刷;18、支柱;19、万向轮;20、推动杆。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
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8.实施例:
29.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铜金粉生产用除尘回收利用装置,请参阅图1和图2、3,包括底板1,底板1上方的中心设有顶板2,顶板2中心的内腔固定套接有处理腔3,处理腔3位于底板1的上方,且处理腔3顶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放大斗4,处理腔3底端的外壁固定安装有密封片5,密封片5的外侧设有收集盒6,收集盒6位于底板1上方的中心,通过设置的密封片5,能够使得其外壁与收集盒6顶端内壁相接触作用下,起到对处理腔3与收集盒6对接时所留有缝隙的有效处理作用,防止处理腔3内部对金属粉尘吸收处理时,存在粉尘利用缝隙产生泄露的问题,提高整体的粉尘处理质量,处理腔3一侧端的内腔固定安装有细孔板7,细孔板7位于底板1与顶板2之间的位置,且细孔板7一端的外侧设有流通腔8,流通腔8靠近细孔板7的一端与处理腔3的外壁固定连接,且流通腔8远离细孔板7的一端连接有气泵9,气泵9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定位柱10,定位柱10的顶部与顶板2底部的一侧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的定位柱10,能够对气泵9在顶板2的底部进行有效定位加固的同时,克服流通腔8对气泵9连接定位下存在的不稳定问题,且定位柱10的设置,能够配合气泵9以及流通腔8共同作用下,实现处理腔3本体稳定性的良好间接促进效益,处理腔3呈倒置“l”形中空腔体结构,收集盒6呈棱柱形无顶端面的中空盒体结构,且收集盒6顶端的内壁与密封片5的外壁相接触,收集盒6底端的外侧设有限位框11,限位框11呈“u”字形框体结构,且限位框11的底部与底板1的顶部固定连接,收集盒6的底端开设有嵌入槽12,嵌入槽12的内侧卡接有支承盘13,支承盘13的底端贯穿嵌入槽12的底部,且支承盘1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气缸14,气缸14非驱动端的外壁与底板1中心的内腔固定套接,通过设置的气缸14,能够利用所设的支承盘13,起到对收集盒6底端嵌入槽12对接的同时,实现对收集盒6在底板1上方的良好支撑作用,且能够当后期对收集盒6内部金属颗粒进行清理并回收时,起到对收集盒6的带动下移并脱离处理腔3底端的作用。
31.请参阅图1和图2,处理腔3背离气泵9的一侧边设有小型电机15,且小型电机15的外壳通过加固臂与处理腔3的外壁固定连接,小型电机15的驱动端连接有转轴16,转轴16的外壁与处理腔3一侧端的内腔活动套接,且转轴16背离小型电机15的一端外壁对称固定安装有两组硬刷17,两组硬刷17均位于处理腔3的内部,且两组硬刷17的一端与细孔板7的一侧壁相接触,通过设置的小型电机15,能够配合所设的转轴16以及硬刷17,实现对细孔板7靠近处理腔3内壁的一端进行刷拭的同时,防止金属粉尘中所过滤出的金属颗粒在细孔板7侧壁产生的粘附现象,从而便于收集盒6对金属颗粒有效收集并回收再利用的同时,提高细孔板7对金属粉尘的过滤效果,从而提高整体装置对铜金粉生产所产生粉尘的处理质量与处理效率,底板1以及顶板2均呈棱柱形板体结构,且底板1以及顶板2连接处的四角均固定安装有支柱18,底板1底部的四角处均设有万向轮19,顶板2背离放大斗4的一侧边设有推动杆20,推动杆20呈圆柱形杆体结构,且推动杆20的两端均通过固定臂与顶板2的一侧壁固定连接。
32.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铜金粉生产用除尘回收利用装置的实施原理为:在使用时,利
用推动杆20以及万向轮19的作用,将整体推动至铜金粉生产加工设备一侧的同时,使得万向轮19得以自锁定位,当铜金粉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金属粉尘时,启动气泵9的同时,利用放大斗4以及处理腔3的作用对金属粉尘进行吸收,并且金属粉尘流通吃细孔板7时,被细孔板7过滤出粉尘中含有的金属颗粒,且所过滤的金属颗粒粘附在细孔板7一侧的同时,产生部分积留在收集盒6的内部,与此同时启动小型电机15驱动转轴16进行旋转的同时,使得两组硬刷17对细孔板7的一侧壁进行不断刷拭工作,从而使得粘附在其侧壁的金属颗粒得以顺利下落至收集盒6内部,从而实现对金属粉尘有效处理的同时,实现对金属粉尘中所含有金属颗粒的收集工作,当整体处理完毕后,关闭气泵9的同时停止小型电机15,利用气缸14的回缩作用,使得收集盒6下移并脱离处理腔3的底端以及密封片5的外壁,而后小幅度向上提动收集盒6的作用下,使得其底端嵌入槽12与支承盘13想脱离,此时可清理收集盒6内部金属颗粒的同时,实现对所收集金属颗粒的回收再利用效益。
33.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