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炭盒及活性炭封装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1407165发布日期:2022-09-03 07:22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活性炭盒及活性炭封装方法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活性炭封装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活性炭盒及活性炭封装方法。


背景技术:

2.气体传感器内通过将活性炭布置在气体检测材料与气态气氛之间以过滤一种或多种待检测气体和/或降低要通过该气敏检测材料检测的气体的浓度。现有的对于活性炭的封装方式,大多是采用纸包活性炭的方式构成活性炭包。
3.但是,由于气体传感器内所需的活性炭包整体结构较小,现有纸包活性炭的处理方式极难进行封口操作,并且由于纸包活性炭的外形不固定,在进行装配操作时,操作人员也极难将纸包活性炭塞入至气体传感器的凹槽内,且在抓取和塞入的过程中还极易发生纸包活性炭损坏的情形。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活性炭盒及活性炭封装方法,便于活性炭封装操作,及便于实现活性炭与气体传感器的装配操作。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活性炭盒,至少包括塑性壳体、第一透气防尘层、活性炭层和第二透气防尘层;所述塑性壳体具有第一通孔、容置空间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分别与所述容置空间连通,并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塑性壳体的两侧;所述第一透气防尘层、所述活性炭层和所述第二透气防尘层依次堆叠在所述容置空间内,并且所述第一透气防尘层覆盖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透气防尘层覆盖所述第二通孔。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活性炭封装方法,至少采用塑性壳体、第一透气防尘层、活性炭层和第二透气防尘层;所述方法包括:
7.将所述第一透气防尘层从所述塑性壳体的开口放入至容置空间内,并使得所述第一透气防尘层覆盖第一通孔;
8.将活性炭层通过所述开口放入至所述容置空间内,并且使得所述活性炭层位于所述第一透气防尘层的上方;
9.将所述第二透气防尘层从所述塑性壳体的开口放入至容置空间内,并使得所述第二透气防尘层位于所述活性炭层的上方;
10.将所述塑性壳体的开口处向内折弯,以将所述第一透气防尘层、所述活性炭层和所述第二透气防尘层封装在所述塑性壳体内。
11.由此可见,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通过将活性炭填充在塑性壳体内,并且采用第一透气防尘层和第二透气防尘层将塑性壳体的两端通孔封住,以形成活性炭盒。相对于现有的纸包活性炭的方式,便于对活性炭进行封装和存储放置。同时塑性壳体具有固定形状,在进行装配操作时,由于本技术的活性炭盒不易发生变形,方便操作人员将本技术活性炭盒塞入至气体传感器的凹槽内,且可以避免在抓取和塞入的过程中还极易发生纸包活
性炭损坏的情形。
附图说明
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3.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活性炭盒的半剖结构示意图;
14.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活性炭盒封装前的爆炸半剖结构示意图;
15.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活性炭封装方法的步骤一状态示意图;
16.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活性炭封装方法的步骤二状态示意图;
17.图5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活性炭封装方法的步骤三状态示意图;
18.图6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活性炭封装方法的步骤四状态示意图;
19.图中:1、塑性壳体;11、第一通孔;12、容置空间;13、第二通孔;14、开口;2、第一透气防尘层;3、活性炭层;4、第二透气防尘层。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本技术使用的例如“上”、“上方”、“下”、“下方”、“第一端”、“第二端”、“一端”、“另一端”等表示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是出于便于说明的目的来描述如附图中所示的一个单元或特征相对于另一个单元或特征的关系。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可以旨在包括设备在使用或工作中除了图中所示方位以外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将图中的设备翻转,则被描述为位于其他单元或特征“下方”或“之下”的单元将位于其他单元或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性术语“下方”可以囊括上方和下方这两种方位。设备可以以其他方式被定向(旋转90度或其他朝向),并相应地解释本文使用的与空间相关的描述语。
21.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滑动连接”、“固定”、“套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2.由于气体传感器内所需的活性炭包整体结构较小,现有纸包活性炭的处理方式极难进行封装操作,并且由于纸包活性炭的外形不固定,在后续进行装配操作时,操作人员也极难将纸包活性炭塞入至气体传感器的凹槽内,且在抓取和塞入的过程中还极易发生纸包活性炭损坏的情形。
23.基于上述的问题,因此急需一种活性炭盒及活性炭封装方法,便于活性炭封装操作,及便于实现活性炭与气体传感器的装配操作。
24.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本技术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
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5.在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中,请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活性炭盒,至少可以包括塑性壳体1、第一透气防尘层2、活性炭层3和第二透气防尘层4。其中,塑性壳体1具有第一通孔11、容置空间12和第二通孔13,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3分别与容置空间12连通,并且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3位于塑性壳体1的上下两侧。第一透气防尘层2、活性炭层3和第二透气防尘层4依次堆叠在容置空间12内,并且第一透气防尘层2覆盖第一通孔11,第二透气防尘层4覆盖第二通孔13。
26.需要指出的是,其中塑性壳体1是指可以受外力进行折弯的壳体,非刚性壳体,在折弯的过程中不发生断裂情形。例如,塑性壳体1可以采用铝壳,可以采用冲压折弯冷加工的方式进行折弯。
27.在实际使用中,塑性壳体1具备初始状态和封装后状态。当塑性壳体1为初始状态时,可参见图2所示,塑性壳体1为截面l形的环形结构,从而塑性壳体1的底面具有第一通孔11,顶面具有开口14,第一透气防尘层2、活性炭层3和第二透气防尘层4可以依次通过开口14堆叠在塑性壳体1内。当塑性壳体1为封装后状态时,可参见图1所示,塑性壳体1为截面匚形的环形结构,第一透气防尘层2、活性炭层3和第二透气防尘层4被压紧封装在塑性壳体1内。
28.进一步的,第一透气防尘层2和第二透气防尘层4均采用无纺布。无纺布可以防止活性炭从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3漏出。其中,活性炭层3可以采用压缩性活性炭。活性炭层3可以是压缩后形成的活性炭块状,然后放入至塑性壳体1内。活性炭层3也可以是有散装的活性炭颗粒填充在第一透气防尘层2和第二透气防尘层4之间,以形成活性炭层3结构。
29.其中,塑性壳体1的高度h为2-3mm之间。优选为2.63mm。
30.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3的孔径d位于4-6mm之间。优选为5.5mm。
31.基于相同的发明构思,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活性炭封装方法,至少可以采用塑性壳体1、第一透气防尘层2、活性炭层3和第二透气防尘层4。其中方法包括:
32.步骤一,请参见图3所示,将第一透气防尘层2从塑性壳体1的开口14放入至容置空间12内,并使得第一透气防尘层2覆盖第一通孔11。
33.需要注意的是,塑性壳体1可以采用圆筒形状或者其他形状,当塑性壳体1采用圆筒形状时,第一透气防尘层2的直径应该大于第一通孔11的孔径。
34.步骤二,请参见图4所示,将活性炭层3通过开口14放入至容置空间12内,并且使得活性炭层3位于第一透气防尘层2的上方。
35.其中,活性炭层3可以采用压缩性活性炭。活性炭层3可以是事先压缩后形成的活性炭块状,然后放入至塑性壳体1内。活性炭层3也可以是由散装的活性炭颗粒填充在第一透气防尘层2和第二透气防尘层4之间,以形成活性炭层3结构。
36.步骤三,请参见图5所示,将第二透气防尘层4从塑性壳体1的开口14放入至容置空间12内,并使得第二透气防尘层4位于活性炭层3的上方。
37.步骤四,请参见图1和图6所示,将塑性壳体1的开口14处向内折弯,以将第一透气防尘层2、活性炭层3和第二透气防尘层4封装在塑性壳体1内,并且折弯后塑性壳体1的顶端形成第二通孔13,需要使得第二透气防尘层4覆盖第二通孔13。
38.在实际使用中,塑性壳体1可以采用铝壳。第一透气防尘层2和第二透气防尘层4可
以均采用无纺布。
39.由此可见,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通过将活性炭填充在塑性壳体内,并且采用第一透气防尘层和第二透气防尘层将塑性壳体的两端通孔封住,以形成活性炭盒。相对于现有的纸包活性炭的方式,便于对活性炭进行封装和存储放置。同时塑性壳体具有固定形状,在进行装配操作时,由于本技术的活性炭盒不易发生变形,方便操作人员将本技术活性炭盒塞入至气体传感器的凹槽内,且可以避免在抓取和塞入的过程中还极易发生纸包活性炭损坏的情形。
40.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