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酵素生产用原料烘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433876发布日期:2022-09-06 22:50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一种酵素生产用原料烘干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酵素生产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酵素生产用原料烘干装置。


背景技术:

2.酵素是以动物、植物、菌类等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辅料,经微生物发酵制得的含有特定生物活性成分的产品。在酵素的生产加工流程中,需要将原料发酵后的酵素液进行烘干干燥,从而获得酵素粉,以便进行下一步的加工。目前的酵素生产用原料烘干装置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酵素液中存在一定的发酵残留物,导致最终获得的发酵粉中存在杂质;烘干装置加热不均匀,导致烘干效率低
……
上述问题影响到了酵素生产加工的效率和良品率,有待于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酵素生产用原料烘干装置,以克服或至少部分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问题。
4.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酵素生产用原料烘干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中设置有发酵舱,壳体顶部设置有投料口,所述投料口与发酵舱之间通过第一阀门相连通,所述发酵舱一旁通过进液管连通有沉淀舱,所述进液管中设置有第二阀门,所述沉淀舱中设置有过滤机构,沉淀舱旁设置有溢流舱,溢流舱旁设置有烘干舱,所述过滤机构高于进液管,溢流舱中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与雾化喷头相连接,所述雾化喷头设置于烘干舱内,壳体底部设置有与沉淀舱相连通的排出口,烘干舱中设置有加热装置和湿度传感器,壳体中还设置有真空泵、风机,所述真空泵、风机分别与烘干舱相连通,壳体侧面设置有与烘干舱相连通的密闭门和工控机,所述加热装置、真空泵、风机、湿度传感器分别通过控制电路与工控机信号相连。
6.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侧面设置有排气口,所述排气口通过第三阀门与发酵舱相连通,所述发酵舱中设置有气压传感器,所述气压传感器与工控机信号相连。
7.进一步的,所述烘干舱的侧壁上设置有托架,所述托架上活动放置有托盘。
8.进一步的,所述托架上设置有称重传感器,壳体侧面设置有提示灯,所述称重传感器与工控机信号相连,所述提示灯与工控机通过控制电路相连。
9.进一步的,所述加热装置为电热丝,所述电热丝设置于烘干舱的侧壁中。
10.进一步的,所述发酵舱包括设置于壳体内的腔体和舱体,所述舱体活动设置于腔体内,舱体的顶部、底部和侧面均设置有金属部,所述腔体的顶部、底部和侧面均设置有电磁铁,舱体的顶部、底部和侧面均通过弹簧与腔体相连接,所述第一阀门通过可伸缩软管与舱体顶部相连通,舱体底部通过可伸缩软管与进液管相连通。
11.进一步的,所述烘干舱中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密闭门上设置有电控锁,所述温度传感器、电控锁分别与工控机信号相连。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1)本装置在发酵舱中将原料发酵为酵素液后,将酵素液排入沉淀舱内进行沉淀,酵素液上层的清液经过过滤机构过滤后溢流到烘干舱内,从而去除酵素液中的大颗粒残留物,从而减少酵素粉中的杂质;
14.(2)本装置待湿度传感器检测到烘干舱内的酵素液达到一定高度后,通过真空泵将烘干舱内抽真空,并通过风机排入惰性气体,同时进行加热,从而使得能够对物料进行均匀干燥,提高干燥效率。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酵素生产用原料烘干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酵素生产用原料烘干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中,1壳体,2发酵舱,201腔体,202舱体,203金属部,204电磁铁,205弹簧,3投料口,4第一阀门,5进液管,6沉淀舱,7第二阀门,8过滤机构,9烘干舱,10溢流舱,11温度传感器,12水泵,13排出口,14加热装置,15湿度传感器,16真空泵,17风机,18密闭门,19工控机,20雾化喷头,21排气口,22第三阀门,23气压传感器,24托架,25托盘,26称重传感器,27提示灯。
具体实施方式
19.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列举实施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0.实施例一
21.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酵素生产用原料烘干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中设置有发酵舱2,壳体1顶部设置有投料口3,所述投料口3与发酵舱2之间通过第一阀门4相连通。所述发酵舱2下方通过进液管5连通有沉淀舱6,所述进液管5中设置有第二阀门7。所述沉淀舱6中设置有过滤机构8。沉淀舱6旁设置有溢流舱10,溢流舱10旁设置有烘干舱9,所述溢流舱10与沉淀舱6的连通处高于过滤机构8。所述过滤机构8高于进液管5,溢流舱10中设置有水泵12,所述水泵12的输出口与雾化喷头20相连接,雾化喷头20设置于烘干舱9内。壳体1底部设置有与沉淀舱6相连通的排出口13。烘干舱9中设置有加热装置14和湿度传感器15。壳体1中还设置有真空泵16和风机17,所述真空泵16、风机17分别与烘干舱9相连通。壳体1侧面设置有与烘干舱9相连通的密闭门18和工控机19,所述加热装置14、真空泵16、风机17、湿度传感器15、水泵12分别通过控制电路与工控机19信号相连。
22.在使用本装置时,通过投料口3将酵素生产用原料投入发酵舱2内,原料在发酵舱2内进行发酵。完成发酵后进液管5中的第二阀门7开启,酵素液经过进液管5进入沉淀舱6内
静置沉淀。随着沉淀舱6内酵素液的液位不断上升,上层的清液经过过滤机构8的过滤后被筛去水体中的大颗粒残留物,并溢流进入溢流舱10内,水泵12将溢流舱10内的水泵往雾化喷头20,雾化喷头20将酵素液雾化后喷入烘干舱9内。湿度传感器15实时监测烘干舱9内的湿度,当湿度达到预设阈值时,工控机19控制第三阀门12关闭,启动加热装置14对酵素液进行烘干,并启动真空泵16抽取烘干舱9内的空气,风机17将外部气体泵入烘干舱9内使舱内气体流动,酵素液中的水分被蒸发后形成的水蒸气被真空泵16抽出,剩下干燥后的酵素粉,完成烘干后工作人员开启密闭门18将酵素粉取出。本实施例一方面通过设置沉淀舱6对酵素液进行沉淀和过滤,从而去除酵素液中的杂质,提高成品品质;另一方面将酵素液雾化后进行真空烘干,能够提高烘干效率。
23.作为一种优选的示例,所述壳体1侧面还设置有排气口21,所述排气口21通过第三阀门22与发酵舱2相连通,第三阀门22为电控泄压阀,通过控制电路与工控机19相连接。所述发酵舱2中设置有气压传感器23,所述气压传感器23与工控机19信号相连。发酵过程中,气压传感器23实时监测发酵舱2内的气压值,当舱内气压高于预设阈值时,工控机19开启第三阀门22,将发酵舱2内发酵产生的气体通过排气口21排出,从而降低发酵舱2内部压力,直至发酵舱2内气压低于预设阈值。
24.所述烘干舱9内的侧壁上设置有托架24,所述托架24上活动放置有托盘25,雾化酵素液烘干后剩下的酵素粉落在托盘25中,在完成烘干后工作人员可以直接将托盘25从托架24上取下,从而使得酵素粉的收集更加方便。同时,所述托架24上设置有称重传感器26,壳体1侧面设置有提示灯27,所述称重传感器26与工控机19信号相连,所述提示灯27与工控机19通过控制电路相连接。称重传感器26实时监测托盘25的重量变化,当托盘25的重量增加超过预设阈值时,工控机19控制提示灯27亮起,从而提示工作人员取出酵素粉。
25.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阀门4、第二阀门7均可以采用市面上现有的电磁阀。所述加热装置14可以采用市面上现有的电热丝,所述电热丝设置于烘干舱9的侧壁中。所述过滤机构8可以采用市面上现有的过滤器。所述湿度传感器15、真空泵16、风机17均可以采用市面上现有的公知型号。
26.实施例二
27.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
28.参照图2,所述发酵舱2包括设置于壳体内的腔体201和舱体202,所述舱体202活动设置于腔体201内,舱体202的顶部、底部和侧面均设置有金属部203,所述腔体201的顶部、底部和侧面均设置有电磁铁204,舱体202的顶部、底部和侧面均通过弹簧205与腔体201相连接。所述第一阀门4通过可伸缩软管与舱体202顶部相连通,舱体202底部通过可伸缩软管与进液管5相连通。第三阀门22通过可伸缩软管与舱体202相连通。工控机19通过控制电路与电磁铁204相连接。气压传感器23设置于舱体202内。
29.本实施例中,舱体202通过弹簧205悬浮设置于腔体201内,当工控机19轮流启动腔体201顶部、底部和各个侧面上的电磁铁204时,电磁铁204会对舱体202上的金属部203产生吸引力,从而使舱体202往电磁铁204所在方向移动,当电磁铁204关闭时,由于弹簧205恢复形状,舱体202又会回到原位,从而在电磁铁204的作用下使得舱体202往各个方向移动而晃动舱体202内的酵素生产用原料,使得发酵反应能够充分进行,提高发酵速度。
30.同时,所述烘干舱9内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11,所述密闭门18上设置有电控锁,所
述温度传感器11、电控锁分别与工控机19信号相连。温度传感器11实时监测烘干舱9的内部温度,在烘干完成后,仅当烘干舱9内部温度低于预设阈值时,工控机19才会控制电控锁解锁,否则密闭门18无法开启,从而避免烘干舱9内的高温烫伤工作人员。
31.本实施例中,所述电磁铁204、温度传感器11、电控锁均可以采用市面上现有的公知型号。
3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