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沉淀池。
背景技术:2.随着国家排放标准要求的不断提高,污水的深度处理和回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现有的废水处理通常采用平流沉淀,但是平流沉淀的方式废水存留处理时间短,杂质沉淀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沉淀池,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升废水中杂质的沉淀效果。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沉淀池,包括本体,所述本体沿长度方向具有多个并排设置的处理腔;相邻的两个所述处理腔通过溢流口连通;所述本体沿长度方向一端的所述处理腔设置有进水口,所述本体沿长度方向另一端的所述处理腔设置有出水口,且各所述处理腔的底部均设置有排污口;至少一个所述处理腔内设置有沉淀填料。
6.优选地,相邻的两个所述处理腔通过一个沿所述本体宽度方向设置的分隔板分隔,且所述分隔板的上方设置有所述溢流口,所述溢流口的长度方向沿所述本体的宽度方向。
7.优选地,所述处理腔的数量设置为至少三个,所述分隔板的数量设置为至少两个;所述溢流口设置于对应所述分隔板顶部中间的一侧,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分隔板上设置的两个所述溢流口在所述本体宽度方向上的投影相错。
8.优选地,设置有所述进水口的所述处理腔为第一处理腔;各所述溢流口背离所述第一处理腔的一侧均设置有竖向导流板。
9.优选地,各所述处理腔内均设置有所述沉淀填料,且各所述沉淀填料设置于对应所述处理腔的中部。
10.优选地,所述沉淀填料设置为斜管填料;各所述斜管填料与所在所述处理腔内壁固定连接。
11.优选地,各所述处理腔的下端为排污区,所述排污区自上而下沿所述本体长度方向的尺寸逐渐减小;所述排污区的下端设置有所述排污口。
12.优选地,各所述排污区内设置有长度沿所述本体宽度方向的挡泥板,且所述挡泥板的上表面设置为上凸弧面,各所述挡泥板长度方向的两端与对应所述排污区内壁固定连接。
13.优选地,各所述挡泥板宽度方向的两侧端与所在所述排污区的内侧壁具有间距。
14.优选地,还包括底座,所述底座设置于所述本体的下方,并与所述本体固定连接。
15.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1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淀池,将废水从一侧处理腔的进水口通入,然后该处理腔内的废水能够通过溢流口流入下一个处理腔内,最后处理过的废水从设置有另外一侧处理腔的出水口流出;如此提升废水在本体内的存留时间,提升杂质的沉淀效果,最后通过各处理腔下部的排污口排出杂质;此外,通过在一个或多个处理腔内设置额外的沉淀填料,进一步提升废水中杂质的沉淀效果。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实施例一提供的沉淀池的正视示意图;
19.图2图1提供的沉淀池的左视示意图;
20.图3为图1提供的沉淀池的俯视示意图。
21.图标:1-沉淀池;10-本体;11-处理腔;12-溢流口;13-进水口;14-出水口;15-沉淀填料;16-分隔板;17-竖向导流板;18-排污区;19-挡泥板;20-排污口;21-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沉淀池,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升废水中杂质的沉淀效果。
24.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5.实施例一
26.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沉淀池1,请参见图1-图3,具体包括本体10,本体10沿长度方向(即图1中左右方向)具有多个并排设置的处理腔11;相邻的两个处理腔11通过溢流口12连通;本体10长度方向一端的处理腔11设置有进水口13,本体10长度方向另一端的处理腔11设置有出水口14,且各处理腔11的底部均设置有排污口20;至少一个处理腔11内设置有沉淀填料15。
27.将废水从一侧处理腔11的进水口13通入,然后该处理腔11内的废水能够通过溢流口12流入下一个处理腔11内,最后处理过的废水从设置有另外一侧处理腔11的出水口14流出;如此提升废水在本体10内的存留时间,提升杂质的沉淀效果,最后通过各处理腔11下部的排污口20排出杂质;此外,通过在一个或多个处理腔11内设置额外的沉淀填料15,进一步提升废水中杂质的沉淀效果。
28.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较为优选地,请参见图1和图2,相邻的两个处理腔11通过一个沿本体10宽度方向(即图2中左右方向)设置的分隔板16分隔,且分隔板16的上方设置
有溢流口12,溢流口12的长度方向沿本体10的宽度方向,对应地,设置有溢流口12处的分隔板16高度低于本体10内顶壁,如此使相邻的处理腔11连通。
29.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较为优选地,请参见图3,处理腔11的数量设置为至少三个,分隔板16的数量设置为至少两个;溢流口12设置于对应分隔板16顶部中间的一侧,且相邻的两个分隔板16上设置的两个溢流口12在本体10宽度方向上的投影相错,使废水能够完整经过各处理腔11内的沉淀填料15,如此进一步提升废水杂质的沉淀效果。
30.其中,处理腔11和分隔板16的具体数量根据实际确定。
31.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较为优选地,请参见图1,设置有进水口13的处理腔11为第一处理腔;各溢流口12背离第一处理腔11的一侧均设置有竖向导流板17;竖向导流板17的下方开口,使废水能导流至沉淀填料15。
32.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较为优选地,各处理腔11内均设置有沉淀填料15,且各沉淀填料15设置于对应处理腔11的中部;进一步提升废水中杂质的沉淀效果;如此,相比于平流沉淀,本实施例能够在更小的空间内,实现相同甚至更好的杂质沉淀效果。
33.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较为优选地,沉淀填料15设置为斜管填料;各斜管填料与所在处理腔11内壁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斜管填料可通过周向固定连接的环板与处理腔11内壁和相邻的分隔板16固定连接。
34.此外,沉淀填料15还可设置为斜板填料。
35.斜管填料是设置了许多密集的倾斜管或倾斜板,使水体中的悬浮杂质沉淀在倾斜板或斜管中,水沿倾斜板或斜管向上流动,分离的泥浆在重力作用下沿倾斜板(管)向下滑落到池底,然后集中排出。
36.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较为优选地,请参见图2和图3,各处理腔11的下端为排污区18,排污区18自上而下沿本体10长度方向的尺寸逐渐减小;排污区18的下端设置有排污口20,污泥能够自动聚集到排污口20处,如此提升污泥的分离效果。
37.具体地,排污区18可设置为沿本体10宽度方向延伸的三角柱状;可在排污区18两侧的下端均设置排污口20,并在排污口20设置排污阀。
38.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较为优选地,请参见图1,各排污区18内设置有长度沿本体10宽度方向的挡泥板19,且挡泥板19的上表面设置为上凸弧面,各挡泥板19长度方向的两端与对应排污区18内壁固定连接;如此挡泥板19能够占用排污区19部分空间,使污泥堆积至底部,能够提升排污区18底端的污泥浓度,进而提升从排污口20排除的废料中污泥的浓度;且挡泥板19上端为上凸弧面,不会积泥。
39.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较为优选地,各挡泥板19宽度方向的两侧端与所在排污区18的内侧壁具有间距,使污泥能够沉淀至底端。
40.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较为优选地,本实施例提供的沉淀池1还包括底座21,支撑本体10具有一定高度,便于排污。
41.本实用新型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