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沉降装置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沉降装置。
背景技术:2.目前,泥水排入沉淀池,自然沉淀后,澄清水回收利用,泥浆回收至环保处理。沉淀池按水流方向分为水平沉淀池和垂直沉淀池。沉淀效果决定于沉淀池中水的流速和水在池中的停留时间。为了提高沉淀效果,减少用地面积,多采用蜂窝斜管异向流沉淀池、加速澄清池、脉冲澄清池等。沉淀池在废水处理中广为使用。
3.相关技术中,斜管沉淀池的出水口通常靠近斜管的下端位置设置,虽然斜管下端位置的泥水在经过沉淀后分层已经非常明显,但是水中还是会有一些悬浮的颗粒物未完全实现沉降,从而导致出水口流出的水洁净度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沉降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沉淀池中沉降后的水洁净度不高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沉降装置,包括:缓冲池,具有进水管;容纳池,与缓冲池相邻设置,容纳池包括底板以及围设在底板上的侧板,侧板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连通缓冲池和容纳池,出水部,设置在容纳池内,出水部包括多个出水管,出水部的底端与底板之间形成沉降空间;挡水部,设置在侧板和出水部的顶端之间,挡水部包括挡水底板和挡水围板,挡水围板向上凸出于出水部设置,挡水底板连接在挡水围板和侧板之间以围成独立于出水部的出水槽,出水槽与出水口相连通。
6.进一步地,挡水围板的上端设有过水缺口,过水缺口的最低位置高于出水部的顶端。
7.进一步地,挡水部与侧板焊接连接,出水槽为u形槽。
8.进一步地,挡水底板与挡水围板和侧板之间均密封连接。
9.进一步地,沉降装置还包括缓冲板,缓冲板位于缓冲池和出水部之间,缓冲板的底端高和底板之间具有过流间隙。
10.进一步地,进水口在侧板上的高度h与侧板的高度h之间满足:2/5h≤h≤3/5h。
11.进一步地,沉降装置还包括加药部,加药部的加药口对应缓冲池设置。
12.进一步地,缓冲池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缓冲空间和第二缓冲空间,进水管和加药口均对应第一缓冲空间设置。
13.进一步地,出水管的轴线与竖直方向之间具有夹角;底板包括多个倾斜板,多个倾斜板围成多个漏斗状的沉降空间。
14.进一步地,容纳池还包括设置在底板上的出泥口,出泥口为多个,每个漏斗状的沉降空间均具有出泥口。
15.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由于设置了挡水部,从而在待沉降的水由缓冲池进
入容纳池后,固体颗粒物质沉降至沉降空间内,完成沉降的水由出水部的底部向上溢出,直至高于挡水围板后进入出水槽内,由出水口流出,实现沉降净化,进而使得完成沉降后的水的流动路径延长,进一步提升了沉降能力,使得有出水口流出的水洁净度较高,提高了净化质量。
附图说明
16.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7.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沉降装置的实施例的主视图;
18.图2示出了图1的俯视图一(其中,未示出出水部);以及
19.图3示出了图1的俯视图二(其中,示出了出水部)。
20.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21.1、沉降空间;10、缓冲池;11、第一缓冲空间;12、第二缓冲空间;20、容纳池;21、底板;211、倾斜板;22、侧板;23、进水口;24、出水口;25、出泥口;30、出水部;40、挡水部;41、挡水底板;42、挡水围板;43、过水缺口;50、出水槽;60、缓冲板;70、加药部。
具体实施方式
22.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25.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26.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沉降装置,包括缓冲池10、容纳池20、出水部30以及挡水部40。缓冲池10具有进水管;容纳池20与缓冲池10相邻设置,容纳池20包括底
板21以及围设在底板21上的侧板22,侧板22上设有进水口23和出水口24,进水口23连通缓冲池10和容纳池20,出水部30设置在容纳池20内,出水部30包括多个出水管,出水部30的底端与底板21之间形成沉降空间1;挡水部40设置在侧板22和出水部30的顶端之间,挡水部40包括挡水底板41和挡水围板42,挡水围板42向上凸出于出水部30设置,挡水底板41连接在挡水围板42和侧板22之间以围成独立于出水部30的出水槽50,出水槽50与出水口24相连通。
27.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设置了挡水部40,从而在待沉降的水由缓冲池10进入容纳池20后,固体颗粒物质沉降至沉降空间内,完成沉降的水由出水部30的底部向上溢出,直至高于挡水围板42后进入出水槽50内,由出水口24流出,实现沉降净化,进而使得完成沉降后的水的流动路径延长,进一步提升了沉降能力,使得有出水口流出的水洁净度较高,提高了净化质量。
28.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挡水围板42的上端设有过水缺口43,过水缺口43的最低位置高于出水部30的顶端。
29.上述设置便于净化水经过挡水围板42进入出水槽50内,提高了出水效率。
30.优选地,挡水部40与侧板22焊接连接。上述设置保证了挡水部40与侧板22之间的密封性,避免杂质进入出水槽50内。
31.进一步地,出水槽50为u形槽。
32.具体地,出水槽50围设在出水部30的外周,使得净化水在上升至出水部30上端后,还能有一段沉降空间,并在沉降完成后在出水部30的周向上外溢至出水槽50内,沉降效果好,出水效率高。
33.进一步地,挡水底板41与挡水围板42和侧板22之间均密封连接。
34.上述设置保证了出水槽50和出水部30之间的完全隔离,且焊接强度较高,密封性好,便于装配连接,能够满足沉降装置的使用需要。
35.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沉降装置还包括缓冲板60,缓冲板60位于缓冲池10和出水部30之间,缓冲板60的底端高和底板21之间具有过流间隙。
36.具体地,待沉降的水由缓冲池10经侧板22上的进水口23进入缓冲池10和缓冲板60之间的空间内,并经缓冲板60与底板21之间的过流间隙进入沉降空间1内,从而实现了底部进并在底部沉降,上层净化水流出,进一步提高了净化质量。
37.优选地,进水口23在侧板22上的高度h与侧板22的高度h之间满足:2/5h≤h≤3/5h。
38.将进水口23设置在靠近侧板22中部的位置,使得待沉降的水在缓冲池10内有个初步的沉降,避免大量的颗粒物直接进入容纳池20内。
39.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沉降装置还包括加药部70,加药部70的加药口对应缓冲池10设置。
40.由于设置了加药部70,当待沉降的水中絮状物较多时,可以通过加药部70向缓冲池10内加药,促进絮状物的凝结沉降,防止因水中悬浮的絮状物无法沉降导致影响最终出水的洁净度。
41.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缓冲池10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缓冲空间11和第二缓冲空间12,进水管和加药口均对应第一缓冲空间11设置。
42.优选地,出水管的轴线与竖直方向之间具有夹角。由于出水管的轴线与竖直方向之间具有夹角,从而能够有效防止颗粒物的反冲,进一步提高了出水的洁净度。
43.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多个出水管的截面为正六边形结构,相邻两个出水管之间紧密贴合,多个出水管固定连接形成出水部30。沉降装置还包括设置在侧板22上的支撑网,支撑网与侧板22固定连接,出水部30设置在支撑网上。
44.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底板21包括多个倾斜板211,多个倾斜板211围成多个漏斗状的沉降空间1。
45.漏斗状的沉降空间1使沉降物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聚集,沉降效果较好。
46.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容纳池20还包括设置在底板21上的出泥口25,出泥口25为多个,每个漏斗状的沉降空间1均具有出泥口25。
47.优选地,每个出泥口25处设有泵体,以提高排泥效率。
48.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49.由于设置了挡水部,从而在待沉降的水由缓冲池进入容纳池后,固体颗粒物质沉降至沉降空间内,完成沉降的水由出水部的底部向上溢出,直至高于挡水围板后进入出水槽内,由出水口流出,实现沉降净化,进而使得完成沉降后的水的流动路径延长,进一步提升了沉降能力,使得有出水口流出的水洁净度较高,提高了净化质量。
50.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51.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5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