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一体化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29558发布日期:2022-07-05 19:00阅读:670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一体化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环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集加药、混合、配水、沉淀分离、排泥功能为一体的高效一体化沉淀池。


背景技术:

2.目前,主要的一体化沉淀池大多数采用平流式或竖流沉淀池,这些池型均存在占地面积大、进出水流量分配不易均匀、排泥效果差等缺点。随着环保标准的提高,为进一步提高沉淀池的去除效率,节省占地面积,需要一种结构简单、沉淀效率高、占地小和使用方便的一体化沉淀池。
3.中国申请202021096942公开了一种高效一体化沉淀池。包括上面的澄清段和下面的沉淀段;澄清段上设置有进水管、中心导流管、斜管和反射板,进水管穿过澄清段的池壁横向布置靠近于澄清段顶部,进水管的进口端连接输入原水,进水管的出口端与中心导流管连通,中心导流管纵向布置于沉淀池的纵向中心线上,反射板固定于池壁内侧并位于中心导流管的正下方;反射板的中心以中心导流管的中心线为基准线方向,反射板的边缘向下,形成倾斜角度;斜管围绕中心导流管均匀布置;在澄清段池壁外侧设置有反冲洗水箱,反冲洗水箱的上端设置有出水口,底部设置有出水管道;出水管道通过反冲洗水泵连接反冲洗管道所述反冲洗管道包括与反冲洗水泵连接段,沿澄清段池壁外的纵向段,以及穿过澄清段池壁的横向段,横向段位于斜管和进水管之间,横向段上均匀布置有若干喷淋出口。该申请采用的中心进水、一侧出水,属于竖流式沉淀池的一种,其针对较大规模的进水处理,其配水不易均匀,不能满足需要,该装置适用于小规模污水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高效、使用方便的高效一体化沉淀池。
5.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6.一种高效一体化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沉淀池池面为长方形、池体底部设置多组并列的漏斗形储泥斗,沉淀池还设置加药装置、混合装置、进水分配装置、斜管沉淀装置、出水收集装置和污泥排泥装置;
7.进水分配装置,包括进水分配管、配水渠、配水挡板;配水挡板沿沉淀池长方形一侧长边布置与长边形成进水口,配水挡板上端内侧设置配水渠并通过配水堰与进水口溢水联通,进水分配管与进水总管联通并在配水渠设置多个并列的出口;
8.斜管沉淀装置,设置于沉淀池中部沉淀区,由斜管填料组或斜板填料组构成,一边与进水分配装置的配水挡板下端悬挂固定、其他各边与沉淀池体壁固定;
9.出水收集装置,包括出水收集渠,出水收集渠内边上端通过出水堰与沉淀池中部溢水联通,出水收集渠沿沉淀池配水渠相对的另一侧长边布置;
10.加药装置,由加药桶、搅拌机、计量泵和流量计构成,用于混凝剂搅拌制备和投加;
11.混合装置,设置于沉淀池进水总管上,与加药装置联通用于投加混凝剂;
12.污泥排泥装置,有多组并联构成,每组污泥排泥装置设置于沉淀池底部漏斗形储泥斗中。
13.每组污泥排泥装置包括排泥阀和排泥管,排泥管于漏斗形储泥斗底部布置为环形,排泥管本体为穿孔管结构。
14.所述混合装置是设置于沉淀池进水总管上的管道混合器。
15.所述进水分配装置的配水渠底部与并列设置的多个进水分配管出口联通。
16.所述斜管填料或斜板填料的斜长为1m,倾角60
°
,斜管孔径或斜板净距为50cm~100cm。
17.所述漏斗形储泥斗斗面倾角不小于60
°

18.所述配水堰和出水堰均为齿板结构。
19.所述配水挡板与沉淀池长边形成的进水口、和配水挡板下端悬挂联接固定斜管沉淀装置形成水流通道,由上至下是渐进变宽的结构。
20.本实用新型高效一体化沉淀池装置采用沿长边进水、沿另一长边出水的上平面为长方形、底部为漏斗形的沉淀池结构,属于辐流式沉淀池。进水设置有进水分配装置,采用多点进水方式,配水沿池长方向均匀分布,配水采用配水堰板,三角堰形式,配水均匀;同时,在沉淀区进水侧前端设置配水挡板,并采用渐变宽的结构,使进水导向沉淀区并使布水均匀,该区过水面积大,下向流速小,对池底沉泥无冲击。配水挡板的设置对沉淀池前端配水均匀性有明显的的影响,适用于各种规模的污水厂。
21.本实用新型装置设置了化学加药系统。加药混合装置设置于进水管总管上,使混凝剂和污水充分混合,有利于悬浮物和胶体在沉淀池内发生絮凝反应,增加胶体和细小颗粒的碰撞几率,更容易形成大颗粒絮体,利于沉降,增加沉淀效率,污染物去除率大幅度提高。
22.本实用新型装置在池体底部设置多个漏斗形储泥斗,多个漏斗形储泥斗沿沉淀池长度方向等距离均匀设置,分段收集沉淀下来的污泥,每个漏斗形储泥斗可以单独排泥,排泥更加顺畅;且漏斗形储泥斗斗面倾角不小于60
°
,更加利于污泥沉降。
23.本实用新型装置排泥系统采用环形穿孔管排泥,替代传统单管排泥方式,更加有效的排出系统产生的污泥,同时增加排泥均匀性。
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高效一体化沉淀池优点是:集加药、混合、配水、沉淀分离、排泥功能为一体;采用多点配水系统,布水均匀,有效利用池容;斜管/斜板填料,分离效率高;采用穿孔管排泥,排泥效果好;结构简单、高效、使用方便;机械设备少,可靠性高;操作简单,过程可实现自动化,易于操作和控制;模块化组装,效率高,生产和安装周期短,建设投资低。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体化沉淀池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体化沉淀池底部结构示意图;
27.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体化沉淀池顶部结构示意图;
28.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体化沉淀池加药装置结构示意图;
29.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体化沉淀池出水堰结构示意图;
30.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体化沉淀池排泥管结构示意图。
31.图中,1是沉淀池,2是加药装置,3是加药桶,4是搅拌机,5是计量泵,6是流量计,7是管道混合器,8是进水分配管,9是配水渠,10是配水堰,11是配水挡板,12是填料,13是出水堰,14是出水收集渠,15是出水收集总管,16是储泥斗,17是排泥管,18是排泥阀。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是对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进一步说明,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类似技术均没有超出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3.结合附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高效一体化沉淀池结构包括沉淀池池体1,并设置以下装置:加药装置2,混合装置,进水分配装置,斜管沉淀装置,出水收集装置,污泥排泥装置。
34.如图1、图4所示,加药装置2安装于沉淀池池体1外,由加药桶3、搅拌机4、计量泵5和流量计6组成。用于向沉淀池1内投加混凝剂,混凝剂投加量由计量泵5控制,流量计6用于显示药剂投加量。
35.如图1、图3所示,混合装置设置于沉淀池1进水管上,采用管道混合器7,混凝剂和污水充分混合后进入沉淀池1。
36.如图1、图3所示,进水分配装置设置于进水端,采用多点进水方式,配水沿池长方向均匀分布。包括进水分配管8,配水渠9,配水堰10和配水挡板11。配水挡板11使进水导向沉淀区并使布水均匀,该区过水面积大,下向流速小,对池底沉泥无冲击,提高沉淀池配水均匀性。
37.如图1所示,斜管沉淀装置设置于沉淀池1中部沉淀区,采用斜管或斜板填料12,斜长1m,倾角60
°
,斜管孔径或斜板净距为50cm~100cm,增加沉淀面积,提高沉淀效率。
38.如图1、图3所示,出水收集装置设置于出水端顶部,由出水堰13、出水收集渠14和出水收集总管15组成,均匀收集泥水分离后的上清液。
39.如图2、图6所示,污泥排泥装置设置于沉淀池1底部,排除系统产生的污泥。由储泥斗16、排泥管17和排泥阀18的形式。在沉淀池1底部设置储泥斗16,储泥斗16倾角不小于60
°
,沿池长方向均匀布置,均匀收集污泥。每个储泥斗16设置排泥管17和排泥阀18。排泥阀18采用气动阀或电动阀,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排泥量可调;投资低。排泥管17采用穿孔管形式,如图6所示;储泥斗16底部四周设置有环形排泥管17,替代传统单管排泥方式,更加有效的排出系统产生的污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