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元前驱体反应过程中氨的吸收回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38094发布日期:2022-08-06 03:38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一种三元前驱体反应过程中氨的吸收回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氨气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三元前驱体反应过程中氨的吸收回用装置。


背景技术:

2.氨气,化学式为nh3,是一种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易被液化成无色的液体。在常温下加压即可使其液化(临界温度132.4℃,临界压力11.2兆帕,即112.2大气压)。沸点-33.5℃。也易被固化成雪状固体。熔点-77.75℃。溶于水、乙醇和乙醚。在高温时会分解成氮气和氢气,有还原作用。有催化剂存在时可被氧化成一氧化氮。用于制液氮、氨水、硝酸、铵盐和胺类等。可由氮和氢直接合成而制得,能灼伤皮肤、眼睛、呼吸器官的粘膜,人吸入过多,会引起肺肿胀,以至死亡。
3.目前,在三元前驱体反应过程中,会排放氮气,在排放氮气过程中会带走一部分氨气,导致氨气外溢,氨气外溢会出现以下问题:
4.1、氨气外溢会增加氨的耗用量;
5.2、氨气外溢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伤害人的身体健康。
6.因此,如何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便成为本实用新型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三元前驱体反应过程中氨的吸收回用装置。
8.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三元前驱体反应过程中氨的吸收回用装置,包括第一吸收装置和第二吸收装置,两者的上端通过一第一送气管连接;
9.所述第一吸收装置上连设有第一进水管和第二送气管,所述第一进水管设置于第二送气管的上部;
10.所述第一吸收装置上设置有第一循环管,所述第一循环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吸收装置的顶端与底端;
11.所述第二吸收装置上设置有第二进水管和第二循环管,所述第二循环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二吸收装置的顶端与底端;
12.所述第一循环管上设置有第一回流泵和第一阀门,所述第一回流泵设置于第一循环管的下端,所述第一阀门设置于第一回流泵的进水侧;
13.所述第二循环管上设置有第二回流泵和第二阀门,所述第二回流泵设置于第二循环管的下端,所述第二阀门设置于第二回流泵的进水侧;
14.还包括第一氨水回收管和第二氨水回收管,所述第一氨水回收管连设于第一吸收装置的底端,所述第二氨水回收管连设于第二吸收装置的底端;
15.还包括第三阀门和第四阀门,所述第三阀门设置在第一氨水回收管上,所述第四阀门设置在第二氨水回收管上。
16.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17.1.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吸收装置上还连接有第一密度计。
18.2.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吸收装置上还连接有第二密度计。
19.3.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吸收装置上还设置有排气管,所述排气管连接于第二回收装置的上端。
20.4.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均为纯水的进水管。
21.5. 上述方案中,吸收装置作用是通过水与氨气反应生成氨水,将氮气中的氨气吸收,其结构和工作原理均为现有技术,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由于并非本案发明点,故不作赘述。
22.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优点如下:
23.通过对第一吸收装置通入纯水,纯水对通入的氮气中的氨气进行吸收产生氨水,没有吸收完全的气体再通过第一送气管进入到第二吸收装置中,再向第二吸收装置中通入纯水,对第一吸收装置中未完全吸收的氨气进行吸收,产生氨水,剩余气体为氮气,通过第二吸收装置上设置的排气管排入到空气中,氮气不会污染空气,解决了在三元前驱体反应过程中,会排放氮气,在排放氮气过程中会带走一部分氨气,导致氨气外溢的问题。
附图说明
24.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整体结构示意图。
25.以上附图中:1.第一吸收装置;2.第二吸收装置;3.第一送气管;4.排气管;5.第一循环管;6.第一进水管;7.第二送气管;8.第一密度计;9.第二循环管;10.第二进水管;11.第一回流泵;12.第一阀门;13.第二回流泵;14.第二阀门;15.第一氨水回收管;16.第二氨水回收管;17.第三阀门;18.第四阀门;19.第二密度计。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27.实施例:以下将以图式及详细叙述对本案进行清楚说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了解本案的实施例后,当可由本案所教示的技术,加以改变及修饰,其并不脱离本案的精神与范围。
28.本文的用语只为描述特定实施例,而无意为本案的限制。单数形式如“一”、“这”、“此”、“本”以及“该”,如本文所用,同样也包含复数形式。
29.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第一”、“第二”等,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案,其仅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
30.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连接”或“定位”,均可指二或多个组件或装置相互直接作实体接触,或是相互间接作实体接触,亦可指二或多个组件或装置相互操作或动作。
31.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前”、“后”、“上”、“下”、“左”、“右”等,均为方向性用词,在本案中仅为说明各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并非用以限定本案保护范围及实际实施时的具体方向。
32.参见附图1所示,一种三元前驱体反应过程中氨的吸收回用装置,包括第一吸收装置1和第二吸收装置2,两者的上端通过一第一送气管3连接。
33.所述第一吸收装置1上连设有第一进水管6和第二送气管7,所述第一进水管6设置于第二送气管7的上部。
34.所述第一吸收装置1上设置有第一循环管5,所述第一循环管5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吸收装置1的顶端与底端。
35.所述第二吸收装置2上设置有第二进水管10和第二循环管9,所述第二循环管9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二吸收装置2的顶端与底端。
36.所述第一循环管5上设置有第一回流泵11和第一阀门12,所述第一回流泵11设置于第一循环管5的下端,所述第一阀门12设置于第一回流泵11的进水侧。
37.所述第二循环管9上设置有第二回流泵13和第二阀门14,所述第二回流泵13设置于第二循环管9的下端,所述第二阀门14设置于第二回流泵13的进水侧。
38.还包括第一氨水回收管15和第二氨水回收管16,所述第一氨水回收管15连设于第一吸收装置1的底端,所述第二氨水回收管16连设于第二吸收装置2的底端。
39.还包括第三阀门17和第四阀门18,所述第三阀门17设置在第一氨水回收管15上,所述第四阀门18设置在第二氨水回收管16上。
40.在此基础上,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吸收装置1上还连接有第一密度计8;对第一吸收装置1中的氨水浓度进行检测。
41.在此基础上,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吸收装置2上还连接有第二密度计19;对第二吸收装置2中的氨水浓度进行检测。
42.在此基础上,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吸收装置2上还设置有排气管4,所述排气管4连接于第二回收装置2的上端;氨气被充分吸收,剩余的氮气通过排气管4排入到空气中。
43.在此基础上,所述第一进水管6和第二进水管10均为纯水的进水管。
44.现就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说明如下:
45.吸收装置作用是通过水与氨气反应生成氨水,将氮气中的氨气吸收,其结构和工作原理均为现有技术,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由于并非本案发明点,故不作赘述。
46.正压混合气体(带部分氨气的氮气)通过第二送气管7进入到第一吸收装置1内,并通过第一进水管6向第一吸收装置1内打入纯水,混合气体在第一吸收装置1内通过第一回流泵11和第一阀门12打循环纯水将氮气中带的部分氨气进行吸收变为氨水,氨水浓度通过第一密度计8进行检测,当氨水浓度达到15%时,打开第一氨水回收管15上的第三阀门17对氨水进行回收,然后关闭第一阀门12和第三阀门17,再继续通过第一进水管6向第一吸收装置1内打入纯水,循环往复。
47.剩余未吸收的混合气体通过第一送气管3进入第二吸收装置2内,通过第二进水管10向第二吸收装置2内打入纯水,纯水将未吸收完毕的混合气体中的氨气吸收,氨水浓度通过第二密度计19进行检测,当氨水浓度达到要求时,打开第二氨水回收管16上的第四阀门18将第二吸收装置中的氨水排出并进行回收,难溶于水的氮气通过第二排气管4排出。
48.解决了在三元前驱体反应过程中,会排放氮气,在排放氮气过程中会带走一部分氨气,导致氨气外溢的问题。
49.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