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低温试验箱的导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98026发布日期:2022-08-03 03:52阅读:80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低温试验箱的导流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试验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低温试验箱的导流结构。


背景技术:

2.高低温试验箱主要用于工业产品高温、低温的可靠性试验。对电子电工、汽车工业、航空航天、船舶兵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等相关产品的零部件及材料在高温、低温环境下,检验其各项性能指标。
3.在中国申请号为201621443635.x;公告日为2017.7.4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高低温试验箱,包括可拆卸底座,主箱体和可拆卸控制箱,主箱体包括安装箱和试验箱,试验箱内设有传感器、加热器、蒸发器和循环风轮。但是该试验箱进行加热或冷却时;空气从试验箱顶部的入口进入后然后从试验箱底部的出口排出;空气从上向下流动都待检测物品作用;空气不能对待检测物品均匀加热或冷却;试验效果差;同时该加湿器使用不锈钢护套式加热器;其通过对液体进行加热产生蒸汽产生加湿效果;调湿后的空气温度会上升;在进行冷却试验时,加湿后的空气会使试验箱的温度这样会对冷却试验产生影响;进而需要增大制冷机组的功率使空气的温度降低;这样能耗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低温试验箱的导流结构,使空气从不同方向与待检测物品接触;实现均匀加热和均匀冷却。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低温试验箱的导流结构,高低温试验箱形成试验区和控温区,试验区和控温区之间设有隔板,隔板设有出风口和入风口,试验区与控温区之间通过出风口和入风口连通,包括导流组件;所述导流组件设置在试验箱体形成试验区的壁面和隔板上;导流组件包括两个以上的导流装置;相邻导流装置围绕试验区的中心设置;导流装置包括导流支架和导流板;导流板设置在导流支架的一侧;导流支架形成导流通道;导流通道贯穿导流支架的两端;在导流板上设有两个以上的导流风口;导流风口与导流通道连通;空气通过导流通道流向相邻导流装置;空气通过不同导流装置的导流风口流向待检测物的不同表面。
6.以上设置,相邻导流装置围绕试验区的中心设置;试验区用于放置待检测物;这样相邻导流装置围绕待检测物设置;进入试验区的空气通过导流风口改变方向;空气通过不同导流装置的导流风口流向待检测物的不同表面;这样改变试验区温度的同时对待检测物的不同表面同时进行加热和冷却;实现待检测物的均匀加热和均匀冷却;通过导流组件使进入试验区的空气分散然后与待检测的不同表面接触;避免在进行试验时,空气集中与待检测的部分表面接触,待检测不同表面的温度不一致而导致试验结果不准确。
7.进一步的,在试验箱体上安装有箱门;箱门与试验箱体的一端铰接;所述试验区位于箱门与隔板之间。
8.进一步的,所述导流装置设有六个;分别为第一导流装置、第二导流装置、第三导
流装置、第四导流装置、第五导流装置和第六导流装置;所述第一导流装置设置在试验区底部;第二导流装置设置在箱门靠近试验区的一侧;第三导流装置设置在试验区顶部;第四导流装置设置在隔板靠近试验区的一侧;第五导流装置设置在试验区的一侧;第六导流装置设置在试验区的另一侧。
9.以上设置,通过第一导流装置、第二导流装置、第三导流装置、第四导流装置、第五导流装置和第六导流装置形成容置空间;通过容置空间放置带检测物;导流组件使得空气流向待检测的全部表面;实现待检测物的均匀加热和均匀冷却。
10.进一步的,第一导流装置的导流风口与第三导流装置的导流风口相对设置;第二导流装置的导流风口与第四导流装置的导流风口相对设置;第五导流装置的导流风口与第六导流装置的导流风口相对设置。
11.进一步的,第一导流装置的导流风口与第三导流装置的导流风口之间错位设置;第二导流装置的导流风口与第四导流装置的导流风口之间错位设置;第五导流装置的导流风口与第六导流装置的导流风口之间错位设置。这样避免从第一导流装置与第三导流装置流出的空气、第二导流装置与第四导流装置流出的空气、第五导流装置与第六导流装置流出的空气相互干涉;同时对这个试验区起到均匀加热和均匀冷却的效果。
12.进一步的,在控温区内设有控温组件;控温组件用于改变试验区的温度和带动空气在试验区和控温区之间循环流动。
13.进一步的,在入风口和出风口上都设有自闭合挡板。
14.进一步的,自闭合挡板为百叶窗式结构,包括框架和若干扇叶,在闭合状态下各扇叶相互搭接,各扇叶两端设有转轴,转轴与框架相连,扇叶可绕转轴在框架上自由转动,闭合状态下扇叶转轴下部的重量略大于转轴上部的重量;自然状态下,各扇叶在重力的作用下处于竖直状态,相互搭接,自闭合挡板闭合;当第一风机工作时,风力作用到扇叶上,风力克服扇叶的重力,使扇叶与竖直方向呈现夹角,自闭合挡板打开,空气可以通过。
附图说明
15.图1为导流组件应用在试验箱的示意图。
16.图2为导流组件中第四导流装置与隔板的示意图。
17.图3为导流组件应用在试验区的俯视图。
18.图4为导流组件应用在试验区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20.如图1-4所示;高低温试验箱包括试验箱体1;试验箱体1形成试验区11和控温区12,所述试验区11设置试验箱体1的一端;控温区12置试验箱体1的另一端;试验区11和控温区12之间设有隔板13,隔板13设有出风口132和入风口131,试验区11与控温区12之间通过出风口132和入风口131连通。
21.高低温试验箱的导流结构,包括导流组件;所述导流组件3设置在试验区11中,在控温区设有控温组件12;控温组件用于改变试验区的温度和带动空气在试验区和控温区之间循环流动。
22.所述导流组件3设置在试验箱体1形成试验区11的壁面和隔板13上;导流组件3包括两个以上的导流装置;相邻导流装置围绕试验区11的中心设置;导流装置包括导流支架371和导流板372;导流板372设置在导流支架371的一侧;导流支架371形成导流通道373;导流通道373贯穿导流支架371的两端;在导流板372上设有两个以上的导流风口374;导流风口374与导流通道373连通;空气通过导流通道373流向相邻导流装置;空气通过不同导流装置的导流风口374流向待检测物的不同表面。相邻导流装置围绕试验区11的中心设置;试验区11用于放置待检测物;这样相邻导流装置围绕待检测物设置;进入试验区11的空气通过导流风口374改变方向;不同导流装置的导流风口374待检测物的不同表面;这样改变试验区11温度的同时对待检测物的不同表面同时进行加热和冷却;实现待检测物的均匀加热和均匀冷却;通过导流组件3使进入试验区11的空气分散然后与待检测的不同表面接触;避免在进行试验时,空气集中与待检测的部分表面接触,待检测不同表面的温度不一致而导致试验结果不准确。
23.在试验箱体1上安装有箱门14;箱门14与试验箱体1的一端铰接;所述试验区11位于箱门与隔板13之间。
24.在本实施中,所述导流装置设有六个;分别为第一导流装置31、第二导流装置32、第三导流装置33、第四导流装置34、第五导流装置35和第六导流装置36;所述第一导流装置31设置在试验区11底部;第二导流装置32设置在箱门靠近试验区11的一侧;第三导流装置33设置在试验区11顶部;第四导流装置34设置在隔板13靠近试验区11的一侧;第五导流装置35设置在试验区11的一侧;第六导流装置36设置在试验区11的另一侧。通过第一导流装置31、第二导流装置32、第三导流装置33、第四导流装置34、第五导流装置35和第六导流装置36形成容置空间;通过容置空间放置带检测物;导流组件3使得空气流向待检测的全部表面;实现待检测物的均匀加热和均匀冷却。
25.第一导流装置31的导流风口374与第三导流装置33的导流风口374相对设置;第二导流装置32的导流风口374与第四导流装置34的导流风口374相对设置;第五导流装置35的导流风口374与第六导流装置36的导流风口374相对设置。第一导流装置31的导流风口374与第三导流装置33的导流风口374之间错位设置;第二导流装置32的导流风口374与第四导流装置34的导流风口374之间错位设置;第五导流装置35的导流风口374与第六导流装置36的导流风口374之间错位设置。这样避免从第一导流装置31与第三导流装置33流出的空气、第二导流装置32与第四导流装置34流出的空气、第五导流装置35与第六导流装置36流出的空气相互干涉;同时对这个试验区11起到均匀加热和均匀冷却的效果。
26.参照图1和4所示;在试验区11和控温区12循环流动的空气;一部份从入风口131直接进入试验区11内,然后流向待检测物、第二导流装置32、第三导流装置33、第四导流装置34、第五导流装置35和第六导流装置36;一部分进入第一导流装置31的导流通道373,然后从第一导流装置31的导流风口374流出,流向待检测物的底部、第二导流装置32、第三导流装置33、第四导流装置34、第五导流装置35和第六导流装置36;
27.进入第二导流装置32的导流通道373的空气,一部分通过第二导流装置32的导流通道373流向第二导流装置32的导流风口374,然后流向待检测物的前端;一部分通过第二导流装置32的导流通道373流向第三导流装置33。
28.进入第四导流装置34的导流通道373的空气,一部分通过第四导流装置34的导流
通道373流向第四导流装置34的导流风口374,然后流向待检测物的后端;一部分通过第四导流装置34的导流通道373流向出风口132。
29.进入第五导流装置35的导流通道373的空气,一部分通过第五导流装置35的导流通道373流向第五导流装置35的导流风口374,然后流向待检测物的左侧;一部分通过第五导流装置35的导流通道373流向出风口132和第三导流装置33。
30.进入第六导流装置36的导流通道373的空气,一部分通过第六导流装置36的导流通道373流向第六导流装置36的导流风口374,然后流向待检测物的右侧;一部分通过第路由导流装置的导流通道373流向出风口132和第三导流装置33。
31.进入第三导流装置33的导流通道373的空气,一部分通过第三导流装置33的导流通道373流向第三导流装置33的导流风口374,然后流向待检测物的顶部;一部分通过第三导流装置33的导流通道373流向出风口132。
32.在本实施中,出风口132设有两个;在入风口131和出风口132上都设有自闭合挡板15;自闭合挡板15为百叶窗式结构,包括框架和若干扇叶,在闭合状态下各扇叶相互搭接,各扇叶两端设有转轴,转轴与框架相连,扇叶可绕转轴在框架上自由转动,闭合状态下扇叶转轴下部的重量略大于转轴上部的重量;在第一风机41不启动的情况下,各扇叶在重力的作用下处于竖直状态,相互搭接,使自闭合挡板15闭合,阻止空气通过,这样试验区11起到保温效果。当第一风机41启动,风力作用到扇叶上,风力克服扇叶的重力,使扇叶与竖直方向呈现夹角,自闭合挡板15打开,空气可以通过,这样实现空气在试验区11和控温区12循环流动。
33.高低温试验箱还包括安装箱体2;试验箱体1安装在安装箱体2上;在安装箱体2内设有水箱21和制冷装置22;所述控温组件包括第一风机41、第一加热器42、蒸发器43和加湿器4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加热器41为电热丝加热器。水箱21与加湿器44连接;制冷装置22通过冷却管道23与蒸发器43连接;在本实施中,蒸发器43底部设有收集装置(图中未示出);收集装置用于收集冷凝水;蒸发器43通过排水管道24与水箱21连接;蒸发器43收集的冷凝水输入到水箱21中;然后再流入加湿器中;较少资源浪费。
34.第一加热器42用于对空气加热,制冷装置22和蒸发器43用于对空气进行冷却,加湿器44用于对空气进行加湿,第一风机41带动空气在试验区11和控制区循环流动。所述制冷装置22包括压缩机和冷凝器。在加湿器44内设有电热丝加热器(图中未示出)和超声波雾化装置(图中未示出);在进而加热时,通过电热丝加热器产生水雾;水雾附带温度;这样能加快试验区内的温度上升;缩短加热时间;进行冷却时;通过超声波雾化装置产生水雾;水雾不附带温度;避免调湿后的空气温度上升;需要增大制冷机组的功率使空气的温度降低;较少能耗。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