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正向流切向流兼容的叠片式过滤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76299发布日期:2022-11-15 17:37阅读:44来源:国知局
一种正向流切向流兼容的叠片式过滤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过滤器领域,尤其是一种正向流切向流兼容的叠片式过滤器。


背景技术:

2.对过滤器完整性测试采用的是二元气体测试过滤器内过滤膜是否存在缺陷,如果过滤器只能采用正向流过滤方式进行完整性测试,由于二元气体与实际过滤的液体的区别,无法提供较高精度的测试;而采用切向流方式对过滤器进行完整性测试,测试精度能有效提高。因此正向流过滤器,需要能够通过切向流方式进行完整性测试。
3.现有技术中由于应用不同,过滤器结构只能适应单一的切向流过滤和单一的正向流过滤,需要配套不同的过滤器壳体等相关零配件。
4.例如,一种在中国专利文献上公开的“一种叠片式过滤器”,其公告号cn204601757u,包括壳体、进水管道、出水管道、反冲洗管道、滤芯支架及多个套设在滤芯支架外的叠片;所述叠片包括凸环和折弯单元;所述折弯单元的外侧设有第一进口、内侧设有出口;多个凸环同心设置于多个折弯单元下方;在每个叠片下部凸环与其下方叠片上部的折弯单元之间形成第二进口,所述第二进口分别与第一进口、出口连通。该叠片式过滤器等效于两层网式过滤器,第一层为粗过滤、第二层为细过滤,第二层滤网等效为多次折叠的滤网,比普通圆柱形滤网过滤面积大2到8倍,更重要的是在反冲洗时多层叠片相互分离,使反冲洗效果比网式过滤器有很大优势。缺点是只能适应单一的过滤方式。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过滤器结构只能适应单一的切向流过滤和单一的正向流过滤,需要配套不同的过滤器壳体等相关零配件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正向流切向流兼容的叠片式过滤器,既能作为切向流方式过滤又能作为正向流过滤。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7.一种正向流切向流兼容的叠片式过滤器,包括:
8.底座,其用于固定和支撑过滤器,底座设置在过滤器下部;
9.流体入口,其用于进液,流体入口设置在底座上;
10.出口,其用于排气或排出回流液,出口设置在过滤器远离流体入口一侧,所述出口包括用于回流液或气体流出的第一出口和用于透出液流出的第二出口,所述第二出口设置在第一出口下方;
11.过滤结构,其用于切向流方式或正向流方式过滤,所述过滤结构包括若干过滤单元,所述过滤单元包括一对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正反两面均结合有单层或多层的过滤膜。
12.通过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克服现有技术中过滤器结构只能适应单一的切向流过滤和单一的正向流过滤,需要配套不同的过滤器壳体等相关零配件的问题,使得叠片式过滤
器既能作为切向流方式过滤又能作为正向流过滤。针对不同应用需求的客户,只需要调整过滤膜,而无须更改非过滤结构的零部件。设置在过滤器下部的底座用于固定和支撑过滤器,设置在底座上的流体入口用于进液,设置在过滤器远离流体入口一侧的出口用于排气或排出回流液,第一出口用于回流液或气体流出,当过滤器以正向流方式过滤时,第一出口即作为排气口;当过滤器以切向流方式过滤,第一出口即作为回流液出口,第二出口用于透出液流出,第二出口设置在第一出口下方,气体的密度低,从而便于气体从第一出口排出,过滤结构用于切向流方式或正向流方式过滤,过滤结构包括若干过滤单元,至少一个过滤单元提高过滤效果,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通过焊接或者粘接方式紧密结合,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正反两面均结合有单层或多层的过滤膜。
13.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的连接处设有用于将流体入口与第一出口隔离的第一环形密封,所述过滤膜与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结合形成第二环形密封。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紧密结合形成的第一环形密封用于将流体入口与第一出口隔离。液体通过流体入口进入过滤器后只能透过过滤单元上的过滤膜后才能从第二出口流出。
14.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出口上设置有用于控制第一出口开闭的旋塞阀。第一出口上的旋塞阀用于控制第一出口开闭。通过旋转旋塞阀能够控制第一出口的开启或闭合,当开启第一出口,并将第一出口接上回流管,过滤器将以切向流方式对液体进行过滤,通过旋塞阀调节第一出口的压力;当闭合第一出口过滤器将以正向流方式对液体进行过滤,通过开启旋塞阀,在过滤初期加速过滤器及管路中的空气排出。针对两种过滤模式实际应用不同的过滤需求,只需要所采用对应能满足需求的过滤膜,而无需另外配套过滤器其它结构部件。
15.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之间形成第一薄长方形腔体,所述第一薄长方形腔体的长边与第二环形密封连接,所述第一薄长方形腔体的短边的两侧设有第一开口。过滤单元上两块结合有过滤膜的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形成一个薄长方形腔体,第一薄长方形腔体的两长边被第二环形密封隔绝。
16.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上下两面与过滤膜包围成第二薄长方形腔体,所述第二薄长方形腔体内部设有若干筋,所述筋与支撑板的短边平行,所述筋将第二薄长方形腔体分割成若干细长流道。过滤单元包含的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上下两面均与过滤膜紧密结合,并包围成一个薄长方形腔体,第二薄长方形腔体内被与支撑板短边平行的筋,分割成与筋平行的数条细长流道。
17.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出口连接一第一腔体,所述细长流道两端的延伸段设有用于将第一腔体与第二出口连接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设置在支撑板的上下两侧。第二开口与第二出口相连的第一腔体相通,保证透过液流出细长流道时能同向汇入第一腔体,降低透过液汇入第一腔体时的流态阻力。
18.作为优选,还包括上盖,所述上盖、底座和过滤单元之间形成若干并列分布的第三薄长方形腔体,所述第三薄长方形腔体和第一薄长方形腔体将第二薄长方形腔体相夹。过滤器由上盖、底座和数个过滤单元叠加而成,上盖、底座以及数个过滤单元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形成多个并列的第三薄长方形腔体,第三薄长方形腔体和第一薄长方形腔体将第二薄长方形腔体相夹,当薄长方形腔体充满液体后,支撑板两侧的膜即与液体充分接触。
19.作为优选,所述流体入口和第一出口通过第一开口将第一薄长方形腔体和第三薄
长方形腔体均匀连接,形成若干条长度相等的路径。流体入口和第一出口通过第一开口将第一薄长方形腔体和第三薄长方形腔体均匀连接,形成的数条支路水路路径长度基本相等,从而能够保证所有过滤膜受到的压力均匀。
20.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完全相同,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成镜像对称分布。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形状尺寸镜像对称。
21.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开口包括第一左开口和第一右开口,所述第一左开口与流体入口通过第二腔体连通,所述第一右开口与第一出口通过第三腔体连通。当旋塞阀开启时,流路情况为:流液体从流体入口进入第二腔体,沿第一左开口流入第一薄长方形腔体,未透过过滤膜的液体从第一右开口流出后进入第三腔体,最终从第一出口流出过滤器;在第一薄长方形腔体内从过滤膜透过的液体进入液体细长流道,从两端的第二开口流入第一腔体,并从第二出口流出过滤器。当旋塞阀闭合时,流路情况为:流液体从流体入口进入第二腔体,沿第一左开口流入第一薄长方形腔体后,能且只能透过滤膜,沿细长流道两端的第二开口流入第一腔体并从第二出口流出过滤器。
22.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既能作为切向流方式过滤又能作为正向流过滤;(2)针对两种过滤模式实际应用不同的过滤需求,只需要所采用对应能满足需求的过滤膜,而无需另外配套过滤器其它结构部件;(3)过滤膜受到的压力均匀。
附图说明
2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过滤单元的轴测图;
26.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过滤单元的结构爆炸图;
28.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放大图;
29.图6是本实用新型沿短边方向的剖视图;
30.图7是本实用新型沿长边方向的剖视图。
31.图中:底座1,流体入口2,出口3,第一出口3.1,第二出口3.2,过滤结构4,过滤单元5,支撑板6,第一支撑板6.1,第二支撑板6.2,第一环形密封7.1,第二环形密封7.2,第一薄长方形腔体8.1,第二薄长方形腔体8.2,第三薄长方形腔体8.3,第一开口9.1,第一左开口9.1.1,第一右开口9.1.2,第二开口9.2,过滤膜10,旋塞阀11,筋12,细长流道13,第一腔体14.1,第二腔体14.2,第三腔体14.3,上盖15。
具体实施方式
32.具体实施例一:
33.如图1或图3所示,一种正向流切向流兼容的叠片式过滤器,包括底座1、流体入口2、出口3、过滤结构4、上盖15,底座1设置在过滤器下部,流体入口2设置在底座1上,出口3设置在过滤器远离流体入口2一侧,出口3包括用于回流液或气体流出的第一出口3.1和用于透出液流出的第二出口3.2,第二出口3.2设置在第一出口3.1下方,过滤结构4包括若干过滤单元5,过滤单元5包括一对支撑板6,支撑板6包括第一支撑板6.1和第二支撑板6.2,第一
支撑板6.1与第二支撑板6.2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板6.1和第二支撑板6.2的正反两面均结合有单层或多层的过滤膜10。第一支撑板6.1与第二支撑板6.2的连接处设有用于将流体入口2与第一出口3.1隔离的第一环形密封7.1,所述过滤膜10与第一支撑板6.1、第二支撑板6.2结合形成第二环形密封7.2。第一出口3.1上设置有用于控制第一出口3.1开闭的旋塞阀11。第一出口3.1上的旋塞阀11用于控制第一出口3.1开闭。
34.上述技术方案中,克服现有技术中过滤器结构只能适应单一的切向流过滤和单一的正向流过滤,需要配套不同的过滤器壳体等相关零配件的问题,使得叠片式过滤器既能作为切向流方式过滤又能作为正向流过滤。针对不同应用需求的客户,只需要调整过滤膜10,而无须更改非过滤结构的零部件。设置在过滤器下部的底座1用于固定和支撑过滤器,设置在底座1上的流体入口2用于进液,设置在过滤器远离流体入口2一侧的出口3用于排气或排出回流液,第一出口3.1用于回流液或气体流出,当过滤器以正向流方式过滤时,第一出口3.1即作为排气口;当过滤器以切向流方式过滤,第一出口3.1即作为回流液出口,第二出口3.2用于透出液流出,第二出口3.2设置在第一出口3.1下方,气体的密度低,从而便于气体从第一出口3.1排出,过滤结构4用于切向流方式或正向流方式过滤,过滤结构4包括若干过滤单元5,至少一个过滤单元5提高过滤效果,第一支撑板6.1与第二支撑板6.2通过焊接或者粘接方式紧密结合,第一支撑板6.1和第二支撑板6.2正反两面均结合有单层或多层的过滤膜10。第一支撑板6.1与第二支撑板6.2紧密结合形成的第一环形密封7.1用于将流体入口2与第一出口3.1隔离。过滤膜10与第一支撑板6.1、第二支撑板6.2的外周环形表面紧密结合形成第二环形密封7.2,被过滤单元5上的第一环形密封7.1和第二环形密封7.2隔离,液体通过流体入口2进入过滤器后只能透过过滤单元5上的过滤膜10后才能从第二出口3.2流出。通过旋转旋塞阀11能够控制第一出口3.1的开启或闭合,当开启第一出口3.1,并将第一出口3.1接上回流管,过滤器将以切向流方式对液体进行过滤,通过旋塞阀11调节第一出口3.1的压力;当闭合第一出口3.1过滤器将以正向流方式对液体进行过滤,通过开启旋塞阀11,在过滤初期加速过滤器及管路中的空气排出。针对两种过滤模式实际应用不同的过滤需求,只需要所采用对应能满足需求的过滤膜,而无需另外配套过滤器其它结构部件。
35.具体实施例二:
36.如图2或图4或图5或图6或图7所示,在实施例1基础上,第一支撑板6.1与第二支撑板6.2之间形成第一薄长方形腔体8.1,第一薄长方形腔体8.1的长边与第二环形密封7.2连接,第一薄长方形腔体8.1的短边的两侧设有第一开口9.1。第一支撑板6.1和第二支撑板6.2的上下两面与过滤膜10包围成第二薄长方形腔体8.2,第二薄长方形腔体8.2内部设有若干筋12,筋12与支撑板6的短边平行,筋12将第二薄长方形腔体8.2分割成若干细长流道13。第二出口3.2连接一第一腔体14.1,细长流道13两端的延伸段设有用于将第一腔体14.1与第二出口3.2连接的第二开口9.2,第二开口9.2设置在支撑板6的上下两侧。上盖15、底座1和过滤单元5之间形成若干并列分布的第三薄长方形腔体8.3,第三薄长方形腔体8.3和第一薄长方形腔体8.1将第二薄长方形腔体8.2相夹。流体入口2和第一出口3.1通过第一开口9.1将第一薄长方形腔体8.1和第三薄长方形腔体8.3均匀连接,形成若干条长度相等的路径。所述第一支撑板6.1和第二支撑板6.2完全相同,第一支撑板6.1和第二支撑板6.2成镜像对称分布。第一开口9.1包括第一左开口9.1.1和第一右开口9.1.2,第一左开口9.1.1与
流体入口2通过第二腔体14.2连通,第一右开口9.1.2与第一出口3.1通过第三腔体14.3连通。
37.上述技术方案中,过滤单元5上两块结合有过滤膜10的第一支撑板6.1、第二支撑板6.2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形成一个薄长方形腔体,第一薄长方形腔体8.1的两长边被第二环形密封7.2隔绝。过滤单元5包含的第一支撑板6.1、第二支撑板6.2上下两面均与过滤膜10紧密结合,并包围成一个薄长方形腔体,第二薄长方形腔体8.2内被与支撑板短边平行的筋12,分割成与筋12平行的数条细长流道13。第二开口9.2与第二出口3.2相连的第一腔体14.1相通,保证透过液流出细长流道13时能同向汇入第一腔体14.1,降低透过液汇入第一腔体14.1时的流态阻力。过滤器由上盖15、底座1和数个过滤单元5叠加而成,上盖15、底座1以及数个过滤单元5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形成多个并列的第三薄长方形腔体8.3,第三薄长方形腔体8.3和第一薄长方形腔体8.1将第二薄长方形腔体8.2相夹,当薄长方形腔体充满液体后,支撑板6两侧的膜即与液体充分接触。流体入口2和第一出口3.1通过第一开口9.1将第一薄长方形腔体8.1和第三薄长方形腔体8.3均匀连接,形成的数条支路水路路径长度基本相等,从而能够保证所有过滤膜受到的压力均匀。第一支撑板6.1和第二支撑板6.2形状尺寸镜像对称。当旋塞阀11开启时,流路情况为:流液体从流体入口2进入第二腔体14.2,沿第一左开口9.1.1流入第一薄长方形腔体8.1,未透过过滤膜10的液体从第一右开口9.1.2流出后进入第三腔体14.3,最终从第一出口3.1流出过滤器;在第一薄长方形腔体8.1内从过滤膜10透过的液体进入液体细长流道13,从两端的第二开口9.2流入第一腔体14.1,并从第二出口3.2流出过滤器。当旋塞阀11闭合时,流路情况为:流液体从流体入口2进入第二腔体14.2,沿第一左开口9.1.1流入第一薄长方形腔体8.1后,能且只能透过滤膜10,沿细长流道13两端的第二开口9.2流入第一腔体14.1并从第二出口3.2流出过滤器。
38.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既能作为切向流方式过滤又能作为正向流过滤;(2)针对两种过滤模式实际应用不同的过滤需求,只需要所采用对应能满足需求的过滤膜,而无需另外配套过滤器其它结构部件;(3)过滤膜受到的压力均匀。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